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横向科研项目的育人价值
——基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视角
2022-03-16俞继仙林承焰李兆敏
俞继仙 林承焰 李兆敏
横向科研项目(以下简称“横向项目”)主要指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等非财政资金来源单位委托的各类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合作研究、委托测试等方面的项目[1],也包括境外基金和非基金类资助的研究项目、国内各民间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2]。由于横向项目一般不是由政府部门立项的,项目来源较广,也相对容易获得。横向项目研究内容更贴近社会需要,项目经费一般也更多,但在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中,横向项目的权重往往明显低于纵向项目。一方面,高校开展学科评估、申请重点科研平台、学位授权点等的时候,横向项目的权重明显比纵向项目小;另一方面,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或岗位聘任中,对横、纵向项目经费的认定也有很大的差别,对横向项目的金额和级别要求要大大高于纵向项目。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这种对横向项目的歧视现象,在高校评价体系中愈加明显。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科研评价片面强调研究项目的学术研究价值,而忽视了其重要的人才培养价值。本文基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视角,探究校企合作培养对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校企关系角度论述高校横向项目研究在促进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而阐明横向项目的重要人才培养价值,以期唤起人们对高校横向项目价值的再认识,扭转对横向项目的“歧视化”倾向。
一、校企合作: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要求
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强劲动力,对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斯坦福大学对学术与产业合作的积极支持,创造了“硅谷”经济奇迹。我国自2015年以来100%的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一等奖、近82%的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一等奖以上成果为校企合作成果[3-4]。高校和企业通过科研合作引领,促进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工程类专业学位人才,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当前,在政府的推动下,强化校企合作育人逐渐成为当前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
1.校企合作是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要求
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律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翟亚军、王战军从专业学位类型设置与职业领域的对应关系出发,认为“职业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学位类型的本质特征[5]。尽管职业性特征是专业学位的显著属性,但是从与一般社会职业的区别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由“高深知识”作为支撑的“专业”,是融学术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专业”[6],“职业性”显然不足以概括其本质。因此,石中英教授认为,专业与一般职业的区别,就在于它的高深知识性,应该用“专业性”来表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7]。然而,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在于“研究”,即“研究性”或“探究性”[8-9],因为研究生教育着重于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培育创新者[10],即便是研究生将来从事非研究职业,大学依然会对他们进行学术训练[1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研究生教育的一般属性,“专业性”不足以反映“研究性”本质。为此,别敦荣教授等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出发,分析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统一及其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在专业知识教育基础之上,不仅有着鲜明的职业性,而且有着强烈的学术性,其本质是二者的统合[12]。
袁广林教授发展了这一观点,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概括为“应用研究性”[13]。“应用研究性”是职业性和学术性的综合体现,“应用”体现了职业性特征,“研究”则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本质属性,即学术性特征。在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研究的能力,因此,也可以说“培养应用研究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14]。对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这种观点可以表述为“培养工程应用研究能力”是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它既体现了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要求,又能将其与学术型学位有效区分,同时能较好地体现工程领域任职的能力要求。
