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重塑理念谈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的乡村文化

2022-03-16张乃月

商业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文化

张乃月

(辽宁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0)

一、引言

为了有效解决新时期我国“三农”方面的问题,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就为乡村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乡村建设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乡村文化的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农村乡风、德治、宜居等目标都和乡村文化建设紧密相连。这些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对乡村文化进行重塑,从而有效解决一系列乡村文化问题,例如地域过疏化、传统文化缺失、地方空洞化等。同时,能够将现代文明和乡村文化进行充分融合,建立起乡村的主流价值观,进而为全新乡村建设以及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振兴动力。

二、乡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意义与价值

乡村文化振兴面向的是乡村社会整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其内涵在于通过集体性、开放性的文化载体作用于个体的文化感知和价值规范,目的在于“积极培育农民之间的新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农村社区内聚力”。在重塑乡村文化的研究中,我国学者游祥斌等通过对代表性地市的调查,以需求视角研究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认为激活乡村文化、焕发乡村文化生命力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首先,推动乡村和谐发展。“乡土社会”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底色,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礼仪文化贯穿乡土文化之中,社会成员的世界观、善恶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以及规范文明的行为举止共同构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乡村文化能更好的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地域和谐发展。其次,凸显地域文化价值。乡村文化因其地域差异,在农业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领域大有不同,地域建筑是所属地的文化承载形式,其多元的修筑结构、装修风格、内饰格局等都直接反映了当地的核心乡土文化与地域特色。第三,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乡土文化与农村经济密切相关。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土文化得到了重视,成为乡村建设的核心文化要素。传承乡土文化,保护农耕生活,吸引城市人才回流及资金回流,产业融合,多元化开辟乡村经济新途径。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所面临的困境

(一)“面子工程”加速文化意识的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足已经在很多领域都有所体现。在各地如雨后春笋铺开的各项文化建设中,文化建设速度快,形式单一且千村一面,深究背后的缘由,基层文化管理体系中重建设轻管理,在“自上而下”的硬指标面前,只能在“树政绩”的影响下开展工作,在“软治理”方面相对薄弱,不考虑本地区实际情况且盲目从众,将公共文化服务简单的归结为“送文化”、“建阵地”,民众从积极的参与者变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还可能产生信任危机。我党已经意识到此方面的问题,并且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就加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不同经济领域的作用,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因为农民群体缺少足够的话题主导权,缺少有效的发声渠道,农村以及农民很难在意识形态方面成为主要对象,这就造成了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不足。

(二)“空心化”加剧乡村文化的衰落

农村文化的保持和发展是建立在适度人口规模基础之上的,随着近些年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是城镇化率在不断提升,农村人口还在持续向城市工业以及服务业进行转移。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给农村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第一,受到人口流失的影响,传统家族式的文化传承已经出现了断裂的情况;

第二,人口的净流失造成了人口密度的大大降低,这也导致了村落间、族群间文化交流的缺失,从而降低了文化活动的多样性。

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的文化已经转变成为了缺少人口支撑的乡土节日文化,只是在重大节日的情况下(例如春节、清明等)才可以恢复一定的生机。另外,“空心化”带来的困境远不止于此,一方面,空心化诱发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心理和身体的疾病;另一方面,也为各种封建迷信活动提供了可趁之机。没有人才源源不断的支撑,文化遗产的代际传承、乡村的产业发展等都会受到影响。

(三)人口老幼化造成文化载体的弱化

随着近些年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农村人口结构呈现出了明显老幼化特征。农村留守老人、儿童以及妇女构成了农村的主要人口,这些人员很难有效推动乡村文化载体的运行,从而造成乡村文化活动形式非常单一,参与人口相对较少。相应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农村人口需求,农村文化传播渠道较窄,传统道德文化在各方面的传播以及影响力都在下降,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文化传承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从而造成农村地区出现了很多恶劣的活动(例如赌博等),乡俗乡风不断出现下滑。

(四)城乡二元结构造成文化差距的增加

近些年虽然采取了相应措施控制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但是城乡文化之间的差距还是不断扩大。城乡在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的二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自然联系,使得双方之间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大量农民工进入到城市工作、生活,城乡文化之间的差距造成了两者之间的文化很难融合。

第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乡村文化中很多良好品质无法获得城市文化的认同,加之部分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行政化”“条块化”的组织和操作理念,城乡文化发展中精英化、标准化明显,忽视乡村文化的通俗性和大众化,从而造成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不断降低,影响范围不断缩窄;

第二,城市的工业文化和农村的农耕文化、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农村的环境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比如当前的部分文化供给阵地项目,农村地区的如农村放映工程、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农家书屋工程面临持续运营难,定期设施维修难等现实原因,除此之外,乡村的文化意识环境薄弱也造成村民参与兴趣低、浪费资源等问题。

