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中后期山人出版活动探微
——以陈继儒为例

2022-03-16韩玉峰北岳文艺出版社太原030001

名作欣赏 2022年8期
关键词:出版业

⊙韩玉峰[北岳文艺出版社,太原 030001]

一、明中后期出版概况

明代中后期,社会动荡与安定交织,社会经济缓慢发展,而相对安定的东南地区发展相对较快,工商业相对发达,使得阶层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原来的士农工商的阶层固化,诞生了市民阶层,使得人们有更多的谋生机会。

市民阶层的大量增加,使得图书的读者面扩大,图书的商品流通大大增加,出版者与读者之间,产生了许多种流通方式,诸如书市、异地设店、坐贾,等等,有水路,也有陆路。

出版业的发展离不开坊刻的繁荣,生活在嘉靖至万历时期的江阴人李诩曾说:“余少时学举子业,并无刊本窗稿……今满目皆坊刻矣,亦世风华实之一验也。”另外近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明时刻书工价之廉”条引用蔡澄《鸡窗丛话》,说明明代私刻之盛,读书之人,必刻一部书稿,贩夫走卒,去世要弄一篇墓志铭,如果这些板籍都保存的话,即使以大地为大架子也放不下。

另外,明代无论是官刻、坊刻,还是私刻,都很繁荣,明嘉靖以后,刻字价格很低廉。清代光绪年间和宣统年间的刻工价格比明末增加一倍,可见明代刻书之廉价。如下资料的记载可作为佐证:

按:明时刻字工价有可考者,陆《志》、丁《志》有明嘉靖甲寅,闽沙谢鸾识,岭南张泰刻《豫章罗先生文集》……以一版两叶平均计算,每叶合工赀一钱五分有奇,其价廉甚。至崇祯末年,江南刻工尚如此。徐康《前尘梦影录》云:“毛氏广招刻工,以《十三经》《十七史》为主。其时银串每两不及七百文,三分银刻一百字。”则每百字仅二十文矣。今湖南刻书,光绪初元,每百字并写刻木版工赀五六十文……至宣统初,已增至百三十文,以每叶五百字出入,每钱银直百六十文计,每叶合银三钱畸零,视明末刻书已增一倍。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出版业的发展,而出版业的大发展还表现在当时出版的图书品种上。杜信孚编著的《明代版刻综录》共著录图书7740 种,而洪武至弘治时期的一百多年间共著录图书766 种,正德、嘉靖、隆庆六十多年间共著录图书2237 种,万历至崇祯七十多年间,共著录图书4720 种。明代后期,出版的小说、戏剧,不完全统计有一千多种,是明初和明中期的几倍,明后期私人著史,甚达几千种,而明代此前总和不足百种。

二、陈继儒的出版活动

明代出版业的发展,尤其明中后期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促使一些知识分子未走“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科举之路,隐居山林,成为“山人”,通过著书、编书等谋求生活。这类型的人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三十多人,诸如徐渭、屠隆、王稚登、梅鼎祚、黄省曾、俞安期、陈继儒、郑若庸、赵宦光、冯梦龙、周诗、李敏、周天球、王寅、傅汝舟、俞安期、何璧、陆弼、黄姬水、王逢年、姚咨、陆采、潘之恒、李杜、王野、周履靖、沈与文等。由于人员众多,内容驳杂,限于篇幅关系,本文只拟对陈继儒的出版活动进行探析和研究。

(一)陈继儒其人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明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文学家、书画家,著名山人。

《明史·隐逸·陈继儒》说,陈继儒幼年时天赋异禀,能作文章,同郡的徐阶别特器重他。长大后与董其昌齐名。曾与权贵有过交往,太仓王锡爵曾招陈继儒与他的儿子王衡在支硎山读书。曾被王世贞看中,而三吴下之士竞相与继儒成为师友。陈继儒二十九岁那年,将儒衣儒冠焚烧,以绝科举之路,隐居于昆山。过着以诗文书画为友的优雅生活。

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里更具体地描述了陈继儒在晚明社会的影响:“继儒……与董玄宰、王辰玉齐名。……委东四王公雅重仲醇,两家子弟如云,争与仲醇为友,惟恐不得当也。玄宰久居词馆,书画妙天下,推仲醇不去口。……眉公之名,倾动寰宇。”

从以上记载可知,陈继儒的形象是一个绝意于仕途、飘飘欲仙的隐士,名气很大,远近闻名,“倾动寰宇”,都想和他成为朋友,“争欲得为师友”,在今天看来就是粉丝很多,自带流量。

陈继儒一方面被当作高雅超逸的隐士,另一方面却有不同的记载,遭到许多同时代或后代文学家的诟病。

清代文学家蒋士铨的传奇《临川梦》,在第二出“隐奸”,陈继儒登场诗中讽刺陈眉公“獭祭诗书充著作”,讽刺其著述无非就是剪刀加浆糊。《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在王衡面前嘲讽过陈继儒(《消夏闲记摘抄》卷下“陈眉公学问人品”)。

