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长渠中的生态实践智慧及其保护利用

2022-03-16朱运海谢志凌田方杰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灌溉文化

朱运海,谢志凌,田方杰

(1.湖北文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2.湖北文理学院 旅游发展研究院,湖北 襄阳 441053;3.海南大学 国际旅游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基础,水利工程则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生态实践智慧的结晶:人们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工程技术手段改变河水的流向,让自然的水为人所用。那些修建于古代并沿用至今的水利工程,无一不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处的生态实践杰作,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自2014年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设立并开始评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来,中国已有30处灌溉工程遗产入选该名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优秀水利工程和传统治水智慧的窗口。长渠,又名“白起渠”“荩忱渠”,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部,西起南漳县武安镇的谢家台村,东至宜城市的郭海村流入汉江,全长49.3公里,号称百里长渠。长渠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重建的第一个大型农业灌溉工程[1],据文献记载,长渠由秦朝大将白起于公元前279年为了水攻鄢城而修建,战后长渠实现了“战渠”向“灌渠”的转变,造福襄阳百姓两千多年。1988年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水利之最》称其为“全国最早的灌溉渠”,有“华夏第一渠”的美誉[2]。2003年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长渠志》一书比较系统的收集和汇总了关于长渠历史沿革及相关价值的文献资料。据该书考证,在长渠之前就存在着一条由楚人开凿的姊妹渠——木渠,在后来的历次整修中,长、木二渠的灌区逐渐合并,木渠遂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长渠之名最早见于成书于公元813年、由唐代宰相李吉甫主持编撰的地理学专著《元和郡县图志》中,该书明确指出长渠就是白起渠[3]39。长渠是我国有历史记载可见的最早采取“长藤结瓜”灌溉模式的水利工程[4]。长渠的修建技术、管水用水、运营维护等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很有代表性,是古人在水利工程实践方面的生态实践智慧的典范。生态实践智慧(ecophronesis)是指“人类(个人、人群乃至社会)在对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关系深刻感悟的基础上、成功从事生态实践的能力”[5],体现在“规划、设计、建设、恢复、保护和管理”等生态实践范畴内[6]。挖掘长渠这一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共生共存过程中所积淀的生态实践智慧,既是保护文物价值、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

一、长渠的修建及其运行管理中所蕴含的生态实践智慧

历史悠久的长渠水利灌溉工程遗产与都江堰、芍陂、木兰陂等其他古代水利工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都是经过实践证明的人类比较成功的水利工程实践成果,是人类生态实践智慧的结晶。长渠作为最早的人工开挖的灌渠和湖北省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其兴衰变化给人的启示就是水利工程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取决于其能否适应自然界的演变以及工程兴建后是否注意维修管理这两个方面[7]。长渠所首创的“以水代兵”、筑坝技术、灌溉模式、管水经验等为同时期和其后的许多水利工程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

(一)修建上的巧借自然之力以水代兵的生态实践智慧

长渠因战争而生,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水代兵和战渠变灌渠的典范。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这条记载背后的历史事实是:公元前279年,秦国将领白起奉秦昭襄王之命,率兵攻打楚国,白起军队至鄢城脚下,遭到了楚军的负隅顽抗,因为鄢城易守难攻,白起迟迟未能攻下鄢城。在充分考察鄢城周边山形水态以及原有渠道布局之后,想到以水代兵、水灌鄢城的战术。于是白起便决定从西山上引夷水(今蛮河),开挖新渠沟通串联已有的灌溉渠道,使之成为西起南漳县武安镇(渠首),东至宜城市郑集镇,长约百里的人工渠道。待水渠开挖成功后,在鄢城西的夷水上游渠首处筑拦河坝,抬高水位,通过百里长渠引水入现在的宜城楚皇城周围容量较大的陂塘(水库)之中,待时机成熟时,将此陂塘凿通,借助周围地理环境等优势,使洪水径直奔向鄢城。倾泻的长渠之水,犹如狂澜天降,瞬间就冲破了鄢城的东北角,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战争。

