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工教育了教育者

2016-11-01吕雪萱

百家讲坛 2016年18期
关键词:汉文营房华工

吕雪萱

1917年,美国宣布参加一战,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也紧跟美国步伐,对德、奥宣战,并派了30万左右的华工到欧洲各国帮助修建建筑工事,从事运输。这些华工因语言不通,且不熟悉欧洲各国风俗习惯,与当地人相处时常常发生误会和纠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陆军青年会决定在美国各个大学中招募中国留学生到法国去当翻译。正在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经济的晏阳初休学应征入伍,前往法国。

在法国经过两个月的战时知识技能训练,晏阳初被分配到白朗华工营内的战时临时商店当售货员兼翻译。一天,一位劳工来到商店,请求晏阳初帮他写一封家信,晏阳初满足了他的要求。没想到第二天,此人又忸忸怩怩地带了三位劳工来请晏阳初给他们写家信。这以后,差不多每天都有人来请晏阳初代笔写信。劳工们想家,也渴望知道战争的消息。因此,晏阳初除了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及帮助劳工们写家信外,晚上还要到各劳工驻扎的营房给他们读报,但这种方法只能满足极少数劳工的需求。

一天晚上,晏阳初读完报,突然萌发出一个念头——为什么不教劳工们写信、看报呢?于是他把全体劳工召集起来,说:“我要开一个汉文班,给你们三个月时间,让你们能写很简单的信,看简单的报。你们不来上课的,我就不再替你们写信了。”他原以为这样一来,报名参加汉文班的人一定很多,殊不知劳工们根本不相信他们这辈子还能学会读报、写字,所以报名的只有四十余人。晏阳初并不灰心,他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日复一日,诲而不倦。三个月期满,考试测验时居然有35个人能写字、能看报了,这使得晏阳初备受鼓舞。汉文识字班第二期招生时就有一百多人报名。到第三期招生时,报名的竞多达一千余人。此后,在白朗华工营驻扎的营房,晚上很少看见华工打打闹闹、四处闲逛。

一次,美军柯尔少校到营房视察,远远听到帐篷里发出一阵低沉的声音,陪同他视察的晏阳初说是华工读书的声音。柯尔惊奇不已,轻步走到帐前窥视,只见劳工们有的在读报,有的在写信,有的在议论战争的消息,与其他营房的情形大不相同。他深受感动,立即与晏阳初商量制订大规模的华工教育计划。不久,晏阳初即奉命到巴黎,召集那些在华工营服务的中国留学生,告诉他们自己教育劳工的经验和计划,这些中国留学生回到各自服务的营房也开始对华工进行教育。由于识字的华工越来越多,晏阳初便专门为他们办了一份《驻法华工周报》。尽管报纸印刷费用很高,晏阳初为了满足劳工们读报看报的需求,还是把报价定得相当低,每份报纸只卖一个生丁(100个生丁1法郎),这就造成不小的亏损。正在晏阳初为办报的经费来源发愁时,他收到一位匿名华工寄来的信,信上写着:晏先生,自从读了你编的报,天下事我都知道了。但是报价太便宜,我怕你钱赔完了会停刊。我在法国工作三年多,储蓄了365个法郎,现在我捐给你,帮助你办报。这封不满一百字的信吐露了华工渴求知识的迫切心情及对晏阳初所从事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这以后,晏阳初常对人说:“在我十余年所受的教育中,从来没有像这一封信那样给予我这样大的教育、感动和鼓励。”

晏阳初在法国训练华工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却奠定了他终身从事平民教育的基础,他说:“在一战中,与其说我教育了华工,不如说华工教育了我。”他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七十余年,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

编辑/冰如

猜你喜欢

汉文营房华工
黑水城汉文文献补考
自我选择
Tracks Across TIME
一战华工
华工:不能忽视的一战英雄
沈阳故宫门额考
浅谈如何提高南疆维吾尔族学生汉文写作能力
营房主体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研究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浅谈如何科学构建现代营房的功能规划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