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代经典扫盲教材《平民千字课》述论

2022-03-16潘胜强

安康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晏阳初千字华工

潘胜强

(西安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这次运动不仅解除了数千万民众不识字的痛苦,而且还在扫盲教育的教材编纂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当时使用最广泛的识字课本,就是《平民千字课》。但随着扫盲运动风潮的回落,此后这种教材不仅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而且也很少得到学术界的关注。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近年来有关《平民千字课》的研究成果大致如下:一是在吴相湘先生的《晏阳初传》[1]41-54和熊贤君先生的《晏阳初画传》[2]等著作中,作者对晏氏编订《平民千字课》的过程和该教材的基本情况均有简单的介绍。二是徐秀丽女士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扫盲运动的历史考察》和《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两篇文章,前者对《平民千字课》的编订情况有简要的介绍[3],后者将“千字课”的内容概括为十个方面,但其所依据的“千字课”主要是《市民千字课》[4]。三是刘学英的《浅析晏阳初平民千字课》一文,主要介绍了“千字课”的起源、特点和使用等情况,但其内容实在太过简略,而且还有一些可议之处[5]。此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还包括王茜的《陶行知平民教育教材中的国民精神》[6]、《论陶行知平民教育教材的识字教学理论》[7],以及武文翔的《〈平民千字课〉的现实意义——对编写对外汉语初级教材的几点启示》[8]等等。

总体而言,上述有关《平民千字课》的研究成果或者只是一个大课题的组成部分,其中对该教材的论述大都不够详明,或者仅是从国民精神、识字教学理论等局部或侧面的视角来对该教材进行解读,而对《平民千字课》进行整体性正面介绍的文章又远不足以揭示其成就和影响。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在本文中对《平民千字课》进行专题探讨,以期使读者对该教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和明确的认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助益,不足之处,敬祈指正。

一、《平民千字课》的起源与编订

《平民千字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战时期,当时中国派遣了大约20万劳工到法国、比利时等国援战,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文盲。1918年夏,从美国耶鲁大学等高校毕业的晏阳初等人响应基督教青年会的号召,奔赴法国帮助当地华工。在法国,他们看到了华工因不识字而遭受的种种苦痛,遂决定开办识字班,集中精力进行扫盲教育。

由于当时事属草创,参加识字学习的华工人数不断增多,而这些华工又散处法国各地,其文化水平也不完全一致,所以教材问题就成为扫盲教育所面临的一大难题。“时在法国难觅适当教材,即欲自行编辑,亦苦无材料可供参考”[9]74,因此在扫盲教育“初创的数月,根本谈不上教科书”[9]569。当时曾勉强选用沪江大学董景安的《六百字编通俗教育识字课本》作为教材,但由于该书的“编辑方法,系于一课之内,各提十个生字,连缀生熟字,作成十句”,如“全全才不多见”,“美君子必成人之美”等,各句之间漠不相关,没有联成一篇完整的课文,使读者仅明一字之用,难以收到全面贯通和灵活运用之效,而其后半所附各类短文,又系用文言文写成,并不适合初学中文者之用[9]74-75。

无奈之下,晏阳初等人只得自行编辑教材,“从一本中文字典和国内寄来的一些报章中,选择了极常用的单字和复词,再加上华工的通俗口语及平常家信习用的词句,总共合起来约千余字,作为华工识字的教材”[9]569,并“用散页的形式,一面编,一面教,在教学中得到很多宝贵的教训”[9]44,这就是后来《平民千字课》的雏形。另一方面,华工青年会总部又请当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主修乡村教育的傅葆琛编辑新课本,傅氏根据“一般华工又多欢迎带韵的书”等情况,“编了一个《通俗六百字韵言》,选比较普通常用的字六百个,分门别类,联成五字一句的韵言,如‘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天地日月星,雷电雨风云’等”[9]431,这样的课文内容虽然仍不具备完整的意义,但由于采用了韵文的形式,读者易于上口,因此其兴趣也相对较大。为了帮助读完《通俗六百字韵言》的华工继续求学,傅葆琛还编了一册《通俗新知识课本》,共分一百课,前五十课课文均不超过一百字,后五十课则不超过二百字,其内容“分天文、地理、历史、实业、尺牍、科学、卫生、修身、爱国及中外名人故事等”,书中又插入图表若干幅,借以提起读者的兴趣和补充课文之不足,据称“此种编辑方法及教材极合华工心理与程度,故收效颇著”[9]75。此外,晏阳初等人为了“开通华工的知识、辅助华工的道德、联络华工的感情”[1]23,还特别创办了《驻法华工周报》,以便为在法各地的华工提供阅读和学习之用。

