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天津某高校师德师风与课程思政调研数据分析

2022-03-16刘学莎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师德师高校教师思政

刘学莎

近年来,各高校不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等是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主要因素。在新时代新背景下,高校教师要牢记初心使命,不断提升自身思政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育人育心,彰显高尚师德师风。

一、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关系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与师德师风建设关系密切,厘清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与关系,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和师德师风建设。

(一)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1.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内涵

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侧重教师在课堂教书育人的能力,是教师将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潜移默化教授给学生的能力,是教师在课堂上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专业知识教学融合施教的能力,是对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求的具体落实。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是教师简单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见缝插针凸显思想政治内容,也不是教师照本宣科阅读思想政治理论,而是以教师自身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教书育人态度、专业知识挖掘、科学研究理念、思想观点表达、社会案例分析、师生课堂讨论、个人经验传授、行为举止表现等方面坚持正确职业道德规范、优良品行修养,在课堂上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传递思想观念和品德修养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心底里认可、在行为上尊崇。

2.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内涵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需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风,即教师风度,也指整个教师行业的风气。《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号)进一步规范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要求广大教师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并明确师德底线,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2]

(二)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关系

1.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的有力保障

师德师风建设体现于教师课堂教学态度和水平之中。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承担着价值引导、思想引领、理论教育等示范作用,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师课程思政实际的教学成效。[3]《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号)指出,要全面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将师德师风建设要求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4]师德师风建设可表现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职业道德水平提升等内容,加强教师政治思想素质建设,有助于教师坚定“四个自信”,提升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要求,即教育引导学生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是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举措

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德师风建设情况,是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有效举措。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自觉增强授课过程中的德育意识,加强学生人格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牢记初心使命,发挥课程育人、课堂育人作用。[5]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既是教师育人能力提升的表现,也是教师政治思想、个人素养提升的表现。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嵌入思想政治元素、在课堂讨论传播正确价值观念、在课堂展示环节彰显个人素养等,是基于自身优良师德师风建设,是将个人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外化于行的佐证。

二、当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研究在师德师风背景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情况,本文依托天津某高校师德师风和课程思政建设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调查问卷采用抽样方式,通过问卷星线上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教师卷350份、学生卷250份,收回有效教师卷327份、学生卷204份,共计531份,回收率为88.5%。

(一) 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认识停留于表面

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存在按照老教案授课,没有充分认识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对待课堂教育教学的态度、讲授知识的专业性、课堂交流的价值观引导以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等方面的深刻要求,大部分高校教师仍停留在表面简单的“课程思政”,未向思想行为的更深层次延伸。学生卷调研数据显示,8.8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备课充分、上课认真,不敷衍塞责”方面表现不好或一般。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场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环节,教师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是最基本的教学态度问题,更不能发挥课堂思政的教育作用。7.35%的学生表示教师会经常把个人情绪和个人观点带进课堂,25.98%的学生认为教师偶尔将个人情绪和个人观点带进课堂,66.67%的学生认为教师从不把个人情绪和个人观点带进课堂。个人情绪会影响对客观事物的客观看法,在此过程中所表达的观点和看法带有主观色彩,极容易表达出对某一现象的支持或反对,或对某一人物的喜爱和厌恶,个人情绪和个人观点的表达即是教师个人思想价值观念的表现,对学生的思想倾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掌握不够全面

课程思政教学是教学能力的延展,在实际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新入职教师往往处于对教材、课堂的熟悉阶段,专业知识讲授的深刻性、延展性不够;青年教师更多地关注科研学术或个人家庭,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不足,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辅导员、班主任的职责;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面临教授研究生、承担科研等任务。不同阶段的教师面临不同的阶段任务,教学压力大、科研任务重,在课堂教学中传授专业知识多、思想政治引领少。调研数据显示,10.29%的教师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方面表现一般。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学生会观察教师的言行、感受教师的品行,以教师为榜样进行学习和模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行为会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

三、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研究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是发挥“师德师风”与“课程思政”两个有力抓手共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探索。

(一)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关系着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越高,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正能量越多,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层次、行为举止引导越显著,其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越强。

提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需要教师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理论及情感认同,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自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用思想影响思想,用情感带动情感,用行为引领行为。需要学校严把教师入口关,把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作为申请教师资格和教师聘用的必备条件和考察内容,从入口上杜绝“问题”教师;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教育引导教师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念、彰显高尚的行为操守,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要坚守高校教师行为规范,在教学中不发表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不违反各项教学管理规定等;在师生关系中不歧视学生,不索要或收取学生及家长的财务,不要求学生从事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宜,不与学生发生不正当的关系等;在学术活动方面,不伪造、抄袭或剽窃,不滥用学术信誉、学校信誉等;在同事关系中不搞歧视动作,不干扰或妨碍同事的教学科研管理,不恶意中伤他人等。

(二)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育人的认识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发挥好每一门课的育人作用,单纯专业知识教学故能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但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高校教师育人责任重大。高校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地方是课堂,能不能发挥出教材的育人价值、教师的育人魅力、课堂的育人效果,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尤为重要。高校教师要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不仅仅是增加思政元素,而是要在教材中挖掘、在课堂中引导、在行为举止中展现,让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行为自觉。

深化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育人重要性的认识,从教师层面看,需要教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严格按照新时代高校教师十项行为准则修身养性、教书育人,牢记入职宣誓誓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做“四有”好老师。从学校层面看,要加强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和管理,重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心理健康教育,丰富教师的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深化教师传统文化底蕴,让广大教师有“思”可授;同时,加强对教师课程思政授课方法的指导和启迪,发掘教师课程思政授课典型案例,探索不同学科交叉共建,为广大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学习和借鉴,让广大教师课程思政有“方”可寻。

(三)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引领

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既包括 “四有”好老师的高线引领,也指明了遵守职业行为的底线要求。高校教师要在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传播优秀文化、潜心教书育人、关心爱护学生、坚持言行雅正、遵守学术规范、秉持公平诚信、坚守廉洁自律、积极奉献社会十项准则要求中坚持高线引领,形成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并在课堂教学中显现出来,引领学生成长发展。

教师职业行为准则是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教师,要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责任,按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严格要求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作为一名高校学术研究人员,要遵守学校学术道德规范,严谨治学、诚实守信,以教育部公开曝光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准则的反面典型案例为戒。具体来看,要坚定政治方向,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教授与国家倡导相违背的内容,要以自身的爱国情怀感染学生;要潜心教书育人,能在教师行业、教师岗位上扎根,不追逐名利,不被外界诱惑干扰,一心一意传道解惑;要关心爱护学生,对教授给学生的知识负责、对安排给学生的任务负责;要言行雅正,在言语表达、行为举止中坚守为师之道,凡是所出之言、所表之意必能够引导学生和身边的人向善向好,凡是所行所做都能够担起为师之范,等等。

(四)健全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评价激励机制

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重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设立新的有助于激发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让教师不在项目、论文、基金中“疲于奔命”,能够潜心研究如何“传道”“授业”“解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广大教师要争做“四有”好老师。如何评价教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如何在45分钟课堂上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的每一节课是否能经得起检验,这就要求不断健全教师课程思政及教学能力评价机制。

在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评优、遴选、立项中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监测指标;设置课程思政改革专项、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等项目,获得专项或精品课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纳入职称评审、评奖评优等关系教师发展和荣誉的重要事项,从根本上探索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猜你喜欢

师德师高校教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做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答卷人
以“四个回归”为本加强高校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如何强化小学师德师风建设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