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农林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对策研究

2022-03-16王凤武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慢就业农林毕业生

王凤武

(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对我国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广大涉农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1]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仅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关乎高等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近些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随之增强,[2]加之部分毕业生不急于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这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新挑战。研究和探析农林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对于提升农林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高农林类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林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表征

1.1 农林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多样性

“慢就业”是指部分高校毕业生为了找到自己满意的出路,毕业后选择等待或观望而不急于就业的一种现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自2014年开始显现,近些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高校毕业生中选择“慢就业”的人数越来越多,比例也越来越高。毕业生“慢就业”情况主要有:一是继续考取研究生或公务员,暂不考虑其他类型就业;二是有坚定意愿出国但毕业时还未收到国外高校offer;三是毕业生自身职业规划不清晰,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2]四是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五是毕业生存在畏惧就业而导致“退缩”的情况。

1.2 农林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盲目性

大学生盲目“慢就业”的现象越来越突出。一是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临近大四时受身边同学和室友的影响选择跟风考研,且考研目标院校不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导致考研成功率不高。考研失利的毕业生还会盲目选择“二战”。二是部分毕业生受家庭以及身边同学的影响,盲目选择求职体制内的工作,但部分体制内工作对专业的限制性较高,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1.3 农林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依赖性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还存在依赖性。一是依赖家庭,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依赖家庭的情况,他们专心完成自己的学业,其日常生活几乎靠父母全程照顾,这就导致大学生毕业时抱有依靠父母就业的思想。二是依赖环境,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存在怀念校园生活,留恋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情况,他们会选择在学校附近做兼职赚取生活费而不就业。

2 农林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成因分析

2.1 传统观念和家庭因素影响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多数大学生毕业后不需要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还会有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继续获得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持,这为“慢就业”创造了物质条件。二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多数是“95后”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家长能够理解并支持其子女的选择和决定,这为“慢就业”提供了精神支持。三是部分毕业生及其家长就业观念陈旧,一味地追求“铁饭碗”,导致毕业生非体制内不就业;还有部分毕业生存在守旧的城市和区域就业观。[5]四是部分毕业生及其家长觉得农林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条件差,想通过提升学历的方式来跳出“农林圈”,很多毕业生跨专业考研,成功率低。

2.2 毕业生职业规划能力不足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激发大学生内在潜力,引导其规划自我并按既定目标不断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农林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规划能力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大学之前的教育模式不需要他们主动选择,家长“包办式”的教育形式也加剧了这一现象,导致大学生在入学前缺乏生涯规划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多数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还属于选修课程,不能覆盖所有学生,即使是选修了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的同学,他们的课程参与度也不高,多数课程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3 毕业生和企业之间存在供求矛盾

一是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874万,已经连续三年突破800万。从2001年到2020年的20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760万。二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增速放缓。三是毕业生的理想工作环境与社会实际工作条件之间相差较大,多数农林类相关企业的工作地点远离城市中心,工作环境比较艰苦,部分毕业生不想吃苦且期待较高,但企业不愿意满足毕业生的过高期待。

3 农林类高校毕业生“慢就业”应对策略

3.1 构建全社会支持就业的格局

促进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高校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高校协同配合,各自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就业落到实处。一是构建家校联动的就业机制,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意愿数据库,每学年结束时收集一次数据,通过调查实时掌握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意愿,对于就业意愿模糊的学生要提前干预,帮助他们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针对学生本人与家庭就业意愿冲突的情况,要向学生家长阐述清楚孩子的自身特点以及适合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将就业信息及时转发至学生家长群,在家长群体中营造就业氛围。二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强对高校就业工作的指导,督促企业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政策性就业岗位的支持,积极引导毕业生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三是建立校企联合推动就业的体系,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友好合作关系,可以尝试建立人才培养以及实习实践互通互认机制,建立企业实习实践转正体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兜底性就业政策,部分想要升学或考公的毕业生,可以先通过面试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升学或考公成功后可自动解除协议,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3.2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清晰的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尽早确定目标并为之努力。一是要加强高校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大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覆盖面,面向所有学生讲授职业生涯教育;另一方面可以开设与生涯规划有关的实践课程,利用高校与企业或校友的关系,通过多种形式为毕业生提供与企业接触的机会。二是要提升高校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可以加大引进生涯规划教育专任教师的力度,还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另一方面可以对学校现有的专业教师以及管理干部进行挖掘,加强对其开展生涯规划辅导的培训。三是将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期间学习的全过程,一方面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指导内容,促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持续性,提高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辅导,为毕业生提供简历制作、面试指导等求职技能的培训,增强毕业生的求职信心。

3.3 强化毕业生综合能力提升

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就业的前提,高校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是要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一方面高校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大胆淘汰一些陈旧课程,设置一批学科前沿课程;另一方面教师要创新课程考核体系,可以科学设置过程考核与结业考试的比重,加强对课堂的管理,避免课堂中“低头族”的现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考核的意识。二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增加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企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将企业实习和实践环节作为毕业的基本条件,还可以聘请企业导师来担任班主任,提前让学生感受职场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大学科竞赛等实践创新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可以完善相关制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参与一项学科竞赛类活动并考核合格;三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高校要结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特点,完善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培养方式,面向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管理和人文类课程,面向文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数学和基础科学课程;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干部等相关实践的政策,鼓励更多的学生在课外实践中提升自己。

猜你喜欢

慢就业农林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