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让儿童诗歌课程呈现新样态
2022-03-16杨丹
杨丹
【摘要】儿童诗歌拥有独特的核心教学价值,能以一种“春雨润无声”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及精神成长中。教学儿童诗歌,不仅能发展与语文教学一致的核心素养目标,还能与品德、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学科有机融合,形成诗歌多样化课程,构建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样态。
【关键词】儿童诗歌 多样化课程 样态建构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是锤炼语言、发展思维、表达情感的最佳载体。儿童诗内容丰富、形式精巧、节奏明快,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儿童审美趣味。它能以一种“春雨润无声”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及精神成长中。在教学儿童诗歌时,构建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样态,能够有效促进学校多样化课程的高品质发展。
一、与语文教学相生相长
统编版教材中诗歌数量较苏教版教材有了大幅增加,小学阶段的儿童诗也承载着重要的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低、中、高三个学段的阶梯式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初步确定了《童诗诵读课程》和《诗歌创作课程》。
1.童诗诵读课程:感受诗歌的语言与意境
儿童诗的语言以清新、灵动、形象、凝练来打动读者心灵,在反复的吟诵中,童真的话语和朗朗上口的韵律,丰富了孩子的词汇,提高了孩子感悟语言的能力。针对刚入学的学生,我们设计了富有节奏的童谣,其中大部分是家乡童谣,如《哭哭笑笑》:
哭哭笑笑,/尾巴翘翘。/翘到天,/要成仙,/哭到地,/笑煞隔壁小弟弟。
这些童谣记载了家乡人民的生活,滋养了一代代江海儿女。无论走到哪里,乡音乡韵都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除此之外,圣野先生的《欢迎小雨点》《磨刀石》,金波先生的《春的消息》《假如我是一片雪花》,台湾诗人林焕章、林良、林武宪,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贾尼·罗大里等的优秀诗歌作品……成了孩子们日常诵读的经典。
在读诗的过程中,诗歌语言的简洁凝练、诗句的长短变化、字词的间隔停顿、韵脚的和谐优美,都注入了孩子的血脉。当他们一遍一遍地朗读时,对诗的韵律、意境的体会自然会加深。
2.诗歌创作课程: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先生认为:“诗歌与儿童有着天然的契合关系。他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农村孩子的生活是丰富的,他们和蜗牛聊天,和小草游戏……这些在大人看来毫无趣味的物体,他们像自己的伙伴一样去对待。这些举动无不显示出儿童旺盛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有人把这称为“诗性智慧”,并發现了它会随年龄增长而衰退的趋势。所以,趁“诗性智慧”蓬勃之时,我们尝试着挖掘生活中最普通的美,引导孩子带着“诗心”看世界,诗歌创作课程应运而生。
风无色无形,我们只能去感受它。但在孩子们的眼里,风不仅有形状、有味道、有颜色,还有生命和独特的性格。看,这篇《赛跑的风》让人眼睛一亮:
呼——呼——/风儿在赛跑,/经过树林,/树儿给他鼓掌;/经过花丛,/花儿给他鞠躬;/经过我们身边,/我们为他呐喊。
也许,只有孩子会参与这样一场比赛,获得独一无二的愉悦感。
“诗性智慧”中蕴含着灵性,富有童趣却又不失哲理,这种语言是极具生长力的,无论是模仿还是创作,总是带着创新的智慧。
二、与德育文化融会贯通
著名诗人圣野曾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真性情的好人。”如何让德育原则像春雨般滋润儿童的心灵呢?德育教师尝试将学习要求融入可亲可感的童诗中。不知不觉中,爱护环境、团结友爱、遵守规则……也悄悄注入孩子的血脉,成了他们童年的一部分。这,便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诗中的心灵远航》课程。
低年级的孩子规则习惯还未成型,教师就把圣野爷爷的《雷公公和啄木鸟》请进课堂:
奶奶,奶奶,/雷公公声音大,/为什么听不见?/啄木鸟声音小,/为啥倒听得见?/奶奶告诉我,/当我像小强盗的时候,/她的耳朵就聋了;/当我像小客人的时候,/她的耳朵就不聋。
组织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之后,雷公公的火爆和啄木鸟的有礼两种形象已刻入孩子的内心,他们自然趋向做有礼的啄木鸟。
中年级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用诗歌拓展教材,如学完“绿色小卫士”单元,教师把爱护自然的环保诗歌《新芽》推荐给孩子:
干枯的树枝,/吐出了嫩芽。/像一只只小耳朵,/在聆听,/大地妈妈的训话:/“热爱春天,就是热爱自己的家。”
绿色的想象、绿色的声音,送给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此外,周庆红的《谢谢》,告诉孩子花儿会用美丽回报你对它的爱护;曲近的《把蓝天还给小鸟》,让孩子懂得环保的意义……教师们精心打造的“心灵远航”课程,站在孩子的视角,塑造贴近孩子生活的形象,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语言,最大限度地引发孩子的情感共鸣。
