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意象的自由到诗人内心的自由
——《沁园春·长沙》上阕解读

2022-07-06刘锦华陈婷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橘子洲秋景

刘锦华 陈婷

《沁园春·长沙》上阕的解读重点在中间意象描写的部分,这一部分的中心句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句中,“自由”又是核心关键词。以“自由”二字串解本阕,不但能够充分理解诗人选取这些意象的初衷及描写的妙处,还可理解作者寄托于意象中的内心情感。具体说来,前三句诗人先是以独立橘子洲头的姿态为“抒自由”蓄势,接下来通过一字统领、拟人、拟物及词语的妙用生动地描写了“自由六景”,随后又将这种自由的气势扩大到万事万物的范围。通过还原可以发现,这些意象本身并不带有自由的特征,正是诗人内心的自由主导着这一切意象的特征,这才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宏大景象。而宏大景象的背后又隐藏着宏大的理想,这正是本文所要探究的“奥秘”。

一、为抒发自由蓄势

本诗开篇虽然没有自由意象,却为下文自由意象的描写做了很足的蓄势。开篇的词眼是“立”,“立”于何处?立于橘子洲头。由于占据观赏最高点,本身就带有一种气势,一种即将指点江山的气势。“立”此做甚?诗中提到,看“湘江北去”。当然了,这里是概括式的写法,看到了哪些湘江景色,下文自有详细的展开,但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视野极其广阔,不仅有湘江还有群山,可以说目之所及,都是其观赏范围。而视野开阔的背后是胸襟的开阔,此时诗人登上橘子洲头,或许不仅是欣赏湘江的美景,更要抒发一定的志向。

开篇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还有两处,一是“寒秋”二字,在中国传统审美里,秋天多半是萧瑟而凄凉的,所谓“悲秋”。当然文学史上也有“颂秋”之作,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就别开生面地展现了秋天的另一种姿态。诗人观湘江秋景的背景虽然是“寒秋”,但从下文可以看出,他的心中不但没有半点凄凉,反而豪情万丈,这一点从“独”字也可以看出来。诗人独自一人屹立于橘子洲头,虽已是深秋时节,面对生机盎然的湘江景色,在姿态上及心理上,都蓄足了势,准备让心中的情感与志向喷涌而出。

二、看“自由六景”

值得关注的是,在写“六景”之前,诗人用了一个“看”字,这个“看”字有什么表现效果呢?且来进行朗读对比:没有“看”字时,会感觉六幅画是单独存在的,不是连为一体的,没有全景的效果,读起来没有诗文内在节奏该有的气势,也缺少一个集中的视角;而有了“看”字,再来朗读,便会发现六幅湘江美景是一口气赏完的,这些美景是一下子尽收于眼底的,因读起来是从“看”字一口气读到“竞自由”的,便有了一贯到底的气势,也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诗人的“第一视角”,这个视角是集中而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与开篇观景的蓄势也有一个很好的承接。

通过赏析,我们感受到了湘江秋景图的壮阔气势,诗文因此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概括。同时,我们发现这一句中除了体现出湘江美景壮阔的气势外,还直接点出“自由”这一主要特点,那么这一特点是如何具体体现的呢?

且先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鹰击长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老鹰写得和人一样矫健,有力气,“长空”指的是辽阔的天空,如此矫健有力的老鹰在辽阔的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正体现了自由的姿态;“鱼翔浅底”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鱼在水里游泳写得像鸟在空中飞翔一样。鱼在浅水里游,让人感觉它随时要跃出水面,到天上飞一样,这同样体现了自由的姿态。用这样的特殊用字分析法同样可以分析“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四句,不管是“遍”“尽”“透”“争”这几个字,还是“万”“层”“漫”“百”这几个字,都可以看出:因为只有一座山红了是没有多少气势的,要千万座山红个遍才有气势;同样的,层层树林都要一丝不剩地染尽,满江的水要蓝就蓝个透底,成百上千的大船要在江上繁忙地穿梭,这样才能体现出“万类霜天竞自由”,也就是万物都在秋色中自由地生活。

三、“万类霜天竞自由”

写完“自由六景”后,诗人顺势将这种自由的气势扩大到全宇宙的范围,也就是诗中所写的“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样的扩大是顺势而合情合理的,一来是因为前面的“例子”具有足够的代表性;二来是前面的六幅湘江秋景图无一不体现“自由”的特征;三来是诗人所写景色虽是在秋天这一背景下,却只取秋天富有活力的那一点,这里与开篇的“寒秋”形成了呼应。在这里我们需要关注“竞”这个字,它到底是“竞相”的意思还是“争相”的意思呢?二者的差别在于有没有“争”。

如果认为是“竞相”“共同”“一起”的意思的话,意味着万物都很自由,都在广阔的天地里谁也不碍着谁地自由生活着,它们不需要彼此竞争,因为它们所生活的空间无限广阔;如果认为是“争相”“争斗”的意思,言下之意应该是万物之间存在竞争的关系,但是如果万物都在为生存问题而竞争的话,就意味着万物生活的空间很狭小,不能“自由地生活”,同前面所描写的景象极不和谐;也可以认为万物既不是共享自由的关系也不是彼此争斗的关系,而是万物觉得自己自由还不够,它们还要比较谁更自由,就好像许多大船在江面上自由穿梭还不够,它们还要比一比谁走得快,这种观点是笔者比较推崇的。

通读中间写景的部分我们会发现,从“看”的一字统领到“自由六景”的反复铺陈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高度而精练的概括,这三部分是互为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这七句一口气读完了,有一种气贯长虹的感觉。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表达写尽了湘江的壮丽秋景,同时抒发了心中的万丈豪情。

四、诗人内心的自由

解读完“全景自由”之后,我们不禁好奇:作者把他所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写得很自由,而且还不是一般的自由,而是整个宇宙的自由,那么所有的这一切景象都是写实的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在背后主导着这些景象的特点呢?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主张用还原法,即“面对形象,在想象中,把那未经作家情感同化,未经假定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1]借助此法分析便可得到这样的结论:作者看到的一切景象都是自由的,是因为他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其实,“自由六景”是经过作者筛选过的,是作者心胸的投射,都染上了作者情感的色彩。他的内心充满豪情,想大展宏图,因此他看到的一切景象都是自由奔放的。另外,由于点面的对比,当个人的情感被放置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下时就会显得愈发的强烈,所以作者把景象的背景写得越广阔,他所传达给读者的自由乐观的感情就越浓烈。

这样一来,本诗的文脉就很好梳理了:诗人怀着壮志豪情来到了长沙,他在寒秋时节独自一人立于橘子洲头赏湘江秋景,受此时心中情感的影响,他所看到的一切景象都带有自由的色彩且富有气势,不管是红遍的万山、尽染的层林,或是碧透的漫江、争流的百舸,还是翱翔的老鹰、畅游的鱼儿,都因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而显得格外的有活力。正是因为诗人内心追求自由的世界,所以他所看到的万事万物才是自由而充满活力的。通过对“自由六景”的分析和作者情感的还原,我们读出了诗人蕴含于景中的宏大理想:创立一个无限自由的新天地。而这,或许才是隐藏在《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最深层的意脉。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沙橘子洲秋景
摄影·美好安徽
秋景
无人机告白
画秋天,写秋景
《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之质疑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培养中职生的社会参与素养
橘子洲头桃花飘
解读《沁园春·长沙》中的“独”
橘子洲头(组章)
羊艾茶园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