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思路下小学数学“以学为主”课堂的构建

2022-03-16刘晓兰

读写算(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过程数学课堂

刘晓兰

新课改思路下小学数学“以学为主”课堂的构建

刘晓兰

(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湘店中心学校,福建龙岩36430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9)》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学生为主是新课改的重要思路,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需要教师在数学课堂构建过程中突出学生为主的特征,做好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

小学数学;以学为主;课堂构建

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拦路虎”,也是学生成绩提升的难点。数学学科强调思维性和逻辑性,知识较抽象,但小学生形象思维比抽象思想好,因此产生了学习和认知上的难题。“以生为本”强调了数学教学发展的趋势是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从学生学习特点入手逐步、循序渐进地指导,而不是教师主导下的揠苗助长。以学生为主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教师要遵循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做好教学方法设计同时渗透学科价值内容,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基础上的发展。

一、“以学为主”数学课堂构建价值

(一)尊重学生规律,创新教学方法

“以学为主”数学课堂构建尊重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发展规律,强调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创新。“以学为主”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理念而提出的,“以教为主”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教师向学生的单向知识传输,这种教学模式一直被人诟病的根本在于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学习处于被动发展的状态,两极分化严重;“以生为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强调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的方法,努力调动起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创新的过程中小组合作、互联网技术应用等也随着“以生为主”的理念而逐渐普及,进一步推动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明确了“以生为主”教育理念的正确性。

(二)感受学科价值,发展核心素养

“以学为主”强调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验证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感受学科价值、发展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以学为主”,教师应从学科价值、学科意义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的活动当中,在具体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科特有的魅力,利用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兴趣并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思维,了解数学推理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以学为主”的教学课堂模式,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二、“以学为主”数学课堂构建的思路

(一)预设情境,实现有效导入

“以生为主”的数学课堂构建强调情境的预设,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实现知识的有效导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情境预设是指在数学课堂的导入阶段,教师利用生活化、网络化等方式构建起具体的情境,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实现了知识的有效导入,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以《认识钟表》的教学为例,在导学阶段教师可以播放“小明的一天”视频资源(教材提供的是“小明的一天”图片),在视频中教师展示小明从早上7:00到晚上9:00共计六个场景都做了哪些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具体对应的时间点,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容易带入具体情境当中,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视频中教师也要加入自己的语言引导,如第一个是早上7点小明在洗漱,教师就可以说“早上7点,你在做什么?”以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在做的事情,以此实现内容的有效导入,让学生对认识时间、时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再以早上8点、早上9点、中午12点、下午4点的时间进一步地引申,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时间节点并认识到时间内容,在指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时、分、秒的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提供必要基础。预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生活化设置比较常见也是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在生活化呈现的过程中既可以是小故事也可以是网络构建的具体场景。具体的生活化应用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优化。

(二)鼓励讨论,调动学生参与

鼓励学生讨论、调动学生参与是“以学为主”理念的重要思路。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内容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通过集体智慧的发挥实现内容的拓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实现集体全面发展的目标。

以《认识人民币》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一个讨论的问题:小明跟妈妈去商场购物,买了一条裤子36元、一件上衣35元,妈妈应该如何付钱给售货员阿姨呢?通过具体问题塑造出场景内容引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会自发地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提出了多种方案: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单件结算,可以先给售货员阿姨一张10元的、一张20元的、一张5元的、一张1元的,然后上衣35元钱应是一张10元的、一张20元的、一张5元的;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直接给两张50元,让售货员阿姨找零钱;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直接给一张100元然后找零,还有的学生提出给一张100元的、一张20元的、一张1元的,然后找零。每个学生通过认识人民币提出了不同的思路,这些思路来源于实际生活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基于人民币不同的面值找到了很多思路,在这些思路中绝大部分以找零为主,有的是按照实际价格一张一张地付钱。但有的学生的思想很特殊“提出给一张100元的、一张20元的、一张1元的,然后找零”,这个思路是学生从实际购物经验中得来而不是计算得出(还没有学100以内加减法)。因此这种思路提出以后教师要适当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协调,实现学生学习课堂的有效调动和参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师指导,明确重点难点

教师指导是“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重要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自身引导的方式明确重难点的内容,通过重难点突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并让学生参与到数学重难点突破当中,实现师生有效互动的教学效果。强调教师指导还在于单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中容易出现因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能力弱而导致的课堂效率低的问题,通过指导进一步推动课堂的有序进行。

以“14-9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算理,强调算理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14-9等于多少?是如何计算得来呢?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熟悉14-9的过程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计算。根据惯性思维的影响,学生很容易得出5的结论,但至于5怎么来的就说不清楚了,因此教师可以继续进行引导。其次教师板书设计14-9=14-4-5=10-5=5,通过板书设计的方式让学生对计算的逻辑有进一步的认识。教师根据以上的算式可以进一步指导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14-4-5呢?为什么不是14-4然后再减去其他数字呢?”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找到4+5=9的计算逻辑(这里可以用小木棒的方式进行演示,便于学生进一步找到计算的逻辑,清晰计算的过程)。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14-9的结论继续进行分析,找到14-8、14-7、14-6的计算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明确计算的逻辑,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内容。教师指导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预设问题、引导思路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通过教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算理、逻辑等内容并攻破数学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内容,提升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四)信息呈现,培养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以学为主数学课堂的重要理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数学信息的呈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呈现的方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数学发展的过程、数学知识推理的过程,从而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信息呈现的方式要注重互动性、分享性,在呈现的过程中突出数学的思维性。

