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水画对小学国画教学的启示
2022-03-16苏晔宁
苏晔宁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石予小学,江苏 昆山 215300)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是让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体会水墨韵味,用中国画独特的审美眼光认识身边的事物。这对21 世纪吸取多文化元素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弘扬国画及传统文化,也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国画知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山水画。初试对山水画的解读,乃至大胆地尝试创作,在玩中感受,在玩中学,这样学生才能画出心中最美的事物。
一、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点与教育的联系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所在,它蕴含了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与心理气质,而山水画则是中国画中直接抒发画者情操与想法的。中国山水画包含了水墨画、工笔画等,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体现了我国绘画的博大精深。而宋代是我国山水画的巅峰时代。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其《溪山行旅图》更是对宋代山水画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构图、笔墨技法和意境等方面更加成熟而富有感染力,体现了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目前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挖掘学生对于山水画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其实传统的小学国画教学存在着很大问题,它还是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其实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国画中的点、线、面,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寻找灵感,让学生在自我探索中学习国画。陈章良教授曾经说过:“创新教育从某一角度来说,应是鼓励学生发展他们有个性,有一种创新的意识,千万别把孩子们变成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告诉人们,学生的兴趣培养十分重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将兴趣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课题。良好的教育思想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首先它构成了该教师的基本素养,对生存和发展的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比如,一个孩子长期待在班风优良的班级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耳濡目染,孩子的品行也会十分端正。一个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引领着班级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好的美术教师会带领孩子饱览具有审美意义的作品,而不是“行画”的俗气,这就需要教师的带领。可见,好的教育思想也可以对孩子们的美育发挥着强大的教育作用。
二、国画教学的特殊性
小学美术的国画教育不同于其他绘画类别,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也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打下扎实的基础,它更注重于实践感悟和创作。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因此更要利用好这一时期的特殊性激发学生的国画情操。追求美的事物是人们的天性,行为美、心灵美,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停追寻的。而小学美术的国画课程中则更多的是感受美、欣赏美,最后让学生在探索中创造美,创作出富有水墨韵味的艺术作品,享受更美好的童年生活。这时候就更加需要教师运用恰当有效的教育思想,去影响、去关爱孩子。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育思想也在不断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作为人民教师,可以巧妙“借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和美育素养。
国画教学正可以弥补传统小学教育的不足,它既锻炼了学生的脑也锻炼了学生的手。也可以让学生们欣赏古代画家的丰富作品,他们的作品甚至代表着一个朝代的绘画审美特点。比如范宽运用完善、写实的造型表现,使《溪山行旅图》构图饱满,层次丰厚,给人气势磅礴、雄浑深沉之感,画面充满了非凡的力量。而回望宋代山水画家的作品重笔墨语言、山水造境、气韵生动等方面,这正是《溪山行旅图》具有的。宋代山水画也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意境,不乏创新精神,在传统中拓展。而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山水画时,可以先了解国画的构图、笔墨、色彩,同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常见的风景,体会心中之景,画中之境。
