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2022-03-16陈婕妤沈雪玲薛智铭易爱军

商业经济 2022年3期
关键词:产业链江苏海洋

陈婕妤,沈雪玲,薛智铭,易爱军

(江苏海洋大学 商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推动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源头,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对发展海洋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目前,随着渗透推进海洋强省战略,迅速发展江苏海洋经济,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海洋产业重点领域技术加快突破、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海洋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与海洋强省的目标对比,与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比,仍留存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发力。

一、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对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等方面。徐胜、杨学龙(2018)在构建创新驱动指标体系前提下,对我国海洋产业和创新驱动的灰色关联程度进行调查分析,得出转型海洋产业以及集聚海洋产业的动力是创新驱动。杜军、寇佳丽、赵培阳(2019)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对创新海洋科技、升级海洋产业结构和增加海洋经济三者之间的非静态关联程度进行论证分析,得出升级海洋产业布局对增加海洋经济有明显影响,增加海洋经济对创新海洋科技有明显影响。黄英明、支大林(2018)在海陆经济一体化视角基础上对南海区域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由于同质化的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发展不足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降低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衔接划分的海陆地域等,使海陆产业关联度逐年跌落,建议通过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共治海陆生态环境、协调海陆产业布局等予以改善。易爱军、吴价宝、沈和易(2020)从海洋新兴战略性产业、海洋支柱产业及其他产业对江苏省海洋经济的不足进行分析,建议从提升海洋第三产业占比、加快科技创新、加快全产业链基地建设三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江苏海洋经济。张宏远(2020)对江苏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共建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建设海洋科技区创新合作中心、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产业体系、构筑长三角一体化海洋科技创新共享平台等关于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的对策提议。吴价宝、易爱军、方程、宋儒鑫、黎梓祺(2021)分析了江苏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认为江苏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环绕海洋发展制度、海洋资源市场系统、海洋产业系统、海洋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力。从以上文献可知,既有文献为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对于江苏省海洋产业的具体问题分析仍略显不足,亟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推进高质量发展江苏和其他沿海省份的海洋产业。

二、江苏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2020 年江苏省海洋经济整体呈上升趋势,海洋生产总值(GOP)达到7828 亿元,与2019 年相比增长1.4%,是少数几个实现正增长的省份之一。海洋生产总值(GOP)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中占比达到7.6%,在全国海洋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9.8%。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长438.4 亿元,在海洋生产增加总值中占比达到5.6%;海洋第二产业增长3773.1 亿元,在海洋生产增加总值中占比达到48.2%;海洋第三产业增长3616.5 亿元,在海洋生产增加总值中占比达到46.2%。海洋产业结构呈现出“231”模式,与预期的“321”模式的海洋产业结构仍有所出入。

表1 2020 年海洋经济三次产业增加值情况

2020 年本省重要海洋产业基本全面恢复正常生产,全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2921.7 亿元,与2019 年相比上升1.4%。发展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分别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四大产业,其增加值在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中海洋交通运输业占比达到38.1%,海洋船舶工业占比达到24.3%,滨海旅游业占比达到14.3%,海洋渔业占比达到11.3%。

表2 2020 年江苏四大海洋产业增加值情况

三、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江苏省海洋经济正值稳定上升的趋势,在发展海洋产业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海洋产业结构布局、海洋产业管理体制、海洋产业智能化水平和海洋产业链仍有待加强。

(一)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有待优化

江苏海洋经济整体势头上升较好,和其他沿海省份相比,虽然经济总量大致趋同,但海洋经济的发展差距却较大。相邻的山东省经济总量不如江苏省,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7.6%,但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已经超过20%,差距愈加明显。江苏省一直致力于发展“321”的海洋产业结构模式,但是目前三种产业所占比例为“231”结构模式,因此在产业结构和布局上存在缺陷,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仍有待优化调整。

(二)海洋产业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江苏省委省政府虽就海洋产业发展出台了较多的政策,但各政策并未明确海洋产业管理方面的具体举措,对涉海部门的管理仍较松散,各部门之间交流较少,沟通不顺畅,导致政策执行力度大打折扣,海洋产业管理处于松散无序的状况。

