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追溯、主要内容及当代启示

2022-03-16东,袁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生产力马克思动力

陈 东,袁 华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研究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问题之一。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视域,从客观整体来把握社会,发现社会发展动力的各要素之间并不只是简单、随意的堆砌,而是按照一定秩序与地位组合而成,最终以种种动力共同构成“历史合力”来推动社会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也得以形成。该理论主要回答的是人类社会如何发展以及怎样才能发展得更好,旨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社会发展规律,并在实践中发挥真理的指导作用,进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一、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历史追溯

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奠基。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希腊朴素的自然动力论、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性动力论、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动力论的基础上,初步形成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一)古希腊朴素的自然动力论

西方哲学的初态是古希腊朴素的自然哲学。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工具简陋,生存条件恶劣,致使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部分古希腊哲学家却逐渐摆脱神创论的神秘性,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自然界,他们将人类社会发展动力视为一种自然现象。恩格斯曾指出,“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想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古希腊人那里去。”[1]在古希腊哲学中,最早思考人类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学派是米利都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曾提出“水是万物之源”这一观点,而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却不赞同这一说法,他认为将万物的始基看作水是远远不够的,万物的本原应为“无限定”的物质,有无限者才有世间万物,而万物消亡之后又复归无限者。阿那克西曼的学生阿那克西美尼,在其一生当中总是用可见的例子来支持他的理论,例如,他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来源是“气”这一客观的具有运动性的存在。在赫拉克利特看来,世界的本原应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它按一定的尺度燃烧以及熄灭,并且能与世间万物相互转化。之后,德谟克利特又提出了“原子论”,他将事物看作是一个组合物,用原子来解释世间万物的发展变化。从以上古希腊哲学家的探究可知,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探究等同于探究何为世间万物的始基。马克思指出,古希腊朴素的自然动力理论虽视某种特定的物质为世界的本原,但它开始以自然科学为始基,突破了原始神话对人们的束缚,这表明人类在探究世界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二)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性动力论

中世纪,欧洲许多国家被封建割据,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天主教会正是利用这些原因进行宣传以迎合人心,从而使得罗马教皇确立了对欧洲的神权统治,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神学统治难以继续发挥支配作用。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人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解放,这标志着以人性为动力理论时代的来临。人性、人的价值以及尊严在这一时期开始得到肯定,鼓励人们追求现实幸福,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勇气。当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还在进行文艺复兴运动时,15世纪末,德国进行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无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给予极大的打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强了王权,使得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更加顺畅。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大变革时期,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用经验主义来批判神学动力论,认为知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不是上帝。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的一些西方国家进行了思想启蒙运动。例如,孟德斯鸠所提倡的是一种理性与乐观的精神,他一直致力于用“法”来治理社会,但同时他又发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作用。卢梭主张人生来自由平等,维护自己是人的本性,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便出现了私有制,人类为了让自己所拥有的剩余产品更多,才选择了斗争。从以上运动中,马克思发现人们开始用全新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并意识到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并非所谓的上帝,而是整个社会的人性。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动力论

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是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通过对二人的批判与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逐步形成,因此对康德和黑格尔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视为人类历史的一个演变过程,在“三大批判”中,康德全面审视“理性”,发现理性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动态作用——与其说是本能引导人类,倒不如说一切都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但人类社会发展所从事的一切历史活动都服从一定的规律并且朝着实现人自由发展的目标前进,这是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但二者最终都统一于理性,进一步说明理性的推动作用对人类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承认思想、目的和理性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他发现人的思想和目的不止受到某一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不应该从人的角度出发去寻找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而应找寻隐藏在背后的驱动力,即“绝对精神”。这种“精神”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源泉。黑格尔认为理性主宰世界、支配世间万物,世间万物中所存在的国家、法律等都只不过是理性的外化而已。正因如此,他的理性动力理论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理论,虽然黑格尔的思想在本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但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探究方法却启示了马克思。通过对西方传统动力发展理论的梳理可以发现,虽然先哲们的理论不尽完善,但是每个阶段对问题的探索都在不断深化,这也为马克思探究人类社会发展动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

