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对策

2022-03-16茅宇婷

读写算(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习题教学方法

茅宇婷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对策

茅宇婷

(江苏省启东市学华小学,江苏启东226200)

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老师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方面出发,围绕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养培养要求,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在小学阶段夯实基础,在读、写、算方面拥有较强的能力,可以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灵活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新课改;小学数学;读写算;方法创新

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对学生综合素养、学习能力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老师应该围绕学生能力培养要求,调整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本文笔者从现代教学维度提出创新教学方法的方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明确科学的教育观念

新课改以后,对于课堂教学变化最大的应当是课堂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当中,老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基本是以讲授法为主。但是在新课改以后,老师们开始学习更加科学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当中应当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当中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应当围绕学生作为主体展开,让学生更加积极、深入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当中来,让学生切实地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具有较好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那么老师在进行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时,自然也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还不具备空间概念,属于刚开始接触立体图形的阶段。那么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地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肯定不能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因为这样的课堂无聊又枯燥,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识,很难理解和体会到空间的概念。所以就需要老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更加充分的设计,采用一些比较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地理解立体图形,从而让学生形成比较好的空间概念。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老师可以采用的创新教育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动态展示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折叠过程。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正方体和长方体形成的过程,从而更加清楚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有几个顶点、有多少条棱等这样的基础知识。或者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手工作业,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学生需要自己进行画图裁剪,然后折叠,最终形成一个长方体或者正方体。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迅速且有效地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关的基础概念。这样的教学方法就是基于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教育理念设计的,尤其是第二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充分地锻炼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

二、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当中

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已经不是太新奇的东西了,现在已经应用得非常普遍了,但是有一部分老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仍然停留在最简单的PPT展示。老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当中的使用也应当是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可以应用到教学当中的技术或者内容也越来越多。如果老师可以掌握这些新的技术和方法,然后将这些技术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结合,就可以极大地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提高课程内容的容量,除此以外可以将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基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说,这些对于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当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就是PPT、视频、音频、或者图片,其实现在的学校教室里配置的电子白板,或者其他一些互动型的电子设备,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功能。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完全可以设计一些互动性的教学环节,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电子设备的功能,自己完成某些环节。比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对于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公式的关系,虽然说起来比较简单,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这个概念,仍然是需要更加直观的内容进行展示的。那么老师就可以设计一个小小的互动动画,在屏幕上准备一个圆柱形的水桶,再准备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将这个圆锥形容器放到一个水龙头下面,学生拧一下水龙头,将这个圆锥形容器接满水,然后移动这个圆锥形容器,将水倒入圆柱容器中。学生通过倒水的过程发现,这个圆锥倒了三次水,才将这个圆柱倒满,从而让学生利用这个过程和已经学过的圆柱的体积公式总结圆锥的体积公式。大部分的学生都会对这个过程非常感兴趣,老师可以多找几个学生试一试,让学生充分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由来。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支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老师应该选择科学的手段引导学生,让学生可以主动学习数学内容。学生是否对数学产生兴趣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课程的效果,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学科,如果老师采用强硬的手段逼迫学生,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难以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该改变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课程内容的兴趣。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应该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学习环节中主动学习知识。老师应该在课程进行中给予学生更多探究、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学科知识逻辑性、抽象性较强,老师应该清楚学科特点,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好奇心,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引导,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苏教版六年级教材《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老师可以使用竞赛活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兴趣,选择竞赛性活动,借助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老师选择启发手段,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兴趣,愿意参与课程活动。在课程中老师为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使学生可以经过探究得出问题答案,从而增加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在活动参与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对学生读写能力提升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工作,在学生学习课程内容时应该以学生读、写、算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选择一定的手段,确保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教材。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渠道,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可以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阅读教材并从中获取知识。老师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手段,激发学生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习行为与阅读行为相辅相成,在课程进行前老师应该要求学生预习课程内容,由此可以节省很多教学时间。老师应该在课程前进行充足的备课工作。课程活动的开展无法脱离教材,老师应该研究课程内容,同时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内容,从教材阅读环节中获得关键信息。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掌握读题技巧,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从问题题干中获取信息,这是学生必须拥有的能力。各类考试中试卷问题与答案均存在密切的联系,学生需要在习题阅读中从题干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清楚问题的主旨含义。为了获得良好的分数,学生需要拥有主体学习意识,认真读题,从已知条件中获取解题信息。阅读能力直接关乎学生能否解答问题、是否可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认识、阅读、理解、分析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对于抽象问题的分析,主要在于能否将抽象问题具象化,接着灵活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得到正确答案。

