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模式的思政课“教—学共同体”打造研究
——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为例
2022-03-16付秀荣徐永军
付秀荣 徐永军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解决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矛盾的有力举措,也是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既不是纯粹的线上慕课,也不是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更不是线上线下教学的“两层皮”,而是线上线下“导学—教—学”的有机融合。本文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为例,聚焦课程教学,注重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充分利用线上学习的前导性作用,在线下的课堂教学中推进“参与式学习”,注重情境创设、紧扣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形成高阶性思维和正确价值观,使教学设计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吸引学生全程、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落实以“学”为中心,注重反思式教与学,打造“教—学共同体”,达成教学目标。
一、线上SPOC:形成前导式“教—学共同体”
科学组织、优化学生线上学习是提高“线下”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讲,线上学习的方式有“自由型” 与“计划型”两种:“自由型”是只设置线上课程学习的截止时间点,具体章节及相关内容的学习时间自由,其优点是学生自主学习灵活性强,教师不需要付出太多管理成本;“计划型”则是注重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学习进程合理匹配,不仅设置线上课程学习的截止时间点,而且框定各章节的线上学习时间节点,并配以相关学习任务,其优点是与课堂教学目标、过程的吻合度高,更易于达成良好教学效果。很明显,“计划型”的线上学习更符合教学规律,也更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这一课程教学中的关键——的实际成效。因此,教师在组织线上课程学习时,要提前布置学习任务,注重发挥其对课堂教学的“前导性”作用,通过设置线上学习“积分”等方式,激励学生将“自由型”的线上学习与“计划型”的线上学习相结合,为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做好知识、能力、价值、心理等铺垫与积累,形成前导式“教—学共同体”。基于课前学生的“线上”前导式学习,课堂教学更容易与学生产生共情、共理与共鸣。因此,教师及助教要做好线上的导学,尤其是注重发挥思维导图法在线上学习中的作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两性一度”。就“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而言,就是要在学生线上前导式学习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启发性“教—学”,达成教学目标。
“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学内容不仅要制作精良,而且要特别注重其与线下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这就要求线上课程:一是要瞄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注重选择恰当而准确说明问题的故事及事例,精心讲解相关理论,精心设置相关问题,合理组织相关材料。二是要明确大学生关于“形势”与“政策”的相关事件、理论、问题的兴趣点,以及认知困惑与偏差,即认知焦点,注重以鲜活而生动的事件吸引学生,以问题“抓住”学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实现持久的理论认同。三是要科学安排线上教学内容的“长度”与“深度”,合理安排每一章节的内容与时间,注重在内容阐述的过程中达成“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实现课程教学趣味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以充分发挥“线上”前导性学习的作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线上”教学内容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透物见人”、升华事理的认知习惯。“线上”教学要深入浅出,要有对象感,要创设和谐、友好的教学氛围。一定程度上说,线上SPOC课不能停止于事件或表象,而是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理与规律,实现从叙述故事到事理升华的跃迁,因事而化。通过线上SPOC教学的展开,引导学生在看似纷繁复杂、乱象丛生的事件或现象背后,挖掘隐藏着的彼此关联且带有某种共性的原因或事理,引导学生析清事件背后及事件之间的事理,揭示事件背后的规律,亦即引导学生学会深度分析。在此基础上,因事而化,以古启今,实现价值引领。
在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善于引“线上”的历史与现实材料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将课堂教学的重心落在引导学生分析与“形势”有关材料上,而不是在“识记”材料上消磨时间,以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也就是说,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基于SPOC、充分利用线上资源,通过设置气氛友好的“教—学”场景、情境,借助学生的前导式学习,引导学生增进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以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
二、线下课堂:形成参与式“教—学共同体”
基于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要利用简便易操作的录课工具(如ACAM录屏软件等)及时更新线上教学内容,更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特别重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时代感,注重贴近学生的人生体验、贴近学生的认知困惑,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参与式学习,使学生不再是“场下观众”,而是“场上主力”,形成参与式的“教—学共同体”。
“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特别注重调动学生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自觉开展参与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热爱真理、追求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如针对“国际形势与政策”专题,一方面,线上资源注重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如提供关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的导读;另一方面,“线下”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文献研究深入探析不断丰富与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如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理论、邓小平的“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论,特别是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现代解释力。为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理论教学,教师可以精选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经典篇章中的经典片段,以此为抓手,与学生共同研读、分析这些经典片段,以点带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深意。