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应当从社会内部找寻而不是外部。马克思通过剖析人类历史的发展,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并指出人民群众、阶级斗争以及科学技术都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以此来形成“历史合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在马克思以前,人们所谓的历史往往只是一连串政治变革和军事斗争的无序组合,很少有人去关注生产方式的演变,更没有人会认为在经济发展史、政治史和思想文化发展史这几者的关系中,经济发展实际上是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的。而马克思却发现,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代表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基本方位,其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人类政治、经济、生活等都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人类又在这种作用中不断更新不和谐因素,使双方达到基本适应的状态,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为何会出现不和谐因素,究其原因,是因为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换而言之,就是指在社会形态建立初期,社会基本矛盾基本处于和谐状态,而生产力通常作为一种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总会逐渐发展的,当达到一定峰值时就会出现与生产关系不匹配的情况,因此要想消除诸如此类的不和谐因素,使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就只能实行变革,通过破除陈旧的、迂腐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此来适应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由此便形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循环运动,这亦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3]。他指出,社会基本矛盾在相互作用的同时又相互制约,而正是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人类社会也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不断创新的进程中发展过来的,并且一步一步迈上更高文明平台。

(二)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在马克思以前,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的历史学中,“英雄决定论”都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认为他们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从而贬低人民群众对社会的影响,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统治。而马克思从唯物史观视域出发,把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并进行各种活动的现实的人,尤其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积极作用的人,即人民群众,称作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写到,只有当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时,国家消亡,人民高度自治,才能实现“自由人联合体”,那时,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其意旨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这一客观事实,若是脱离人的活动,那么整个社会也将不复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他和恩格斯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的推动作用,他们的创造能力也随着物质生产实践的深化而得以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完善以及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它们不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实现和完成,而必须借助人民群众的力量,因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亦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其在通过开展一系列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推进人类社会向更高的文明形态发展。然而,唯物史观也深刻揭示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时并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而是要遵循客观事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以往所存留下来的历史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不断提高自身发展,才能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的建设和改革,因此其创造历史的作用是有限和无限的辨证统一。

(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最早提出阶级与阶级斗争学说的是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他们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把阶级斗争视为社会发展的内容与动力。在1852年《马克思致约瑟夫·魏德迈》一文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自己的阶级斗争观点,他指出,阶级斗争必会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只不过是向消灭所有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4]。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经济、思想、政治三个方面的斗争也隶属其中,但这三种斗争处于阶级斗争的不同时期,其中经济斗争处于阶级斗争初期,它着眼于眼前利益,一般采取停工或者协商的方式;思想斗争处于阶级斗争的中期,它通过辩论和反驳,以此来用自己的思想代替别人的思想;政治斗争处于阶级斗争的后期,而后产生一系列的暴力革命斗争。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无产阶级的使命是使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然而,并非所有的阶级都能够采取暴力的方式去推翻现有的生产关系,甚至于改变社会形式,因为阶级斗争的发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如果时机不成熟,即便被压迫一方进行起义,仍不能加快社会现状的改变,而当双方的矛盾达到峰值不能调和时,革命便会爆发。马克思指出,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只有通过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才能有效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才能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这是因为:其一,改变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革命,因为统治者从不会自愿放弃政权,而被统治者只能采取革命的方式来推翻统治阶级,以此来得到解放;其二,新社会必须建立在革命胜利阶级的基础上,革命阶级通过社会革命抛弃了自身的落后因素,从而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为创造一个新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社会发展的生产力:科学技术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的革命力量。他认为生产力中就包括科学,因为当科学技术初步应用于生产时,它便成了生产力,而当生产力发展越迅速时,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就凸显得更加明确;当其广泛应用于生产时,就越能渗透于生产力要素之中,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因此,科技不仅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更是生产力的灵魂,它不能独立于生产力,如果物质生产缺少科学理论将无法进行,而当科学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时,它就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全球的发展进步贡献其独特力量。在原始社会,人们完全被大自然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十分有限,因此,人类一直秉持着“看天吃饭”的状态,而后渐渐成了大自然的奴隶。在工业革命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科学技术的加入而发生变化,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不再像以往那样简单崇拜自然而是渐渐变为自然的主人,劳动者也由生产过程中的当事者变为调节者,其在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个人要想实现尽可能的多方面发展,就必须要有自由充足的时间,人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缩短劳动时间,以此来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力。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它为实现现代化的大生产提供基础。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从事劳动使用新的生产工具,机器劳动慢慢取代手工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扣除必要劳动的时间,人们自由可支配的时间增多。此外,机器的使用减少了人们对艰苦体力劳动的直接参与,使人得到了解脱,因而人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文学、艺术等其他活动,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三、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以全新的角度揭开了推动社会发展的神秘面纱,为我国各个领域、各种形式的历史研究和社会发展理论研究提供了系统的指导,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认识基本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考察当今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并存。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基本矛盾仍然呈现出对抗性,为了能够有效缓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深刻矛盾,他们所采取的主要解决办法依旧是马克思提出的暴力革命,亦或是各种方式多措并举推进,其意旨始终都为促进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进而在某一个历史节点完成社会形态交替。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基本矛盾呈现出非对抗性,所以解决问题时通常会采取非暴力革命(通常指改革)或者改良的方式,以期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改革也会将社会利益进行调整,是对利益固化群体的拆解和重构,因此必然会遭到受益群体与保守势力的反对,所以改革要采用比较温和的方式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并且要考虑到社会的可承受度,以免造成大的社会震荡,否则会对国家的安全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正确处理基本矛盾,是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尚未完全适应,发展仍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虽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卓有成效,但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还有待进一步增强。为此,我国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人民的利益来推动中国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使得全体中国人民受益,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信心。

