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博士学位多样化:形成、发展及启示
2022-03-16燕艳
燕 艳
在一个以技术快速发展、工作方式不断变化和专业人员国际流动频繁为特征的全球化世界中,博士学位也必然会随着世界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而变化。英国拥有以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为代表的世界顶尖大学、多元文化环境和高水平学术人员,是学术成功的范例。英国的博士学位制度属于后发外生型,经过漫长演进,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形成了多样化的博士学位制度。2021年是英国授予第一个现代哲学博士学位100周年。从多样化博士学位的形成动因、博士生培养特点等方面,全面考察英国博士学位制度,对完善和丰富我国博士生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哲学博士学位:英国博士学位的域外借鉴
博士学位诞生于13世纪欧洲中世纪大学,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巴黎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与现代意义的博士学位不同,当时的博士学位是一种教学许可,是学者加入教师行会的资格证明,通常只授予神学或法学领域的学者[1]。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哲学博士学位起源于 19世纪。1810年,德国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现代大学——柏林大学,设立了博士学位,以促进原创性科学研究的开展。获得博士学位者需要加入特定领域的专题研讨(seminar),提交一篇经过同行认可的论文,并通过公开的口试答辩。现代意义上的博士学位制度由此建立。德国大学的学术信誉和活力吸引了来自欧美的众多学子,他们中的许多人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就业,逐渐提高了自己国家的学术研究知名度。美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从德国引进研究型大学和博士学位制度。1870年至1900年间,博士生教育在北美迅速普及,“到19世纪末,博士学位已成为美国(大学)教师的必备条件”[2]。
英国教育一向倚重教学,最初并不接纳现代博士学位制度,直至1917年牛津大学突破重重阻力,设立了哲学博士学位(Ph.D.),并于1921年授予了第一个博士学位[3]。这标志着现代博士学位制度在英国正式设立。很快英国其他高校都建立了博士学位制度。辛普森指出:“三年内,几乎所有英国大学的所有院系都设立了博士学位,而且有几乎相同的规定。”[2]
引入博士学位制度在当时被认为“是英国教育的一次真正和非常大的发展,一次最伟大的革命”[4]。英国建立博士学位制度后,一直秉承学术研究的本质特点,强调科学研究对知识的原创性贡献,加上英国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其博士生培养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高质量的英国博士学位是世界公认的“国际通用的学术护照”,吸引了英国及其他国家众多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者。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间,英国博士生数量迅速增长,大量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有效促进了英国文化繁荣与学术发展,提升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二、多类型博士:1990年后的博士学位制度变革
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特别是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各行业迫切需要创新研究成果和具有高阶思维的专业人才来引领行业发展,促进行业知识向社会生产力转化。英国的博士生教育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而非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单一博士学位类型越来越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
首先,科学与技术迅猛发展,使得知识产生和社会对知识需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知识的产生从大学转向人们工作的实践场所,一方面知识更多地产生于应用情境中,另一方面更多产生于解决实践问题中[5]。哲学博士的研究重点在学术研究与论文撰写,缺乏社会生产实践所需技能的培训,导致博士候选人未能认识到技能的重要性,毕业后除了高校和科研单位,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英国社会对博士学位的适用性提出了广泛质疑。
其次,传统哲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学业完成率低、修业年限长、研究领域狭窄等因素限制了英国博士生的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6]。一方面,哲学博士生的学制至少为三年,按照规定,三年之后博士生就无法获得资助,导师指导也相应减少,这些因素又加大了毕业难度,导致博士生学业完成率低、博士生培养质量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艺术等新兴领域兴起,尽管这些领域也可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但是其人才培养过程无法适应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征。英国高端人才培养无法适应不断出现的、应用性强的学科领域,博士学位制度与社会需求出现偏差。