“培养工程应用研究能力”这个本质,要求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必须依靠产学研合作。现代研究生教育中,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研究生在参与科学研究中得到培养。“学”与“研”的合作,使“研究性”的本质得以体现,成为高校对研究生“教”的核心。但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如果只有“学”和“研”合作的“教”,没有产业界(企业)的积极参与,无法体现其“应用性”的本质,必然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趋同。因此,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离不开校企合作。
2.校企合作是保障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面向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产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应是其基本的质量观。这种基本质量观决定了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中必须要选择通过校企合作来保障培养质量。①支撑人才培养的待研究问题必须来源于产业。“研究性”本质要求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参与研究工作,并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中锻炼应用研究的能力。这种研究工作实质上是一种实践创新的过程,其创新的动力来源于产业的需求,具有强烈的应用指向性。如果待研究的问题脱离了产业的需求,那么研究本身就会失去创新突破的动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也就谈不上应用研究能力的培养。②工程应用研究能力的标准必须来源于企业。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工作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同理,工程应用研究能力最终也要在产业的实践中培育,在职业发展中表现和发展,并且这种能力必须能够通过企业界的检验,成为产业界真正需要的能力。这要求高校必须按照企业界的标准来培养研究生的应用研究能力。③高校必须借力企业资源来培养应用研究能力。培养工程应用研究能力,除了要有来自企业的研究问题和能力标准之外,还需要有贴近实际应用的实践环境和设施、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等其他要素资源。而长期以来,这些资源是我国高校极为欠缺的,并且,高校要完全依靠自身投入来补齐这些资源,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借力企业优质资源成为高校培养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然选择[15]。
二、横向项目:实现高水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
上述分析表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依靠校企合作以保障培养质量。作为科教协同和产教协同的重要结合点,横向项目研究对提升校企关系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实现高水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保障。
1.校企关系的决定因素
决定校企关系水平的因素,有校企合作动力层次和校企行动强度。动力层次、行动强度两个要素共同决定了校企关系结构和关系水平,见图1[16]。校企合作动力是指驱动校企双方产生合作意愿的运行方式[17]。行动强度则指校企双方通过互访、协议、投资等方式维持的互动水平和频次。根据动力层次和行动强度两个要素可把高校与企业的关系分为三种:①松散关系、合作关系和融合关系。松散关系属于低水平、浅层次的合作,校企双方的合作动力层次和行动强度均较低。双方各自强调自身的利益,突出短期行为,机会主义行为较明显。②合作关系是中等层次、中等水平的合作,校企双方的合作在组织目标上较为一致,在行动强度上也趋于紧密。③融合关系是校企高水平、高层次的合作,校企之间从合作关系演进,经过一个均衡过程后,合作动力和行动强度均达到高层次,校企之间以某一共同目标为基础,形成一个紧密协作的共同体,通常采取联合行动来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这种合作状态是真正的产教融合,是最为深入、可持续的形态。
图1 校企关系结构与校企关系水平示意图
2.依托横向项目培养人才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动力向高层次跃迁
校企合作动力是决定校企关系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视角,依托横向项目培养人才能够促进校企合作动力层次的提升。笔者将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建构为四个层次,由基础到高级分别是利益驱动、制度驱动、文化驱动和价值观驱动,见图 2。校企合作动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校企合作关系或某些外部环境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利益驱动是不同类型校企合作的共同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校企合作的深入,制度驱动、文化驱动和价值观驱动依次形成。新驱动力的出现不会伴随着旧有驱动力的减弱与消亡,而是以旧有驱动力为基础,并与其耦合形成新的驱动力。
图2 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层次结构
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校企合作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驱动力。在初级层次,校企合作以利益为基础开展合作;随着合作的深入,利益相关方通过建立合作制度,固化合作利益,制度和利益驱动耦合形成以制度为主导的新驱动力;在特定环境下,校企在良好的合作绩效反馈中,逐步形成校企互相支持、共同发展的文化,形成文化驱动力,文化驱动力与利益驱动力、制度驱动力耦合形成以文化为主导的驱动力;最终这种合作文化影响到人的价值观念,校企对合作育人的认识趋同,形成由价值观主导的校企合作动力,校企合作水平走向最高层次:“校企合作这个大系统就像一台各个零部件正常自动运转的大机器,只是偶尔需要添加一点润滑剂。”[18]
