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天雪地自然环境中体教融合的价值导向研究

2022-03-16张贵海

商业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教冰雪融合

张贵海

(哈尔滨体育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一、体教融合的学术探讨

(一)体教融合的政策导向

依据资料和实地调查,参照知网检索,关于体教融合的更多的文献集中在2019 年以后。虽然此前也有零散的文章和社会呼吁,但推动体教融合尚且缺乏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社会上的体育和教育尚处于“平行”轨迹状态,体育和教育两层皮,互不隶属、互不交叉、各行其道、各司其职。

2020 年4 月,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体教融合的国家战略。自此,我国的学术界、教育界、体育界、产业界开始从理论和应用的视角开展关于体教融合的理论研讨和应用探索。目前,理论上的讨论已经进入“白炽化”阶段,相关的学术争鸣和观点正在形成共识,各界充分认识到,推动体教融合应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它关乎一个社会全民素质的提升,也关乎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培育与养成。

(二)体教融合的演进

比较而言,体教融合的概念并不很新颖。上世纪80年代后,面对教育“唯升学论”的社会现实,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提出了体教融合的概念。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这一概念没有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到本世纪初期,我国的体育和教育进入发展的“瓶颈期”,一方面体育人才匮乏,造成体育进口不畅、出口不通。而另一方面,教育领域学生的体质弱化、体能低劣,中小学生素质已经处于“虚胖和孱弱”的两极状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体教融合的重要。特别是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百年大计”的高度,不断关注我国的教育和体育协同发展问题,提出全社会要重视解决学校里的“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的学生身体素质问题,大力培植体育发展的群众基础,指出了深化体教融合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三)体教融合的深化程度研究

《意见》的提出主要在于“深化”二字。体教由原来的表层对接、表象合作要向纵深发展,体教融合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纵览百家学术之辩,可以总结出体教融合在学术上形成三层深度界面,分别是体教结合论、体教融合论和体教回归论。从研究方法看大多采用调查法、资料法和比较法。从研究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体教融合的政策、路径、方式问题;“体教”和“教体”的主体功能定位问题;体教融合的人才问题;体教融合的模式和借鉴问题,代表人物有钟秉枢、刘波、毛振明等专家学者。相对活跃的清华、北体大、上体大、武体院以及重要的体育学刊、教育学刊,都在开设专题栏目和争鸣论坛,刊载的体教融合研究文章具有“上接天花板”的理论高度,更有推进体教教融合“接地气”的可操作力度。

二、冰天雪地环境中的体教融合分析

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一直强调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对于体教融合的落实和推进,也要结合各省市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历史传统和社会偏好,做好调查研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和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决定推进体教融合要因地制宜、因时利导、因人而异,不可以在项目上做一刀切,在考核上搞平均主义、平衡主义。

(一)冰天雪地环境中体教融合的体育项目选择

体育运动种类繁多,除了国际上流行的体育项目,还有民间、民族、民俗的体育项目。具体到哪些项目进校园,我们要立足项目的经济性、区域性、季候性、自然性、科技性的综合指标,探索适用于冰天雪地的体教融合指导理论和实践方式,通过“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反复印证,创新出适合冰天雪地的体教融合推广模式。

生活在冰天雪地环境中的人们,先天性的具有冰雪运动的自然条件和生活天赋,从儿童时代的打“出溜滑”游戏到后来的速度滑冰,从雪地“脚滑子”到高山速降滑雪,冰雪运动成为冰天雪地人们的生活技能和生产技术。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而言,冬季户外天寒地冻不适宜球类运动,白雪覆地也不适合田径类,只有冰雪项目是冰天雪地独特的健身方式和独有的运动类型,它是北方冬季体教融合的最便捷、最简单、最有吸引力的体育项目,适合于在冰天雪地普及和推广。

(二)冰天雪地环境中的社会区域界定

在我国由于气候的制约,只有在纬度北纬35 度以上,低纬度区域中的海拔高度1500 米以上地域,才会形成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氛围。按照气候条件的归类,东北、西北、华北属于冰天雪地的环境区域。参照行政区划,黑龙江、北京、内蒙古、新疆等12 个省市自治区处于这一区域内,其国土面积之和约占全国的55.35%,常住人口占比约41.24%,可以说,做好这些区域的体教融合,国家战略就成功了一半。根据各省市中小学的在校生统计数量(见表1),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中小学校是主要“供给地”。

