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的思考

2022-03-16孙智源

科教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线下疫情课程

严 海,王 金,孙智源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24)

引言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后简称“疫情”)给高校春季学期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老师不得不迅速学习线上授课技术,寻找合适的线上课程资源,并通过网络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将传统线下课堂移植到线上。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统计,[1]自2020 年春节后到5 月8 日前,全国1454 所高校开展了在线教学,103 万教师开出了107 万门在线课程,合计1226 万门次课程,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1775 万人,合计23 亿次。

尽管线上教学是作为疫情期间应急手段而出现,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认为是数字化教育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作为一个高等教育资源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大国,如何更好地抓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契机,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加速从提高教育机会的公平到获得感的公平,也成为后疫情时代更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客观分析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所发生的显著变化及其原因,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发展提出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1 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教学供给侧的主要变化

高等教育教学供给侧主要包括运行管理维护者(教务管理人员)和具体实施者(教师)。在疫情前,教育教学供给的时间、地点相对固定,教学组织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有序进行,教学督导可以通过校园既有的教室管理系统进行监控,无论是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对课堂秩序的管理与督导,都可以在相对固定的时空实现,一旦出现突发情况,也可以通过及时调用校园内部资源进行协调处理,教育教学的风险总体可控。但是,后疫情时代,由于空间、媒介等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此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从校、院、系教务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如何去构建中心的网络教学系统并实施有效的管理成为一个新的问题。疫情前,线下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形式,主要依托课堂来组织教学,教务管理者先自上而下根据学期各专业课程名录、学时、课堂组织形式及班级人数等下达教学任务,而后由各二级或者三级单位自下而上反馈,确认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意向、教室要求等,再由校级教务管理部门统一进行教学课堂和考试课堂安排等工作。统一化、集中化和标准化是其显著的特点。但后疫情时代,由于偶发或局部地区的疫情出现,或者是个体(学生或教师)由于密接等原因被要求短期居家或集中隔离,使得教学管理和服务趋于复杂。课堂集中式的教学有随时调整的可能,有时需要临时开设线上+线下两个教学空间,或者是分不同时段开展线上或线下教学,甚至考试也需要线下和线上同时进行。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差异,教师也会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根据薛成龙等[2]研究显示,疫情期间教师教学平台多样化,被调查教师一般选择校外平台,近40%混合使用校内外平台。如有选择MOOC、腾讯会议、ZOOM、Bilibili、微信等作为直播平台进行教学的;也有选择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上已成熟课程作为授课一部分,加以线上讨论做混合课堂。由此,统一标准的课程环境要求、课程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课程突发事件的处置均很难在现有条件下实现。

其次,从供给侧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来讲,如何将课堂的组织安排移植到线上,如何保证线下线上同步授课的效果,在没有辅助的条件下,如何应对线上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是主要的挑战。首先,教师的教学思维要向去中心化、去同步化转移。由于教学在线上以直播或录播或慕课形式开展,课程的时间维度、空间维度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课程组织的核心,学生学习节奏也可以自行调整或掌握,规划和控制课程的节奏比以往更加复杂;二是教师的教学技术要结合课程特点多方式融合。教学平台不同,教学的技术应用也不相同。以2020 年春季学期本人教授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为例,该课程采用了录播+直播讨论的形式,重点内容进一步提炼形成划分知识点的录课内容,授课时段开通直播平台,在确定学生线上完成课件学习后,在线讨论,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学习,再通过线上平台布置和批改作业,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全面提升的教学数字化水平,对传统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和教学关系带来了冲击,教师需要尽快地更新教学思维、教学技术和授课模式。

再次,从供给侧的实施效果评价与监督来看,如何评判线上+线下模式授课的水平较以往维度更多、难度更大。刘金梅等人[3],从学生、教师、教学资源3 大主体出发构建了评价体系,共有8 个1 级指标和52 个2 级指标。由此可见,由于教师选择的授课方式多样化,授课资源复杂化,以往对于课堂教学的统一标准很难来评判不同组织形式的线上+线下课程教学。