在横向项目的推动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动力更易向高层次跃迁。第一,校企双方利益高度相关。通过项目合作,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组成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科研联合体。双方都致力于完成攻关项目,解决企业生产中存在的“卡脖子”难题,有着共同的利益目标。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研究生在校企双方导师的指导下深度参与项目研究工作,并从中得到锻炼。为了保证科研项目能够出高水平成果,企业同高校一样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能够自觉地发挥自身优势,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尽可能为研究生发展提供必要条件。由此来说,横向项目合作促使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上有了更为一致的目标。利益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一致性,决定了校企双方具有更高的利益相关度。这种高利益相关度使校企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一起,开展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成为合作动力层次跃迁的基础。
第二,校企合作协议以科研项目合同为基础,除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对项目合作方式、成果指标、成果归属等方面作详细约定外,还应明确研究人员参与培养研究生的责任并说明培养要求。这种合作协议比一般的校企人才培养协议更加严谨,更具有法律效力。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项目不断加强规范要求[19-20],高校和企业在横向项目的管理上愈加规范,对项目研究过程给予更多的监管,强化了制度驱动。这种合同与其他相关的法律、制度、培养规范耦合,形成制度驱动力。
第三,随着合作的开展,科研成果的产出,伙伴间通过共同努力,建立起长期稳定的信任关系,推动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不断深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一些行业领域或者特定区域内可能优先形成校企合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文化,形成文化驱动力;最后,价值观驱动是校企合作动力的理想层次,需要校企合作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广受认可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随着校企横向项目合作取得成功,校企两个组织目标趋向一致,达到这个层次也更易于实现。
3.依托横向项目培养人才能够促进校企行动强度的提升
横向项目研究对决定校企合作关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行动强度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是高校和企业的重要代表,他们之间的交流互动水平和频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校企之间的行动强度。当前,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传统的模式是:高校根据企业需求,选派研究生到实践基地开展专业实践;企业提供实践平台,为研究生指定企业导师,让研究生参与企业工程研究课题,提供培养他们工程应用研究能力的环境。但由于研究课题的限定,难以实现专业实践课题与学校导师研究方向的精准匹配。这种情况下,研究生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往往出现“脱节”现象。校内导师对联合培养工作参与度低,不能对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开展有效指导。此外,这种模式还存在校企导师间缺乏常态交流渠道、指导责任界定不明、实践效果考核困难等问题[21]。显然,传统模式中校企双方行动强度有待提高。
依托横向项目培养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大大提升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行动强度。
第一,横向项目研究促使校企各层级建立起产教协同的行动机制。传统模式中,校企双方的行动一般局限于学校的研究生院、二级学院以及企业的人事部门。依托横向项目培养人才,在签订横向项目合同时,即规定了项目的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考核和项目考核同步进行。这种合作带动了校企的科技管理部门、项目主要负责人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在各层级开展互动,形成产教协同的行动机制。
第二,横向项目研究促使校企导师建立起常态化沟通机制。由于校内导师一般是横向项目的校方负责人,学校要求校内导师根据横向项目研究需要,选派研究生到企业参与研究工作,同时要确保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紧密衔接。学校根据研究生选派情况,聘任项目的企业负责人为企业导师。校企双方导师在项目开题、阶段性汇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阶段能够开展充分的接触和交流,并在交流中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实时进行指导。同时,为了满足横向项目对研究能力的需求,双方更加重视对研究生开展系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训练,强化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践安排、实践考核、学位论文等各个环节进行常态化的研讨和交流。
这表明,在横向项目合作的引领和推动下,校企关系呈高合作动力层次和高行动强度,趋向高水平的融合关系,由此实现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校企合作更加可持续,人才培养质量更有保障。
三、实践案例:依托横向项目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一所以工科为主、油气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工程类为主。在多年的办学中,学校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技术服务等方面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根据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程应用研究能力”的本质要求,学校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横向科研项目紧密挂钩,要求学校承接的所有合同金额在 30万元以上的横向科研项目均必须有人才培养要求,并写入项目合同。同时,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坚持“研究性”的标准:①具有较强的工程研究力量。包括具有一定数量的专家型工程研究人才、项目研究所需的实验设施等。②具有稳定的科研项目经费投入。③认同学校以科研项目合作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理念,愿意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横向项目。