亲人去世后,陈继儒谢绝一切应酬,闭门著书,“亲亡葬神山麓,遂筑室东余山,杜门著述,有终焉之志”。陈继儒也是一位多才多艺之人,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书画鉴别,美食茶艺,养生体闲,园林艺术,“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文强识,经史诸子术伎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核”。其著书和编书,可谓颇丰,让人叹为观止。因其名气远播,先后被侍郎沈演及御史给事中诸朝贵举荐,说他“道高齿茂,宜如聘吴与弼故事”,屡次下诏到朝廷做官,但他都以病疾推辞,“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最终年享八十二岁。

(二)陈继儒出版活动探析

1.著书都为稻粱谋

清代文学家蒋士铨《临川梦》有一段:

费些银钱饭食,将江浙许多穷老名士养在家中,寻章摘句,分门别类,凑成各样新书,刻板出来。吓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时文朋友,拜倒辕门,盲称瞎赞,把我的名头传播四方。而此中黄金、白镪不取自来。你道这样高人隐士,做得过做不过?

这段记录了陈继儒请了一些江浙之地的穷老名士,将他们养在家中,做抄书摘编的营生,以此方式印书来哄骗读者,金钱不取自来,像这样的隐士,谁不想做呢?从其叙述中带有几分揶揄和嘲讽。

陈继儒要生存,赚钱养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了谋生而已,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把神圣的文学降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四库全书总目》以及清代文人再三嘲笑陈继儒“形同商贾”,这其实不太准确。陈继儒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官僚,不耕不宦,如何自食其力?陈继儒在《岩栖幽事》里曾说:

古隐者多躬耕,余筋骨薄,一不能;多弋钓,余禁杀,二不能;多有二顷田,八百桑,余贫瘠,三不能;多酌水带索,余不耐苦饥,四不能。乃可能者,唯嘿处淡饭著述而已。

陈眉公自己说,古代的隐士大都以耕田为生,然后我的筋骨单薄不能为之;古代的隐士会射鸟钓鱼,可是我不肯杀生;还有的隐士家有良田,有八百朱桑树,算是小康之家,有吃有穿,可我却是家徒四壁;古代的隐士能够以水为酒,以绳索为衣带,可我却不耐饥寒。这四个不能做到,那我只好通过著书来谋生。龚自珍有句“著书都为稻粱谋”,可陈继儒的“著书都为稻粱谋”是真的,因为他需要通过著述来谋生,不像龚自珍那样寓有悲愤之意,也不跟“避席畏闻文字狱”联系在一起。

2.著书何以稻粱谋

陈继儒在明代中后期,不通过科举之路来维持生计,而是选择一条著书、编书来谋生的道路,以他为代表的山人缘何能够靠此生活得有滋有味。在笔者看来,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出版业的繁荣,另一方面是陈继儒自身的条件决定的,以下就通过两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明代中后期出版业的繁荣为陈继儒著书、编书维持生计提供了客观条件:

其一,在明代中后期,出版印刷已日趋成熟,加之江南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发达,有了经济支撑,可以追求精神层面的消费,造就了一大批陈继儒文化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出版业的发达,保证了生产与消费比较顺畅,所以大量的诗集、小说、曲本等风行起来。

其二,明代中后期,坊刻与私刻数量可观,加之刻工的工钱也较低,参与人员较多,一片繁荣景象,为出版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其三,明代小说的繁荣和明代出版业的兴盛也是密切相关,明代很多人靠出版印刷图书也能赚不少钱。

其四,明代做书商,比较方便,既不用书号,也不用支付作者稿酬,更没有其他方面的说法。

除此之外,陈继儒自身的名人效成为其通过著书、编书维持生计提供了主观条件:

其一,陈继儒能够摸准市场的脉搏,精准进行市场定位,选择什么资料及如何编排更好推销,这除了个人的眼光外,另外就是对市场的精准把握。

陈继儒的著书内容庞杂,遍及整个经史子集,而其中与他自身生活方式有关的文人趣味书籍尤具特色。《明史》卷二九八“隐逸传”里也说他:

工诗善文,短翰小词,皆极风致,兼能绘事。又博文强识,经史诸子、术使稗官与二氏家言,靡不较核。或刺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竟相购写,征请诗文者无虚日。

这一记载同样涉及了陈继儒的编纂出版事业,“远近竞相购写,征请诗文者无虚日”,可谓盛况空前。

其二,陈继儒自身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使得他所编选的书籍成为畅销书的可能。陈继儒与官家的关系很密切,多次被人举荐当官,又与余邵鱼等当时知名的书坊主交情比较深如,这些原因在客观上有助于他组织书籍的刊发活动。

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下“陈征士继儒”有如下记载:

仲醇又能延招吴越穷儒老宿隐约饥寒者,使之寻章摘句,族分部居,刺取其琐言僻事,荟聚成书,流传远迩。款启寡闻者,争购为枕中之秘。于是眉公之名,倾动寰宇。远而夷酋土司,咸丐其词章;近而酒楼茶馆,悉悬其画像;甚至穷乡小邑、市盐豉者,胥被以眉公之名,无得免焉。直指使者行部,荐举无虚牍,天子亦闻其名,屡奉诏征用。