表1“冰天雪地”中各省市中小学的在校生统计数量表(2019 年)

三、冰天雪地中的体教融合实现方式

深化体教融合的《意见》为体育和教育共生共栖创造了政策条件,开辟了行政通道,搭建了产业平台。应该说在今后的5 年中,体教融合一定会进入快车道。根据国家的义务教育和学历教育功能,体教融合对应不同学校阶段,适应不同年龄段,作为学生成长中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冰雪体育的艺术性和健身性的统一,国外更把其视为贵族运动。学会一种冰雪体育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在于塑造了顽强的生活意志、优雅的生活姿态、高雅的人格情操,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中小学阶段的体教融合

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可从青少年的体育精神中得以体现。中小学阶段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冰天雪地里的中小学校开展体教融合,具有区域性和独特性。塑造人文要素和健康体质的统一必须以体育作为基础。中小学学历序列递进的教育过程,需要对各个年级和年龄段有针对性地融进冰雪体育元素,在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中找到切入点,实施“四步走”,即普及以“教”、提升以“训”、引领以“赛”、激励以“奖”的方式,做到体育和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深度融合。

1.冰雪体育教材进课堂

学校青少年的体育课程要立足在游戏的基础上,以激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宗旨。冰雪体育是娱乐的一部分,要做到寓体于教、寓乐于体。以往的教材侧重于技术性知识,更多的以灌输性的方式实现知识的传递。教材的描述性多、演示性少;抽象性多、具象性少,专业术语的深奥对于教材的普及使用造成心理壁垒。再加上有的地方由于缺少冰天雪地的冬季体育环境和必要装备,教材和现况脱节,讲义和实际脱钩,最后导致体教“岐路”,教体“脱轨”,致使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促进体教融合必须推进教材进课堂,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高青少年的基本冰雪运动常识和兴趣。

2.冰雪体育活动进课余

青少年的课间、课余时间受到补课的影响,使学生很难有自由活动时间。对哈尔滨50 所中小学校的调研发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学生在校的课外自由时间分别3:2:1。除了规定的体育课,课间体育活动的占比随着年级年龄而成反比。体育活动要不拘泥形式,不限定时间。比如在自然下雪的情况下,学生自发的雪合战活动、扔雪球活动、溜冰活动要因地制宜的开展起来,比强制性的活动选择更有“人气”。自由的、自主的、自觉的、自动的、自发的体育更有生命力。

3.冰雪体育成绩进考评体系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初始阶段。以往的体育考试往往形式化,体育成绩的指标功能、评价功能不断弱化,甚至视体育成绩可有可无。由此,冰雪体育沦为“学校不重视、家长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生不重视”的“四不”状态,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抑制了教师的积极性。所以,推进冰雪体育的体教融合,要从考评体系入手,考核教师的职业资质,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

4.冰雪体育赛事进奖励范畴

现在中小学阶段的比赛项目很多,每年各地冬季举办多项商业性和非商业性比赛。比如截止2020 年12 月末,河北各地大中小学举办的赛事活动达到四百多项,与学校冰雪运动有关的比赛吸引了很多学生参加,但他们所获得的优异成绩有很多不被教育系统认可,造成学生体育能力评定和个人成长严重脱节。比如,升学的考试录取参考项中,冰雪赛事的成绩在被边缘化。特别对于认定的赛事等级,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的协同性不高,互认性不强。即便在冰天雪地区域,冰雪体育也成为小众项目,直接影响了师生冰雪运动的参与度。因此,确立“国考”性质的冰雪运动比赛,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更有利于体教融合的推进。