2 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教学需求侧的主要变化

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中心是需求侧(学生),因此,学生需求的变化,对于教学改革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本质的要求。尽管高校学生年龄较中小学生而言更大,个性也较为成熟,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无监督学习,教师的引导和辅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学生的学习体验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明确的物理空间和时间约束,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在同一个空间中,通过教师的观察和引导,学生更容易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相对紧张的学习状态,同时,学生之间也会形成一定的监督和影响,对于课堂内容的专注力更高;但线上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设备相连,师生都处在差异化且易被干扰的环境中,教师如果是用PPT 讲课,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反应,无法确定学生的听讲状态,学生也很难体会共同学习的气氛,易走神和感到孤独。在家庭的环境中无监督状态下学习,学生更容易放松,或从事其他的事情。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性,在线上学习体验中尤为重要。

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通常的课堂教学往往会采用标准化试题,进行统一的考试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情况。但在王竹立[4]的研究中,就明确提出了“标准化考试主要反映的是对书本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如果仅用局限于教材和大纲内容的标准化考试来衡量在线学习成果,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本人的课程实践中,也确实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在线学习中,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合作与拓展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等都较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锻炼和培养,这些面向信息化时代的素质与技能如果不能纳入学生的学习评价中,确实是一种缺失。

3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思考

数字化、现代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同时欧盟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5]中提出了“促进高性能数字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提高数字技能和能力以实现数字化转型”两个战略重点。由此可见,后疫情时代,推进实现教育的数字化、现代化发展和改革是全球的大势所趋。

线上线下教育并存,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新常态。面对这一新常态,不仅带给高校教育者挑战,同样也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比如,教师的授课空间变得开放,不再需要局限在课堂上、书本上,有了更为丰富的教学场景,可以更好地开展模拟教学、现场教学;教师的教学目标变得更丰富,更有利于实现从传递知识到培养能力的转变;知识的内容更多元,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寻找网上的各类资源,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更易于开展……因此,如何积极寻求供给侧的创新和改变,来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从供给侧的教育管理者来看,首先要进一步丰富和开放在线高质量教育资源,提高线上学习资源的易用性和互动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教学资源的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如增加归类、索引和互动等基本功能,增强线上教学资源的可用性和易用性;提供更方便师生进行编辑、讨论的功能,提高师生对于线上资源的利用意愿和利用效果,并且能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

其次,要给教师提供提升在线教学技术的指导和培训,目前的培训和答疑,所解决的一般为网络使用问题和基本上传、下载等操作性问题。随着教师更大范围掌握了基本的线上教学技术,在新常态下,需要从如何设计线上线下课程组织、教学流程、教学评价、教学互动等方面,给予教师更专业的信息化技术指导,例如开设线上培训类课程、共享具有指导性的资源、同时通过有效的激励,促进教师从被动线上教学到主动思考、主动进行线上教学的改革探索。

再次,建设信息化、智能化的混合式教学设施[6]。随着教学方式逐渐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的融合教学,更需要推动智慧校园的软硬件建设。优化校园的教学和学习空间,进一步提高校园的教室、宿舍的配电容量和校园的网络质量,建设更多元、功能丰富、布局优化的智能教室和智能宿舍,提高校园网络的连接条件。

对供给侧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来说,首先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无惧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时代的来临,积极学习数字技术,培养自身的数字能力和素养,在新常态下,大规模的社会协同是新的业态趋势,教育一定会越来越开放,如果不能从观念上改变,就会很难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更无法做到引领学生。

其次,要主动构建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主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创建师生合作的问题解决模式,更强调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线上资源和信息,生生协作、师生协作,师生形成教与学的协作体。

再次,从课程的设计上寻求突破,要结合课本知识及线上资源,将思政、文化通识等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拓展教学内容,同时改变课堂组织,通过情境设立,即时问答、合作学习讨论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有效调动,通过流程的组织提高线上线下环节衔接的流畅性。

最后,是要进一步优化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和效果评价。由于学生的个体自学能力和信息化水平的差异,仅凭一纸试卷的结果,有可能会产生评价的不公平性问题,因此,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学习后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方面的综合变化应当作为评价的重点,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任务评价”的方法来体现评价的多角度和开放性。

4 结语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后疫情时代,应当抓住这一信息化建设的有利时机,全面推动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融合,加快课程教学和评价的体系重构,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

猜你喜欢

线下疫情课程
战疫情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