四、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

老师带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需要让学生形成主体学习意识。老师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意识到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老师需要让学生增加对课程内容了解程度,一堂课的时间较短,如果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分析等工作,课堂时间就无法满足各类活动的开展。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分析课上知识,老师必须合理划分时间,应该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课程知识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课上可以更好地推进教学活动,老师还应该抽出一点时间检查学生预习工作成果,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老师应该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情况,需要在课程活动进行期间,采用一定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积极性。老师需要在活动进行中关注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节奏,使学生可以在现场消化课程内容。老师在课程进入尾声时需要带领学生回顾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巩固课上知识点,增加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熟悉程度,找到各知识点间的联系。

比如,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百分数》时,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掌握百分数概念并在课程进行中抽查两名学生,查看学生对“百分数”的预习情况,随后在课程结束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程知识,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应该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读、写、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老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训练学生答题能力。在课上老师可以使用口算习题训练学生,以该种训练项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课程进行中,老师为学生布置一定的习题,训练学生的口算与笔算能力,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计算水平,可以快速解答问题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无论考试还是生活,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并不像教材中展现的习题那样以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大部分应用题内容较复杂,计算成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在训练学生计算能力时,应该突出“写”在教学中的作用,其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问题、推敲问题,还可以检验问题,并分析检验方法、检验过程是否合理,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准确。老师要求学生写出习题解答的计算步骤并给出各步骤的原因,可以让学生形成书写计算过程的习惯。在学生能力培养期间,为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数学问题,老师还需要在数形结合的思想下引导学生,使学生研究问题时选择图形进行思考,在数与形相互转变下增加对问题的把握程度,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数与形相互转换下快速发现问题本质。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选择一定的手段进行处理,提高训练活动的合理性,强化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开展教学工作

数学老师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高度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水平,根据学生的爱好调整学习方法。老师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开展教学工作。老师通过调查发现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对数学的反应速度并不相同。部分学生对数学内容有一定的兴趣,在教学中愿意参与各种活动,但是很多学生排斥数学内容,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吸收课上知识。老师需要围绕学生个体差异,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选择教学方式。老师应该对班级学生采用针对性指导的方法,围绕不同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价值策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

比如,老师讲苏教版六年级教材《分数乘法》一课时,很多学生无法精准分辨分子、分母在除法计算方法方面的方式。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将计算方法生动地演绎出来,通过形象化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可以快速掌握除法在计算方面的应用方式。再比如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选择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数学计算训练能力的培养工作。在高年级教学中方程题、应用题、函数题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计算是解答相应习题的基本手段,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计算能力,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会拉低学生的考试分数。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参与习题计算活动,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调整教学方式,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情况。老师在课上布置习题:“某城市打算在市中心建造停车场,由大小为30×40的停车场进行扩建,在不改变周长的情况下,如果扩大停车场面积,需要如何处理?”由于班级学生对数学反应能力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以快速发现解答问题的要点,获得解题思路。但是班级中还有大部分学生无法结合已知条件找到解题思路,此时老师应该让学生思考几分钟。在学生思考2~3分钟后,老师让学生试着用带入数值的方法计算不同数值结果,寻找规律。很多学生进行测算,比如25×45、15×55。学生在试验的过程中发现,通过缩短30与40数值差可以达到扩大图形面积的目的。老师让班级学生思考问题,同时提出提示信息,帮助思维灵敏度不足的学生找到问题解决方向,促使班级学生均可以参与课程活动。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可以在课上出类似的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计算能力。“算”是数学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拥有的能力,学生拥有良好读写能力,才可以高效、准确地处理数学习题。

六、结语

老师应该在课程教学阶段关注学生的成长。考虑到小学生智力发育并不成熟的实际情况,老师应该以兴趣作为导向,关注学生思维训练与培养的工作,还需要为学生读、写、算能力的形成与强化设置训练内容,优化教学方式,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新课标对学生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老师必须关注学生能力培养情况,选择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兴趣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老师还应该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下,使用差异化的手段引导学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通过训练活动强化自身能力。

[1] 王艳.关于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国际教育论坛,2021,2(12):151.

[2] 彭颖.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散文百家·国学教育,2020(002):275.

[3] 黄美红.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科学咨询,2020(002):217.

G623.5

A

1002-7661(2022)16-0007-03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习题教学方法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