三、将宋代山水画渗透进小学国画的教学方法
国画教学与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形式存在着一些不同,因此急需探究新的教育教学模式。生活也是一种广泛的教育,如今的苏州城,是古代的吴地,不仅有人才辈出,还给人们留下了大量的绘画及书法作品,作为一名苏州人,能在这样良好的生活中前进,真是十分荣幸和骄傲。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鉴赏山水画、笔墨探究、创造力激发三个方面对教法进行详细阐述。
(一)欣赏宋代山水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宋元两代,巨匠级的画家范宽的绘画为典范,得以使后世画家借鉴学习其气韵与笔墨。南宋李唐的苍劲古朴,及马远的劲利阔略、夏圭的淋漓滋润,元代王蒙等,都是基于对范宽画风的学习。构图继承荆浩“善写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传统。其皴法,一般称之为“雨点皴”。传世作品如《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关山雪渡图》等。因而宋人将其与关仝、李成并列。笔者将范宽、李唐、马远、夏圭、荆浩的作品打印成海报,提前布置在美术教室里,让学生无声无息地感受着宋代山水画的魅力。在近两周内,都会有学生陆续询问教师这几幅作品的画者、朝代,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宋代画家的山水画风格,这就达到了教师的设想,让孩子爱上山水画。然后笔者在平时的课堂上,每节课前5-6 分钟都会带孩子欣赏2 张宋代山水画作品,用故事的形式给孩子讲讲画者的生平,画此作品经历的人生历程以及笔墨方法,又进一步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美育素养的价值取向是审美主体根据长期经验积累在教育活动中做出选择时持有的一种倾向。由于审美主体有着不同的城市文化氛围、实践经验、认识水平,其美育素养也会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这里的审美主体即是正在发展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实践经验和认识水平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以及成长的蜕变,而教师良好的审美引导教育就是最好的“一剂良药”。
(二)走进大自然,写生积累,丰富学生的眼界
“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宋代的画家范宽提倡走进自然,用亲眼所见,客观地描绘眼中所观的美景。因此教师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利用好假期探访自然留下的美景。范宽不拘世故,能深入自然中生活,探究大自然的造化,并寻求独特的美景。范宽在美学、道德、思想等方面的修养和观点,都渗透进他的作品中去。教师这时候就可以结合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美学方面鉴赏的书籍,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从而将心中的胸怀赋予作品中。生活就是教育,生活的内容至广至大,因而生活也是一种广泛的教育。而我国生活的文化氛围也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在五年级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等国画课程中,教师都会给学生讲国画的笔法外,还会传达宋朝画家的优秀品格和精神。
画家范宽重视对景写生,用大量的写生草稿整理出令人感动的表现形式,通过自己独特的皴法形成强烈的风格,完成独一无二的作品。同样作品也反映出画者的思想情感与精神风貌。教师在教授学生前,一定先让孩子通过欣赏名画、观察实物使学生学会观察细节,并运用绘画语言表达出来。范宽所绘《溪山行旅图》正传达着丰盈的内涵给后世,师从自然界的造化,将其转化为心中的美景。范宽在追求景物写生真实感的基础上,发展了山水画的构图置景技法,对后世山水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让家长带着孩子去公园风景名胜地采风,用线条勾画山石的结构,积累大量的素材,既丰富了学生的眼界,也为学生学习山水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画的确具有独特的观察方法,“提神太虚,从世外鸟瞰的立场观照全局的律动的大自然。”作画时不可纯粹客观地反映大自然,更应注重内心的想法,所以在写生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可参考局部,不可照搬风景,这样画面会过于饱满,没有国画的留白之韵。
(三)丰富教法,积极引导
范宽强调笔为筋骨,将山石的质感表现出来,也形成了丰富的画面层次。范宽以精妙的笔力勾勒出山的轮廓和脉络,运用多种皴法,反复皴擦,形成浓厚的墨色描绘出山川的雄阔、壮丽的气概。画面墨色厚而有体积感,繁而不浊。笔势起伏自然,纤毫不苟,水墨淋漓,山石刚硬挺拔,植被丰厚。《溪山行旅图》产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是其山石造型的巍峨,其次是范宽笔与墨生动地运用呈现出的精妙与酣畅。这幅竖长的大幅作品不但层次丰富,墨色浑厚,皴法多样,使线条与墨色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发展,以表现宋代的时代气质。在欣赏的同时,能有如此雄伟壮阔的大自然,不禁使人叹为观止。山底下是一条小路,马队渐渐进入了画面,山中有缓缓溪水相随。巍峨的主峰、繁密的树木、郁郁葱葱的植被,客观地再现了关陕地区的自然景色,将自然与人文精神统一和谐在一起。所谓诗情画意之境。
