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推敲古诗文言语形式的四种策略

2022-03-16左高超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齐河泰安虚词

左高超

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包含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两个方面。在学习中,其他学科是以学习言语内容为主,而语文学科则是以学习言语形式为主。言语形式是作者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也是我们进行阅读学习的重要抓手。言语形式种类众多,在古诗文学习中经常涉及的几种包括标点符号、文言虚词、特殊句式和反常语段。接下来,笔者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课文为例,结合一线学习实践,简要地和同学们谈一谈古诗文中这四种言语形式的推敲策略,以期对各位同学有所启发。

一、标点符号

古诗文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以后,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学界前辈们主张使用标点符号并为古书勘正、标注标点符号。至此,中国古籍才开始拥有标点符号。由此可知,选入教材的古诗文,其标点是后人追加的,体现了后人对古代诗文的理解。然而,常言道“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因此,如果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能够细读文本,采用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来看待古诗文中现有的标点符号,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以曹操的《短歌行》为例。整首诗的情感多次变换,唐代欧阳询认为此诗读起来别扭,于是在编纂《艺文类聚》时将这首诗删减了一半。尤其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许多同学认为其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因此觉得与后文慷慨激昂的感情基调不符。面对同学们的疑惑,笔者曾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句末的句号可否改成问号?”面对笔者的问题,学生们陷入了沉思,继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终同学们认为,将句号换成问号(句中的原问号则改为逗号)恰好可以解决文本情感前后不一的矛盾,理由如下:对酒当歌、抒发人生苦短的情思是汉末文人宴会的常态,作者以此起兴,对这种借酒消愁的无病呻吟予以批评,因此提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追问,此处的问号表示诗人对这种方式的否认和批评;继而提出,文人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及时建功立业,到哪里建功立业呢?到我这里来吧!如此,整首诗的情感通了,语意也顺了。

再如,《登泰山记》中有“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一句。此句标点符号甚多,尤其在“齐河”“长清”之间有一个顿号。有同学认为此处无须加顿号,也有同学认为必须加顿号以示路途之艰辛和作者对泰山的向往。面对同学们的困惑,笔者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从京师到泰安,沿途路经许多州县,作者为何偏偏点出齐河和长清?面对笔者的问题,有的同学开始思考这两个地方的特别之处,有的同学提出:是不是这两个地方道路崎岖、尤为难走?面对同学们的思考,笔者引导他们查看山东省地形图。通过观察地图,同学们发现:由现在的北京到泰安,从地形上看大都是平原,只是从长清开始,地形发生变化,由平原而山区;其次,由北京到泰安,中间需要渡过一条大河,那就是黄河,而齐河与长清恰巧就是以黄河为分界线。由此可知,作者从京师一路走来,尤为难走的路程一共就是两段,一段是由齐河到长清(中间过黄河),一段是长清到泰安(全是山路),所以,作者用顿号将齐河与长清断开以示此段路程之艰难,同时又专门加上“穿泰山西北谷”一句以示长清至泰安段的艰辛。

以上,便是笔者与自己的学生通过标点符号推敲文本言语形式、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的两次小实践。如此推敲标点符号的用法,可以帮助同学们把古诗文的学习推向深处,既利于涵泳语言又利于锤炼思维,一举多得。

二、文言虚词

发达的文言虚词是古诗文中特有的一种文言现象,这些虚词一般不做句子成分,没有实在意义。然而,虚词,尤其是一些语气虚词往往是我们体会作品情感的关键词,因此,通过文言虚词来推敲作品情感往往是深度解读文本的重要路径。

在学习《赤壁赋》时,经常有同学在背诵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时漏掉“也”字,并且不把这看成大问题,认为“也”字可有可无。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醉翁亭记》第一段出现的九个“也”字,让同学们体会有“也”和无“也”的不同,然后再让同学们细读文本,体会“顺流而东”与“顺流而东也”的区别。通过联系上下文,仔细揣摩,最终,同学们明白了此处“也”字的妙处:诗人在此处塑造的是一个完成了北方统一,正欲横扫江南一统江山的春风得意的英雄形象,有“也”才能体现曹操的春风得意,无“也”则不能;同时,此处的得意是为下文的“而今安在哉?”蓄势,此处写得越是得意,下文的“而今安在哉?”所引发的失落感就越大,从而引出诗人“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悲叹。可见,“也”字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不可或缺的。