再次,20世纪80年代英国博士生教育的资助主要来自于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简称HEFCE)。随着社会发展,当博士生教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所需时,就导致了HEFCE和潜在雇主对高等教育的强烈不满。资助机构和潜在雇主要求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扩大研究范围特别是增加涵盖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技术或研究领域,开展系统化和结构化的课程学习和技能培训,更多地关注博士生的就业去向。
在此背景下,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博士生教育逐渐从单一关注学术人才培养,转向关注学术人才、实践人才、行业专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形成了多样化博士学位类型。这既是英国高等教育在应对全球化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时给予的积极回应,也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所做出的有效改革。按照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AA)的分类,英国博士学位主要分为三大类:①学科专家型博士学位:包括哲学博士和新制博士(New Route PhD);②论著博士学位(PhD by Publication);③专业博士学位(Professional Doctor)和基于实践的(或从业者的)博士学位(Practice-Based Doctorates)[7]。英国官方就业服务网“愿景网”2021年8月份的网页显示,英国目前的博士学位类型主要包括哲学博士、论著博士、新制博士、专业博士、实践博士、远程博士六种类型[8]。因远程博士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产生的一种博士生培养方式,在2020年疫情突然出现时,作为一种有效培养方式被迅速推广,但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及毕业要求方面与其他博士学位的要求无异,不能作为独立的博士学位类型。因此,本文只探讨专业博士、实践博士、论著博士、新制博士四种博士学位类型的产生、发展及特点。
1.专业博士学位
随着知识市场全球化发展,社会各行业对“学者型专业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对个人工作能力与技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促进了专业博士学位的产生。1921年,哈佛大学授予了第一个专业博士学位——教育博士(Ed.D)。很快,教育博士学位成为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发展最好的应用学位之一。由于英国教育的保守性,直到70年后的1992年,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才授予了第一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9]。同年,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威尔士大学开设工程博士学位(EngD)。各学科专业博士学位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1998年英国共有109个专业博士学位项目,2000年为153个,2005年为 192个。2017年“Find a Professional Doctor”网站共列出了英国 226个专业博士学位项目[10]。目前,专业博士学位已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博士学位类型之一。
专业博士学位项目在英国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有效整合理论与实践知识,促进工作场所中专业知识和实践的相互转化,实现了专业需求与实践发展的良性互动[5]。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明确,即培养不同职业领域的高级研究者。二是培养过程中引入课程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重视与职业相关的技能培训。三是就业前景好,专业博士实践能力强,社会需求大,就业范围广(见图1)。
图1 英国发展专业博士学位项目的目的和特色[11]
在培养过程中专业博士候选人需要不断地在高校博士生、行业工作人员、专业研究人员之间转换角色。首先由原来某一行业的工作人员,转变为高校博士生,在具备行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理论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逐渐转换为批判性、反思性研究人员,以专业研究人士的身份批判性地重新审视原来职业的特点、作用及价值,并围绕职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问题。在继续学习和研究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再以行业工作者的身份回到工作场所中进行实践研究。由此可见,专业博士研究生的研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促进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职业实践问题理论的过程,可有效促进行业知识、专业理论、职业实践的共同发展[11]。
2.实践博士学位