郦道元在《水经注·沔水》中记载也记载了这场战争:“夷水,蛮水也”,“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当年白起就是在这里充分利用地利和天时,围城挖渠、筑坝引水、以水代兵,用最小的代价赢得了战争,为秦朝一统中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战争中,要充分利用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关系,为了达到以最小成本赢得战争的胜利,人们常常会研究和利用自然,如《孙子兵法》中就有《地形》《九地》和《火攻》等诸篇。长渠就是白起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采用水攻的战略杰作,撇开战争的因素,长渠的开凿利用无疑是一种生态实践智慧的体现。

(二)筑坝技术上的首创“立碣、壅水、筑巨堰”的生态实践智慧

长渠是人工挖掘的渠道,用于引水的渠首工程是关键——如何引蛮河水入渠是决定长渠引水灌溉成败的首要因素。在没有现代工程技术力量的传统农业社会里,古人们创造性地将解决这一制约因素的方案概括为“立碣、壅水、筑巨坝”——“立碣”即修筑拦河水坝;“壅水”即抬高水位,引水入渠;“筑巨堰”即储存水量、充实水源、保证渠道的水流量。

《水经注·沔水》记载了长渠渠首“以竹筱石,葺土而为碣”的筑坝工程——就是用竹笼装上大小不一的石块,堆垒起来,并用泥土填充竹笼间的空隙,进而形成拦河水坝,就地取材、简单易行。古人们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就地取材、斩竹伐木,创造性地用竹笼填石的方法筑堤坝,既节约了筑坝的成本,又达到有效的泄水、御洪的作用,还可以适应河床泥沙的变化防止堤坝横向溃败,保证了工程的安全可靠。无独有偶,比长渠修建晚23年的都江堰(公元前256)鱼嘴分水堤的修建也采用“以竹筱石”的竹笼工程。鱼嘴分水堤是都江堰最核心的工程,李冰在岷江中构筑分水堰时,面对水流急促的江水,利用竹笼装满石头沉入江水,成功修筑了分水堤。鱼嘴分水堤与宝瓶口、飞沙堰一道,形成了都江堰完整的水利体系,保障了防洪、灌溉、航运的需要。

长渠的渠首工程经过历朝历代的不断修整、维护,如今已与古代渠首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充分吸收前人的生态实践智慧,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建成了高3.4米、顶长120米、坝顶高程72.9米的拦水主坝[3]87,与另外两座副坝相辅相成,将蛮河之水源源不断地引入长渠,再通过分水的支渠和水库,送蛮河之水入万顷良田。

(三)灌溉模式上的因循地利“陂渠串联,长藤结瓜”的生态实践智慧

长渠作为战渠变灌区的典范,虽经战争的洗礼,但在战后两千多年的岁月里,浇灌了大量的农田,绽放出历久弥新的和平之光。襄阳人民并未因长渠的战渠背景而荒废它,而是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了开发利用。经过历代的维修与改造,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全新的灌溉模式与水利技术。战争结束,生活仍要继续,据《水经注·沔水》记载“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城西陂谓之新陂,覆地数十顷”,“白起渠溉三千顷,膏良肥美,更为沃壤也”。这说明灌区百姓在战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不仅将原有分散的堰塘用渠道连接起来,还沿着渠道修筑新的陂塘,并将各陂塘与长渠相连,解决了山丘地形用水资源分布不均、蓄水面积不足和降雨量不足而导致的陂塘干枯等问题,扩大了农业灌溉面积、提高了灌溉效率。从空中俯瞰,这些相互串联的沟渠和陂塘形若结满果实的瓜藤,这便是“陂渠串联,长藤结瓜”模式的雏形。这种灌溉模式是长渠沿线劳动人民根据丘陵山地特殊的地形条件和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的特点而开创出来的一种新型灌溉系统。正是这一种灌溉模式,使得长渠能够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灌溉着沿线的田地,福泽着灌区的百姓。

后人在古长渠“陂渠串联”的灌溉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溉模式。简单来说:“长藤结瓜”式灌溉模式由渠首引水坝、输水渠道、蓄水陂塘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渠首坝可以看作“瓜根”,长渠渠道可以比作“瓜藤”,而所结的“瓜”就是一个个陂塘。非灌溉期,渠首的引水坝可以将河水引流进陂塘存贮起来。需要灌溉用水时,根据灌溉面积的不同,可以选择开放一个或者几个陂塘来为灌区供水,从而提高了水库陂塘的利用率,让农业灌溉效益最大化。如今,长渠的灌溉面积已达到30.3万亩[1],长渠灌区已成为襄阳乃至湖北省粮棉油的重要产地。长渠在修建和使用过程中总结出的“陂渠串联,长藤结瓜”灌溉模式,是经过历史检验的、具有可复制性的生态实践智慧。河南林县的红旗渠和老河口市的引丹渠就是当代创造性继承“长藤结瓜”灌溉技术的最好代表。

