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职院校“三四五四”劳动教育体系构建探索

2022-03-16赵黎娜王二化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劳动高职课程

赵黎娜 王二化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当前如何有效推动劳动教育进行了相关规定,明确提出了相关措施,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稳步推进夯实了基础[1]。《意见》颁布后,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劳动教育仍是“五育”中最为明显的短板,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课程体系不统一、育人功能被忽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劳动教育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从广度和深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因此,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有必要补短板、激活力,聚焦劳动教育“三教改革”,综合运用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理念,创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1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目标

1.1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劳动过程和择业过程中的体现,是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了人们劳动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2]。依托问卷调查发现,在高职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劳动认同感不强、劳动认知有偏差等现象。4.8%的受访大学生认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6.2%的受访学生认同“学而优则仕”,21.1%的受访大学生认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12.5%的受访大学生认同“劳动会耽误学习”。对劳动认知的偏差不仅影响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影响我国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这一育人目标的实现。循序渐进地引导高职学生理解、体验劳动的价值,逐步树立“四最”的劳动价值观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第一要义。

1.2 注重劳动知识技能的提高

劳动知识技能是个体从事一定劳动所具备的知识、技术、技巧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劳动知识技能是高职学生谋求“生存”的最基本的路径[3]。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未来对岗位的适应性,完成劳动任务,熟知岗位内容和职业标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学生参加的劳动一般应与专业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专业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脑力劳动,学习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实习实训是高职学生增长劳动知识技能的重要方式,包括校内的专业实训、实验和实践活动,校外的专业见习和顶岗实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应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抓好实习实训,充分利用实践平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更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1.3 强调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强化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与产业联系紧密。职业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产业,需要融工匠精神培育的劳动教育体系,二者相辅相成、融会贯通[4]。在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体系中,工匠精神培育已成为关键组成部分,也是职业院校在推动劳动教育工作时不容回避的一项关键内容。培育具有做专、做精、做细、做实作风,拥有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才能做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中国制造”,从而带动我国的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因此,在推动劳动教育中强调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强化,并非是对传统工匠的简单追忆,更是对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召唤[5]。

2 当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2.1 学校劳动教育的供给未能充分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

为了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对完善学校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建议,2021年10月10日—2021年11月20日,课题组成员对常州科教城5所高职院校2019级、2020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 809份,其中有156名学生接受了课题组的深入访谈。调研发现,56.7%的受访学生认为“有的学生靠投机取巧实现了不劳而获”,52.5%的受访学生认为“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实践课程太少”,45.7%的受访学生认为“校园文化中缺乏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和“有的学生违反了劳动纪律并没有受到惩罚”,35.5%的受访者表示“在劳动教育方面,老师存在引导有限及示范不足的问题”,23.5%的受访者表示“对于劳动教育,学校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可见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过于单一,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太少,校园文化中劳动教育元素缺失等问题需要解决。

2.2 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有关文件指出,职业院校要开设的不少于16学时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而在正式推出了此类课程的高职院校中,有超过50%的受访学生反馈,他们对课程性质缺乏清晰认知。部分高职院校劳动课程内容未及时更新,且缺乏劳动理念、劳动安全、劳动精神及工匠精神等理论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劳动实践方面,未能与就业指导、志愿活动、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等有效结合。由调查统计数据可知,在对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持何种态度方面,60.82%的受访者表示“内容呆板、枯燥,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劳动学习的价值,进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2.3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衡量劳动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尺,科学、正确的评价具有鉴定、诊断、调节、激励的功能,是劳动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关系劳动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但当前高职院校缺少客观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劳动素养评价维度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多以劳动总结、调研报告等结果性静态指标进行衡量和评价,导致学生忽略了劳动教育过程中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精益求精等职业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劳动素养评价主体不明确,评价指标不健全,面临谁来评价、评价什么和如何评价等问题,各院校之间的考核方式差异也较大,未构建整体、有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3 “三四五四”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索