仍以《赤壁赋》为例。文本第四段苏子为“客”解惑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句末虚词,比如“乎”“也”“之”等。这些文言虚词的使用不仅凸显了作者“以理劝人”的语气特征,还体现了作者面对困境时旷达释然的心胸。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应密切关注文中的这些句末虚词,在细读、揣摩这些虚词中品味文本情感,提升学科综合素养。

三、特殊句式

笔者在此处所说的特殊句式,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式,而是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反常规反逻辑的句式,比如“烽火城西百尺楼”(王昌龄《从军行》)的常规词序显然是“城西百尺烽火楼”。作者变换语序,既调整了平仄,也凸显了紧迫的战争氛围,产生了“语不接而意接”的艺术效果。

又如《阿房宫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段文字大都是四言句式,只有“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句与众不同。由此可见,这个句子在本段中就是一种“特殊句式”,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知道,句式的突然变化往往是作者情感变化的外在表现,因此,此处的变化一定有深意,在研读课文时不可轻易放过。我们仔细比较这个句子与前面句子的区别,发现此句的言说意图与前文不同,前面几句重点是在渲染阿房宫的豪华及其奢侈的生活,而此句作者的笔触却转移到了宫女的身上,重点在描写宫女的不幸。宫女“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而宫车“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下文再以“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一句加以凸显、强调,由宫殿到宫女,由物质的奢侈到对人性的践踏,作者对暴秦控诉的情感越来越强,主旨的表达越来越深刻。

四、反常语段

所谓反常语段,往往是指看似与文本内容脱节的、可有可无的段落。其实,这样的语段看似反常,如若细品起来反而别有深意。语文学习,不仅要看到作者写了什么,还要看到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或者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

仍以《登泰山记》为例。笔者发现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都在重点品读文本的前四个自然段,而对文本的第五自然段,即“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一段大都取漠然视之的态度,简单读一读背一背就把它轻轻放过了。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觉得此段平淡无奇,不管是文本内容还是写作手法都无甚值得深究之处。说得严重一点,这段文字对于全文来说似乎可有可无。然而,细加思索:如果此段可有可无,那作者为何要写呢?既然作者将它写出来了,那么,必定有写出来的理由。如果在学习中,同学们能够主动探究作者“为何要这么写”的理由,那岂不是既能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能提升自我的思维品质吗?

基于以上认知,笔者首先引导同学们从文段“写了什么”读起,经过细读文段,同学们发现本段主要写了冬日泰山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特点,比如山上土少石多,树少石罅多,冬季里更是既无水流更无鸟兽。通过学生们的分析,我们发现冬日泰山在作者的笔下确实显得萧条,无生命力,整个文段叙写的许多景物都是无生命力的,但有一个景物除外,那就是松树。由此可知,松树和其他景物的对比应该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的用意所在。在泰山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松树依然保持顽强的生命力,成为泰山顶上为数不多甚至是唯一的树种,其面对困境昂扬向上的生命品格正是作者的精神追求。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可知,乾隆三十九年,作者以养亲为名辞官归乡,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于腊月二十八登山,次日即除夕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由庙堂而乡村,作者生活的环境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如此变化,作者如何抉择?可以说,泰山松的生存态度体现了作者的价值抉择。因此,可以说,此段对冬日泰山的环境叙写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寄寓着作者深沉的写作意图。

要之,古诗文中言语形式的推敲路径其实并不限于以上四种,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要做有心人,细读文本,勤于思考,在汉语言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自在而愉悦地遨游!

猜你喜欢

齐河泰安虚词
山东齐河:倾力创建电商精品街
泰安杂记
山东齐河黑陶工艺的现代传承研究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齐河黑陶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第二届山东粗饲料资源与利用大会”在山东齐河召开
Transform Yourself into a Butterfly
泰安无性系引种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初步研究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