S公司是一个集海上、陆上油气关键技术研究于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在行业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达上百亿元,百万元以上重大科研仪器设备达100台(套)以上。学校与S公司签订科了研合作和人才培养一体化协议,坚持依托横向项目培养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校企定期组织双方人员互访,开展横向项目洽谈,促成科研合作。近 3年来,S公司与学校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达3144项,涉及科研经费总额近12亿元,其中重大项目40余项。根据双方的一体化协议,这些横向项目除了设定研究目标外,还需要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这两项目标的达成度均作为项目验收的主要评判标准。依据合作项目需求,学校精准选派研究生进入S企业、进入合作的横向项目,在校企联合项目组的共同指导下开展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保证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紧密衔接。企业专家全方位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如学位授予标准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课程建设、职业素质培养、研究课题指导、学位论文答辩、就业指导等等。
2019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李伟,通过重大项目“深水钻井防台风核心装备开发”进入S公司开展研究工作。进入企业后,他首先根据需要到海上钻井平台实习,在对生产流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之后,进入公司研究院开展项目研究。作为项目组核心成员,李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先后攻克了“隔水管–悬挂系统控制策略分析”“深水钻井防台风隔水管悬挂系统控制系统设计”等多项技术难题,全程参与了工程样机搭载海洋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的测试工作。测试结果表明,搭载该系统的工程样机可将钻井平台海况适应能力提高至百年一遇的水平,极大提升了深水钻井平台防台风应急的安全性与实效性,一举突破了我国海洋油气安全开发中面临台风时应对方案不足这一关键障碍,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防台风应急能力实现了国际领跑。2021年7月31日,央视新闻频道以《全球首套深水钻井防台风核心装备海试成功》为题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基于该项目,李伟与校企双导师共同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篇,取得软件著作权1项。项目验收时,验收专家评价说:“项目不但全面完成了研究目标,还培养了一名优秀的研究生,使其初步具备成为未来技术研发领军人才的潜力。”
D公司是一家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在电气安防设备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其安防芯片占据国内市场的40%以上,年产值突破10亿元,拥有100余项国家专利授权,所开发的一项数据接口标准,正在成为行业公认标准。该公司将技术研发和人才储备视为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视同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它根据市场反馈和公司发展定位,设立小规模研究项目,委托学校面向校内导师定向招标。通过项目合作,学校导师经研究生院统一组织,派遣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到D公司开展实践。为了让研究生能够尽快适应项目工作,D公司联合学校教师,将其开发的数据接口标准建设成一门案例课程,面向全校研究生开放,每年有50余名研究生选课。双方合作7年以来,共有35名研究生先后在D公司开展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工作,其中,11名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去国企和外企工作的机会,选择留在D公司工作。
2014级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姚东是选择留在D公司工作的一员。他在实践期间,依托企业项目,在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下开发了新一代暂态录波型故障指示器,解决了传统录波型故障指示设备寿命短、采样精度差、线路负荷要求高、故障判断不准确等行业难点,帮助供电公司将故障搜索范围从全线路几十公里缩短至2~3公里,将故障排查时间由2小时以上缩短至30分钟,有效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参加工作后,他延续相关研究,带领团队开发了负荷监测系统、线变关系识别仪、无线电流互感器等系列产品,其中负荷监测系统及线变关系识别仪均为行业独创产品,带动公司取得了近亿元的销售额。如今,30岁的姚东已经成长为D公司最年轻的事业部总裁。
通过横向项目引领的产教合作,学校在工程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取得实质成效,校企双赢的局面已经形成,校企双方建立起了相互信任、密切协作的伙伴关系,推动着产教融合不断深入发展,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
四、结语
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应用研究性”本质,要求其必须依靠校企合作培养,而横向项目研究恰恰能够提升校企产学研合作动力,提升校企行动强度,提升校企关系水平,实现高水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从而保障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横向项目研究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高校在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2],综合设计学术评价方案过程中,不仅应考虑横向项目对学校学科和科技影响力的直接贡献,还应当充分认识横向项目的人才培养价值,回归大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扭转对高校横向项目的“歧视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