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

2022-03-16马小英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

马小英

课程思政是结合当前实际的教学情况,基于教学效果提升的目标出发,在现代学术领域内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思想。在新的时代下,各大高校均逐步展开思政课程的创新,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对思政教育的开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通过阐述思政课程的形成、含义、特征等,在具体的梳理过程中,分析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分析可行途径,加强对课程思想教育理念的把握,让人们对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形成比较立体的认识。

一、课程思政概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政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专业课学习更加符合当前时代复合型专业化人才的需求,该举措可以培养高校学生使命担当意识,使得学生可以全面发展成为我国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课一直以来被当作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科目而备受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课却在长时间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在常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程和其他学科存在有明显脱节的情况,未能做到思政教学和其他科的有效结合,在常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未将思政教育进行融入,则无法发挥思政课育人的效果。课程思政可以改变传统的方式,充分发挥课程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体现在课程教学当中,使得高校课堂可以全方位地落实“立德树人”使命。课程思政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思政课程建设既给予了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足够的尊重,也能够充分体现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观,使得教育能够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思政课程的内容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时代的变化会刺激教育行业去改变、创新,塑造更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将思政课程进行融入可以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使得教育中德育因素所呈现的现实需要得到有效体现。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育人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给思政教育带来信心

我国的教育都是与时代背景相连的,课程思政化的思想也不外乎如此。随着时代更迭,课程思政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立足当前,课程思政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人才培养尚未达标。从时间上来看,新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国内外竞争激烈,给当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空间上的差异是指国家环境的不断变化,对于社会需要的变化,高等教育进行人才培养需要适应需求。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不断实现新征程的要求,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直线提升。由于时代变化,对社会生产力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对于人才培养需求也达到了新高度。国际大环境方面,高端人才稀缺,我国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全世界叹为观止,同时也让某些别有用心的国家感受到了威胁。一些人认为我国的发展威胁他们的地位,所以尽力想要阻碍我国经济、文化、政治方面的发展。因此,新时期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重要性,消除西方对我国进行消极落后思想传播的影响。面对这样的国际环境,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显得格外重要,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刻不容缓。

(二)思政教育亟须创新

课程思政在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当中,明显存在着系统性的框架,对课程形成约束,不能够达到共同协作的标准。一方面原因是,学校以及教师更重视专业知识的考查教育,所以教师在课堂当中,更重视专业课知识的讲解,缺乏思政教育的融入。日常教学中忽视思政教育,并未将此纳入考核标准,在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双方权衡下,更容易忽视掉思政工作。对于教师来讲,并没有学习到更好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 因此,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交流环境,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方独立存在,不利于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根据时代背景的需要,创新当前的教育模式,才可以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需要。

课程思政理论是基于时代发展需求而创新的教育形式,近代史的浇筑,让思政内涵丰富全面,它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关于人全面发展的一种理念;它的基础课程是实践性的理念指导,其核心理念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存在有极大的关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的体力、人的个性和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于人整体全面发展的思考,他们认为:要重视人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关注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共同进步才是育人的目标[1]。课程思政的开展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实践性课程理论,实践性课程理论强调的是每一个课程都是有着育人功能的,每一个课程的教师都身负这样的职责和职能。实践证明这一观点是十分正确的。施瓦布为美国著名的实践性课程理论专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认为在实践领域内,系统内关注课程主体的兴趣是否得到满足、能力与德行是否达到标准等,都需要通过指导实践课程本身强调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理解,更主要还是偏向于理论体现实践兴趣。[2]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来的理论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的战略构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应当坚持和发展怎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题,创新了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习近平为首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为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可行性指导,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课程开展带来理论支撑。

三、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要点

(一) 树立综合性思维

课程思政并不是单独需要高校去开设课程,课程思政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它能够融入每一个课程当中,能够让知识更系统、教学更全面,育人行为更积极。高校应当将课程思政贯穿在每一个课程当中,将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促使思政课程的育人优势进一步得到彰显,让高校在教育方面更上一层楼。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综合性需要充分贯穿到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上也有着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思政不是只存在于某一个单独的课程当中,在不同的课程当中都可以起到磨合的作用[3]。

(二) 立德树人的目标

课程思政具备很强的影响力,在长期的教育发展当中找到了针对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解决的途径,从而形成新的发展优势。这种深刻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在课程思政的目的与意义上,在变革当中存在严重的传统观念束缚,无论是从教育还是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其目的与价值都十分重大。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要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促进智育与德育的平衡,从而培养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其中所囊括的意义以及目标自然得到体现,对于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存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多元化要求

多元化是指各门课程要基于思政教育思想,采取不同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进行融入,可以促使思政教育具备多元性以及丰富性。而其终极目标则是要达成思政教育和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与发展,实现育人合力的运用;而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同专业课程当中含有的思政因素也存在差异,由于不同课程的思想价值教育观念阐释方式不同,具体的开展方式都存在特色,最终体现出来的教育形式也丰富多样,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4]。

四、 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策略

(一) 增强任课教师的重视程度

思政课程的核心就在于育人,也就是说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与教育。要更好地开展思政课程教育,重点在于提高各任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教育认知的重要性,更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各个学科的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强化对思政教育的认知能力的提升,强化教师与辅导员的综合素养。若执教老师对于思政教育的认识程度较低,则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很难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而将思政教育单独展开讲解,那么就失去了它原本的一些意义,让思政教育体现不到重要性。教育,应秉承教书育人的理念,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做到育人的要求,在专业课上融入思政教育就是育人最好的方式,要让高校的教师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终身育人的目的。[5]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对学生展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进行实际的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则需要确保对应老师具备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并且作为思政教育的教师,自己要率先做到思想没有偏差,政治立场坚定,这样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导。

(二) 促进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合作交流

课程思政是不能单独成为某一个课程的,如果这样的话就失去了意义,但是有很多高校的教师并不能理解如何融入思政教育,那就需要学校的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进行协同合作,在教育的过程当中相互配合,实现资源共享。思政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要求适当地开展一些关于课程思政的讲座,或者知识分享会,让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有充分理解,并且培训、树立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的方法。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融入方面会有着很大的问题,需要教师齐心协力找到这个最适合的切入点,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改善[6]。

(三) 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制度能够约束和引导教师的行为,保证育人工作顺利开展。协同育人的实现,需要教育全员全面参与其中。首先,高校必须确定育人目标的定位,以及为实现目标做出的规划,保证制定的目标能够按照原计划来制定。课程思政的建设可以用课程评价作为重要指导,在课程思政当中起到引领性与导向性作用。高校需要构建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将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立德树人”成效进行有效结合。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就在于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同时能够对教师以及学生进行要求,能够激发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课程评价不仅需要遵守标准中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等,还需要对课程评价中存在的灵活性空间进行有效挖掘,结合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组织丰富的评价活动。

在新时期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受到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复杂,甚至会出现学生价值观扭曲等现象。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如果大学生缺少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必然会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这给高校的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育人使命需要不断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