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学生择业价值现状及引导策略

2022-03-16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动机价值观

高 馨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江苏常州 213164)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择业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具体包括大学生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的价值取向、择业标准及对具体职业的评价。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既受自身专业、个人生活环境及兴趣的影响,也受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工作稳定性、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本文对高职院校学生择业价值观进行调查,在精准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策略。

1 高职院校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笔者对江苏省内8所高职院校进行了调研,抽样调查了高职院校2 493名学生的择业认知、价值取向、态度动机、目标职业以及择业途径等情况,其中男生占比53%,女生占比47%;受访学生66.1%来自乡镇和农村,33.9%为城市生源。

1.1 择业竞争意识较强,自我评估偏差大

在被问到是否愿意做一份竞争激烈但可以施展自身才能的岗位时,63.2%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和“愿意”,选择“无所谓”和“不愿意”的占36.8%;在问到面对当前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时心态如何,选择“很有信心”和“较有信心”的占77.6%,选择“毫无信心”的只有1.6%。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在面对职场激烈竞争时,愿意主动锻炼自己,整体上择业竞争意识较强。

在被问及对自己性格、气质、爱好等了解程度时,选“不太了解”的占11.8%,选“对某一方面了解”的占59.1%,选“非常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占29.1%,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认知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调查显示,学生认为自己最欠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分别占32.7%和24.5%,认为最欠缺沟通协调能力的占19.8%,认为最欠缺承受压力和克服困难以及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占23%。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能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其在实习经验、专业知识和技能、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在问及择业过程中的决定因素时,认为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起决定性因素的分别占比49.6%和48%,而个人期望只占2.4%,这表明高职院校学生按照个人期望选择职业的比例较低,其职业选择处于被动地位。对自我认知存在的偏差也是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期望低的原因之一。

1.2 重视实现个人价值,职业评价标准单一

被问及从事某种工作的目的时,38.7%的学生选择“实现个人价值”,选择“充实个人精神生活”占比12.7%,选择“增加社会财富,服务于社会”占15.1%,选择“获得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其他”共占33.5%。从中可以看出“00后”高职院校学生追求自我的个性,其重视在职业中实现个人价值。

在问到判断一个职业好坏的依据时,49.1%的学生选择“职业发展前景”,28.2%的学生选择“待遇、福利水平”,选择“职业稳定性”的占比15.9%,而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其他”共占比6.8%。“职业发展前景”“待遇及福利”“职业稳定性”这三项选择占比超过90%,而“专业知识运用”体现的是个人与职业的匹配程度,选择此项的学生比例不到3%,这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评价的标准还比较单一,在择业时,没有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这种单一的判断标准将不利于其自身的长远发展。

1.3 择业以外部动机为主,内部动机不足

择业动机是指个体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的综合影响下产生的,促使个体寻求职业、权衡职业间的利弊,最终确定职业的内在动力[2]。通常将受自身能力、性格、兴趣、性别等因素影响的动机称为内部动机,而受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声望、市场需求等影响的动机称为外部动机[3]。在回答“最终确定职业首要看重的三个因素(多选)”时,选择最多的五项依次为“薪酬水平”“社会地位”“职业稳定性”“职业与自身匹配度”“自身发展潜能发掘”,其中,前三项均为外部动机,而后两项则为内部动机。从中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时,受外部动机影响较大,较为关注职业带来的短期经济收益和社会效应,对潜在的内部动机考虑不充分。

1.4 目标职业选择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在调查中,高职院校学生对目标职业选择情况如下:排在首位的是“国有企业”,占比34.5%;其次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占比29.7%;第三位是“外资企业”,占比21.2%;随后是有7.1%的学生选择了“合资企业或民营企业”;另有7.5%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并写明了“自主创业”或“没想法,听家里安排”。

高职院校学生对择业地理位置的选择上,72%的学生选择最想去的是“内地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直辖市”,而选择去“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边远或农村基层地区”的仅占调查人数的2.8%。国家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就业,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在问到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了解程度时,选择“非常了解”的仅占7.9%;问到毕业后是否愿意选择到苏北或者西部去工作时,15%的学生选择“非常愿意”,52.1%的学生选择“一般”,选择“不愿意”的有21.8%,还有11%的学生选择“说不清”。可见,高职院校学生对服务西部、苏北的意愿不强,还不了解国家对西部和苏北的发展规划。这一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赴基层就业意识薄弱,不愿意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奉献、服务;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地方政府和学校对学生的就业引导力度还不够,没能完全掌握高职院校学生的择业心理特点和实际需求。

1.5 职业规划意识强,择业自主意识不足

调查数据显示,受访学生中有明确职业规划的仅占15.8%,有规划但是比较模糊的占60.9%;在被问到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做职业规划时,有21.8%的学生选择在“上大学前(报志愿时)”,33.9%的学生选择“大一”,35.6%的学生选择“大二”。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整体较强,但是职业规划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在问及“择业途径(多选)”时,选择最多的是“自己投简历(98.7%)”“听从家庭安排(77.6%)”和“学校安排(66.7%)”,还有15.6%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这一选项。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对择业途径的认知还不全面,主动获取择业机会的能力不强,这会影响其择业目标的实现。

