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2022-03-16陈小兰

读写算(上) 2022年7期
关键词:古诗词德育语文

陈小兰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柳树镇复兴民族小学,甘肃 兰州 730300)

自古以来,诗歌就有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作用。教师有效利用古诗词教学进行教学优化,能让学生在进行审美欣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道德觉悟,陶冶情操。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品质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有效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做好教学渗透,才能帮助他们提高道德品质。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古诗词教学是尤为关键的一部分。古诗词的语言凝练,运用一定的艺术表达手法创设出具有较高艺术氛围的意向之美,具有丰富的艺术包容性。古诗词教学不仅体现了基础的语言特征,还具有更多的精神价值,能让学生在传统文化艺术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理解传统文化,并感受古人独特的情怀,理解古代社会的氛围,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审美实践能力。但是就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不仅需要进行传统的知识教学,还需要培养学生在美育、德育、素质方面的发展。对此,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开阔思路,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并从中挖掘出古诗词蕴含的知识体系,提高教育内容的层次性,让学生能够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汲取古诗词作者表达的精神思想,更好地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品德修养,促进个人的综合性发展。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与问题

古诗词的教育价值较大,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来看,古诗词能够发挥良好的道德教育功效。虽然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阶段应该重视古诗词教学,但从现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情况来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古诗词翻译与背诵,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内容上的教学,在内涵以及意蕴的讲解上还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学生在古诗词的创新思考上并没有展开强化教学。现阶段小学生古诗词学习问题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小学生在古诗词背诵方面,存在抵触情绪以及畏难情绪。一提到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就直接会联想到这个古诗好不好背诵,甚至教师在课堂讲解期间,学生已经开始投入到古诗的背诵上,出现学习焦虑现象。其次,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足,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古诗词,他们更喜欢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认为古诗词学习比较无趣。最后,学生的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得不到发展,思维方式比较狭隘。面对古诗词的鉴赏,很多小学生无法准确根据教师的引导作出把握,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存在解答困难、思维局限的情况,对古诗词学习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后期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限制了小学生在语文学科素养方面的发展。对此,面对上述一系列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问题,教师需要做好教学改革,做好整体的教学设计。

三、教材中古诗词的选编情况

在人教版教材中加大了古诗词的选编数目,在内容上的编选以及板块设计也全面进行调整,不断优化教学的每一板块。诗词的主题更加突出儿童画的倾向,体现出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发展理念。在栏目设计中,统编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采取了分层次、分学段的原则,进行优化设计。其中,低年级学段的古诗词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让学生收获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言感受中理解其中的美感。低年级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是开启启蒙教育的阶段。高年级学段的古诗词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优秀诗文的阅读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领略整个作品的内容以及情感表达。在高年级的教学中,教学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深厚的教育价值。另外,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中,教师可分别从多个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多层次进行学习思考。

教材古诗词在选择方面,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特征,教材融入了大量富有童趣的内容,旨在创设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并将内容与生活相贴合。与原版的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加了趣味性的儿童诗、谜语诗,能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感受到欢快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优化设计,选取儿童画的主题内容,挖掘多方面的儿童诗歌、咏物诗,帮助学生理解自然,了解我国的古典文化的韵味,并在阅读中提高观察与鉴赏能力,促使小学阶段的古诗词以及传统文化教学更具科学性。最重要的是,在古诗词素材选择中,教材内容选择了具有德育教育意义的内容,涉及传统的礼仪文化、待人接物文化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古典文化的知识教育,同样也是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需要做好教学渗透,充分挖掘其中德育教学元素,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德育建设。

四、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以作者生平简介展开介绍

作者的生平简介是古诗词教学前的导入,教师需要在导入阶段做好教学设计,介绍作者身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以及情感价值观念,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古诗词中的丰富内容,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情感意蕴。对此,这也是古诗词教学中尤为关键的环节。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用作者自身的经历进行教学,影响和感染学生,做好充分的教学渗透。在作者生平简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有效渗透道德情境,结合多媒体教学创设共情的空间,引导学生加强学习思考,进一步发挥多层次的道德意蕴价值。

例如,在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的教学中,教师先对《山行》这首诗进行教学。在教学导入期间,教师对作者进行分析,作者杜牧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接着,教师对杜牧的整个人生经历进行介绍,讲解杜牧在晚唐时期的成就,并让学生了解杜牧一生的经历。随后,教师对杜牧的诗歌展开解读,诗歌个性张扬、俊朗飘逸,具有丰富的意蕴价值。教师对杜牧这一人物形象展开评价后,让学生了解了杜牧整个人的特点,并学习杜牧美好的、豪放豁达的精神特质。在《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介绍了作者苏轼,并对苏轼的父亲、弟弟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苏轼的家庭。随后,教师进行教学拓展,渗透“唐宋八大家”的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在基础人物介绍完成后,教师对苏轼的生平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苏轼的一生,让学生学习苏轼一生宁静淡泊、风趣幽默、乐观向上的精神,让学生学会在逆境中保持一个积极的态度,加强他们的思考感悟。在《夜书所见》的教学中,教师对作者叶绍翁一生的经历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叶绍翁一生升官、贬职的坎坷经历,并让学生学习了解他诗歌语言清新、意志高远的风格特点。

