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呼唤教师自主探索、专长获得
2022-03-16楚江亭
楚江亭
落实“双减”需要提质增效,而要提质增效就要求教师发挥主体性,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素质修养。然而,相关调研发现,一些教师仅重视专家培训、外出学习,漠视具身认知和与其他教师的言语交流,对沉浸其中的群体文化缺少反思,致使本应兼具趣味与内涵的教学生活味同嚼蜡,专业发展受阻。那么,在常态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教师该如何获得教学专长呢?
第一,重视具身认知。作为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具身认知在批判“离身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体知专长”,并认为身心分离是完全错误的,行动者的实践或理论探索都是身心一体形塑的。“海德格尔的锤子”“梅洛庞蒂的盲人拐杖”等均揭示出对事物的深层认知需整合躯体的体验才得以最后形成。同样,“教学智慧”也不是教师仅记住教学内容、要求、规则就可以拥有的,而是要切身实践、反复研讨,在领悟中逐步生成。
第二,关注与他人的言语沟通。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的交流,不仅可以扩大认知领域、更新技能,而且可以获得“互动型专长”,尤其应重视与专家(名师)正式交流之外的非正式、自然交往,在由“询问”到“咨询”再到“对话”等的过程中,隐性的知识技能常常以意会的形式缄默地发挥作用,逐步使学习者的认知、思维和情感体验等发生质的改变,并最终领悟高阶思维、把握核心技能。
第三,深度反思共同體文化。由于反复进入某些特定情境,教师会随之变得内隐、自然和自动化。如不反思、探索,由自动化带来的职业倦怠就将长期存在。因此,自觉、深入地探寻“习以为常的做法”“默会的课堂共识”“应该如此的根源”等,并不断尝试创新,教师方能获得“反思型专长”。
总之,教师要重塑主体性,悬置经验预设,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行动研究的方式探索自己及共同体的教学生活,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特色发展与实验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成长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