5.冰雪体育场地进操场

对于冰雪运动而言,必须依托场地和冰雪载体才能实现,冰雪场地尤为重要。但用地紧缺是学校的共性问题,很多学校的体育场地少之又少。学校的冰雪场地“返季节”闲置,成为制约冰雪运动进校园的瓶颈。开展冰雪运动可以利用自然冰雪、人工冰雪和仿真冰雪。按照国家体育场馆规划,要求每50 万人口具备一座标准化冰雪馆。但是,标准化冰雪馆投资运营的成本对于学校经费而言又难以承受。所以,要因地制宜地开展“非标”场馆场地进校园,例如“北京101 中学”的300 平方米的迷你滑冰教室,以及张家口“经开一中”240 平方米的迷你滑冰场等,在中小学冰雪体育教学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则可以利用冰天雪地的自然水资源、自然坡面开展天然冰雪运动教学。随着社会发展,校园的运动场地功能划分更精细化,新的可移动人工冰场和滑雪训练器完全适合这样的场地条件,做到随用随设、不用即移,保证了场地四季全项利用。

6.冰雪体育教师进编制序列

通过对哈尔滨平房区中小学的调查,该区体育老师中真正具有滑冰和滑雪资质证书的教师不到1/3。很多老师虽然来自体育专业,但是不熟悉冰雪体育。相反,很多退役冰雪运动员却由于学历和资格证问题不能进入教师序列。很多学校的冰雪运动授课受到季节制约,加之从人力成本考量,很多学校认为冰雪运动教师可有可无,这样,冰雪运动成为“外来物种”,即便有社会培训机构替代落地,但往往由于避嫌功利性原因,也不受学校和家庭欢迎。况且这种表象化的体教融合仅仅是表面对接、表层渗透,没有达到合二为一的融合状态,拆分几率大,缺乏稳定的融合机制。因此,推进体教融合,不仅仅是冰雪项目进校园,更应是冰雪场馆进校园,冰雪人才进校园,让冰雪人才成为校园冰雪运动的骨干,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冰雪体教融合。

(二)高教阶段的体教融合

高教阶段指高等教育阶段,对于这类高校在校生如何开展体教融合,应该分两个层面研究,一是完整的体育类院校,二是非体育类的普通院校。我们对冰天雪地环境中高校数量做过统计,包括各省区的高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见表2),证实这是一个庞大的体育群体,体育消费能力具有一定的导向性,高校是体教融合的主力军。

表2“冰天雪地”中各省区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2019 年)

1.冰雪体育纳入必修课范围

2019 年教育部批准首都体育学院等九所高校开设冰雪运动专业。特别是冬奥会筹备以来,冰雪运动备受瞩目,河北体育学院和张家口学院纷纷开设冰雪课,北京体育大学开设冰雪运动学院,首都体育学院成立冰球学院,以冰雪运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扩充与调整正在加速进行,将传统的冰天雪地的运动方式南展东扩西进。非体育类的高校也更加注重冰雪运动的研究和科技转化,很多高校关注投资冰雪项目,加大冰雪运动推广力度,建设冰雪场馆,开设冰雪俱乐部等。尽管如此,但由于冰雪体育未列入选修课和必修课,从课程设置上冰雪运动没有进入教学视野,导致冰雪运动融合深度和广度仍然有限,造成我国的高校群体冰雪运动普及率偏低,没有形成可持续的运行机制。即便在冰雪资源富集的省份,冰雪运动课程也没有进入高校必修课。笔者在十年前曾呼吁黑龙江省政府鼓励属地高校开设冰雪运动必修课,鼓励大学生上冰雪,但受限于经费、场地、安全等因素,很多高校至今没有开设滑冰滑雪课。

2.冰雪运动比赛进校园

冰雪运动赛事示范性高、引领性强,对于大学生有吸引力。特别是大学生参与的冰雪比赛,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我国有“大体协”组织,很多高校也有各类运动俱乐部。一些知名院校,开展体育运动的社会形象良好,学生选择的赛事观赏对社会产生从众心理,带动社会对体育赛事的关注。

在美国高校有大学生联赛、循环赛、锦标赛,成为高校的对外形象展示。“无赛事不校园”,美国很多运动员都来自高校。而我国的冰雪运动在高校还属于微众项目,曲高和寡的状态一直没有彻底改变。因此,推进冰雪运动赛事进校园可以给大学生运动普及机会,让冰雪运动入眼入心,成为大学生的终身爱好和选择。

