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含量对IF钢再结晶温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2022-03-1612丁桦12
,12,丁桦12
(1. 东北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辽宁 沈阳 110819; 2. 东北大学 辽宁省轻量化用关键金属结构材料重点实验室, 辽宁 沈阳 110819)
IF钢(Interstitial-free steel)的C含量(质量分数)为0.002%~0.006%,并可添加微量Ti或Nb。根据Ti和Nb含量,可分为Ti-IF钢、Nb-IF钢和Ti+Nb-IF钢。IF钢中的Ti、Nb与C、N结合形成碳氮化物,会降低C、N固溶量,使基体呈无间隙原子状态,原子间的结合力显著下降,因此深冲性能优异,塑性应变比(r值)可达2.0以上,被称为超深冲钢[1-2],主要应用于汽车冲压板行业和镀锡薄板行业[3-4]。
在实际生产中,随着罩式退火温度的升高,IF钢钢卷边部容易产生氧化色缺陷。研究表明,退火过程中钢卷边部之所以出现色差,是因为高温有利于Mn的扩散,导致Mn在表面富集并形成颗粒状聚集物[5-6]。本文研究了Ti含量的变化对IF钢再结晶温度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Ti含量IF钢在不同退火温度下的性能变化规律,为在满足性能需求的前提下降低IF钢的退火温度从而降低氧化色缺陷提供依据。
1 试验材料及方法
设计了两种不同Ti含量的IF钢,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
试验钢热轧坯料尺寸为30 mm×100 mm×120 mm,将坯料加热至1200 ℃保温1 h后进行热轧,开轧温度为1150 ℃,终轧温度为930 ℃,经7道次轧至3.0 mm,热轧总压下率90%,随后通过层流冷却将钢板冷却至
表1 IF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680 ℃,用石棉毡包裹模拟卷取。热轧板酸洗后进行冷轧,经多道次轧至0.3 mm,冷轧总压下率为90%。为了测量再结晶温度,冷轧板在580、600、620、640、660和680 ℃保温1 h后空冷保留组织,根据再结晶温度测量结果,制定合理的退火工艺。
图1 1号钢冷轧后经不同温度保温1 h后的微观组织Fig.1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ld-rolled No.1 steel hel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1 h(a) 580 ℃; (b) 600 ℃; (c) 620 ℃; (d) 640 ℃; (e) 660 ℃; (f) 680 ℃
采用MH-5L型显微维氏硬度计测试试验钢的硬度,载荷砝码300 g,保载时间5 s,每个试样测量5个硬度值,取平均值。按照GB/T 228.1—2010《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 5027—2016《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定》和GB/T 5028—2008《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板 拉伸应变硬化指数(n值)的测定》,采用AG-XPLUS100KN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试验钢经630、660 ℃保温10 h后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n值和r值,设置的参数为:拉伸力10 t,拉伸速率3 mm/min,轴向引伸计标距50 mm和宽度规格12.5 mm。每组试样拉伸3次,取平均值。
采用JXA-8530F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在低倍下观察试验钢在不同加热温度下保温1 h后的微观组织形貌。采用FEI G20透射电镜(TEM)在高倍下观察试验钢再结晶过程中的析出物形貌。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微观组织
在不同加热温度下保温1 h后,冷轧试验钢的微观组织如图1和图2所示。由图1可知,当加热温度为580 ℃时,1号钢只发生了回复。随着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在600 ℃时,试验钢的组织发生了变化,在冷轧变形组织中零星地分布着再结晶初始晶粒,这主要是由于在变形储存能高的区域,其再结晶驱动力大,会优先发生再结晶形核,此时处于再结晶初期阶段。当加热温度为620 ℃时,试验钢的组织发生明显的改变,再结晶晶粒大量形核,部分再结晶晶粒发生了长大,只有少量的冷轧变形组织未发生再结晶。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在640 ℃时,试验钢的再结晶程度进一步提高,全部转变为等轴的再结晶晶粒,此时再结晶已完成。当加热温度为660 ℃和680 ℃时,试验钢的再结晶组织未发生明显改变,晶粒尺寸略有增大。
图2 2号钢冷轧后经不同温度保温1 h后的微观组织Fig.2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ld-rolled No.2 steel hel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or 1 h(a) 580 ℃; (b) 600 ℃; (c) 620 ℃; (d) 640 ℃; (e) 660 ℃; (f) 680 ℃
由图2可知,2号钢经580 ℃和600 ℃热处理后的组织只发生回复。经620 ℃热处理后,2号钢的冷轧变形组织中出现少量的再结晶初始晶粒。在640 ℃时,2号钢的组织发生显著的变化,出现大量再结晶晶粒,但是仍然存在变形组织。在660 ℃时,2号钢的再结晶体积分数进一步升高,全部转变为再结晶组织,此时再结晶已完成。在680 ℃时,2号钢的晶粒尺寸略有增大。