还可以通过做“活动”的方式,撷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代表性观点提出的历史背景中的某个片段,采取分角色扮演、经典影片配音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感悟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此外,“后疫情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的线上与线下教学要结合中国抗疫的鲜活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发学生自主探究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问题,通过学、思、悟、行,体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魅力与感召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形势与政策”课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觉运用现代化、信息化社交工具开展基于SPOC的探究式学习,通过师生之间多种形式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吸引学生全程、全方位参与课堂教学。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中,“不论是线上交互还是线下交互,都需要充分挖掘现有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潜力,利用信息技术在促进交互方面的优势,优化教学实施中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实现并确保学生的中心地位”[1]。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情分析。与80后、90后相比,00后群体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个性需求多样化、信息获取现代化等特点。00后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也是现代教育手段的积极实践者。他们比较熟悉“网课”,对于运用电子设备及网络开展教学总体比较习惯。为此,教师要熟练使用“学习通”“雨课堂”等相关软件,加强与学生的线上线下互动,借助快捷的网络渠道使单向的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变为双向的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情境、案例教学、分组讨论、头脑风暴,吸引学生自觉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思考,借助手机APP教学软件,主动发声、表达心声、发表个人看法,让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中。可以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仅有益于解决“形势与政策”课学时短缺、师资短缺等痛点问题,而且有益于开展小班、中班甚至大班的探究式学习。在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科学技术确实是改进高等教育教学方式的攻坚利器,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科技,扩容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
三、线上线下:形成反思式“教—学共同体”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学习、反思、提高进而形成反思式“教—学共同体”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同样如此。就“形势与政策”课而言,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聆听与理解上,而且要引导学生开展反思性学习,创新思维方法,走出思维定式,培育时代新人。
首先,在基于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在“线上”前导式学习基础上,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事件与问题的思维方法,形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确立“底线思维”,掌握观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会冷静、客观透析纷繁复杂的“时事”。第一,“形势与政策”教师要借助线上学习资源和“叙述故事”,引导学生梳理事件发展的历史进程,把握事件发展的关键节点,引导学生确立“历史思维”。第二,“形势与政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客观、公允地分析问题,确立“辩证思维”,冷静、理性地把握国际国内时事变化。第三,“形势与政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辩证分析事件与问题的基础上,确立“创新思维”,创造性地分析、回应复杂的时事问题。第四,“形势与政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2]。可以说,“形势与政策”教学不仅要做好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中逐步形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确立底线思维,以具备辩证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的认知基础。
其次,在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在“线上”的前导式学习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反思和平与发展的“大势”,增进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跳出零和博弈、负和博弈的思维定式。世界是个多边的舞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后疫情时代,“形势与政策”课要用好中国抗疫这一鲜活、生动、有力的彰显制度优势的教科书,通过举例、说理、对比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性、必要性、紧迫性,跳出“修昔底德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金德尔伯格陷阱”等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关注“形”的变化,注重“势”的分析,正确认识形势变化中存在的多种机遇和挑战,把握和平与发展大趋势,坚定政治方向,更新发展理念,转变生活方式,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最后,在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中,“形势与政策”教学目标要落脚于引导学生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形势与政策”课的线上资源要通过有理讲理的方式展现理论的魅力,在此基础上展现家国情怀的绵长与厚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基于“线上SPOC”的前导式学习,注重坚持“八个相统一”,注重有理讲理,以理论的力量感召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认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后疫情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通过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切地体验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地位、机遇和挑战,明确“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将发挥越来越大、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担当,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信心,坚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核心变量与主要推动力的自信,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进而“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3],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自觉中,矢志不渝。
总之,基于SPOC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高校“形势与政策”教学要切实推动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打造思政课“教—学共同体”,培养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树立“四个意识”,筑牢“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可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