以《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为例,第一课时强调的是整十的加减计算,教师可以以10+20和30-10两个题为例进行讲解,利用信息技术呈现。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摆小木棒的方式进行呈现,通过电子白板技术展示摆小棒的过程,一捆就是10个,10+20的演示过程就是1捆+2捆,最后得出30的结论。其次是演示30-10的过程,在白板中展示30个小木棒,利用拖曳功能拿出10个,剩下就是20个,得出30-10=20的结论。另一方面小木棒的电子方式呈现以后教师可以继续用涂色的方格进行表示,一个方格里面有100个,先选择其中20个涂色,然后再选择10个涂色,最终数一数是30个涂色,从而得到20+10=30的结论。从30个涂色的格子中用橡皮擦擦掉10个,剩下有20个有颜色的格子。得到30-10=20的结论。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全程采用的是电子白板的功能,用白板笔拖拽或涂色让学生对整十的计算逻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发展了学生思维,让学生对整十的计算过程形成了必要的逻辑认知,最终实现了有效指导的目标。信息展示主要是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的应用,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信息技术应用的优势,让学生直观看到数学计算的逻辑和变化的过程,以学生容易看到的方式操作,以便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

(五)课下拓展,鼓励学生实践

课下拓展是“以学为主”理念的重要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下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课下拓展强调学生数学活动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数学与现实的关系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自身能力,最终实现有效数学教学的发展目标。

以《长度单位》为例,学习了厘米、米、线段等知识以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课下搜集相关的物体并进行预估,培养学生长度意识。在课下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物品和内容进行实践,如有的学生以班级为背景进行实践,实践的内容包括书桌长多少厘米、宽多少厘米、高多少厘米;凳子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黑板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每一个物品都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在搜集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建立了长度概念和思维。有的学生则以操场为背景进行搜集,搜集操场上篮球长多少、高多少(其实是直径)、篮筐的高度有多少、乒乓球的案桌长多少厘米、宽多少厘米、高多少厘米?这些都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也调动了学生的测量积极性。此外如篮筐、旗杆等很难直接测量,也不可能让学生爬上去测量,因此需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去总结和发现问题,通过实践的方式拓展学生能力。如有的学生提出测量旗杆可以将一根绳子放在滑竿上,跟着滑竿到最高处后在绳子最底端的位置做好标记,然后取下绳子测量一下从绳子开头到做标记处的长度就可以知道了;有的学生提出根据太阳照射的阴影可以推测出来高度(网络搜集到的信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地锻炼了学生能力,也加强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课下拓展数学实践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参与性和形成“以学为主”的数学课堂的重要方式。在拓展与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固定的课题开展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展自身数学能力,培养数学素养。

(六)习惯培养,提升学生能力

习惯培养是“以学为主”的重要理念。小学生数学学习被动性、模仿性比较强,缺乏适合自己的习惯,甚至会可以模仿其他人的习惯,导致自身学习节奏被打乱。教师通过规律性的指导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中符合自身规律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习惯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课前预习的习惯。小学生数学于处于起步阶段,在学习习惯方面更倾向于教师的引导。因此在习惯培养方面,数学教师要从学科入手制定课前预习指导计划。数学课前预习可以制定“任务清单制+微课”的方式进行,“任务清单制”是指教师可以将数学课前预习的内容制定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清单,在清单中有学习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和需要掌握的内容。通过任务清单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看到数学学习的内容,根据任务清单,学生可以点击不同关键词的微课,通过学习微课的方式学习数学内容,完成课前预习的任务。

此外任务清单也是近些年数学教学应用一种新的思路。清单强调在学习之前将课程内容提前布置,以重难点知识为主,学生可以根据清单了解预习的重点并在预习中审视自身是否存在问题,教师也可以根据清单开展学生学习预习的指导和预习效果的检查,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升预习效果。另一方面是作业错题整理习惯。错题整理是一种好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整理的意识,尽可能让学生逐步整理错题并分类归纳,在逐步整理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的内容、掌握数学学习的节奏并在错题整理过程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应用和学习。

三、总结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落实“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做好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从小学生数学发展规律入手进行指导,从而帮助学生有序参与到数学课堂当中,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1] 顾亚龙.以学为本顺学而导——小学数学“五学三动”教学范式[J].小学教学研究,2020(01):4-6.

[2] 肖群慧.以生为本,以学为主——谈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华夏教师,2019(36):68.

[3] 刘荣.小班化教学应“以学定教”——以《时分秒》一课教学为例[J].甘肃教育,2018(07):103.

[4] 费永寿.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以学为主”课堂的构建分析[J].科普童话,2020(26):18.

[5] 计一祎.小学数学非常规解决问题教学的研发之道——以“长方体涂色”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1(25):33-37.

[6] 盖建刚.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之策略——以青岛版教材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3):62-63.

[7] 沈文英.深度学习,建构生长课堂——小学数学体验式学习的策略研究[J].第二课堂(D),2021(08):65-66.

G623.5

A

1002-7661(2022)16-0004-03

猜你喜欢

过程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