(二)以创作背景介绍进行分析

文学作品不仅仅能够反映一个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还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现实。对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社会背景展开介绍,为学生介绍创作背景后,让学生加强对诗词背后意蕴的理解。在整个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有效结合德育教学的实际应用手段,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帮助学生深化学习和思考,并感受到教学内容背后涉及的实际意义。在背景介绍期间,教师可以从诗人的品德经历入手,利用凝练的语言,并结合音乐以及美术等艺术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理解感受在道德情感表达中蕴含的丰富思想。

例如,在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的教学中,教师先对这一课的主题展开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一课都是围绕着“节气”展开设计的。教师先对《元日》展开教学。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先对王安石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王安石所处的朝代。这首诗写于政治革新之时,为了摆脱宋王朝面临的经济政治危机,王安石上书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开始准备过春节,也就写下了这首诗歌,表达了新年新气象的情感。教师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有效渗透德育教学,先让学生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的意义,进一步突出王安石变法中具有积极作用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王安石变法中的积极意义,进而作出思考,全面进行理解感悟。在《清明》的教学中,教师对作者杜牧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清明》时的心境。这首诗是在清明时节所作,表达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情感,是作者在清明时节的亲身经历。在教学中,教师有效渗透整个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价值意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教师先对作者王维展开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王维独自在遥远家乡的心情,让学生珍惜身边的亲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三)以诗歌内容讲解展开探究

诗词内容的教学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与教师都比较关注的一个环节。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的形式,结合丰富的教学层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思考。教师需要确定教学的德育渗透目标,明确情感价值目标,在教学前充分进行教学设计,设置相应的活动流程,改变单一的说教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道德认知,并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感悟。在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很多留白的内容,教师需要深层次剖析这些关键字词的意向表达,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中的情感价值。在全诗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典故,教师需要对其中的典故、意象进行整体解读,让学生理解诗词每一句话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诗歌的内涵,设置多元化的道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加强实践,锻炼自身的综合性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开设相关的古诗词专题活动,引导学生自由进行探讨交流,丰富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展开深入剖析。教师对《暮江吟》这首诗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白居易,以及整首诗的创作背景。随后,教师对整首诗进行解读,先让学生进行朗读,在朗读后教师借助于多媒体PPT 展现诗歌中的景物现象,并让学生对诗人笔下的景物进行思考。然后教师展开教学分析:夕阳下的江水景色奇妙壮观,作者善于运用文字进行描绘,能够丰富地描绘出祖国的壮丽山河。随后,教师设置讨论活动,让学生思考这篇文章表达了哪些道理。学生的回答十分丰富,在教学结尾,教师展开教学讲解:在白居易的眼中,远处的残阳也是美丽的,近处的江水也是美丽的,每天都能见到的新月也是美丽的,这就表现了白居易对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热爱。虽然作者长年在外地任职,虽然离开了朝廷,也没有功名可追求,但是他仍然没有任何失落感,反而流连于美妙的自然风光之中,这说明了作者具有豁达的个性。在《题西林壁》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对作者苏轼的写作背景展开介绍,随后开启对全文的讲解。在《题西林壁》教学中,教师对诗歌的内容展开深入的讲解,让学生从整首诗中体悟其中的道理。在这首诗中,有一句介绍庐山景观的名句,讲述了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景色不同的现象,教师让学生结合生活剖析这句话有哪些内涵。学生共同得出了一个结论:全面了解一个事物需要从多个角度观察思考。在学习中,教师将整个诗歌反映的内容折射到生活中,让学生了解“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这一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这一人生道理。

(四)以诗歌对比鉴赏有效渗透

在古诗词教学中,对于教学方法上的优化是十分重要的,教师需要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学生的知识学习,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其中,教师可以采取对比教学的形式,对古诗词中同一题材、同一作者以及创作背景进行对比,丰富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在学习对比中,思考两首诗歌在情感表达、技巧运用上的异同。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借助对比教学的形式,展开德育渗透,挖掘其中相同以及不同的德育元素,做好教学思考和教学总结。

例如,在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清平乐·村居》,在整首诗教学完毕后,教师引入同一词牌名的诗《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诗是毛泽东在翻越六盘山时创作的一首诗。教师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写作角度、抒发的感情进行对比后,了解两首词的异同。这两首词只有在词牌名、结构方面是相同的,在词的表达意境、表达思想上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清平乐·村居》写的是古代农村乡下一家五口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表达了人情和生活之美,表达了一种和乐安逸的景象。而《清平乐·六盘山》则抒发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壮志。教师通过诗词对比鉴赏,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学习了解“清平乐”这一词牌名,并了解两首诗在风格以及表达上的不同,让学生了解两位作者在表达上的风格特色,并学习他们的思想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古诗词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和精髓,教师进行古诗词教学,并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元素,能让学生在古诗词的深刻意蕴中学习到其中的情感价值。对此,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做好教学优化,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入学习古诗词中表达的德育内容。

猜你喜欢

古诗词德育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踏青古诗词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