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规模养猪场常态化防控非洲猪瘟措施
2022-03-16王全川黄璐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站725251
王全川 黄璐/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人民政府农业综合服务站 725251
非洲猪瘟的传染源头是非洲猪瘟病毒,猪在感染病毒后会发生高热、腹泻或便秘等症状,且该病毒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容易导致死亡现象。中小规模猪场经营规模处理非洲猪瘟的能力较差,部分猪场甚至有可能因为无法承受压力而关停。因此,需要对中小规模猪场处理非洲猪瘟的能力进行强化,明确中小规模猪场控制非洲猪瘟的方法,以保证中小规模猪场的经济效益。
1 中小规模养猪场存在的问题
1.1 场区布局不合理许多中小规模养猪场存在空间上的限制,没有条件进行功能区划分和隔离工作,办公区与生活区、生产区、污水处理区等距离过近,生产区的卫生条件得不到保障。同时,由于布局空间限制,部分中小规模养猪场无法在生产区中设置专门的污水排放管道,会导致污水堆积;也有部分中小规模猪场没有设计消毒池。场区规模的限制会导致养猪场内部的设施不全,无法满足中小规模养猪场的疫病防治要求。
1.2 饲养方式不科学许多中小规模的养猪场资金链和进货渠道不够完整、全面,在饲养工作当中无法采用科学的饲养方式。部分中小规模养猪场无力购买专门猪饲料,往往会使用餐厨剩余物喂猪,虽然之前有许多养猪农户都使用这种方法,但餐厨剩余物当中很可能携带多种肉眼不可见的病菌,如果其中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就会导致养猪场大面积的疫病问题。餐厨剩余物是非洲猪瘟在我国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需要得到重点关注。
1.3 养殖环境复杂有许多中小规模的养猪场饲养环境过于复杂,导致养殖环境无法到达相关要求,最终导致病菌滋生,造成比较严重的疫病问题。许多中小规模养猪场当中杂物堆积过多,无法保证猪圈内部空气正常流通,为非洲猪瘟的产生和流行创造了环境条件。同时,中小规模养猪场由于场地限制,经常会出现猪群密度过高的问题,一旦发生非洲猪瘟,该疫病就会迅速扩散,难以控制,严重影响养殖工作。
1.4 生产制度不健全生产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在多个规模等级的养猪场当中都客观存在,但在中小型养猪场当中更加严重和明显。许多中小规模养猪场猪群管理防疫设施配备不齐全,专门的畜牧兽医人员安排也存在欠缺;同时对生产流程的管控也不严格,对于饲料来源和使用没有做好管理和监督;此外也缺少对母猪产仔和病死猪处理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养猪场的防疫能力基本为零,无法实现对非洲猪瘟的防控。
2 中小规模养猪场进行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的措施
2.1 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要在中小规模养猪场内部实施封闭管理措施,以便在内部建立起生物安全体系,同时也要进行设备改造、优化设备使用方式,以提高中小规模养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维持能力。首先,要加强对养猪场内部人员、车辆、物品的管理,尤其要注重对外来人员和车辆的检查和消毒。对于与养猪生产无关的人员、车辆、物品,要严禁其进入养猪场内部,对于必须进入养猪场的人员、车辆、物品,要实施严格的消毒处理,且避免其在过长时间停留。对于养猪场内部的人员、车辆和物品,则要尽可能减少其与外部的接触,在外出归来后也要严格进行消毒清洗。其次,要尽量坚持自繁自养,尽可能避免从非安全地区调运生猪。非安全地区的生猪往往存在携带病菌的风险,如贸然将其引进养猪场很可能造成疫病问题。在必须从外部引进生猪的时候,要从非疫区引进,并且做好隔离监测措施,在外来生猪检疫合格后才能允许其进入养猪场;之后也要在一定时间内关注猪群的健康状况。最后,要做好生猪中间商及其车辆的管理。生猪中间商是产业链中不可去除的部分,同时也是最容易携带各种动物疫病病毒的群体。中小规模养猪场要做到坚决禁止生猪中间商相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养猪场,如需进行生猪挑选,可以采用远程视频的方式,进而降低养猪场出现非洲猪瘟的概率。