总之,当时的扫盲教育尚无统一教材,“若干地方服务中心采用《华工周报》作夜间读书班课本,其他服务中心有用《千字课》《六百字课》或注音字母作教材,以适合各种不同程度华工的需要”[1]26。虽然如此,但晏阳初等人对在法华工的扫盲教育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他们在编纂教材方面所积累的资料和经验,也为此后《平民千字课》的问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比如晏阳初在编纂教材时曾经参考了《三字经》《千字文》等中国旧式启蒙书籍,他认为这些书的内容虽已不合时代需要,“但选择千余字作初学读本的构想”,则“溯源于旅法时期”[9]569。

1920年8月,晏阳初回国后应邀主持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平民教育科的工作,全力投身于平民的扫盲教育事业,并将工作的重心集中在扫盲教材的编纂方面。在此后一年半的时间里,他一边“亲到各省区调查平教教材”,一边整理和完善此前在法国积累的资料,并“由各种平民课本,及他种白话书报的调查比较后,选出常用的字数千,由此数千字中,复选出最通用的一千字作为‘基础字’”,来用作编辑新课本的依据。而在调查平教教材的过程中,晏阳初得知东南大学的陈鹤琴等人正在编纂《语体文应用字汇》,其方法系以科学统计为基础,“将我国的白话文学……及各界通用书报,每种分工检查,将各书所有的字,以各字所用的次数多少分类”,当时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检查了五十余万字,从中选出通用的字数千”,而其中最通用的一千字,与晏阳初等人“由经验及研究所选的一千字比较,竟有百分之八十相同”,“由此足见经验的方法与科学的方法,实能互相纠正发明的”[9]8-9。在参酌两种选字结果的基础上,1922年2月,署名为晏阳初、傅若愚、黄沧渔编辑的《平民千字课》由青年协会书局正式发行。

此后,晏阳初等人很快就在长沙、烟台、嘉兴等地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识字教育活动,将这套课本作为教材进行试用,并在试用过程中不断加以修订和调整。具体而言,修订的内容包括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改进选字的基础和流程、调整教材的分量、审议课文的编辑等各个方面。但直到1927年,晏阳初仍然认为《平民千字课》的“内容缺点尚多,举其大者,字数是否千字已足平民之应用?所选文字,是否适合于平民日常生活所必需?教材选取,是否相宜?分量支配,是否适度?均未经科学方法加以精密研究,不能断定”,只能说是“若以应暂时之急需,则可谓其已达完善之域,且有待于改良也”[9]76。在该书的修订过程中,“黄沧渔、杨冯署两位先生先后帮忙不少,其间余日章、谢扶雅、胡贻谷、范子美等诸先生,亦尝有所指教,贡献颇多”[9]485。由此可见,青年协会书局版《平民千字课》的修订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漫长过程,其中凝聚了平教会和其他相关人士的诸多心血。

而随着各地识字教育活动的广泛开展,组建一个全国性的专业机构来统筹推进平民扫盲教育事业就变得十分迫切。1923年5月,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筹备会在上海召开,8月26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晏阳初被推举为总干事(并未立即赴任)。随后,平教会委托朱经农和陶行知改编的《平民千字课》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与晏阳初等人的教材相比,新版《平民千字课》一方面在体例上吸收了旧课本不断修订的成果,另一方面则几乎是重新设计和编写了课文的内容。在文字的选择方面,朱经农和陶行知还继续完善了晏阳初等人所采用的方法,其新教材共收录单字1300余个,这些单字是他们进一步利用陈鹤琴《语体文应用字汇》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以其在100万字的材料中发现的次数在101次以上的1165个字为基础,再酌情选入统计次数在100次以下的若干字构成的[10]136。需要说明的是,经过朱经农和陶行知改编的《平民千字课》,其后来的印行频率也非常之高,但却只进行过一些局部的修订,总体上变化不大。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该教材在改编时曾广邀各方专家共同参与,而且又吸收了青年协会书局版教材的诸多改良成果,因此其总体上已经比较成熟了,另一方面也可能与陶行知等人改编教材“原属一时权宜之计”[10]211,1924年8月晏阳初实际担任平教会总干事后,陶行知便辞去了编辑之职有关。