3.冰雪运动爱好进社团

大学生是非常具有个性的群体,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平行线,因为时间分配的差异,赋予了社团活动的业余性特征。新时代的大学生生活是开放状态的,很多大学生的业余爱好甚至成为主业,形成校园内的多元化成长氛围。现在的部分高校有滑雪俱乐部、冰壶俱乐部、滑冰俱乐部、冰球俱乐部等,经常组织各类活动。比如,清华大学滑雪协会是一个以滑雪为中心的学生社团,是全国最大的学生滑雪组织之一。

4.冰雪项目创新进教研

从运动教育的角度推进体教融合仅是体教融合的一个方向。其实,体教融合除了运动形态,还有文化形态和科技形态。冰雪运动衍生的文化符号往往在大学生中更容易形成潮流。为促进冰雪运动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匹配,而高校是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聚集着一大批敢于挑战的人群。冰雪运动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诸如冰雪运动的场馆、设施、装备、器械、穿戴用品等,均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一直在改写冰雪运动的世界纪录,冰雪运动对科技的依赖越来越重要。高校师生是冰雪运动的参与者,对冰雪科技创新很有体会,作为体教融合的践行者,他们对冰雪和科技的耦合关系更清楚、更明确,也更有方向感。

(三)体教融合中的人文培育

我们推进体教融合,不是简单的训练一种技术,培养一种技能。而是寓体育于教育中的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过程是增长知识的过程,其知识的养成又有内外之别,心体之分,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身体”。从体育一词的迭代进化分析,体育在于内外兼修,不仅在于练个筋骨皮,更在于精神层面的充实,在于整个人体质层面的提高,二者缺一不可,不仅要四肢发达,更要头脑智慧。

1.体教融合是改变育儿模式的契机

对于出生在00 后“新新人类”而言,要比上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小皇帝”更有优越性。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早已摆脱上世纪营养不良的状态,反而处于营养过度、体质超标的状态。据哈尔滨妇产医院相关统计,“00后”的出生儿体重平均值明显高于上世纪末期,应该说,小孩子出生起就有了先天性的“赘肉”。再加上受我国传统育儿理念“再苦也不要苦孩子”的影响,少儿的后天培育更在于知识的灌输,缺少少儿体育的体能“补课”。父母和老师平时对孩子的坐相、站相的要求有偏差,听话成为“静态”标准,从上幼儿园开始“背过手”的坐姿一直持续到小学毕业,可谓“静”化了孩子的天性。把“动”、“好动”、“爱动”作为评价孩子淘气调皮的贬义词标准,在儿童体育心理形成自我障碍,造成孩子的“情感”自我封闭。因此,我们提出培养孩子的“玩心”很重要,体教融合应从幼儿园和小学开始。欧洲的教学体系中,少儿玩的时间和学的时间处于1∶1 状态。而我们却在强调“体育课不被占用”,“每天保证一小时活动时间”。对于冰天雪地的人们而言,天冷更是“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最好托词,即便冬季游戏,也多选在室内活动,堵塞了通过“玩乐”亲近户外和自然的通道。

2.体教融合是培养博爱与沟通的方式

我们推进体教融合,更多在于体质层面。其实,运动改变大脑,体育调节心态。由于体育活动的挑战性和对立性,可以通过体育搏奕培养孩子的“爱心”,这正是毛泽东主席倡导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体育比赛风格。友谊是人与人的关系表现,或友谊或敌意,通过运动平台或场合沟通情感,实现情感的转化与过度,这也是平时所说的把“对手”变“玩伴”,体育成为最优的酶介质。对于冰天雪地的社会,“少子化”已经是社会普遍现象。孩子自小养成的“独尊”,在祖孙三代的众星捧月的氛围中已经形成。而在集体游戏的纽带里,儿童由陌生到朋友,恰恰培养了孩子以“爱”为核心的情感,因为爱,才合群,因为合群,会更快乐。

3.体教融合是培养勇敢和胆略的平台

早在在1993 年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在《读者》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中日青少年的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曾引起国内教育和体育界的大讨论。2004 年《长江日报》也有一篇报道,记述中日韩青少年一次负重远行比拼研学活动,中日韩各派出若干名组成一个远行队伍,在途中主要考核体能、自立性、团结互助等。在最后的胜负中,发现了中国队的问题,除了体能偏弱,就是缺乏爱心和独立生活能力,严重依靠父母,缺乏互助的友爱。由于缺乏体育精神的锤炼,从小学到大学没有养成一种挑战的胆略和应战的勇敢,形成很大的“伪娘”群体,产生了对社会的畏惧,对工作的敷衍,成为哈韩哈日的“哈哈族”,依托父母,依赖家庭,依靠社会的“啃老族”、“躺平族”的三依群体。