红旗渠位于河南安阳林州市,被专家称赞为“社会-生态实践”的奇迹[8]和“世界八大奇迹之一”[9]。修建红旗渠时,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综合灌溉效益,解决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调节用水矛盾,采用“长藤结瓜”灌溉技术——因地制宜地开始统一规划治理,将红旗渠周边的旱井、池塘、水库、中小型水电站、电力提灌站连为一体形成了“长藤结瓜”“蓄、堤、引”并举的水利工程体系,如今灌溉农田4600多万亩,为当地农业与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0]。

略晚于红旗渠的老河口引丹渠,是为了解决鄂北岗地“种田为水愁,十年九不收”的“旱包子”问题而修建,被誉为鄂北岗地“生命渠”“幸福渠”。现如今的引丹渠总干渠长68公里,由6条干渠(总长254.2公里)和716条支渠(总长约1570公里)组成。最具心理震撼力的是被赞为“地下长龙”的长达6557米渠首清泉沟隧洞,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是有“亚洲的第一大渡槽”和“天上银河”之称的全长4.32公里的排子河渡槽。通过渠首隧道、渡槽以及2800余处的桥、涵、小型泵站(二级提水)等建筑物,176座“结瓜”水库以及9800余口塘堰,年均蓄水可达6.89亿立方米。目前的引丹渠已成为支撑襄阳百亿斤粮食生产大市的一条碧水长龙。

(四)管水用水上的“时其蓄泄、分时轮灌”的生态实践智慧

长渠在管水用水方面进行了创新,总结出“时其蓄泄、分时轮灌”的管水用水制度。这项创新之举受到了后人的赞扬,北宋的曾巩就曾在《襄州宜城县长渠记》中记载:“时其蓄泄而止侵争,民皆以为宜也”——当时的宜城县令孙永(字曼叔)与当地百姓制定制度,按照规定的时间蓄水、排水、用水,禁止相互间侵夺争斗,建立了长渠蓄水排水的保障制度。长渠灌溉系统,受蛮河水位涨落影响较大:灌溉之时,当遇到河水水位低于渠底,则河水无法流入渠内;停灌之时,当遇到河水水位高于渠底,则河水会冲入渠道,造成滥灌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早在宋淳熙十年(1183年),前人就在渠首修建了用于分水和控制水量的水门(闸门)。据《大元一统志》记载长渠“起水门四十有六”,也即修建了46座水门。水门相当于现今的节制闸。需要用水灌溉之时就通过水门抬高水位,引水灌溉。当河水水位上涨时,关闭闸门,可以阻止河水流入渠内,防止滥灌,这就是“时其蓄泄、分时轮灌”管水制度的雏形。

如今长渠依旧沿用着古时“分时轮灌”技术,并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创新,实现了“高渠有水调,低渠水自流”,所有的田地都有水可浇灌的局面——在长渠内分段设置了4个大型节制闸,将灌溉区分为4段,关闭闸门抬高水位,用以灌溉或补充水库。以9天(216小时)为一轮,以渠内3处节制闸为点划分灌溉区域,分时轮灌。第一区域,渠首至杨岗节制闸供水48小时;第二区域,杨岗至黄集节制闸供水56小时;第三区域,黄集至官沟节制闸供水50小时,管沟节制闸以下供水54小时,余下的8小时机动供水与检验[3]7。长渠这一行之有效的用水管理技术和制度保障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灌溉效益。可以说,正是这一系列极富生态实践智慧的创造性举措,才得以让长渠绵绵流淌了两千多年,至今仍发挥着不得取代的灌溉功能,滋养着一方百姓。正是得益于长渠绵延千年的灌溉,让宜城“天下膏腴”之称贯通古今,灌区宜城市曾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吨粮田县(市)。

二、长渠历史兴衰沿革中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价值

长渠作为一座水利工程历经2300多年而不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在2300多年的漫长历史岁月里,长渠因自然灾害、战争、失修、商业利益等原因,屡建屡毁。无论时代如何更替,长渠每每都能够因其农业灌溉价值,而屡毁屡修。长渠的毁与修,见证了朝代的更替与历史的兴衰,承载了诸多历史记忆。