关于英国实践博士学位的产生,胡钦晓指出,高校竞争发展是外在动力,知识生产转型是内因,国外发展经验是外因,现代网络媒体技术则为实践博士学位形成提供了保障[12]。从知识生产角度看,根据英国学者吉本斯(Michael Gibbons)的知识生产模式理论,哲学博士生的培养代表了模式Ⅰ即“以理论知识产生为主”的一端。专业博士学位项目虽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且实践性较强,但不是真正在实践领域内生产新知识,并不能代表知识生产模式Ⅱ即“知识产出是从实践产出”的一端。艺术、设计、绘画等是当时社会新兴的学科,其成果产出都是源于实践。这些学科知识的产生则代表了知识生产模式Ⅱ。从学科及个人发展角度看,自1990年起,英国逐渐将独立的艺术、设计学院整合到综合大学。在这一进程中,从事艺术领域工作的学者为促进个人及学科发展,开始希望能攻读相应的博士学位以获得必需的技能[13]。这些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成为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国际上,1984年澳大利亚的伍伦贡大学和悉尼科技大学在创作领域就设立了实践博士学位。在此背景下,20世纪 90年代初,英国在增设专业博士学位的基础上,全面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增设实践博士学位。
实践博士学位项目的最大特点在于对知识的贡献方式与其他博士学位项目不同,实际成果不是原创性或创新性的长篇理论性论文,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实物作品。从博士学位项目的研究特点看,哲学博士学位强调研究的理论性,专业博士学位项目强调研究的应用性,实践博士学位项目则强调研究的直观性,这种研究直观性的最终体现就是创新的艺术作品。从实践特点上看,专业博士学位项目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是以实践为导向的研究,而实践博士学位项目是在实践中创作,是基于实践的研究。因此,实践博士学位项目的实践性最强。但实践博士学位项目与其他博士学位项目一样,都强调博士学位的研究性本质,只是实践博士的研究属于“艺术”类研究,研究的创新性表现为实际成果的产出[12]。
产出的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或原创性是实践博士学位攻读者获得学位的主要评价标准。这种评价主观性较强,且具有不确定性。此外,实物型成果不能像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那样易于保存、获取,不能方便同行审查检验,也是实践博士学位产生之初遇到的主要问题。鉴于以上原因,实践博士学位项目甫一出现,就遭到了人们对其学术性的质疑。为保证实践博士生培养质量,促进实践博士生的发展,英国研究生教育协会(The UK Council for Graduate Education,简称UKCGE)于1997年规定,实践博士学位攻读者最后提交原创性作品时,必须附有创造性作品的永久记录、书面论文和创造性工作说明,所附书面论文的长度通常必须在3万~4万字之间,且原创性说明与实物作品必须具有同等或几乎同等的重要性[14]。QAA在《高等教育资格框架》(FHEQ)中对实践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行业标准、考核过程、质量监督等也都进行了规范。实践博士生培养质量逐渐得到保障。同时,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物作品不能长久保存的问题也逐渐得以解决。因此,实践博士学位项目在英国逐渐发展起来。
3.论著博士学位
19世纪初,德国对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要求是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已经出版,并存放在所有国立大学的图书馆内[13],首次将博士学位与研究成果的出版联系起来。在英国第一个明确提出设立论著博士学位的是剑桥大学。1966年剑桥大学对本校已工作的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了论著博士学位,学位申请者可以通过提交已经发表的作品(如著作、著作章节和期刊文章等)、作品的连贯性说明及特定研究领域的原创贡献证据,即可获得相关领域博士学位[7]。此后,很多高校也提供了论著博士学位。1996年,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共有52家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论著类哲学博士学位,1993—1995年间,有72位博士被授予了此类学位,涵盖各个学科[13]。由此可见,论著博士学位是英国解决在职学术研究人员攻读博士学位问题时,从哲学博士学位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博士学位。
论著博士学位项目和哲学博士学位项目一样旨在发展学术,培养学术研究人员,但又具有不同于哲学博士学位项目的特点。首先,授予论著博士学位的成果是已经得到认可的研究成果。其次,论著博士候选人一般无须正式注册或参加博士生课程的正式学习。再次,在英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只为本校或合作院校的职工及其毕业生提供论著博士学位。因招生范围限制,论著博士学位项目的发展相对于其他类型博士学位项目速度较慢,1996年有51%的高校或研究机构设有论著博士学位,2004年这个数字上升到80%[15]。
4.新制博士学位
20世纪 90年代,随着北美高校在国际教育的竞争优势逐渐增强,英国博士学位项目面临国际竞争力降低、学生毕业时间延长以及学位获得者专业技能匮乏等问题。英国的海外学生数量虽然也在逐年增长,但一方面增长速度在下降,另一方面其生源越来越集中在欧洲大陆,如1992–1993学年欧洲学生仅占8%,1997–1998学年却占到了33%[16]。面对来自北美高校的激烈竞争,建立一个对国际学生更具吸引力的博士学位制度,提高博士学位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当时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2001年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英国先是推出了“1+3”博士生培养模式,即在任何被认可的三年博士生培养之前增加一年的全日制硕士生课程的学习。该模式不仅明确了博士生四年学制的规定,还为英国哲学博士生培养注入了教学成分。在此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强调高深学问的哲学博士学位项目特点及强调职业技能的专业博士学位项目特点,2001年9月,伯明翰大学等10所大学组建了“探索者联盟”,推出了新制博士学位项目。因其是结合哲学博士学位项目、专业博士学位项目、“1+3”博士学位项目的特点设立的,因此又被称为综合博士(Integrated PHD)[16]。
