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心理、社会与魔术
——一次即席近景魔术表演后的思考

2022-03-16魏宇韬

杂技与魔术 2022年1期
关键词:表演者魔术

文、图 |魏宇韬

本文拟通过一次朋友聚会上的即兴魔术表演,尝试在社会心理和人际知觉范畴内,对魔术表演中出现的情状和其背后的动因进行讨论,以兹对魔术作为表演艺术综合体形成更丰富的认知,更好服务于魔术实践活动。

情景再现

本文将一次即兴表演为例进行讨论。表演发生在2022 年春节假期,表演者与老同学相聚茶楼。如图所示,图中方框代表茶桌,红色为表演者,蓝色为观众,绿色是表演发生的区域。我们要讨论的表演过程及反响如下:几位观众自由说出几个一位数字,由其中一位观众记录并用手机中的计算器算出总和。表演者请另一名观众揭晓,其实计算出的结果早在表演者的预料之中。

节目完成时,观众的反应先是觉得不可能。大概几秒钟之后,靠近表演者的观众开始翻动桌上的物品(表演过程中用到的几张白色卡纸),无果后气馁地把卡纸重新扔回桌上,离表演区域(图中绿色)较远的一位观众开始质疑表演者是在知道数字总和后进行了偷换(因为距离较远,此观众没有注意“监控”表演者的动作),然而马上被一位靠近表演者的观众否定说没有见到偷换。而后那位质疑表演者的观众又提出是规律,然而又一位观众提出这也不可能是规律,因为只要有任何人说的一个数字不一样(这一点表演者本人在揭示预言前已向观众重点指出,尽到了应有注意),结果就不同……在“圆桌会议”无果后,表演者又继续了几个节目,之前喜欢质疑的那位观众最终对表演者说:“你能不能失误一个给我们看下嘛”,让表演者和朋友们一阵欢笑。

理智与情感

这个场景,相信很多魔术表演者都不陌生,尤其在非正式场合中屡见不鲜。表演者不禁会懊恼和迷惑,为什么成功的表演却要经历一系列“荒唐”的猜测之后才能被认定为成功。西班牙魔术师胡安·塔玛利兹在其著作《魔术之路》中指出,观众在不可能的现象发生时,势必先诉诸理性,当且仅当理性耗竭时,情感反应才能体现。进化论和心理学研究也向我们揭示:人的理性所认识的自然规律是人赖以生存的根基,面对理性框架被动摇而产生的焦虑,人自然首先会使用理性本身进行防御,这是进化和生存的要求。这种焦虑感,也是魔术表演的一个矛盾特质。

一方面,它是魔术类属性的标志,决定了魔术本身的神秘性;另一方面,它也激起了观众的理性反抗而影响到其情感的自由表达。魔术表演者应孜孜不倦去探索调和这种矛盾。本次的表演者,在我们讨论的这个魔术中也进行了调和的尝试—表演者没有把预言当成表演者能预测未来的能力进行展示,而是演绎成一个游戏,需要大家帮助其中一位观众产生一个数字,如果数字是“正确的”,这位观众便会获得一个奖品。

心灵魔术师T.A.沃特斯曾谈到,心灵魔术中,最难以让观众接受的效果就是预言类魔术。预言这种效果是很难让观众不去想为什么。我们稍加深入思索便会发现,预言魔术“破坏了”时间的单向度一维性,这种单向度一维的时间性,是所有自然、社会法则的基础。“如果早知道”是人们常用的后悔话语的开头,能够超越单向的时间是每个智能生物的幻想,也是其永久无法超越的壁垒。所以在以上讨论的魔术效果中,表演者通过“游戏”“奖品”的演绎也未能十分有效地中和观众的认知危机。不过这种情况也不能完全被视为待解决的问题,它同时也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类魔术效果的冲击力。

公开质疑

上文中提到的观众对魔术方法的猜测,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对魔术秘密的良性猜测,是魔术效果让观众从理智走向情感体验的“魔术之路”。这种猜测有时发生在魔术表演的现场,有时是发生在魔术表演后,有时是魔术表演时观众之间或观众与表演者间的当面质询,有时是观众内心无声的探索和放弃探索。

作为魔术表演者,可能对于公开的、当面的质疑探索十分反感,因为这会打乱表演者的节奏,也有些表演者会感到尊严受到打击。

公开的对魔术秘密的良性猜测,一般发生在表演者低权威感的场合,如上文所述的朋友聚会上。在正式的演出中,公开的、即时的长时间猜测讨论并不多见。

权威的社会属性

这里值得思考的有趣现象是,表演者的权威性或许并不仅仅包含表演者魔术水平的被认可程度。本文提到的表演中,表演者是为其朋友/观众所熟知且认同的勤于魔术理论与实践的表演者。在大约十年之前,表演者曾为同一批观众进行过魔术表演,那次表演中并未出现上文所述的那样“轮流发言”式的猜测。其原因是多层面的。就魔术本身来说,十年前表演者选择的魔术节目多是视觉化、技巧性较高的纸牌魔术,演绎也是陈述效果式的,没有造成观众情感上足够强烈的焦虑;同时,技巧性也被观众认同为专业性,增加了对表演者的认同。当时的观众体验是“神奇、手法不错,但我可以不必知道为什么”。

但原因还有其更隐蔽和难以觉察的一面。简单来说,十年的时间,表演者的社会身份和形象在其朋友/观众的的人际认知中的发生了变化。十年之前的那场表演发生时,表演者正是国内某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在朋友/观众的认知中,表演者应当是前途光明且能把兴趣爱好做得有一定水准的比较令人敬佩的形象。然而,十年间表演者并未朝向其朋友所认为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十年之后的表演场合里,这个既没有投身医疗事业做出一番成就,也没用自己魔术爱好为自己带来更多实际利益的表演者,在事业有成的同学的认知中或许失去了一定的认可度,成了某种程度的“反面教材”。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在人际觉知中认可度不足的表演者,还可以制造出不错的魔术效果,除了是对观众自然法则认知的一种冲击外,也是对观众的人际觉察、自我定位和优越感的一种扰动,为了消解抵抗随之产生的强烈焦虑,就产生了文章开头的现象。此时的观众的体验是“蒙住我的人必须比我优秀,否则我无法忍受”。

当然,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认知、人际关系觉察很大程度上是发生在潜意识层面的。上文这种情况不并意味着表演者的观众在其意识层面是不友好的,否则表演者也不会受邀与之一聚。而这种讨论的意义在于,作为魔术实践者,意识到每一种价值观都可能对人们的认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其表演想要改进时,能够区分哪些问题是来自于魔术本身,哪些问题有着更深刻更广泛的渊源,是我们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更进一步讲,这种讨论也把魔术放进了一个社会的更多元的视野内,魔术是人的艺术,人与人便是社会。认识到现象背后的动因可能具有复杂性,对这种复杂性的思索与探究,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归因偏误,从而有利于魔术实践者的心理成长,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人文涵养,对人性报以更深刻的理解和包容。

猜你喜欢

表演者魔术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不可思议的魔术
数字侦探667
吸管悬浮
庞大的魔术联盟
手称扑克
变废为宝的“魔术”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小小魔术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