(一)历史价值:长渠的五次大修见证国家的历史兴衰

长渠的兴废折射出国家命运的历史起伏。据《长渠志》记载,历史上长渠经历过5次大修和7次局部修治[3]46-49,是可持续性运营管理的经典范例。这五次大修为:

第一次大修是在唐大历四年(769年),由节度使梁崇义主持修建。据元代何文渊所著的《重修武安、灵溪二堰记》记载:“唐大历四年己酉,节度使梁崇义尚修之,乃建祠宇。”意为唐大历四年(769年),驻守襄州的节度使梁崇义修复了长渠,还在武安镇修建了纪念性建筑白马庙,庙前供奉白起塑像。记录此事的残碑保留至今,现存于长渠渠首谢家台的“白起碑阁”内。唐代胡曾写有《咏长渠》一诗记录此次长渠复修工程。

第二次大修是在北宋咸平二年(999年),由京西转运使耿望主持修建。《宋会要稿史·食货》和《宋史》均对此事做了详细的记载。

第三次大修是在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由宜城县令孙永(字曼叔)主持修建。此次大修不仅对长渠渠道进行了修治,还制订了一套水利制度,使长渠的灌溉效益达到三千顷,《元丰类稿》记载了此事。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曾任襄州州官的曾巩巡视长渠灌区后为孙永主持修长渠一事补写了《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第四次大修是在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由参知政事督视湖北京西路军马的汪澈主持修建。《宋会要稿》和《宋史·汪澈》均记载了此事。此次修复长渠的背景是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收复襄阳等六州后,襄阳成为国防重镇,朝廷派有重兵把守。为筹集屯守襄汉的荆鄂两军的军饷,汪澈奏请朝廷主持修复长渠并进行军事屯田,此举减轻了从江西、湖南等地长途运送粮草的巨大负担。

第五次大修是在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中政院同佥李英奉旨主持修建。此事的前因是元朝军队于1272年在宜城境内击溃南宋援军并于1273年攻破襄阳城之后,长渠及其灌区被纳入元朝版图,并被划入大护国寺的固定产业。长渠因战争破坏严重,灌溉功能丧失,影响了大护国寺的租课收入,朝廷遂派李英重修长渠。元朝何文渊撰写的《重修武安·灵溪二堰》中详细记载此事的始末。经过此次修缮,长渠灌溉之利延续了百年,至15世纪时才逐渐湮废。

历史上长渠的五次大修发生在唐代、北宋、南宋和元代,长渠的毁坏与重修,伴随着大国命运的转折,见证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发生。置身于长渠2300多年的历史长河,难免会让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尤其是古今兴废对比,往往能品味出浓浓的历史韵味。

(二)文化价值:长渠见证了许多文化名人和诸多历史事件

长渠因战争而生,因灌溉而长存,在2300年多年的时光中见证了秦国灭楚统一中国,经历了宋元之际襄阳保卫战,目睹了灌区百姓的悲欢离合,也记录了抗日名将张自忠征战亦不忘民生的拳拳报国情怀,至今仍养育着两岸百姓。从古至今关于长渠的历史记载非常丰富,见诸于以《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宋史》《大元一统志》《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为代表的许多重要古籍之中,历史文献底蕴丰厚。唐宋时期比较著名的吟诵长渠的诗有《咏长渠》(唐·胡曾)、《灵溪堰诗》(宋·欧阳修)、《木渠诗》(宋·郑獬)等。长渠中的这一汪清水流过了唐宋元,流进了明清和近现代,留下了许多文化故事。

明清时期国家的经济重心东南移,长渠开始了跨越两个历史朝代的湮灭不修的暗淡时期。长渠在明朝的好几个关键历史节点,都与大修失之交臂。建国初期,朝廷百废待兴,灌区所在地的地方官无暇修渠;明成祖时期,国力渐盛,但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忙于建北京、修武当,更无暇修复长渠;明宪宗时期,因此前接二连三的旱灾,导致长渠所在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持续十年之久的荆襄流民起义,灌区内百姓因参加起义和战争而导致人口锐减,无能力修复长渠;明世宗时期,国力有所恢复,但由于宜城的地方官忙于为嘉靖帝在钟祥修建其父母的陵园,而无暇顾及修长渠;最后的结果就是:有明一代的276年间,政府未曾对长渠进行过大修,导致长渠的湮废更加严重。