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自主意识不足,受父母、朋友和教师的影响较大。在问到社会关系对自身职业选择的影响时,有38%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择业时“不受他人影响”,34.8%的学生在择业时受父母的影响,选择受朋友和教师影响的分别占15.5%和11.7%。这一方面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在职业选择时的随意性较大,盲目选择有可能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另一方面也要求高职院校要主动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职业选择引导,帮助其找准正确的人生定位。

2 高职院校学生择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2.1 择业认知不准确,存在竞争焦虑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择业竞争意识强,而自我认知程度比较低,其按照个人期望选择职业的比例非常低,职业选择处于被动地位。近几年,我国经济上面临的内外部风险和挑战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压力,部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准备不足,对自己的职业胜任力没有信心,希望用额外的劳动时间营造勤奋感,以此抵消自身的职业焦虑感[4]。要避免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既焦虑又被动的局面,需引导学生在学习阶段进行充足的职业准备,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同时也要做好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的准备,了解自己的岗位胜任力,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这样才能避免高焦虑低效能的择业心理。

2.2 择业动机不清晰,缺乏内在能动性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择业动机受外部影响较多,其内在能动性不足。社会就业大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不少“00”后在择业时,更为看重个性追求和自我价值,兴趣爱好和个性化追求成为职业选择的重要标准。学历层次、性别、地域、家庭背景等先天资源也是企业选人用人的“标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毕业后更加渴望找到收入高、环境优的职业,过高的就业期望与相对现实的就业市场形成落差,这也会给其带来择业困惑,削弱其内在能动性。

2.3 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人才供求错位

从高职院校学生对就业单位、就业薪资和就业区域等的选择看,其目标职业集中在国企和外企,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清晰,对国家的就业政策不了解,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时内部竞争较为激烈。偏远地区企业“招工难”和经济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错位现象同时存在,加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升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需大批青年进入新兴经济领域,从事相关新兴职业,打破传统用工制度,以灵活就业形态和线上线下融合方式,进行工作创新、职业创新、思维创新和生活创新等多种实践,谋求个性体现与职业发展的统一。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还缺乏改革与创新,没有有效引导学生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行业前景、专业发展以及个体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供求错位。

2.4 择业渠道狭窄,自身能动性低

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在求职择业期间,择业渠道较少,超过60%的学生选择“通过学校获取就业信息”,只有少部分学生会主动网上求职、电话自荐、应征招聘广告等。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通道有很多,比如各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所在地区人才交流会、各类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猎头公司、亲友推荐、新闻媒体、求职类App、社会实践或实习过程获得信息。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能动性低,从校园到工作单位中角色转变慢,有适应上的障碍,加之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及求职择业技巧,没有提早确定求职策略,导致盲目、匆忙求职。

3 高职院校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引导策略

3.1 加强理想信念引导,明确择业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5]。作为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要心系祖国,主动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人生目标融入国家发展的需要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修养,将个人的青春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主动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社会需求、自身需求的择业价值观。学校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择业价值观特点,主动调整教育引导的理念、方法和内容,不断改进教育机制、方法,提升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改变思维方式、完善知识结构、调整行为模式。通过优秀校友座谈交流、主题报告、暑期社会实践、跟岗体验等多种形式,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高职学生做到个人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国家需要相统一。

3.2 以就业指导为抓手,提升择业能动性

调查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方面的内在能动性不足,职业规划引导效能较低。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调整就业指导策略和方法,从新生入学起就要引导其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深入了解自己的择业动机。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动向,掌握最新的就业形势,做到早了解、早认识、早准备、早规划。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企业和校友会的资源,组织大一、大二的学生参加校园招聘会或下企业实地体验观摩,指导其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让学生更早地了解真实的职场环境,并能全面评估自身能力的优势和不足。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择业能动性还可以从“职业规划能力大赛”“职业核心能力比赛”等实践活动方面入手,在项目中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为进入职场做准备。此外,可以借鉴“双元导师制”的做法,为学生结对职业导师,职业导师可由职场人担任,需定期与学生交流,指导其科学、系统地进行职业规划、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实践活动,切实提升职业规划效能,由此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内在潜能,积极寻求职业信息,拓宽择业途径。

3.3 以人才图谱为工具,提高择业精准度

人才能力图谱(简称人才图谱)是知识图谱在人才推荐方面的具体应用,指的是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在大量的结构化人才数据中,识别适于描述某行业或者某岗位人才特点的若干指标,以此为基础构建评价模型,并通过图谱的形式进行展示和后续分析。人才图谱能有效促进人才数据的获取与分析,直观高效地完成人岗匹配。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具体的职业评价标准、用人标准,利用人才图谱,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人才评估报告,让其直观、清晰地了解自身素质与目标职业的匹配度,根据图谱中的优劣势分析和潜能发掘路径,完善自己的能力,提高择业精准度。

4 结束语

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对高职院校学生实现正确就业具有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要从社会实情出发,在精准分析学生择业价值观现状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开展对高职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引导,让其树立科学的择业价值观,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择业。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动机价值观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我的价值观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