三、与艺术学科和谐共生
在学习儿童诗的过程中,学生能随着诗人一起聆听自然的声音,感受生命的美丽,用想象描绘出五彩斑斓的美妙世界。艺术性是儿童诗鲜明的特征之一,音乐、美术,作为孩子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与诗歌教学完美融合。
1. 美妙的“咏诗课程”:诗歌和音乐一起飞翔
受谷建芬老师《新学堂歌》和《经典咏流传》的影响,音乐教师摸索了“唱响童诗”的方法,开发了“咏诗课程”。这一课程的实施,让孩子实现了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经典古诗文的吟唱之外,教师发现孩子们更愿意配上熟悉的旋律唱响自己的作品。如小凯同学创作的《校园里的松树》(节选):
校园里的松树,/长得郁郁葱葱,/课堂上挺立身姿,/看我们认真思考;/下课了挥动手臂,/陪我们愉快游戏。
孩子们对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读这样的一首小诗,格外有劲。当教师请孩子们尝试把它唱出来时,大家套用了自己熟悉的《小星星》旋律。在熟悉的旋律中,南花园的两棵参天巨松得到了音乐的诠释,变得更有生命活力。
2.精致的“画诗课程”:追求诗画共融的奇妙境界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术教师尝试把童诗融入美术教学中,借助儿童诗来理解作品,这就催生了精致的“画诗课程”。
美术教师在执教《美丽的树叶》时,通过诗歌《树阿姨的头发》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在感受诗歌意境美的基础上,描述他们心中形态各异、色彩不同的树叶。在课堂上,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孩子在作画处都留了白,尝试创作了诗歌。
借用儿童诗这个媒介上美术课,孩子内心的潜能被激发了,想象力、创造力、领悟力和审美情趣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在诗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动手将思维中的形象变成可视世界,不仅提升了孩子的绘画技能,还种下了美丽、诗意的种子。
四、与体育游戏紧密结合
在教师有意识的组织下,诗歌可诵、可演、可唱、可画。儿童诗,正以它独特的儿童性,在孩子们眼中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起来。那儿童诗能跟随孩子的脚步动起来、活起来吗?教师把思索变成行动,“舞诗课程”应运而生。
“舞诗课程”就是让诗歌随着孩子的节奏动起来,是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种吟诵方式。这种吟诵以朗朗上口的童谣为主,押韵的节奏会让活动氛围更加轻松,让运动竞技更加欢快。这样的“舞诗课程”,中低年级的孩子最是玩得不亦乐乎:在跳皮筋时,经典传统的、自编自创的童谣数量自然是不少的。在跑步时,孩子们也会念:
大课间,/来玩耍,/你追我赶真快乐,/乐乐跑了第一名,/大家一起挑战他!/踢球时,孩子们喊:/小小足球有梦想,/一心只想闯赛场,/冲出国门向世界,/看你看我还看他!
在这样的氛围中,除了运动的感觉,一种游戏、一个器材,仿佛都有了鲜活的生命……“舞诗课程”就这样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起来。
五、与劳动教育融合共进
诗歌,最早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号子,那些简短、质朴、整齐、韵律和谐的民歌,就是诗歌。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使是农村孩子,与劳动也有了距离。在弘扬劳动精神的今天,作为教师,必须关注素质教育中这最质朴和关键的一步。
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劳动周”时间,认识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通过直观的图片和动听的歌谣感受劳动带来的美好生活。他们诵读《劳动真光荣》《从小爱劳动》《小蜜蜂》等儿歌,在小小的心灵土壤上种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清洁工、警察、教师、医生、科学家等等不同的职业,看到他们的劳动成果,一首首稚嫩可爱的童谣便流淌了出来。
孩子们用心感受建设者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学习、感受、表达的基础上,来到劳动基地开展实践,进一步深化了他们的认知。来到我校的课外实践基地,在那绿油油的小苗边上,各班的責任牌尤为显眼。责任牌上的小诗中,依稀看得到孩子们的劳动身影。比如小亮同学创作的小诗《味道》,就让我们感受到农村孩子的成长与变化:
汗水里的盐分,/是咸咸涩涩的味道。/我从小就知道,/我们等待了四个月,/把大南瓜运回学校,/汗水从眉梢滴下,/看看是那么亮;/汗水从鼻尖滴下,/尝尝是那么甜。
因为诗歌,劳动变得有滋有味,值得期待;因为劳动,诗歌变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
儿童诗歌与“五育”融合的多样化课程样态的建构,不仅让孩子们的童年更加美丽,还让他们的生命更加绚烂,更是促进学校多样化课程体系发展的一种教育力量、文化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平山小学)
31625019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