清朝初年,因明末农民起义导致灌区内人口稀少,到咸丰时期宜城境内人口渐多,百姓大力垦荒,为了灌溉良田,多次向县衙上书修复长渠,于是复修长渠一事被官府重新提上议程。嘉庆十二年(1807年)发生了宜城和南漳士民上书“修渠助农”派与南漳武安镇士绅“断水妨商”派之争。争执的根源是:长渠之水源于蛮河,而蛮河能直通汉江,能为武安镇经商带来丰厚的利益,一旦修复长渠会使蛮河水位下降而不利于通商,所以武安镇商家全力阻碍长渠的修建。武安商人一边以“断水妨商”“有碍航运”为由上书湖广、襄阳二府,一边贿赂负责实地调查此事的官员;最终官方以“坎高河底,有害无益”的理由,撤销了宜城百姓的上书。武安商人遂将此事勒石为记,名曰“奉承宪禁”,也即流传后世的“永禁开渠”碑。此后直到光绪年间,宜城民间和官方依然多次就修渠上书,并与渠首所在地南漳商议,但均无果而终。长渠在清代的农商之争、上下游政府博弈之中显现出新的历史时期产生新的问题,这其中蕴含着跨流域治水、利益相关者博弈、农商产业地位变化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尽管原因有所不同,但结果却是惊人的相似,有清一代也未曾大修过长渠。

到了近代,长渠又与爱国将领张自忠发生了关联,并有了荩忱渠的名称。1939年6月28日,驻湖北省宜城县的抗日爱国名将张自忠司令了解了长渠的灌溉价值后,认为修复长渠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补充抗战资源,遂向湖北省政府主席严立三发电文申请修复长渠。湖北省政府代主席接电后,立即通知南漳、宜城两县积极筹备修建工作。但只有宜城县深表赞同,而南漳县仍以河水入渠,水位下降不利于通商等为理由大加反对。修渠之事一拖便是三年,张自忠将军也不幸在1940年5月16日战死宜城。此后,迫于全国舆论和当地民众呼声,1943年9月,经上级实地勘探,认定修复长渠利大于弊,随即开始动工修复,同时将长渠改名为荩忱渠(因张自忠将军字荩忱),将宜城更名为自忠县,还修建了张公祠,以此纪念抗日英烈张自忠将军。后因抗日战争、时局动荡及政治腐败等原因,停工又复工,最终于1947年7月底全线停工。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召开的首次水利会议就将修复长渠作为全省水利事业发展的起点,并向国家提出修复长渠建议。1950年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次水利会议上批准同意修复长渠。在水利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襄阳专署组织南宜两地投入4万劳力于1951年11月动工兴修,1953年4月15日全部竣工,1953年5月1日正式通渠放水并举行通水庆典,走过了两千多年历史的长渠重新涌动了起来。长渠工程处伐石勒铭“长渠完工记”,长渠完工记石碑以及其它古碑刻14块一并存放于长渠渠首[11]。

(三)文物价值:长渠沿线高度富集着高品质文化遗产

长渠在2008年被列入“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在长渠沿线发现大量文物资源:长渠灌区目前已有安乐堰、楚皇城等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沮城、张公祠、长渠白起碑阁等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高规格古墓群。

建国以来,在对长渠沿线文物进行保护性发掘的过程中,发掘出了许多国宝级的文物。例如,1956年在修建安乐堰时,发掘出了春秋时代的国宝级铭文青铜器“蔡侯朱之缶”;2000年,在南漳县武安镇赵家营村川庙山出土了110余件东周时期文物,其中青铜器、玉器20余件;2016年,又在毗邻的申家咀村出土了东周至汉代文物300余件,以及记载着民国年间蛮河最大一次洪水过程的蛮河水文碑等。相信随着后续考古发掘工作的有序推进,将会有更多国宝级文物出土。

长渠的兴衰与朝代更替和人世兴衰的紧密相连,其中所发生了多少故事,历代所创作的诗歌,所刻下的碑碣,所修建的庙堂,都是长渠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文物与记载不仅证明了长渠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能为长渠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乃至于荆楚文化的研究提供历史资料和实物证据。