新制博士学位项目以北美博士生培养模式为基础,构建了集课程学习、技能培训、科研训练、学术研究为一体的博士学位制度。其主要特点有:一是保留了哲学博士重视高深学问的研究,保证了新制博士的“学术研究性”;二是采用“1+3”博士生培养模式,将课程学习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突出了博士生培养的“课程学习性”;三是结合专业博士生培养特点,在培养过程中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解决了当时博士生培养“学术性强、服务社会生产力弱”的问题;四是制订了明确的学制,解决了哲学博士学位获得率低、学习风险大、学习费用没有保证的问题;五是培养过程中增加了和个人专业素养发展相关的内容,促进了博士生的全面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
新制博士学位项目的这些特点使该项目一出现就受到了广大学生,特别是海外学生的欢迎。授予新制博士学位的单位很快由原来的 10所试点院校扩大到 30多所高校,其生源也分布到欧洲大陆各国、美国、中国、东南亚各国和地区。
三、培养特色:多样博士学位项目的比较分析
传统上,英国对博士学位的质量或标准没有国家定义,外部考官承担着确保各机构之间质量均等的大部分责任[7]。但英国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最完备的国家之一[17]。作为英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证的权威机构,QAA在研究生学术指导质量保障框架的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英国博士学位类型的多样化发展,为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QAA于 2001年制订了《高等教育资格框架》,该框架规定了拥有博士学位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确定了博士学位的预期标准,并提供了一个国家基准[18]。根据社会发展变化,FHEQ于2008和2018年对此框架又进行了修订。2008年 QAA在修订FHEQ的基础上,又发布了《英格兰高等教育学分框架》,对FHEQ中的每一资格所需要的最低学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该框架于 2021年进行了最新修订。2011年 QAA颁布了《博士学位特征声明》(Characteristics Statement Doctoral Degree),之后随着社会对博士的需求变化而进行修订,于 2020年颁布了第三版声明。QAA的这些举措为保证英国高等教育资格学术水准的一致性提供了保障,也是英国博士生教育质量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因之一。
为保证博士学位的研究性本质,QAA在上述所有文件中都明确规定:英国所有的博士学位,无论其形式如何,都要求博士候选人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原创性研究或通过对现有知识的理解进行原创性应用,证明其对学科、领域或专业知识的原创性贡献。这既是所有博士学位的共同特点,也是博士学位的本质特征。根据对上述文件的解读及英国部分高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对不同类型博士学位项目的入学标准、培养过程、毕业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英国不同类型博士学位项目的特点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国际化、综合化趋势,英国各博士生培养单位都特别注重对博士候选人的联合培养。如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有超过15个旗舰博士生培训计划、资助中心和伙伴关系[19],通过这些项目联合培养的博士可以获得竞争性津贴、维持性津贴以及接触世界顶尖专家的机会,也可以到主要行业、企业、政府和相关慈善机构进行实践体验,以锻炼他们的研究技能、合作及创新能力。同时,英国各专业理事会也积极推进博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2003年,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ngineering and Physical Sciences Research Council,简称EPSRC)建立了两个最早的博士生训练中心,希望通过建立跨学科、跨机构合作的博士生培养平台,培养能够处理当下问题和应对未来挑战的工程师与科学家[20]。随后,英国其他专业理事会也都建立了各自领域的跨学科博士生联合培养中心。不论高校还是各学科理事会发起的联合培养,都调动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博士生培养的全过程,强化了博士候选人的研究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了具有广阔视野和跨学科、跨机构研究与合作能力的世界一流研究者,既满足了国家未来战略发展需要,又确保了英国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世界领先地位。
四、改革成效:多样博士学位制度的发展趋势
