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时代青年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方略
2022-03-16徐玲
徐 玲
青年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能否培养出德行兼备的青年,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件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非常重视青年的德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曾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青年只有信念坚定、志存高远、胸怀家国、勇于担当、积极进取,方可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中流砥柱。因此,加强青年德育工作,提升青年德育工作实效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一、提升新时代青年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前提
国无德不兴,德育教育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民族存亡,关系到美好生活。青年德育是一个教育内容非常广泛的体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要获得预期效果,必须首先提升德育的实效性,从德育内容、德育模式、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一)德育内容要对社会生产生活进行合理观照
青年是有思想的生命体,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青年的思维更加活跃,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实践证明,通过丰富阅历、生活磨砺、经验获得、实践习得获取的对客观存在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更容易促进青年在思想上成熟、品格上完善、行动上积极、道德上成长,更容易帮助青年养成良好的品行、高尚的境界、坚定的信仰、优秀的习惯。因此,青年德育内容要突破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要对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进行全面而整体的观照,要深刻回应社会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青年化解思想困惑,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德育模式要对青年成长成才进行有效支撑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鱼龙混杂的多元信息充斥着青年的身心。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关键时期,国家、社会对青年成人成才的期待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因此,“文化养德、实践悟德、家校赋德、阵地育德、榜样树德、校社立德”[2]的多元德育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亲身实践感悟、家校协作共育、阵地平台促进、榜样示范引领、学校社会协同等有效德育模式,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对青年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有助于青年尽快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还能够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力量。毋庸置疑,多元、立体、新颖的德育模式是提升青年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
(三)德育方法要对立德树人工作进行全面保障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需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学校确保马克思主义底色而必须弄清楚的首要问题。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下,德育是必须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发展中,德育之所以排在首位,是因为德乃安身立命之本、事业所成之基。今天,青年们肩上的责任和担当的使命更加重大,他们要实现的梦想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共同的梦想。因此,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能够有助于德育内容更好地转化为德育行动,凝结成一种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奋进力量。选择了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就可能对青年德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全面保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提升新时代青年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困境
当今时代,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使青年德育工作充满诸多挑战。各种社会思潮的交织,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面对敌对势力无孔不入的思想渗透,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教育、品德培育、意志塑造、行为引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挑战、新期待、新要求。同时,价值多元化使青年更加追求行为多样化,在这个充满无限机遇的时代,青年追求自我、突破常规、个性异化等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提升新时代青年德育工作实效性更加充满难度、意义更加深远、形势更加紧迫。
(一)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对德育目标提出新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智慧出行、智能家电、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产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使得一部分青年产生未来生活可以避开人与人的交往,日常生活和学习可以不必在意自己的品德行为、无须考虑他人感受的片面想法。另外,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经济优势,通过网络游戏、娱乐节目、文学小说等媒介传播所谓的“普世价值”,复杂多变、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青年的价值选择。从国内的娱乐平台来看,信息流量助推下的网红人物对青年的“三观”也带来很大影响,虚拟的网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为青年发泄情绪、发表过激言论提供可乘之机。