4.体旅融合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志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重理轻文、重教轻体的思想由来已久。在民间的认知中,体育就是“玩”的代名词,甚至有一种观点认为体育可以用家庭劳动取代。无论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成长评估中,体育维度一直被轻视。殊不知,体育是一门科学,是人身体自我发育过程对社会贡献的重要载体,没有强健的体魄,就没有知识的归属。清华大学提出“无体育不清华”,黑龙江大学提出“无冰雪不黑大”,把地域性的冰雪运动融合在校园文化中,融进大学生的成长中。因此,我们可以说,评价一个学校的指标体系也要调整,不仅是看专利数、论文数、课题项目数。也要看体育的结合程度、融合深度。评估基本的指标可以看大学的体育俱乐部数量,大学自发自觉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大学举办体育赛事的场次,大学获得体育奖牌的数量。而对于学生而言,除了看他的专业成绩,也要把体育项目作为评估标准和术科同等待遇。

东京冬奥会的金牌数是对疫情期间体育运动的最高认可。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无论国际还是国内的运动员,都是一个体育“加身”的示范,奥地利业余的自行车运动员安娜·基森霍费尔不仅是一位数学博士,还是一位老师,她的自行车运动来自个人爱好,她获得冠军的诀窍不仅是平时的训练强度,更在于她用知识对赛事的分析而确定的比赛策略。我国的很多运动员也分别来自于各所大学,和以往的国家训练队、专业队不同。运动员的体育技术和人文同步提升。比如,暨南大学的苏炳添副教授,还有清华大学国际商务学院的射击运动员杨倩等,他们的体育成功过程无不渗透着学识的融合与加持。特别是苏炳添副教授的关于短跑的论文,把体教融合推进到更高境界,改变了以往运动员体育工作者“能练不能写”的局面。科学的训练来自于知识的支撑,体育改变大脑,知识改变命运,如果知识和体育对接,就会形成体育发展新方式。

四、冰天雪地中体教深度融合的价值导向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的《意见》出台,体现了三种社会导向,一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导向,二是政府机构功能转型的导向,三是家庭与个体自我发展的导向。如果从社会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体教融合将开启教育和体育的新一轮改革,当然也会衍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市场空间,对我国双循环际遇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社会价值取向

1.矫正个人职业规划的价值取向

国家宪法赋予每个社会劳动者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对于教育方式,近年来我们误入怪圈,主要表现在现有的教育模式背离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不单纯是技术层面的分数指标,更应该是体质层面上的素质表现。教育是一种文明的传播与熏陶,既要培养完整人格,更要养成健康体魄,特别在学校阶段的唯分数论,扼杀了国人的创新天性。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入,将彻底改变教育单一功能命题,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先要具备健康的体魄,然后再具有掌控科技的能力,做实个人发展“零和一”博弈,健康的体魄是“一”,其他都是“零”的道理,为社会的每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指明了成长路径。

2.调整家庭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目的不应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规划。家庭是社会的一份子,如果一个家庭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的负担或者累赘,这样的家庭教育就需要调整。多年来,我国的教育处于改革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很多是受到家庭价值观的掣肘。唯分数论从小学到高中的延续,造成我国青少年整体身体素质不断劣化。尤其是对于体育锻炼的偏颇观点,使青少年从游戏到运动阶段出现空白,少儿没有游戏的留恋,青年没有运动的偏好,更多失掉阳刚的“伪娘”,更多长不大的“巨婴”,已经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和竞争力。体教融合就在于协调个体、家庭和社会的三角关系,建设有利于经济发展、家庭和睦、个体阳光的稳定社会架构。