基于现阶段高职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立足“双高建设”背景,进一步优化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探索构建“三四五四”劳动教育培养体系,促进“五育并举”落地生根,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1 依托年级分层,构建“三段渐进”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分别在三个年级规划和布置侧重点有所差异的劳动教育内容。结合各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地增加课程门类,并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有所侧重;对各学段的内容予以有机衔接,保证其完整性和有序性,体现发展性;在内容实用性、课程难度系数、实践环节上采用层级递进式设计,增强引导性、精准性。大一年级侧重日常生活劳动,在重点讲解劳动基本理论的同时,认真落实校内劳动实践活动,强化劳动自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大二年级侧重在服务性劳动的基础上结合专业进行生产劳动,开展社区服务、勤工助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大三年级侧重在生产劳动中创新创业,在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中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快速适应当代企业的用人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3.2 依托“四大载体”,构建劳动教育多元实践体系

实践锻炼是劳动教育的必然要求。针对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等问题,依据高职学生的认知变化过程及所学专业特征,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调体验式学习,充分开发、挖掘、利用校内外各类平台,依托“四大载体”,构建全方位、体验式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一是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劳动技能培育载体。推动课堂专业教学与劳动实践活动贯通融合,深化“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实践,开展技能培训、生产实习等劳动实践教育,举办科技创新节等主题活动。二是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核心的校外实践载体。组织开展“学雷锋”“三下乡”等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三是以社团活动为核心的校内实践载体。开辟“第二课堂”,利用学生社团建设精品劳动教育项目;设置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在勤工俭学岗位中体验岗位工作职责;划分班级劳动责任区,以班级分工、小组合作的方式承担区域劳动;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四是以顶岗实习为核心的全方位锻炼载体。落实学生企业实习岗位,承担实际生产任务,在实习劳动中提升素养。编写劳动实践指导手册,明确劳动教育教学目标、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任务目标。

3.3 以课程为主阵地,实施“五课联动”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专业课、就业指导课、创新创业课程,五课联动,实现劳动教育的融通性。

1)开设劳动必修课程。整体优化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辅以选修课。全面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同时开设劳动合同、劳动安全、劳动经济、职业劳动教育等系列选修课程,总课时不少于16学时,理论课和实践课不少于2个学分。印发《新时代劳动教育教程》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选择、课程设计思路、教学设计、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每学年开设为期一周的公益劳动必修课程。课程理论部分主要讲授劳动知识、劳动安全、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等;课程实践部分主要是开展校园卫生清扫、“断舍离”整理、寻找本专业技能大师等。课程成绩计入学生期末成绩,并纳入奖学金评定等评优评先工作中。

2)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一是融入思政课程。挖掘思政课程中蕴含的劳动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关注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引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具备积极的劳动品德。二是融入专业课程。教师探索专业教育中的劳动精神,全方位地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定期组织各种类型的技能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崇尚技能、精益求精。

3)将劳动教育融入就业和创业类课程。一是融入就业指导课程。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劳动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树立新时代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二是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在校内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让学生把创业理论转化为成果,增强大学生创业的获得感和劳动幸福感。

3.4 以劳动素养的提质升级为目标,推进实施“四阶递进”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四阶递进”中的“四阶”即学生在校的三个学年。在学生入校后,首先对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评测。评测的关键点包括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劳动观念的形成情况、劳动习惯的保持情况。在首个学年结束之后,重点评测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独立或协作解决劳动问题、完成劳动任务的能力,主动劳动的意识以及关于“苦差事”和“分外事”的认知,在不断实践和个人内化中形成并保持良好的劳动品质。第二学年结束时,重点评测学生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创造性劳动;二是劳动反思;三是劳动情感。创造性劳动应注重创新思维的养成,即学生在劳动中敢于打破常规、提出新颖观点。在面对复杂劳动时具备计划能力,能掌握合作性劳动的技巧和方法,鼓励学生参与典型的、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遵循见习、实习、研习路径,将劳动贯穿专业学习全过程,促进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品质的养成。第三学年末,劳动教育评价须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职业选择与就业能力提升中,依托劳动,不断拓展自身职业选择空间,端正职业选择观念,习得职业选择、职业经营、职业调适能力。同时,掌握必要的劳动安全常识、知晓劳动权力和劳动保护要领、懂得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注意事项等,为更好地融入职场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构建可推广、可借鉴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和体系是职教工作者一项持久性的重要任务。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成效决定所培养的人才将来对行业发展的适应性,也关系着国家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只有紧密围绕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和主要内容,精准把握劳动教育途径和关键环节,有序规划和实施,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的更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劳动高职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