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语用环境里的话语矩阵

2022-03-16

科教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意图预设坐标系

沈 旭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 201318)

1 基本理论

1.1 基本定义

研究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就涉及语用学。欧洲大陆学派的梅伊指出,并不存在任何的“普遍(语用)意义”,言语行为只有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才会具有实际意义,这里的“语境”并非一般意义的语境,而是形成这个一般意义语境的全部条件的总和(Mey,2001:218),这样的一个“语境”为我们的言语行为提供了全部允许的可能性和限制:我们的言语行为在这个被提供的可能的范围内选择一种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又不能够超出这个范围的限制(Mey,2001:218)。我们把这样的“语境”称为“语用环境”。这里,言语行为的概念已不再适用语用的需要,于是扩展到了更广的概念——广义上的语用行为上,语用行为是对于许多具体语用行为的统称,包括言语行为,以及一切与“语境”有关的、用于形成(或表达)意义的行为:包括诸如沉默表意,身体动作,社会赋权等等之类。将语境扩展为语用环境,对适应环境才能运作的语用行为进行概括,这就提出了“概括性的语用环境典型模型中关于抽象语用行为的概念”[1]:个体的“语用行为”,都是某一特定“抽象语用行为”在语用环境下的具体的“实现”,任何语用环境下的每一个抽象语用行为都有许多具体的、不同的、互为同位素的实现形式(即具体语用行为),一个抽象语用行为每次只实现为其中一个形式。

以上是“抽象语用行为”的概念。梅伊认为应该将“抽象语用行为”放到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这样就有了两个决定“抽象语用行为”的因素:文化与社会。

1.2 语用环境及相关定位因素

1.2.1 文化因素及社会因素

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抽象语用行为”的决定因素,可以看成把“抽象语用行为”定位在了某个语用环境中。按照梅伊的观点,文化及社会共同设置了语用环境乃至语用行为的全部语用预设前提。

1.2.2 时代因素

梅伊站在宏观语用学的角度给我们勾勒了该类研究的广阔领域和诱人前景。沿着梅伊的足迹,我们很快就发现了时代因素的影响。追踪历史的轨迹,便会很容易发现这“隐匿”的因素:20 世纪30 年代上海南京路中百一店一楼柜台前的语用行为与今日同地柜台前的语用行为是有着很大不同的。

同时我们发现,这三个因素,从广义上看,也构成了语用环境的背景,这样一来,就得分两步走:先在文化、社会、时代因素组成的背景中分析某个特定的语用环境;然后再在这个语用环境中,运用这三个因素分析抽象语用行为。不妨用坐标系的形式进行分析。

2 三维建轴[2]

2.1 定位

如果以文化作为C 轴引入,社会为S 轴,时代为T 轴,三轴之间相互垂直相交于一点(O),便形成了一个三维立体坐标系,用于定位语用环境与抽象语用行为。

这样定位下来的语用环境是坐标系中的一个点,它集中了文化、社会和时代各因素,因而可以再度运用上述坐标系对这个“点”进行内部分析:即以C、S、T三轴在语用环境内定位抽象语用行为,抽象语用行为对应为子系统(语用环境)坐标系中的一个点。即,我们一共进行了两次定位,先是用三维坐标系对语用环境进行了定位设置,而后再对发生在语用环境中的抽象语用行为进行了定位设置。于是在抽象语用行为层面形成了一个静态的矩阵。

由于文化、社会、时代三大因素都可从宏观到微观细分,于是定位出的语用环境也是一个矩阵。

2.2 忽略的因素

至此,我们忽略了另一因素——语用者的“意图”,或称之“目的性”。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每一个语用行为都直接源于语用者的意图,语用者的意图是产生语用行为的直接导火索。意图的作用不可忽视,如同文化、社会和时代因素的作用一样,意图亦起了定位抽象语用行为的作用,且不局限于抽象语用行为而直接影响到并决定了语用环境的产生与定位。对意图的讨论将会涉及对于现有三维定位系统的重审并由此引发整个坐标系的重建。

3 重置坐标系

3.1 静态定位的缺陷

以C 轴、S 轴与T 轴定位的三维坐标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每个抽象语用行为都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点、静止的点,所得到的是一个静态的矩阵,有很大的局限性。研究任何一个抽象语用行为,必须以运动的观点加以分析,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由一定数量的抽象语用行为所组成的系列中,先后出现的抽象语用行为之间都是有联系的,找出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正是为了发掘语用者的意图。

案例1:2004 年10 月,笔者同几所兄弟院校代表一起参加某高校研联会,会上主办方发出倡议,各校团结,加强联络,共同活动,并进行了积极倡导。会中也有过异议,但最终风平浪静,达成初步意向而圆满结局。会后返校进行了反思,这才发现,倡议各校共同搞活动的背后极有可能隐藏着脱离学联,另起炉灶的图谋。细细想来,随着会议的进程,主倡者的意图在他的每一个抽象语用行为中都是有所体现的,而且由浅入深,逐个表现不同,直至最终“引导”大家达成共同意向。只是若分开来孤立地看去,每个抽象语用行为所显现出来的其所带的意图都是微乎其微的、不为人知的,可以说是“微量”型的“携带”。所以看上去当时是“完全”理解了“每一个”抽象语用行为,但是“连起来”整体一看却发现被人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原因是,我们在看似完全理解每一时刻发生的“每一个”抽象语用行为时,却恰恰忽略了只有与其他先后发生的抽象语用行为联系起来,唯有用整体眼光分析其“运动”“走向”才能理解的“微量元素”(或称“隐形元素”),它们的“运动”才真正体现了意图的真实表达:真实意图自始至终表达着,但却难以察觉。