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两种试验钢的微观组织演变过程基本一致,均经历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3个阶段,冷轧变形组织逐渐转变为无畸变的等轴再结晶晶粒。但是,两者的再结晶开始温度明显不同,1号钢是低Ti含量IF钢,在600~620 ℃即已出现大量的再结晶晶粒,而2号钢是高Ti含量IF钢,在620~640 ℃才开始发生再结晶,表明随着Ti含量的降低,IF钢发生再结晶的温度明显下降。
2.2 再结晶温度的测量
采用硬度法测量再结晶温度,在硬度-加热温度曲线上,从初始硬度到完全再结晶时的硬度变化量称为100%软化,一般情况下,软化50%对应的温度被确定为再结晶温度[7]。试验钢在不同温度下保温1 h后的维氏硬度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
图3 试验钢的硬度-加热温度曲线Fig.3 Hardness-heating temperature curves of the tested steels
由图3可知,对于1号钢,当加热温度从580 ℃升至600 ℃时,试样的硬度值从182 HV0.3缓慢降至170 HV0.3,此时试样处于回复阶段,主要发生点缺陷消除、位错湮灭和重新排列,释放少量的变形储存能,因此随着温度的升高,硬度缓慢下降。当加热温度从600 ℃升至640 ℃时,试样的硬度值从170 HV0.3快速降至96 HV0.3,这一阶段试样发生再结晶,再结晶晶粒大量形核且再结晶体积分数逐渐增大,直至全部转变为再结晶组织,位错密度显著降低,释放大量的变形储存能,所以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硬度急剧下降。当加热温度从640 ℃升至680 ℃时,试样的硬度值从96 HV0.3缓慢降至86 HV0.3,此阶段试样的再结晶已全部完成,组织的变化不明显,因此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硬度下降趋缓。同理,2号钢的加热温度低于620 ℃时,硬度由580 ℃时176 HV0.3缓慢降至620 ℃时的154 HV0.3,此时试样发生回复;当加热温度从620 ℃升至660 ℃时,硬度由154 HV0.3迅速降至86 HV0.3,试样处于再结晶阶段;当加热温度高于660 ℃时,硬度由660 ℃时的86 HV0.3缓慢降至680 ℃时的83 HV0.3,此时试样完成再结晶,仅发生晶粒长大。因此,按照软化50%对应的温度为再结晶温度,1号钢和2号钢的再结晶温度分别约为610 ℃和630 ℃。
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硬度经历缓慢下降、快速下降和再次缓慢下降,分别对应于组织变化过程的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3个阶段,硬度法测量结果与组织变化规律吻合良好。
2.3 含Ti析出物
为进一步探究Ti含量对再结晶温度的影响机理,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试验钢经620 ℃保温1 h后再结晶过程中的析出物,如图4所示。
图4 试验钢经620 ℃保温1 h后析出物的形貌(a)1号钢;(b)2号钢Fig.4 Morphologies of precipitates in the tested steels after holding at 620 ℃ for 1 h(a) No.1 steel; (b) No.2 steel
由图4(a)可见,1号钢的晶界以及晶界两侧稀疏均匀地分布着纳米级析出物,经衍射斑点标定,析出物为TiC,呈球状,尺寸细小,且体积分数较低。由图4(b)可知,2号钢的TiC析出物同样均匀地分布于晶界以及晶界两侧的晶粒中,呈球状,但是析出物分布更密集,尺寸较为粗大,并且体积分数更高。研究表明,IF钢中的Ti主要以析出物的形式存在,类型为TiN、TiS、Ti2C2S2和TiC,且析出物的数量和程度取决于Ti含量的高低[8]。在退火过程中,当钢中存在析出物时,它们将会钉扎基体晶界,阻碍再结晶的发生,钉扎力如式(1)所示[9]:
FP=6γfI/(πd2)
(1)
式中:γ为基体的界面能;I为亚晶尺寸;f为第二相的体积分数;d为第二相的平均直径。
根据图4可知,1号钢的含Ti析出物明显比2号钢更加细小和稀疏,并且体积分数更小,结合式(1)可得,1号钢的钉扎力小于2号钢,所以在退火过程中1号钢更容易发生晶界迁移,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退火时即可发生再结晶,因此再结晶温度较低。
2.4 退火后的力学性能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两种试验钢进行了退火试验。为保证在退火过程中充分发生再结晶,1号钢的退火温度取630 ℃,2号钢的退火温度取660 ℃,保温时间均为10 h。两试验钢经拉伸试验后,试验钢退火板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n值和r值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完全再结晶退火后,1号钢和2号钢的屈服强度相当,与2号钢相比,1号钢的抗拉强度降低了13 MPa,伸长率无明显差异。1号钢和2号钢的n值大致相同, 1号钢的r值比2号钢提高了0.15,深冲性能更加优越。性能对比结果表明,1号钢在630 ℃退火时,其力学性能不逊色于2号钢在660 ℃退火的性能,且深冲性能还有所提高。因此,对Ti含量较低的IF钢,降低退火温度后,不会导致深冲性能的降低。
3 结论
1) 随着IF钢中Ti含量的降低,纳米级含Ti析出物的尺寸减小,分布稀疏且体积分数减小,钉扎作用减弱,再结晶温度降低。Ti含量(质量分数)从 0.078%降至0.034%,IF钢的再结晶温度降低20 ℃。
2) 含较低Ti含量的IF钢在低温退火后,力学性能未降低。Ti含量为0.034%的IF钢经630 ℃退火保温10 h后,屈服强度为198 MPa,抗拉强度为312 MPa,伸长率为36.78%,n值为0.25,r值为2.42,符合超深冲钢的性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