英国现代博士学位制度产生至今,经历了从单一哲学博士学位,到为适应社会发展而产生学术型与职业型兼顾的专业博士学位、实践博士学位,到面向在职学术研究人员设置论著博士学位,再到应对教育国际化而产生新制博士学位的过程。英国的博士学位制度一直在应对社会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正是英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创新,也是高校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必要转变。在这一进程中,变与不变因素之间呈现了相关性与相对性,变的是不同博士学位项目的设置目的、入学标准、培养过程及毕业要求,不变的是博士生教育研究性本质。在多样化博士学位类型的形成中,英国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教育协会、学科理事会等相互协调与促进,共同推动了英国多样化博士学位的产生及发展,保证了其结构与价值观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保障了英国高水平的博士生培养质量。
博士生教育的繁荣又促进了国家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①随着英国博士生招生数量的增加,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艺术创新都随之增加,有效提升了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和创新性,有力推动了英国知识经济的发展。②多样化的博士学位还有效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变革。如教育博士实践化理论引领了教育实践领域的专业变革。③英国博士多样化的学位设置满足了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如专业博士学位项目、实践博士学位项目为英国的新工业工程和文化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专家。④多样的博士学位类型给各行各业的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激发了个体对博士学位追求的热情。⑤多样化的博士学位类型也为英国高等教育吸引海外人员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到英国攻读博士学位。UKCGE数据中心网统计的数据显示,英国2018–2019学年研究生总数为11.3万人,其中国际学生占43.3%[21]。
五、启示与借鉴:社会发展的应然选择
与英国多元化博士学位设置相比,我国博士生学位类型仅有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博士生培养过程兼顾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近年来,因毕业要求过高,我国博士生毕业难度逐渐增大。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博士生延期毕业率为63.84%,2016年为66%[22]。大量博士生延期毕业已成为我国博士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2020年以来,因受疫情影响,学生出国读博受阻,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博士生的竞争力度和培养难度。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我国博士生教育质量,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设置多样化博士学位类型
突破学术与专业的二元划分,增设实践博士学位和论著博士学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学术型博士已趋向饱和,应用型博士的刚需增大。基于这一需求,可考虑在实践性强的专业领域,无论是传统学科领域的建筑设计、艺术表演等专业,还是数字媒体、复合媒体等新兴学科方向,探索增设实践博士学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对已工作的学术研究人员,建议引进论著博士学位制度,以促进在职人员攻读博士学位的积极性。为确保论著博士学位的质量,要对论著博士学位的基本条件制订学位授予标准,避免权力寻租或文凭贬值现象发生。
2.建立博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制度
从国家层面出发,制订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教学委员会、学科理事会等积极参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可通过设立各类博士生基金、联合研发项目、增加实践及服务社会的学分等方式促进各利益相关方参与博士生的培养,以培养综合能力强、就业范围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3.设计多元化博士学位项目的毕业要求
以OBE人才培养理念为导向,根据不同博士学位类型的设置目的,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毕业要求。我国现行的学术型博士生和专业学位博士生的培养方案及毕业要求大同小异。雷同的教育模式及毕业要求根本不能满足社会不同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生的培养亟须尽快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注重实务问题解决、理论知识运用等。对专业学位博士生并不必然要求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可以借鉴英国专业博士学位项目的高学分制,强调技能培训、实务训练等过程性培养。
在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过程中,设置多样化博士学位类型及多元化博士生毕业要求,建立博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制度,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社会所需的各行业领军人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