(二)传统滞后的教育形式对德育载体提出新期待
一直以来,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仍然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那些文字与图片结合的PPT对于善于使用电子设备的青年来说可能略显简单。于是,很多青年期待教师能够创新教育形式,能够将影音频资料更多地运用于德育教育;期待能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出校园,用眼睛去观察世界、用情感去体会生活、用心灵去感悟人生。因此,新时代的德育教育必须守正创新,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德育载体,创造新颖的德育形式,满足新时代青年与时俱进的德育期待。重视理论讲授、忽视实践参与的传统德育形式,对于新时代的青年来说并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传统滞后的教育形式迫切呼唤教育载体创新,从而产生更加丰富多彩的德育体验和效果显著的学习感受。
(三)富有个性的青年群体对德育形式提出新要求
出生于“富起来”的中国,青年们从小到大很少能够品尝到艰苦的滋味。当前,有些青年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斗志;比较喜欢听到欣赏、赞同、支持的声音;比较关注当下的感受,对未来思考得较少。有些青年喜欢标新立异,着力凸显自己的个性;不爱劳动、不愿付出,有时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得到立竿见影的回报;一些作为独生子女的青年缺乏换位思考、助人为乐、分担共享的意识。这些情况对于新时代青年德育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使当前的青年德育工作更加迫切、更加棘手、更加艰巨,更加需要恰当有效的德育形式对青年进行教育。
三、提升新时代青年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
青年是成长中的人,容易改变、善于改变、乐于改变是青年的特点。新时代青年受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呈现出比较鲜明的时代特点,青年德育工作要取得实效性就必须顺势而为、细致入微、如盐入水、开拓格局、顶天立地。坚持“唤醒”而非“灌输”,坚持“三全育人”、智慧共享,从德育内容、德育载体、德育方法等方面深度思考、挖掘新意、创新发展。
(一)明确德育目标,完善德育内容
树立科学准确的德育目标,能够使青年的德育工作收获更好的效果。从现实来看,确立德育目标时,既要考虑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的统一性要求,又要兼顾青年在成长时期的特殊性;既要提出短期的目标要求,又要进行长远的目标规划;既要体现出宏观的要求,又要体现出微观的差异;既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青年德育工作还要在明确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对德育内容进行丰富和完善,打破书本固有的知识辖区,拓宽德育范畴,尽可能多地融入青年关心的时事热点问题、前沿领域问题、疑难困惑问题,积极回应和解答青年在思想上、行为上出现的困惑和难题,引导和帮助他们成长为知识巨人、思想巨人。
(二)坚持与时俱进,丰富德育载体
新时代的青年德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青年已经习惯并且适应了智慧教学生活,习惯了“读屏”和线上学习,习惯了看电子书和音视频相结合且感官冲击力比较强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青年德育工作者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与青年的需求接轨。“要紧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知、情、意、行相结合,努力培养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因此,在德育载体选择上,要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完美融合起来,充分发挥融媒体的优势,改革、整合、优化、创新原有教育信息平台,通过构建青年德育共享社区,集成、融合、汇聚最前沿、最丰富、最重要的德育信息,通过知识共享、资源共享、生活共享,促进思想交汇、情感交融,激发青年德育意识,为青年德育提供碎片化学习机会,拓展和延长德育时空,努力促进德育工作融入生活、融入学习、融入青年成长成才,着力达到春风化雨的德育效果。
(三)强化以文育人,创新德育方法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新时代青年德育工作必须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注重文脉相传、德润人心,通过优秀经典诗词诵读、中华文化故事讲述、开展传统节日活动等使青年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红色革命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摆脱压迫、争取独立的精神之源,传承红色革命文化能够增强青年的奋斗韧性、拼搏意志和克服艰难险阻的勇气,通过传唱红色歌曲、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聆听革命家讲述红色故事、制作主题手抄报、开展弘扬中国精神的主题分享和讨论活动,使青年感同身受,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在7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数不清的榜样、英雄、模范共同铸就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股巨大的力量始终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今天,我们要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根于青年的心灵土壤并生根发芽、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且日用不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年理解、内化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增强青年的时代紧迫感、光荣使命感和神圣责任感。
青年德育是一项有益于当下又惠及未来的重要工程,需要从理论素养、行为实践、生活习惯、思想意识、精神风貌、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进行教育。青年是发展中的人,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对青年进行思想熏陶,能够潜移默化地实现润物无声的身心滋养。因此,要让“生活德育”理念贯穿于青年成长的方方面面,渗透到青年学习、生活、实践的每个细节之中,引导青年从各种经历中汲取思想道德的养分和精华,体悟“生活德育”的无所不在。另外,学校、社会和家庭要为青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使青年能够在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自由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