3.理顺学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学校是社会教育的大本营,从私塾时代到现代学堂教育,学校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加,从教书育人的场所变成培育社会个体的全面成长机构,每一位社会人都有不同的学校经历,从学校学到的知识让其受益终生。但是,由于社会的多样性需求,学校的人才模式也不可能是唯一的,从身体到心理,从体质到素质要为社会提供多元性的供给。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的教育迈上新台阶,不过,由于分数挂帅和唯升学论的影响,教育和体育脱节的后遗症正在显现。培养什么体质的人,教育什么素质的人正成为世纪之问。所以习总书记在考察学校体育时说“要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对于冰天雪地中的学校,要因势利导开展序列化冰雪运动专业,若要孩子没有病,冰天雪地动一动(冻一冻的谐音),用野蛮人的身体承担现代文明的责任。

4.改变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价值取向

需求引领供给,社会对劳动者需求标准,是影响个人、家庭、学校的风向标。知识固然重要,体质不可小觑。社会文化多元、产业多样,为每个人的发展创造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生存空间。每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既有仰望星空的指引,更要有脚踏实地的推动,如何集二者于一身,是个人职业规划中很难完全做到的。而体教融合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生产力要素复合的根本问题,就是人的体质与素质的问题,为我国第二个百年发展奠定了劳动力基础,变改革初期的人口数量红利为质量红利,保证我国社会建设行稳致远。

(二)市场价值取向

1.供给侧的商业价值

政府的政策导向,往往预示着一个新产业的成长空间。我国在教育领域的几次重大政策调整,无形中助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1997 年的大学扩招政策,推进了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空间,带动了城市地产和培训产业的发展。大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推进了城市人口的集聚。二是今年推进的教育改革,学校人才培养分流导向,要保证职教生源与普高生源的1:1 比例。对应不同的政策,市场会出现相应的产业形态对应。这也是政策效应的市场化表现方式。

体教融合政策的推出,表面上看到的仅仅是社会现象,但是,从社会现象衍生的社会行为往往具有经济特征。落实体教融合的具体措施,将会为市场的二元角色创造新机会。特别是“双循环”机遇下,很多产业面临产能过剩、结构不合理、布局不科学的困境。在去产能、去杠杆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社会的重中之重。在实例分析中我们发现,体教融合对于冰天雪地社会形态中的学校会产生很多商业机会,比如,河北、北京、黑龙江等省市连续三年搞的冰雪进校园活动,需要大量的冰雪场地、冰雪装备、冰雪个人穿戴用品。随着冰雪体育在校园落地生根,将会衍生诸如培训、赛事等经济类型。企业的嗅觉是灵敏的,围绕冰雪体育与教育融合将会衍生出强劲的产业链。

我国目前的冰雪体育活动,大多是基于自然的冰场、人工的冰场、人工的滑雪场实现的。对于冰天雪地的环境而言,冰雪运动并不陌生,这种基于儿少游戏的体育记忆,非常受到社会欢迎。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于运动安全的理解,很多冰雪场馆功能可以在室内实现。人工制冷技术、造雪技术、制冰技术、保温技术不断突破,使冰雪运动由单季运动变成四季运动。特别是制冰造雪成本的大幅下降,给冰雪运动的普及创造了市场机会,这方面张家口市的冰雪全覆盖政策可以借鉴。张家口市虽然也在冰天雪地区域内,但是冰雪发展一直处于后发地位,24 届冬奥会即将在张家口举办,为张家口冰雪运动带来机遇。为推进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落实习总书记“让冰雪产业和冰雪运动在张家口落地生根”的指示,张家口市自2017 年开始推进冰雪运动全覆盖推广普及策略。实现“一县一馆,一校一场”,特别引进迷你型滑冰教室,在原有的场地空间稍作改造,实现了冰雪运动四季落地学校,使学生可以足不出校,参与一系列的冰上运动。从冰上运动的立、蹲、蹬、滑、转、旋、跳、切、压、停的基本动作开始,让冰雪运动成为学生掌握的一种基本体育技术,通过四季交替,室内外转换,使冰雪运动在校园成为学生体育课的首选,课余活动的热手项目。