二、《平民千字课》的体例与内容

如上所述,《平民千字课》主要有青年协会书局和商务印书馆两套不同的版本。前者在出版之后进行了多次修订,其编纂体例也屡有调整,但遗憾的是该书的许多版次现已残缺不全或者难以查找了,而后者在发行时,陶行知等人曾专门编有一册《教师指南》以说明其编辑原则和体例等问题,但该《指南》也已无从寻觅了,所以,笔者在此只能根据现有资料对《平民千字课》的体例进行粗略的介绍和解读。

首先,关于《平民千字课》的宏观结构及其基本形式,青年协会书局最初的版本分为上、下两册,后来增订为三册,最终又扩充为四册,每一册的课时量均为24课,合计共有96课,其中每6课之后附有1课练习,这种结构(除了练习之外)不仅被商务印书馆的《平民千字课》所继承,而且还成了该教材的固定形式。在课程内容的编排方面,《平民千字课》的编者综合考虑了课文的长短、形式及内容等,大致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来进行设置的,比如上述商务印书馆的《平民千字课》,其前两册的课文不仅字数相对较少,内容也多与平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后两册的课文则更注重纯知识性的内容,其中的诗歌篇幅更长,内容也更丰富了。另外,由于《平民千字课》系扫盲教材,读者文化水平很低,所以其呈现方式必须生动且多样,最好是能图文并茂,相互配合,如果一课之内仅有生字与课文,则很难将初学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此“为引起读者兴趣及便于介绍课文起见”,编者就在每课之内加入与文字内容相对应的插画,“其顺序为单字、课文、插画,后改为先单字、次插画、后课文,最近又将顺序更改,一插画、二课文、三单字,依此排列,经多次试验,觉其可用,至今沿之”[9]76。

其次来看一下《平民千字课》课文的具体编排问题。青年协会书局版的《平民千字课》,其课文最初是将该课所选若干单字的“日用常需之字义,附注其下,如一‘了’字,其下附以‘完了’、‘了结’、‘了解’及‘不得了’等”,由于这种编排方式“不脱字典窠臼”,且又无法设置课文标题,所以“改为一课之内,限选十余生字,将生熟字缀成课文,使读者知字之用法及全文之意”[9]75-76,这样其课文才有了正式的标题,同时由于该书“重在认字”,所以其每课都是“以字定题”,而非“以题选字”[9]486。在课文长短的设置上,该书每一课的字数由几十到几百不等,其中有些字数过多的课文,还被分成了两课甚至三课,比如在1924年4月由商务印书馆排印的《平民千字课》中,《迟到一点钟的先生谢五》《中华民国的政府》等课文就被分成了两课,《君子国游记》《中华民国疆域歌》等则被分成了三课。在课文用字的编排上,其“每课所用的字,除生字外,仅限于前课已读过者,盖一面教学生认识新字,一面使他们温习旧课,实寓有一举两得的意思”[9]486。另外,无论是什么样的课文,其中必然会涉及语法问题,对此陶行知在改编《平民千字课》时,曾专门写信请胡适开示“国文文法举例”,所以该书“虽不教文法,但是中国国语文法的种种重要变化都包含在里面,使得学生后来遇着这种文法可以了解”[10]163。

最后,《平民千字课》的核心目标是教民众识字,因此该书对于生字的筛选和编排也是极为重视的。关于选字的基本情况,上文已有介绍,此处不再赘述。在所选生字的编排方面,定型后的《平民千字课》将1300多个生字大致平均地分到了96课之中,“每课生字以十个至十三个为度,间有十四个的”,至于这些生字在全书中出现的次序,从易到难固然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但该书的编者也并未刻意照此排序,而是根据教学中先读后写的实际需要,“易写易认的字当然要尽先学习,就是难写易认的字,也不妨叫他早些出现”[10]162。对于一些笔画繁难的汉字,《平民千字课》的编者为使民众易于学习,起初采用了“通行之简写法”,但此举大遭社会非议,遂改为“将正体附于简体之下”,后又改为“以正体居先,简体居后”,最后决定还是将简体全部取消,颇费了一番周折[9]76。而同样使该书的编者大费周章的还包括生字的注音问题,早期的《平民千字课》在“每生字右旁,加以注音”,以便认读,但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平民学习注音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都不是很大,反而要为此耗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决定将注音一概取消[9]76,不过后来又恢复了注音,只是“这字母完全为参考起见,教与不教,读与不读,完全听各人自便可也”[9]486。