(五)乡村文化属性产品发展的落后

农村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具有乡村文化属性的产品发展相对落后中体现出来,由于乡村生活具有“熟人社会”的基本特征,农民的文化服务需求具有较强的乡土性及地域性,这些需求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其需求产品带有乡村属性。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产品供给大体上包括两种类型,分别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以及企业提供的普通性商品。因为农村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并且居住较为分散,无论是公共产品还是普通性商品,在建设成本方面都较高,但是使用频次相对较低,这就造成各方投资意愿相对较弱,从而造成文化产品供给都停留在基本文化方面。另一外面,对于农村地区来说,由于受到财力方面的影响,在文化产品方面的投入不足,发展相对缓慢,区域文化生活环境很难发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于农村人口的吸引力,从而造成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处于恶性循环的状态。另外,部分基层政府在引入文化资源相关产业时,热衷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仅热衷于“民间认知—权威认证—资本布景—巩固强化”的产业化逻辑来“制造”旅游景观,而且不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一些过度商业化的实践操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文化的原生意涵,一些传统手艺过度机器化生产,传统服装表演过度参与旅游展示、传统民俗过度参与商业化演出等,使公共文化资源的公益性和可持续性日渐丧失”。

四、重塑乡村文化发展路径分析

针对乡村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实施乡村文化重塑中,要具有针对性、地域性和有效性。进行经营理念的重塑,推动乡村生产结构转变;利用生活观念的指引,促使乡村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有效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确保城乡一体化发展;严守乡村文化建设的生态和文化保护红线。为此,如下图所示,应从五方面入手:

(一)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在进行乡村文化重塑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建立现代乡村的根本,所以要确保其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起到最核心的作用,要能够在具体行为中有所体现。这就需要借助多种渠道和方式(例如活动室、广播站、文化馆等场所,借用农村集市、村民会议以及相应宣讲活动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积极传播正能量。另外,为了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电视、宣传海报、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等现代方式进行宣传,同时也要严格落实我党有关三严三实、廉洁自律方面的规定,要对农村的基础组织行为进行明确规范,让农村群众明确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用”和“管用”。

(二)建立乡村文化共同体,推动乡村文化发展

乡村文化共同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传统乡村文化,其中具有自己性、家族性、聚居性特点的村落家族文化是最为核心的部分。近些年随着人口大量流失,农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传统村落家族文化遭遇到了较大打击,所以要积极建立起更加稳定、有序的乡村文化共同体,这已经成为了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第一,要以“家族”作为核心元素,通过家庭伦理文化以及家风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打下较好基础;第二,充分利用村民相熟、联系紧密、多向交流等特点,促进对乡村文化共同体建设的认可度,同时利用乡村中不同主体的推动维护来实现乡村文化共同体的良性发展;第三,要充分发挥乡村家族以及礼俗传统推动家族文化以及村落自治文化的落地。

(三)不断完善现代乡村治理文化

现代农村飞速发展,现代文化已经充分融入到了乡村建设当中。为了能够最大程度激发乡村治理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并完善现代乡村治理文化已经成为了乡村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完善现代乡村治理文化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进行:第一,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对于农村乡风的影响力和塑造作用,利用勤劳友善、淳朴有礼的传统文化推广,建立起现代乡村自由、平等、法治的文化理念,从而使得现代乡村治理文化在紧密承接传统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发展需要,从而为乡村的全方位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加强现代乡贤文化的推广。要最大程度发挥创业人员、相应知识分子、离退休干部、当地企业家所具有的引领作用,积极鼓励这些杰出人士出资捐助学校、投资建设企业以及建设当地基础设施等,同时也要鼓励这些人员积极参与到乡村基层治理中来。

(四)积极推动当地创业文化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区域人口流失不断加剧,为了有效解决农村人口结构问题,要积极推动当地创业文化发展,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这是治理人口结构问题的关键。第一,要不断优化、完善农民工回流返乡的制度设计。可以利用多种方式(例如专业技术培训、文化教育、创业政策扶持等)激发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情和信心,同时所在区域的政府部门也要转变意识,提升服务理念,充分调动相应资源为返乡创业人士做好政策讲解、咨询等方面的服务,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环境;第二,要充分发挥当地的创业优势资源,同时创新农民工返乡创业载体。要充分考量所在地特色资源,借助所在区域交通优势,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建立起相应特色产业园区。同时,要充分发挥所在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建立起民族文化的创意产业园,例如特色旅游创业园等。

(五)丰富乡村文化产品类型,提升产品供给

第一,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乡村文化产品的调研,防止出现“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同时也要防止发生注重文化硬件建设而忽略文化软环境建设的情况,要确保文化场所的有效应用,能够进行文化的有效传播。同时,也要考虑到城乡之间的差异,通过完善的制度建设来加强文化企业资质以及产品的准入门槛。

第二,乡村文化产品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企业的发力,企业要加强开拓乡村市场的敏感性,将商业利益和社会责任进行充分融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乡村文化产品的传播;第三,当地村民也要树立起创新创业精神,特别是返乡人员要吸收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创新文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供给模式,在当地建立起发展乡村文化的产业基地。

五、结语

乡村文化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辩证认识为基础,更应反思大转型时代的乡村文化处境,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落实此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乡村文化进行有效重塑,形成更加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意识形态。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时代乡村文化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塑乡村文化发展的相应措施。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乡村文化重塑提供一定参考和帮助,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文化
多部门:建设农村公共厕所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过度建设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文化之间的摇摆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