孙春兰总理在山东参加全国学生运动会中强调,体旅融合不仅是学校本身的项目,更是社会参与的项目。她指出可以通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体教融合,特别对于学校师资缺位的项目,社会培训是很好的供给平台。鼓励学校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业态融合。这也为社会性的培训机构、体育俱乐部创造了商业机会。对于学校可选择的冰雪运动项目而言,按照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两大类七个大项15 个分项109 个小项目,体教融合选择一项或两项作为学生掌握的技术,让冰雪运动的爱好、兴趣、特长成为陪伴学生终生的项目,获得冰雪运动带来的乐趣。我们不能否认,在社会的观瞻中,如果来自冰天雪地的人不能掌握冰雪运动项目,似乎成为一个区域的遗憾。就好比常在海边生活的渔民不会游泳,难免成为饭后的笑料。因此,我们在冰天雪地社会环境中重点推进冰雪体育的融合,能够催生很多的产业项目,筑牢冰雪产业的制造业基础。如果形象比喻冰雪企业是一头牛,冰雪项目就是牛鼻子,做好冰雪项目,企业就会快速跟进,自然形成供给侧为支撑的产业基础。

2.需求侧的市场功效

市场需求的蝴蝶效应,一定会传到产业领域,这与产业中的价值链供应链密切相关。特别是政府出台的产业政策、行政措施,引领作用明显,都能为市场创造几何级数的需求效应。无论哪个部门的政策出台,必然形成政策配套。对于体育和教育两个并行机构下的体教融合政策,市场的叠加效应正逐渐显现。从政策出台到市场传导虽然有时间延迟,但是作为市场主体,需求侧的偏好对产业发展具有强劲的拉动力,为满足需求方的供应链、相应的价值链自然会经历新的重组,市场的功效波及到市场的各环节各区域。尤其对于冰雪体育而言,传统产业链、供应链都很庞大,在新的产业政策中需要重新定位,配合体教融合的项目,打造新的产品系列很重要。

学校作为政府财政拨款单位,本自具有集团采购能力和消费行为。在推进体教融合的过程中,特别是冰雪运动和教育的融合过程,往往与其他体育运动形态有所差别。比如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类,场地和投入都比较小,产生的市场刺激有限。从事三大球类相应的体育运动,对于个人而言,仅仅是个人穿戴的运动服饰,对于学校而言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学校添置一套篮球设备或者一套足球设备,采购金额不超过万元。根据网上采购数据,可移动升降篮球架2500 元,教学训练的篮球价格300 元钱,做一个篮球场的工程费不超过5000 元,合计10000 元投入即可完成具备篮球训练功能的场地。但冰雪运动就不同了,如果不依赖自然冰雪场,需要人工浇制冰场的话,参照2018 年哈尔滨教育局体艺处的采购数据,一个非标准冰场的价值50000 元,非品牌的滑冰刀鞋每双大约200 元,学校还需要配置冰鞋磨刃装备和冰雪维护装备。在场地上需要的投资50000 元,增加市场的消费额度相当于三大球的中篮球的5 倍。从市场的角度看,市场流动性的额度,刺激企业的供给和投资意愿。如果冰天雪地区域按照地域特色采取冰雪运动优先进校园的话,大约可以刺激千亿级的市场机会。以黑龙江省为例,2019 年黑龙江省共有小学校1420 所,在校生数为913966;初中学校1431 所,在校生人数为1278727;普通高中368 所,在校生人数为551656,按人均体育消费1000 元估算,学生个人消费额度达到270 亿,3219 所中小学学校集团采购额度可以达到1.6 亿元。如果将在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计算在内,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数量81 所,在校人数778160,单体集团购买应该是中小学的十倍,大学生个人消费按平均数1000元计算,拉动消费77 亿,创造市场流动性达到350 亿,在冰天雪地环境中的十二个省区,创造超过5000 亿的投资空间。参照产业链和上下游的乘数效应,冰天雪地环境中冰雪为主的体教融合前景非常广阔。

五、结语

推进冰天雪地自然环境中体教融合,冰雪体育首当其冲,无论是大中小学校,选择对应的冰雪项目,既要考虑安全,还要考虑成本。既要和国家战略的匹配,又要顾及学生全面成长。如果一项运动具有地域特色,又有市场需求,满足学生职业规划,助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定会成为区域优先性选择。体教融合不仅培养学生一种技能和爱好,更在于培育了一个潜在的产业形态和需求市场,衍生出放量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将会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体教冰雪融合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
体教融合背景下西藏农牧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