案例2:辛普森案庭辩律师对回答并不感兴趣,却把问题作为呈现论点的一种方式,指出这位警察证人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来“陷害”被告。证人连连回答没有、没有、没有,是非常愚蠢的谎言,一般美国陪审团员都知道警察习惯和讨论及思考如何担任有效的证人。[3]于是辩方律师的真正意图一直在通过各个抽象语用行为(这里主要是语言手段)得到逐点的、逐步深入的表达,而在回答每一个问题的一刻却并不自知(反而会以为完全了解“每一个”孤立的抽象语用行为)。意图是贯穿始终的,却也“始终”不被发现,这反映了抽象语用行为定位意图时存在盲点,是当前三维定位系统的重大缺陷。而含意并不是意图。用三维坐标系“静态”定位,最多只能达到定位出含意的深度,意图隐含得更深。只辨识出含意而不了解其意图,这正是“阴谋家们”的期望。

3.2 运动的观点

用运动的观点来看:“静止”的“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观察”每个点与其相邻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坐标轴上标示出的相对位置)及其“运动”方式,从始发点出发,观察它是怎样转变到下一点,并逐次位移下去,一直运动到终结点处,从而得到一个完整的运动曲线模式。这个“点的运动曲线”反映的就是“意图”真相。在这个运动过程中,意图通过每一个点表现出来,但是每个孤立的点虽有所“微妙”表现,却不足以完全显露意图,而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即:由始点到终点逐点加深地、一点一点地深入表现出来(可以说是一种趋势图线),所以才要引入动态分析,跟踪由首至尾的变化情况。要对运动进行观察,对每一个点所携带的“微量”的意图信息进行定位并由此确定真实的意图表现,现有的三维静态坐标系定位系统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也只有引入一条意图I 轴——它是以虚轴引入的——来解决这一问题。

任何一个点都具有I 意图因素,I 因素是一个运动因素,必须且只有通过运动事件才能得到体现,所以任何一个点总是处于一定的系列当中。

3.3 引入意图轴

3.3.1 意图轴的性质

所以,为了全面定位抽象语用行为,而不至于疏漏了对抽象语用行为运动特性(因素)的研究,我们必须引入一条I轴(意图轴),但意图和其他三大因素,文化、社会、时代的性质并不一样,因此意图轴是作为虚轴引入的——其他三者都是客观的而意图具有主观性,其他三者都是相对静态的而意图具有动态的性质,其他三者的表现形式是相对稳定的而意图的表现形式具有多变的特点,故而其他三轴都是实轴,意图轴为虚——正如相对论的时空坐标中时间是作为虚轴引入的一样。从而得到1 个主观维(运动轴)及3 个客观维(静态轴)。

3.3.2 意图的体现方式

研究抽象语用行为的运动性质,我们发现,抽象语用行为总是处于一定的语用事件当中:由首点到尾点,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语用事件,意图就充分体现于各点之中。连接各点得到一条曲线,该曲线在I轴上就体现为意图曲线。事实上意图的整体性正是通过曲线的运动走向及趋势体现出来的。这样的全面定位(I+C+S+T)研究才具有了实际意义,对每个独立的抽象语用行为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3.3.3 意图轴的定位作用

意图的作用力,不仅仅局限于抽象语用行为的层面上,也直接体现在了语用环境层面上:前述(1)整个研联会实为“倡议者”的意图所暗中主导,(2)庭辩某时段事实上完全落入辩方律师掌握之中就是很好的实证。从抽象语用行为上升到语用环境的层面后我们看到:意图所起的作用实际上是有效地控制了当时当场的语用环境,使之处于意图这张看似虚无缥缈而作用力极强、影响力也极大的大网的笼罩控制之下,即是制造了语用环境的预设前提条件,使语用环境受其规范(提供一切可能,但不超出所设限定),与文化、社会、时代三者对语用环境所起作用一样。于是,在语用环境层面,进而整个矩阵中,都应该而且必须引入虚轴I 轴,运用运动观方法论加以分析。需要指出的是:(1)I轴是条运动轴(虚轴),用于研究、定位运动特性;(2)意图预设语用环境的语用前提,其实也是在运动过程中完成的,虽然一开始可能就有了一个主方向(可由分析起始点的抽象语用行为所含信息得出),但是预设的全过程是始终与语用环境内部的发展进程同步进行并完成的,因而是一个即时预设、即时定位的过程,这与文化、社会、时代的事前预设事前定位的静态手法是不同的。毕竟,主导语用环境的意图不完全是一个意图所能决定的,而是众多意图的“合力”。众多意图的合力形成主导意图,规定了语用环境的意图方向。

3.4 坐标系的重建

为了考察意图及其运动特性,我们引入了意图轴I,它与其他三轴C、S、T 组成了新的四维坐标系,形成了完整的矩阵。对于语用环境来说,它的全部语用前提直接由文化、社会、时代及主导意图共同构成并设定,“文化+社会+时代+主导意图”就是矩阵;对于抽象语用行为而言,语用环境直接构成并设置了它的全部语用前提,语用环境就是矩阵。

4 结语

本文从宏观语用学的视角在实际语用的矩阵中通过预设语用环境定位了抽象语用行为(“预设”即“定位”)。引入了运动的观点,发掘出隐含着的意图因子,二次定位并重设了坐标系。特别指出一点:语用问题决不能采用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进行分析,而应该充分重视运动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来解决具体问题;同时,对“运动”的研究亦值得深入思考。

猜你喜欢

意图预设坐标系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独立坐标系椭球变换与坐标换算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解密坐标系中的平移变换
坐标系背后的故事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对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的探讨
新闻采访中语用预设探讨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