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情境开展浅谈
2022-03-16晏小兰
晏小兰
(临洮县金泽小学,甘肃 临洮 730500)
小学的教育教学是学生整个学习阶段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个组织步骤,同时也是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而数学作为学生核心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学生的思维的拓展、想象力的激发、数学素养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数学又是所有学科当中难度系数最大的一个学科,所以也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弱项。那么如何缓解数学对于学生产生的这种难以融入的现状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地运用生活情境,缓解和降低数学的难度,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进去,增强数学教学的效率。
一、结合生活情境,创设生活学习环境
学生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能否融入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想要促使小学生快速且积极地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来,那么教师首先建立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环境。而结合生活情境从而在小学数学课堂创设生活学习环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并且推进小学生能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兴趣,从而进一步地激发出学生的无限学习潜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满足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需求以及愿景,利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手段,进一步强化小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意愿,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完整且充实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教师在进行《克与千克》相关知识的教学时,就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打造出更加利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通过融入生活元素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让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更加感兴趣,推进小学生建立积极研究和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再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小学生进入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活跃程度,让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同时也让小学数学课程的生活情境得到有效的利用。
二、建立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引起共鸣
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想要让学生在数学课程上展现得更加投入,就可以建立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实践学习当中。而通过建立生活情境也可以深化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并且利于学生将在数学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无限的学习潜力,增强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认知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激发学生并且引起共鸣,推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形成深厚的探究兴趣,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而学生一旦对于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了,那么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数学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难度,进一步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质量和成效。
例如,在讲解“时间和钟表”的知识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先创设生活情况,并且积极地准备一些与时间相关的道具,从而更好地推进学生融入教学情况当中。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学生设问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如每天学生都是几点到学校的,那么在钟表上指针是应该怎样指的呢?再如,下午是几点放学的呢?此时钟表上的指针又是指到哪里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事先准备的钟表道具上进行自主探究,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及学生兴趣有很好的作用。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向学生讲关于时间或者是钟表的故事,从而加强学生对于时间的概念和理解,并融入一些生活中的小情境从而引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概念的共鸣。这样的方法更加容易提升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巧设生活情境,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是非常活跃且天马行空的,其实这种活跃的思维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好的作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家长和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抹杀了,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固化、刻板,所以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感觉脑筋转不过来弯,思维跟不上。面对这种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科学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并且通过巧设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参与热情达到增强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目标。其实不论是哪个年龄段学生对于数学总是会认为比较难理解,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将一些数学概念和理论进行弱化或者是细化,并且通过结合生活情境的方式,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如对于小学生来讲“混合运算”算是一个不好掌握的知识点,而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超市的生活情境,并且利用学生的各种购买商品以及多加一些商品或者是不要哪些商品,从而进行相关的混合运算。而通过融合了生活情境,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变得更加简便和容易,并且也让学生的运算水平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进一步地强化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运用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打破学生学习壁垒的最好助力,只有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和点燃,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的兴趣也就被形成,因此,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教师也可以运用生活情境,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推进学生对于数学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探究兴趣奠定夯实基础。除了运用生活情境以外,教师还应该对教学内容中进行科学地完善和改革。在教学内容中教师必须充分地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从而制定和明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和水平。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实践,其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以及有效运用的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相关理论概念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运用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引导学生说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哪些物品是平行四边形的?我们遇到的哪些物品又是梯形的?”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想一想,这两种形状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是需要做成这个形状?通过激活学生的想象以及思维,使其对这部分知识有深刻的掌握和理解。
五、融入生活实际,推进学生感知数学
其实不管是哪个学科的教学教师都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本的讲解,更应该有效地融入生活实际,让理论知识甚至是概念化的知识都更加接地气,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也能够让那些非常复杂且难理解的知识点更加简便化,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这一点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体现得更明显一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充分融入生活实际,从而更好地推进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感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位置”这个数学概念的时候,其实就可以很好地融入生活实际。比如去看电影的时候,排票的位置是如何来看的?而一栋楼的住户的具体位置又应该如何来看?或者是教师也可以让所有学生都站出来,并让学生一个一个地将自己的位置表达出来,然后学生才可以回到自己正确的位置,如果有的学生说错了,那么也可以先让学生坐在错误的位置上。这样的方法不仅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其实也强化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六、使用生活语言,降低数学理解难度
在小学阶段,学生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听课,尤其是数学语言和知识点具有较突出的抽象性,增加学生理解难度,有的学生会因为听不懂、不理解而厌烦数学课,认为数学教学枯燥无味,影响了其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影响学生发展和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节课仅有四十分钟,教学时间相对紧张,如果教师能够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便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同时,教师使用的生活语言尽量幽默风趣,可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学习。生活语言能够对教学进行指导,教师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点与现实生活情境之间的密切关系,能够增加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了解,从而掌握学习内容。例如,《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创设情境,将学生的起床、上学、吃饭、读书以及休息等日常生活融入情境中,这样的话题交流使用的都是生活语言,能够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注意力,使数学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得到提升,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学习。
生活语言是学生从出生开始就接触的语言,能够理解生活语言的含义,熟悉感也更强。与数学专业语言相比,生活语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师利用生活语言进行教学,解释数学概念等知识,能够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果,为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小学数学的生活情境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语言进行教学。
七、设计生活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游戏是小学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教师在设计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游戏设计,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本身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与之相符的生活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增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讨论活动中,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奇数和偶数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奇偶数概念的理解、巩固学习效果,教师可以设计“传话接龙”游戏,将全班学生分组,要求学生合上教材,而后对奇数和偶数的特点进行总结,即“能够被2 整除的数为偶数,无法被2 整除的数则是奇数”,而后从第一名学生开始传递这句话,最后对比哪一组学生能够快速且准确地传递这句话。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对于传错的小组,需要思考是哪里出错,为什么会错,对整个传话过程进行回顾,加深学生理解和记忆效果。教师设计游戏化的生活情境,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氛围,既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愉快,从而掌握教学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小游戏都适合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体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角度出发,增强游戏与教学活动的适配性,并且在使用游戏教学时,需要教师掌握好游戏时机和时间,避免游戏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优化教学方法的同时提升教学水平。尤其是在概念性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引入游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弱化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促使学生积极学习,还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
八、提出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寻求新的方法,增强学生兴趣,使其自主学习数学知识。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比较难,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吸收和运用这些知识,教师可以将知识与生活情境进行结合,这样知识点的学习难度会有所降低,并且在情境中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年龄偏小,没有充足的生活经验,因此需要教师考虑学生的情况及其综合能力发展的需求,将生活情境和提出的问题设定在学生的经验范围内,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生活情境的优势。在备课时,教师需要挖掘知识点与生活的关系,利用一种合适的媒介将二者有效地联合起来,提出相应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模拟菜市场的情境,学生扮演菜市场中不同的角色,分别负责售卖和购买。在这个情境中,教师提出“土豆三元一斤,白菜一元一斤、萝卜两元一斤,如果买四斤土豆、三斤白菜和两斤萝卜,那么需要花多少钱?如果顾客给了摊贩二十元,那么是否够用?需要找零吗?”等问题。这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情境,是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且学生的运算能力能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有效锻炼,同时,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启发和锻炼。经过这样情境的学习和问题的锻炼,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并且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九、结语
从当下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需要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而在小学数学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情境,利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元素打开全新的数学知识大门,让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更加高涨,推进学生愿意自主地参与到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来。当学生的专注力被很好地激发,那么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肯定也会大幅度提升,而长此以往学生对于数学就会培养出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