(二)尊重劳动创造价值,激发人民群众主体意识

创造是劳动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运用目前已有的科学技术,结合客观实际,对世界进行有意识地探索性的活动。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于物质资料生产而言,生产力决定并推动社会发展;于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而言,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前进[5]。究其根本,我们可以发现,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和创造)是社会发展动力的最终落脚点。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劳动力资源大国,劳动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资源之一,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中起着主导因素。因此,我国一直注重并尊重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提高其就业能力,进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大价值。马克思指出,人的利益需要会促使其进行实践活动,如果利益需要未得到满足,便缺乏实践的动力,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这也启示我们: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务必要调节好利益冲突,完善收入分配秩序,使收入分配最大限度地向劳动倾斜,以此来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可知,已满足的需求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会对人产生激励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劳动与创造,充分认识到在推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满足人民对日渐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以此来促进社会发展[6]。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劳动中人的因素相较于物的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贡献率也逐渐增大,所以在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实现新发展就必须依靠劳动、尊重劳动、倡导劳动,重视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利益,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出人民群众的作用,从而使劳动和创造达到一个新高度,进一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有效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马克思指出科技是生产力,它渗透在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中;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无一不在彰显着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科学技术作为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此之前,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国家对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投资,而当知识经济型社会来临时,科学技术和智力资源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它们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科学技术与智力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推动,其带给人们的便利越来越多,这也就让人产生了依赖性,并且愈发觉得二者的发展仍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我国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早日突破前沿核心技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带给社会巨大的财富与发展动能,我们必须意识到,目前我国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而原始创新方面还存在一定短板,因此在部分核心的领域会受其他国家牵制,这也就致使我国的部分技术仍然依靠引进来解决,并在吸收借鉴后进行改造创新。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必须攻坚克难,逐渐摆脱依靠引进才能发展的局面,努力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出一批高科技人才,最大程度地激发出人才智慧,使其为我国早日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贡献更多力量。

(四)推动世界普遍交往,共创共产主义理想社会

根据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得出的科学预测,历史的必然就是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虽然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是美好的,但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却是十分曲折的,因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要想将其实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扩大与各国之间的联系,互联互通、合作共赢,从而推进经济的全球化。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区域性的,而是一个以世界普遍交往为前提的世界历史性的事业。世界交往,即人类在世界范围类进行的种种交往活动,它开始于资本主义生产,是推动世界历史转化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之一,其为资本主义国家谋取的经济价值“硕果累累”。而对广大非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在这种不公平的竞争中,丧失了很多发展机会,但又不得不尽可能地在世界交往中抢抓机遇,从而让自己生存下去。历史和现实都在表明,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不能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分割开来,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21世纪,世界交往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我们都把互利互惠原则、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融通的种子播撒到沿线国家,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历程也证明了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为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途径[7]。

综上所述,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从客观世界出发,将现实的人视为基点,以社会基本矛盾、人民群众、阶级斗争和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动力,并以此作为合力推动社会发展。其独创性贡献在于,它并不只是停留在探究社会发展的表象环节,而是将其背后的社会根源及其所派生的各种影响因素加以深刻发掘,最后再以历史合力论对社会发展动力做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在世界发展新形势下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其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不断凸显出时代性与实践性,为中国提供的理论与实践启示弥足珍贵,使我国在采用和创新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进而不断引领中国实现新的发展和飞跃。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动力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动力船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