三、长渠保护利用的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为长渠的保护利用、尤其是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长渠延续两千多年所形成的生态实践智慧为长渠进行文旅融合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体验内容;长渠的灌溉和管水用水智慧是开展研学旅行的重要素材;完善的水利设施和良好的灌溉功能让长渠的水利功能更胜以前,为农业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长渠干渠和支渠沿线具有丰富文化遗存和优美的乡村风光,对推动沿岸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意义。基于这些文化价值和旅游体验价值,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特提出以下保护利用思路:

(一)优化长渠保护利用机制,推进文化“双创”工程

长渠的管理维护工作主体是襄阳市三道河水电工程管理局,行政隶属于襄阳市水利和湖泊局,是全民所有制副县级单位,主要担负着三道河水库工程管理、防洪调度、农业灌溉、水力发电、水产养殖、城镇供水、旅游开发等职责。该局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申报和创建经验,积累了大量文物和文献资料,为后续文化“双创”工程和开展遗产旅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在行政体制机制上存在“小马拉大车”的问题。长渠遗产旅游开发存在以下难题:一是长渠横跨南漳和宜城,跨县行政协调成本高;二是线性遗产体量大、涉及面广,所需资金量大,一局两县的行政格局难以持续推进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三是涉及大量国保、省保和文化遗产,客观上增加了旅游开发的难度。为了持续推进长渠文化“双创”工程和遗产旅游开发工作,建议如下:

1.组织保障组建市级层面的长渠文化“双创”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文化、旅游、农业、水利等工作的市级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文旅局、水利湖泊局、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以及南漳县、宜城市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和二级单位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实行市级统筹、县级落实的运行机制。

2.规划引领市政府牵头,南漳和宜城配合,聘请专业团队,编制长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双创”工程暨遗产旅游开发规划。

3.资金保障市县两级政府统筹文化、旅游、交通、水利等项目资金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资金,按照难易程度分步推进。

4.智力支撑依托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以及襄阳本地文史专家,组织专班持续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研究发掘工作;引进和培养遗产旅游专门人才,提供人才队伍保障。

(二)推进长渠文化公园建设,创新性发展长渠文化

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楚文化是长江文化的优秀代表,而长渠又是楚文化中水利文化的冠冕。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留下了沮水呜呜音、苞茅缩酒、端公舞、穿天节、牵钩戏、赶象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宜城楚皇城、樊城邓城、南漳楚寨群、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水利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代表,长渠无疑代表了楚国水利文明的最高成就。抢抓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机遇,积极筹建长渠文化公园,争取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打造长渠线性文化遗产廊道。

1.推广“华夏第一渠”旅游品牌长渠在水利史上有三个第一:首先,长渠是有文献记载的修建最早的人工灌渠。长渠的修建比四川都江堰早23年、比关中地区的郑国渠早33年、比广西灵渠早65年,是《中国水利之最》认可的“华夏第一渠”。其次,长渠是第一个战渠变灌渠的典范。长渠因战争而生而后成为灌区。作为战渠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战国时期的名将白起与抗战名将张自忠因长渠结缘跨越2000多年的岁月相会于长渠之畔,成为一段佳话;作为灌渠泽润了南漳、宜城2000多年,灌区年均产粮达2.5亿公斤,宜城市曾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吨粮田县(市),为襄阳市成为长江流域粮食过百亿斤大关市做出突出贡献[12]。第三,长渠在中国水利史上首创“陂渠相连、长藤结瓜”式有坝引水灌溉模式。此外,长渠绵延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人文史诗,具有丰富文化积淀。

2.保护好长渠文物本体灌溉工程遗产是传播水利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早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提出要加强“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可根据《中国文物保护法》的相关要求,按照保护为主、活化利用、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整体保护的原则,编制较为完善的长渠文物本体保护规划,精准实施维修保护工程,消除文物安全隐患。

3.数字化再现长渠文化以楚文化及长渠相关的地域文化为线索,以长渠本体及代表性建筑,灌区内的全国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托,系统整理《水经注》《元和郡县图志》《宋史》《大元一统志》《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诸多重要古籍中关于长渠的记载以及《咏长渠》(唐·胡曾)、《灵溪堰诗》(宋·欧阳修)、《木渠诗》(宋·郑獬)吟诵长渠的十篇,做好长渠灌区内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再现工程,虚实结合讲好长渠故事。