在《平民千字课》的内容方面,由于其授课对象主要是十二岁以上不识字的失学青少年,这些人的文化水平虽然很低,但他们毕竟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因此该书的编者“深信青年虽不识字,但是他们的经验是很丰富,只要书上所写的是他们已经会说的,只管多多的发挥并无妨碍”[10]162,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之下,《平民千字课》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另外,《平民千字课》在出版之后曾屡经修订,其课文又多有调整,所以本文也很难将每个版次的主要内容全都囊括进来,在此仅以商务印书馆1924年4月排印的《平民千字课》为例,对该书96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解读,以期略收窥斑见豹之效[10]1-160:

一是读书识字与应用文写作。此类课文主要包括《读书》《写字》《工读歌》《云儿记账》《家信》和《契约》等。比如《工读歌》就鼓励民众边做工边学习,“大家要求学问要劳动”;《云儿记账》则介绍了上过平民学堂的云儿帮助父母记账,并得到其表扬的故事,文末还附有账目明细,对于平民而言,这样的应用文写作可以说是最有实用价值的内容。

二是生活现象与社会常识。主要包括《钱的用处》《有客来》《过中秋》《何九买东西》《汤家太太做生日》《事要预防》等。比如《汤家太太做生日》一课,主要介绍了鸡、鸭、鹅、牛、马、羊等家禽家畜在日常生活中的用处;《事要预防》一课,则阐述了救火不如防火的道理。

三是品德修养与人生哲理。主要包括《分米》《老实人卖牛》《荒年不怕》《愚公移山》《除三害》《好马和宝刀》等。比如《老实人卖牛》一课,主要介绍了一个老实人以诚待人、不昧良心的故事;《除三害》则讲述了一位恶少勇于改过、弃恶从善的故事。

四是自然科学与卫生常识。此类课文相对较少,主要包括《算一算》《又来算一算》《性命要紧》《你要害人的性命吗》《佛兰克林》《空气》等。比如《性命要紧》主要从卫生与健康方面阐述了蚊子和苍蝇对人的危害;《空气》一课则介绍了空气的一些物理属性及其与人的关系。

五是中外历史与地理知识。主要包括《破缸救人》《七步成诗》《郑和下西洋》《孔夫子》《孟夫子》《岳飞》《佛》《耶稣基督》《瓦特》《中华民国疆域歌》等。此类课文数量最多,其中大部分都是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些历史人物和故事,也有《耶稣基督》和《瓦特》等相对陌生的外国人物,《中华民国疆域歌》则主要介绍了中国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与当地的风景名胜。

六是民主政治与国家观念。《平民千字课》的政治色彩虽然很淡,不过其中也介绍了一些最基本的政治常识,相关课文主要包括《爱国歌》《选举议员》《国旗歌》《五族共和》《中华民国的政府》《法治精神》等,比如《中华民国的政府》一课,就简要介绍了国家的三大权力机构以及相关人员的产生办法和主要职责等。

七是休闲娱乐与文艺熏陶。主要包括《燕语》《草儿洗澡歌》《雪中钓鱼》《春游》《茅草屋》《摇船歌》等。《平民千字课》的内容大都比较简练直白,惟有此类课文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往往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呈现的,比如《茅草屋》一课:“茅草屋,新建筑,门对远山田野绿。开我南面窗,深林走野鹿。开我北面窗,黄鹂鸣翠竹……”

当然,以上七个方面只是对特定《平民千字课》的粗略概括,实际上该版教材的内容并不完全局限于此。至于其他版本的《平民千字课》,虽然其课文的具体内容存在一定的区别,甚至是比较大的差异,但就总体而言,这些教材内容所涉及的题材范围则相差不大,只是在侧重点上不完全一致而已。

三、《平民千字课》的成就与影响

作为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扫盲教材,《平民千字课》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套由众多教育名家共同参与编订的教材,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时中国扫盲教育的实际需要,而且还成了近代扫盲的经典教材。