这里记载了陈继儒编书的具体情形,他把那些有文化但不富裕的读书人,请他们编书,寻章摘句,剪贴而成,这种书出版后很畅销,很多人“争购为枕中之秘”,最终,眉公之名远近闻名,上至天子,下至村夫都对他有所耳闻。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陈继儒的闻名不是因为编了书,而是因为他具有影响力,是引领者,书商想借他的名卖书,所以才会允许他请那么多的穷老书生来做事。

其三,明中后期,评点之风兴盛,这种集引导审美倾向与商业炒作的行为,影响了书籍的接受范围与商业价值,这应算是一种营销行为。

获得名家评点的书籍往往能引来更大的销量,尤其在当时兴起的小说、戏曲领域。署陈继儒之名评点的作品有《老子隽》《老子辩》《红拂记》《列国志传》《琵琶记》《西厢记》《玉簪记》《幽闺记》《绣襦记》《新镌历朝捷录增定全编大成》《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陈先生评选庄子南华经隽》《绣梓尺牍双鱼》等,这些作品中有不少应是伪托之作。陈继儒的评点以戏曲、小说居多,这些作品经陈继儒品评后,使得身价倍增。评点的繁荣为其谋生提供了机遇,谋生需求又促进了评点的盛行。

其四,请名人作序促使图书大卖,有利于图书市场繁荣。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曾对当时一书多序的现象提出批评,指出“人之患在好为人序”。然而,明代中后期以来序跋的作用并非顾炎武所说。在当时,序跋之文更重要的功能在于社交与商业推广。据丁申的《武林藏书录》记载:胡文焕“尝于万历天启间,构文会堂藏书,设肆流通古籍。刊《格致丛书》至三四百种,名人贤达多为序跋”。如果出版的书籍能够得到名人的肯定,会引导市场风向,有助于书籍的发行与传布。

陈继儒的《陈眉公集》,录书序、跋共八十篇,请陈继儒作序一方面是对其文坛地位的肯定,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书籍刊发时运用“广告”手段已经十分普遍。替人作序又是宣传自己,相得益彰。

其五,陈继儒具有商业意识,能把闲置的人力资源为己所用,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饭碗,另一方面也帮了自己的忙,所谓双赢,一举两得。

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下“陈征士继儒”有如下记载:

仲醇又能延招吴越穷儒老宿隐约饥寒者,使之寻章摘句,族分部居,刺取其琐言僻事,荟蕞成书,流传远迩。

陈继儒所编的书,很多并非原创,而是抄前人甚至当时人的不少文句集录而成。挂名陈继儒的不少书,也未必全是陈继儒亲自所选,陈继儒曾召集一帮生活困难的“穷儒老宿”来参与编书。

这些所谓的“穷儒老宿”是一些科场失意的读书人,既考不中功名,又不屑于从事劳动生产,生活窘迫。陈继儒利用这些闲置的人力资源为己所用,编书校稿,应该是一件“双赢”的事情。后来由于陈继儒的名气越来越大,好多不是陈继儒组织编纂的图书也署上陈眉公的大名,因为这样好卖。

通过对山人陈继儒出版活动的分析得知,明代中后期,随着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市民阶层崛起,通过著书、编书维持生计已经成为一种可能,改变了以往著书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宏大。读书人谋生手段也变得多样,除了学而优则仕,教书育人,还可通过著书生活,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从而使得明代周期的出版空前繁荣。同时,以陈继儒为代表的山人参与到出版活动中,使得他们能够通过出版谋得生计,保持经济上的独立,不依附于那个官僚,使得他们的言行也具有独立性,也为其他底层生活的文人提供了另一种生活路径。

①〔明〕李诩:《戒庵老人漫谈》卷八《时艺坊刻》,中华书局1982年版。

②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七《明时刻书工价之廉》,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185页。

③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江苏广陵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④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下),《陈征士继儒》,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637—638页。

⑤〔清〕蒋士铨著,邵海清校注:《临川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

⑥ 余祖坤、桑大鹏、程不识:《清言雅语 明清清言小品》,崇文书局2017年版,第99页。

⑦ 张廷玉撰:《明史》(第6册),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4338页。

⑧ 顾炎武:《书不当两序》,黄汝成《日知录集释》(卷19),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 860 页。

⑨ 丁申:《武林藏书录》卷中《文会堂》,胡应麟《经籍会通(外四种)》,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年版,第 185 页。

猜你喜欢

出版业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曙光初现了,出版业
由互动到嵌入产业链:出版业跨界影视业的模式变迁
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出版业危机
抗战时期贵州的出版业探究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发展理念与目标
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出版业管理人才培养
“互联网+出版”背景下的出版价值取向及出版方向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新闻出版业“十三五”规划调研座谈会在长沙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