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探讨

2022-03-16曹国妮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培育劳动精神

曹国妮

一、劳动精神的发展历程

劳动精神是一个独具中国色彩的概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勤俭节约的氛围中孕育成型,继而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支撑,经中国人民的社会历史实践而诞生、发展,因此,劳动精神的发展受到了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密切关联。

1949年到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是劳动精神蓬勃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政治逐步稳定,针对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改革全面胜利以后,农村生产力获得根本解放,从这一时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速度、农村文教事业的发展速度来看,获得土地使得农村劳动群体的生产积极性明显提高,劳动热情高涨。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大生产运动、“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勤奋、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充分显现。根据知网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劳动实践发展迅猛但理论发展比较滞后,几乎没有出现针对劳动精神的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到十八大以来是劳动精神“亚健康”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经济主体的积极性,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互联网时代的崛起,社会发展的一大典型特征就是更加追求速度和经济效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宽松市场条件给创业者提供了发展机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老百姓也从满足温饱层面转而追求小康生活。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生产大军中出现了更多的知识分子和脑力工作者。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影响下,知识和人才成为社会追求的目标。在这种社会风气的鼓舞和影响下,体力劳动的重要性逐渐被弱化,人民大众对劳动的认知也逐渐扭曲,甚至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之中,出现了轻视体力劳动、淡化劳动精神等问题。这种“亚健康”发展带来的结果就是年青一代严重缺乏劳动精神。由于他们父母辈大多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对劳动认知的这种偏差直接作用于下一代的培养过程,所以就出现了传承式的劳动价值认知误区。

十八大到2018年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劳动精神逐渐被强化。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劳动,多次在劳动节前后的活动中强调了劳动精神的重要性。2013年劳动节之际提出劳动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1]2014年的劳动节,他提出希望党员同志和领导干部带头弘扬劳动精神;[2]2015年,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他再次强调了劳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2016年,他则指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富有劳动精神的社会风气,倡导诚实劳动。[4]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系列讲话体现出党中央对劳动和劳动精神的高度重视,由此。这一时期的关于劳动精神的科研成果数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018年至今,劳动精神持续深化发展,开启了理论与实践“两条腿”走路的局面。走进新时代以来,广大劳动者群体在走向现代化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主力作用。当前我们正站在新的出发点,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更加需要勤勤恳恳、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劳动精神做出了科学解释,并对大中小学弘扬劳动精神提出了总要求,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为小学至大学阶段制定了系统性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这一系列做法促使了劳动精神在素质教育的理性回归,劳动精神也获得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针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学术成果颇丰,主要集中于其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和弘扬路径等研究。全国各地大中小学也开始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开展符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劳动课程和劳动实践活动。如西南财经大学积极探索符合地域特点的“5+4+4”劳动教育体系、浙江工业大学开展的“麦田里的思政课”等。这一阶段劳动精神回归素质教育,劳动实践逐渐被重视起来,国家对劳动精神的关注有效带动了劳动理论的发展,社会风气正在逐步改善。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劳动者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当前,“十四五”规划已经开展,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的创新型人才大军既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中国梦实现的客观要求。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劳动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鲜亮底色与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融合必然能描绘出锦绣画卷,因此,当前高校加强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个体维度上来讲,劳动精神培育工作是促使其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大学生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大学期间是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学习,正确认识劳动及劳动价值,端正劳动态度,尊重劳动者。让学生懂得只有在正确的价值观和事业观的指引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行业之中,并在各自岗位辛勤奉献、诚实工作,才能实现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其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可以让其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在感受劳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奉献精神,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提升其综合素质,养成劳动情怀和劳动习惯。此外,在“互联网+”创新创业比赛和各类劳动竞赛中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奋斗精神,让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个人追求,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改变命运,并从中提升个人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社会维度上讲,随着国民素质的提升,大学生群体在社会中的占比逐渐攀升,这一庞大的群体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且深厚的精神养分,讲述其中有关劳动精神的优秀故事和典型人物,宣传和展示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技艺和民族传统风俗,让学生在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同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其次,劳动精神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层面十六字要求不谋而合,培育劳动精神的过程中也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在“干一行,爱一行”的劳动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最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备劳动精神。新时代社会发展中出现了新矛盾,如新产品和服务跟不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还明显不足,华为缺少芯片的困境让国人认识到了自主创新的紧迫性。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创新劳动,积极投身于服务性岗位中去,埋头苦干、不断追求、创新发展,才能应对当前的社会矛盾。

从国家发展维度上来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体,客观上需要其具备劳动精神,才能应对伟大事业中面临的各项挑战。当前,根据“最缺工种”100个职业排行来看,缺工最厉害的是基层体力劳动岗位,还有一部分是专业技术岗。大学生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储备军,是未来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只有构筑起“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价值认同,牢固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观,毕业后能够投身到基层工作、一线工作中去,才能缓解劳动力在各行业供需不平衡的状况。此外,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工作,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到劳动之于人类自身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充分激发起劳动热情,在面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艰难险阻时,能够充分发挥“孺子牛精神”“奋斗牛精神”“拓荒牛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劳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大胆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开拓,为早日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提升高校劳动精神培育效果的几点思考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做好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促使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养成。当前,很多高校都把劳动教育纳为必修课,部分高校结合区域特点设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和实训基地,召开劳动精神培育主题班会、设立劳动日和校园劳动区域等。通过调查了解,当前高校劳动精神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存在成效不显著的问题。经过调查反馈,高校可以做出以下改进以实现培育效果的提升:

首先,建立“三种精神”一体培育机制。“三种精神”以劳动精神为基础,并从不同侧面赋予其时代特征。劳模故事和工匠故事更加丰富、多元,既能更好地体现时代特征又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因此,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身边的劳模典范、匠人精神和劳动故事进行挖掘,一方面使自身对劳动的认识更加深入,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教学素材的丰富多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随之提升,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同时,积极发掘优秀的网络资源。农耕大使李子柒的视频里充分展现了中国农村之美和劳动之美,适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五谷的形成过程,养成勤俭质朴的良好品德。

其次,为劳动精神培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结合创造条件。在五育并举实施之后,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再次被强化。2020年,教育部明确规定要将劳动课程纳入必修课,所以当前高校的劳动课程都还在尝试摸索阶段。对于当代学生来说,由于之前的教育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劳动课程,对劳动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很欠缺,导致他们很难在现阶段较快接纳劳动课的理论学习,对于劳动实践的意义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如果现有劳动课程不改变其教学形式,很有可能就会变成学生为获得学分而被迫学习,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当前阶段需要探索劳动精神与专业课程结合点,根据各个学科性质和特点,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深对劳动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实现“1+1>2”的效果。

加强劳动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文化是任何时代都不可忽视的育人载体,由于文化在育人过程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长期性,所以它的接受度和持久度更强,因此,校园文化承担了除课堂之外的主要育人工作。学者方明认为校园文化具有增强集体凝聚力、缓解学生压力、培养个性化人才、辅助学校思政工作、帮助学生树立人生态度和融入校园等作用。[5]劳动文化借助校园文化展示平台,通过鼓励学生用创新、艺术的手法对劳模故事和先进事迹在校园平台上进行宣传和展示,使展品更加富有艺术性和感染力,学生参与度提高一方面激发了创造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更加热爱校园,增强其对母校的认同感。此外,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宣传的网络平台,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微视频等载体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进行劳动成果和劳动文化展示,增强学生体验感。通过劳动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形式,在宣扬劳动文化的同时也使校园文化的品质得到很大提升,并且师生对劳动教育和劳动精神的重视度的提高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课程的效果。

猜你喜欢

培育劳动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