首先,《平民千字课》将平教会“作新民”的宗旨作为其指导思想,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需要培养新国民的时代潮流;在进行教材的宏观设计时,该书的编者根据大多数平民在识字教育中所面临的“穷难”“文难”和“忙难”等问题,确立了经济、实用和高效等基本原则,即“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金钱,设施最不可少的教育”[9]60-61,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其次,这套教材设置了较为切实的教学目标:“(一)使学生认识千余基本汉字;(二)输入千余汉字所能代表之基本常识;(三)引起学生读书兴趣,继续求学”[9]45。从《平民千字课》读者的年龄特征、文化水平和学习时间(一般为四个月)等因素来看,这样的目标是比较科学的。再次,这套教材的整体编排较为合理。特别是其选字是以科学的统计结果为基础,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主观误判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其课文采用白话形式,不仅符合当时语言文字改革的潮流,而且更重要的是比较契合平民学习的实际需要。复次,这套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难易程度也较为适中。比如上述商务印书馆《平民千字课》的七种题材不仅涉及了一般平民生活的主要领域,而且其具体内容也与平民对文化知识的基本需求十分贴近;将篇幅较长或内容较繁的课文分开设置,以及对字体和注音的调整等等,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更适合读者的文化水平。另外,这套教材中所贯穿的很多教学原则与方法也是比较科学的。例如教材中图、文、字的编排顺序是“一插画、二课文、三单字”,在实际教学中要求“顺着这个次序,不可紊乱,因为图画是已知的,课文是有已知也有未知的,生字是完全未知的,这样由已知而未知,由未知而记忆,循序渐进,是教育上的一个紧要原则,不可不遵守的”[9]486。最后,与《平民千字课》相配套的还有很多课外读物,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进而激发其继续求知的兴趣,此类读物主要包括《平民算法》《平民历史》《平民地理》《平民卫生》和《平民书信》等等,这种做法不仅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而且还进一步拓展了该教材的内容范围,提升了扫盲教育的实际功效。

由于《平民千字课》在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此这套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虽然也曾遭到一些人的批评①比如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三问题的解答》一文中就提道:“世之论千字课者,当分两类:一则视之过重,动辄曰:‘千字课中缺乏某科某科,千字课中短少某事某事’;一则视之太轻,见千字课即嗤之以鼻,以为授千字课,不得谓之教育”(《晏阳初全集》第1卷第45页)。,但更多的还是肯定与赞赏的声音。比如吴敬恒就认为“灌输平民以汉文的试验,自然以最近的《平民千字课》为最好……解决二百兆平民的大问题,四面八方人想法的亦多,到这种轻便,已为前此所未有”[11]。而蒋廷黻则提醒“士大夫阶级不要看轻了这新千字文,因为它就是现代知识流到民间的沟渠”[12]。随着人们对《平民千字课》认可程度的不断提高,该教材的行销数量迅速攀升,影响也越来越大:“这课本出版不过数月,而销售之多已达二万余册”[9]10,三年之后,其销量高达360万部[9]89,后来该书的印行数量仍在不断增长,成为上千万读者识字所用的教材。在平教会开展扫盲教育的最初九个月里,该教材“已推行到二十省区”,“读会《平民千字课》的人民已有五十万人”[10]565,此后《平民千字课》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读者对象也遍及各个领域,甚至连一些监狱[13]、寺庙[10]21里的人都曾以此为扫盲的教材。而随着《平民千字课》在扫盲教育中的巨大成功,平教会后来又相继编纂出版了《农民千字课》《市民千字课》以及《士兵千字课》等各种课本,以提供给不同身份的读者使用。一时之间,“千字课”几乎成了扫盲教材的代名词,导致国内很多出版社都以《平民千字课》为蓝本来编写扫盲教材,“计有50多种”[9]333,其书名则大同小异,甚至国民政府教育部编印的扫盲教材也取名为《三民主义千字课》,而“国外如印度、菲律宾推行识字教育的课本,都是仿照《平民千字课》来编的”[9]221,由此即可略见该教材影响之一斑。

四、结语

总而言之,《平民千字课》是在晏阳初、陶行知等平教会先贤的共同努力下诞生的,这套扫盲教材之所以能在民国时期广为流传,主要得益于其先进而务实的教育理念、科学而灵活的编纂方法、丰富而适切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编者们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作为时代发展呼唤新国民的客观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平民千字课》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其“除文盲,作新民”的历史使命,而且还可以为我们在新时代编纂公民教育读物,提升国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晏阳初千字华工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一战时期的法国华文报刊和华工教育
《故事林》杂志上半月刊投稿须知
华工教育了教育者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青春体验“作”我自己!
李鸿章为秘鲁华工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