(三)海洋产业智能化程度有待加强

海洋产业智能化是海洋经济突破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智能化水平,才能促进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当前,江苏海洋产业领域网络协同打造、大范畴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还未大范围推广,产业供应链云平台也亟待建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也需优化升级。且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等主要海洋产业普遍存在同质化现象,产业科技含量不高,与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聚化的理想模式差距十分明显。

(四)海洋卓越产业链有待打造

目前海洋卓越产业链仍处于初步建设状态,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为代表打造的全产业链基地建设进度较慢,海洋船舶工业、海洋风电等重点产业链的核心元器件和基础零部件大多数还依赖进口,海洋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基地、风电高新技术全产业链基地和海洋工程装备全产业链基地的建设目标和举措还不清晰,如何打造海洋卓越产业链还缺乏明确具体的思路。

三、推进江苏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针对目前江苏海洋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智能化水平较低和产业链不强等问题,接下来需围绕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完善管理机制、提升智能化水平以及强化卓越产业链等方面发力,推动海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

江苏要充分挖掘自身海洋资源和海洋空间的利用潜力,提升海洋产业布局水平,对海洋第一产业、海洋第二产业和海洋第三产业比例进行优化。一是要完善海洋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基础设施,使第三产业在更加完善的基础保障下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提高滨海旅游业等海洋第三产业的产出水平。二是以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提高海洋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减少耗能,进而使第二产业的产出水平上升。三是要平稳发展海洋第一产业,以转型渔业发展方式和扩大养殖规模为重心。通过强化海洋第三产业为主,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辅,助推江苏海洋“321”产业布局模式的形成。

(二)完善海洋产业管理机制

当局要立足于海洋产业整体发展视角,采用积极措施对海洋产业进行综合整治。一是要不断改善海洋发展计划,优化海洋产业管理体制,保证海洋产业的整体性管理。二是要强化对各类涉海部门的管理,落实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从而提高各部门的综合管理水平。三是将对海洋产业管理的重心放在对各涉海机构部门的执行力度上,确保各部门执行到位。同时政府要确保在海洋产业管理中的各种角色扮演到位,市场在海洋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手段要充分施展,通过市场以及政府的协同合作,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管理同步进行。

(三)提升海洋产业智能化水平

一是建议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资源,培养、拓展和维护目标消费群体,构建并推行海洋产业领域网络协同打造、大范畴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作新模式。二是要改变现有的海洋产品流通产业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集中流通环节,打破产业信息孤岛,让买卖双方信息对称,使供应链透明化,打造“以需定产”的海洋产业供应链云平台。三是要加强与智慧物流和社区团购的合作,使供应链数字化智能水平进一步升级。

(四)建设海洋卓越产业链

江苏应围绕优势产业在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打造全产业链基地。一是在连云港建造海洋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基地。应加速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的建造进程,打造海洋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平台,强化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与健康产业方面小微企业的孵化培育。在研发海洋生物医药的基础上,辐射带动健康医疗、诊断试剂、医疗器械、基因技术等配套产业的发展。二是在盐城建造风电高新技术全产业链基地。要牢牢抓住国家风电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优势,探索风光发电与海洋牧场、天然气发电、油气产业等融合的发展新模式,促进风电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产业聚集、布局完善风电高新技术全产业链基地。三是在南通建造海洋工程装备全产业链基地。应加快对高端海工装备涂料以及防腐保护的核心技术研究,改善对国外品牌的依赖现象。同时依托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开发建设,打造“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建设安装-智能运维-数据中心-检测认证-智慧能源”全产业链,建设国家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并依托海洋资源的丰富性,有序推进海上风电、核电等骨干电源建设,致力打造江苏最大清洁能源基地。

猜你喜欢

产业链江苏海洋
江苏:让非遗在生活中绽放光彩
数读江苏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水韵江苏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图说江苏制造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