其实在国画山水教学的初期,鉴赏完古人的画作后,也可以让孩子尝试简单的创作,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喜欢的美景,先让孩子用线造型表现山石,根据自己的喜好表现美景。这时候教师不需要进行过多技法的指导与干预,可以让孩子在水泼墨中感受浓破淡、淡破浓的神奇水墨效果,激发了学生对于国画教学的热爱与探索。当学生积累了一定时间的线条练习后,教师再让学生体验干、湿、浓、淡的不同笔墨效果。古画中也有一些雅致的肌理效果,如斑驳沧桑的感觉,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枯笔的皴擦或者干的宣纸沾墨去实践,说不定会创作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古代的画像砖和画像石,除了欣赏质朴的线条和纹样以外,有趣的国画肌理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一种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有充足的国画修养,“吃透”国画作品的各种绘画技法,借鉴宋代乃至整个历史的绘画精神。
如赏析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山石风景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山石的结构,有阴面和阳面之分,阴面需要进行皴擦的处理把范宽的石头进行单块的讲解,然后从高远、长远、深远讲解山水画的“三远法”欣赏论。以此循序渐进地引入国画用墨处理的技法,让他们了解大师范宽是如何善于运用笔墨的。
当学生了解国画技巧之后,他们便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和实际相结合,为进一步的创造打下基础。同时大量的欣赏名师大家的国画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发自内心地喜欢传统文化。欣赏国画只是教学的第一步,目的在于培养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在目前的课程实施中,教师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自由创造力。小学美术课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造型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具备用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在通过孩子独特的自由创造力用画笔记录下来。教师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将游戏结合进课程中,让孩子在体验中进行自由创造力的培养,大胆地将自己内心纯粹的想象记录下来,是一种自由、开放、快乐的美术课堂。而在目前的课堂上,多数美术教师还停留在依葫芦画瓢固定的教学模式中,单一地向孩子传授一些绘画技法,不注重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如果教师在授课中过于模式化、单一化的水墨课程就会让学生对国画课失去期待。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美的过程,如果失去“探索”这个动词,不让学生试错,体会水和墨的把握,学生就会认为国画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艺术课程。可见,教师的作用是很大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效科学地引导。
(四)示范宋代山水画的局部,激发学生创造
宋代山水画也保持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意境,结构严谨、纵横离奇、画面密而不塞、实中有虚、空间感深远,不乏创新精神,达到真境与神境的统一。教师可示范局部,让学生了解正确的作画步骤。先用淡墨进行勾勒山石,然后用墨一层一层勾勒出山石的结构,层层渲染,达到丰富的层次,最后略施颜色。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绘画的创造力。而创造性最直接的来源就是对问题的探索。因此,作为教师便要引导学生,如对他们提问:“刚刚的山石好看吗?”学生回答各异。有的说“好看”,有的说“不好看”,有的说“再添加些树木,或者加几个小人就好看了”等等。有了自己的理解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兴趣与热爱,这时教师再切入主题传授将技法与想象力结合起来便简单自然多了。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事物演绎了美的乐章。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真正的生活。让学生感受那吹过春天慵懒的风,走过夏夜繁星闪烁的星空,踩过秋天路边的落叶,想念冬夜里的飞雪抱着美的心过四季。大自然美妙的四季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而这些珍贵的体验成为了学生们创作的源泉,他们正是来自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将美融入生活中,看到落叶飘过孩子的头顶,看到坚硬的石头上长出稚嫩的小草,看到“青松挺且直”,这些都会被孩子的眼睛记录下来。在今后课堂上都能被孩子运用。灵感就在生活中一闪而过,而这些灵感可以通过学生手中的毛笔,运用皴、擦、点、染等手法进行画龙点睛的作用,以上化作的创造力则会被永久地留在学生的画作中。学生将生活中的点滴记录在艺术作品中,让艺术赋予了魅力,作品也充满了光芒。
综上所述,当代教师日益注重学生的造型能力与创造力。小学美术课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较强的造型能力,而且要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教师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将游戏结合进课程中,让孩子在体验中进行自由创造力的培养,大胆地将自己内心纯粹的想象记录下来,创建一种自由、开放、快乐的美术课堂。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课堂实践,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插上自由创造的翅膀,昂首飞翔,让孩子爱上美术,爱上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