4.做好文化研究及长渠沿线环境整治工作长渠流经南漳、宜城、串连汉江、蛮河,各类文物和文化资源众多,要以山水林田湖草为生态环境底色,巩固绿满长渠成果,按照满足旅游的标准,进一步优化提升沿线环境。要加强长渠文化研究,突出楚文化、军事文化、灌溉文化等文化特色。梳理创作与长渠相关的人物故事,待条件成熟时请专业团队编排文化演艺项目,增强长渠文化的体验性和互动性,让游客穿越时空与古老的长渠进行对话。

(三)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创造性转化长渠文化

随着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旅游演艺、文化遗产旅游等蓬勃发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旅游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遗产旅游是长渠及其所承载的遗产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的正确路径。以长渠文化公园创建为抓手,将其打造成楚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1.做好重要节点美丽乡村建设抢抓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机遇,以创建“襄阳市A级景区式村庄”和“湖北省旅游名村”为抓手,优先推进南漳县武安镇谢家台、安乐堰村,宜城市鲤鱼桥水库、郑集楚皇城等4个重要节点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1)谢家台村是渠首所在地,是“立碣、壅水、筑巨坝”水利工程技术重要展示地,可围绕渠首村文化特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安乐堰村是安乐堰墓群所在地,该地出土了以蔡侯朱之缶为代表的一批带有明显春秋晚期楚文化特征的青铜器,旁边的安乐堰水库是长渠所结的最早的“瓜”,可依托水库和文物资源,打造具有鲜明文物特色的美丽乡村。(3)宜城鲤鱼桥水库因鲤鱼桥而得名,是长渠所结的最大的“瓜”,库边的腊树园村是宋玉故里,可依托水库和名人资源,打造名人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4)楚皇城位于郑集镇皇城村境内,可以托遗址打造楚都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

2.培育“一村一文化”乡村旅游带灌区内古村镇众多,古镇有:2000多年历史的武安镇,以及比武安镇更为历史悠久的楚皇城所在地郑集镇,他们都是研究楚文化的重要基地。古村有:渠首所在的谢家台村、国保单位所在地安乐堰村、宋玉故里所在地腊树园村、楚皇城所在地皇城村、临沮城遗址所在地临沮城村、罗国城遗址所在地洪山寺村等。可整合以赶象、端午龙舟、端公舞等为代表的具有楚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按照“一村一文化”要求,开发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带。

3.开拓四大研学旅行市场一是依托位于水镜湖畔的白起渠水情教育基地和位于谢家台的长渠渠首文化园,运用AR、VR技术让文物讲自己的故事,增强科普教育的互动体验性,开展长渠文化和水利科普主题的研学旅行;二是依托渠首的白起碑亭、南漳二中校内的张公祠、宜城市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开展古今军事名人文化和爱国主义主题的研学旅行;三是依托楚皇城遗址公园,整合周边文化资源,开展楚文化科普和遗址考古主题的研学旅行;四是依托鲤鱼桥水库和腊树园村宋玉故里文化[13],开展宋玉名人文化和楚辞文化主题的研学旅行。

长渠因战争而生,由白起所建,为民众所用,流淌千年,滋养众生。长渠在2300多年的农耕文明实践中积淀了丰富的生态实践智慧。从修建背景、筑坝技术、灌溉模式、管理制度这四个方面诠释了长渠所蕴含的生态实践:白起因地制宜地水攻鄢城,这是战争的智慧、规划设计的智慧;长渠首创“立碣、壅水、筑巨坝”体现了高超的水利建造智慧;“陂渠相连,长藤结瓜”的灌溉模式体现了因势利导的灌溉用水智慧;“时其蓄泄、分时轮灌”的用水管水的管理智慧的体现。长渠2300多年的兴荣,积淀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长渠的每次的荒废与修缮所留下的历史痕迹,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护生态、爱护环境并为民所用的实践智慧的再次实践。长渠所蕴含的农业水利灌溉工程技术创新、水权分配的管理经验、生态实践智慧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等值得更多的学者来一同挖掘。系统地发掘与梳理长渠所蕴藏的生态实践智慧,将有助于丰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灌溉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泉 苍松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