2.2 落实消毒防疫制度消毒在养猪场疫病防控工作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做好消毒防疫制度的落实,以实现降低养猪场病原浓度、切断疫病传播途径的目的,防止非洲猪瘟病毒进入养猪场,保证生猪健康。一方面,要准备足够的消毒防疫设备物资,为消毒防疫提供硬件上的保障。要在中小型养猪场的大门入口处建设大门宽度相同、长6m 左右、深超过0.3m 的消毒池,并安装全车喷淋装置,实现进入养猪场车辆的消毒;还要配消毒室、淋浴间等,实现进入养猪场人员的消毒,确保消毒工作全面覆盖。另一方面,在消毒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操作细节。第一,要尽可能选择无毒、广谱、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否则容易对进出车辆和人员造成损害;第二,要轮换使用不同性质的消毒药品,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第三,要定期进行预防性消毒,一般来说每周要进行2~3 次,提前做好非洲猪瘟等疫病的防治准备;第四,要定期进行整个养猪场的全方位消毒,要对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等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并在定期更换养猪场大门口消毒池当中的烧碱水,一般来说1 周更换1 次。
2.3 改善养殖环境要对中小规模养猪场的环境条件进行优化,从环境方面杜绝非洲猪瘟疫病的产生和传播风险。首先,要保证饲养密度的合理,避免饲养密度过高的情况,给猪只足够的生长空间;如养猪场规模较小,其空间无法满足过多猪只的饲养条件,则不能为了提高经济收益一味增大养猪密度,否则容易造成疫病传播,反而更容易出现经济损失。其次,要保证猪舍中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要根据猪只不同的养殖阶段调整猪舍温度和湿度,为其生长提供环境条件。但需要注意,环境湿度的过高时更容易导致非洲猪瘟等疫病发生,因此要确保猪舍内湿度不能过高。在此,要做好猪舍通风工作,猪舍通风差会导致室内有毒有害气体无法顺利排出,导致猪群的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疫病;同时长时间猪舍空气不流通也更容易产生病菌,加大非洲猪瘟病菌的滋生概率,因此必须要做好定期通风工作,以降低猪群的发病概率。最后,要做好猪舍中的粪污处理。猪舍中的粪、尿是各类病菌滋生的主要场所,也是非洲猪瘟的病原之一。因此,要及时进行猪舍清扫和冲洗工作,及时处理猪场产生的粪污。
2.4 人员管理制度化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播性,且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播,中小规模猪场的流动工作人员也是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因此,还需要对中小规模猪场内外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制度化管理,最大限度上避免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流动人员作为非洲猪瘟病毒携带、传播的重要途径,如配种员、兽医、保险理赔员等人员,经常出入各个地区的中小规模猪场,很容易将潜伏期猪群身上携带的病毒传播到其他健康的猪群身上,从而引发非洲猪瘟病毒的进一步扩散。从根本上来说,正是由于这些流动人员缺少对非洲猪瘟病毒最基本的防疫及消毒意识,缺乏对病毒最起码的警惕性以及必要的防疫常识,导致这些人即便与病猪、死猪进行接触,也不知道自身存在的潜在危险。
因此,中小规模猪场必须要建立健全人员管理机制,从根本上确保所有人员能够遵守猪场管理规范。同时,中小规模猪场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员的卫生管理,在外来流动人员进入猪场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杀菌,同时进行沐浴、更衣、浸泡杀毒、紫外线灯照射等,管理人员需要监督其严格执行各个环节。此外,对于不必要进入猪场的人员,一律不允许进入。猪场内部也需要相应减少人员的流动,严格控制猪场各个分区域间的人员流动与接触情况,最大程度上避免病毒的传播。
2.5 饲料饮水安全化由于非洲猪瘟病毒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一般会在4~21d 后才会陆续出现发病症状。由于一些中小规模猪场会给猪群饲喂一部分泔水或具有霉菌的饲料,很容易导致猪群产生疫病。同时,霉菌毒素会对猪体内的组织器官造成广泛性损害,使猪的免疫系统受到影响,无法抵抗外来病毒的入侵,从而加大猪群感染非洲猪瘟的风险。因此,必须严禁中小规模猪场饲喂含有大量霉菌毒素的陈化粮或发霉饲料,并且严禁饲喂餐厨剩余物(泔水),通过提高猪群免疫力的方式,尽可能地抵抗非洲猪瘟病毒的入侵。饮水也是猪群感染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中小规模猪场需要加强对猪群的饮水消毒工作。对于一些自备水源的猪场来说,可以在抽水井或蓄水池中加入氯制剂或碘制剂进行消毒,平均每周使用一次,若猪场相对经济水平较高,可以定期对猪场的水源展开病原检测工作。对于采用外接水源的猪场来说,可以在供水管道上安装过流式紫外线消毒器或二氧化氯发生器,确保对水源进行定期的病原检测,还可以通过添加酸化剂的方式让非洲猪瘟病毒出现灭活现象,从而有效遏制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