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个转变”推动机构编制工作转型发展
2022-03-15宜昌市委编办
●宜昌市委编办
宜昌市聚焦“三个转变”,推动工作重心从编制供给向制度供给转变、资源配置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工作理念从传统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多措并举深化机构编制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推动机构编制工作转型发展。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等法规制度的出台,为做好新时代机构编制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围绕全市组织建设的内在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深化机构编制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机构编制工作转型发展。
一、工作重心:从编制供给向制度供给转变
(一)重塑机构编制领导和管理体制。贯彻党管机构编制原则,调整市县编委、编办领导体制和机构设置,修订完善《编委工作规则》《编办工作细则》,建立机构编制年度报告制度,落实落细归口管理有关要求。探索试行编委扩大会议制度,对重大机构编制事项,试行编委扩大会议制度,推进机构编制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坚持把规范议事协调机构作为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的有力抓手,对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运行、调整等进行规范。修订《市直机关、事业单位用编进编工作规程》,完善机构编制审批流程。为编委、编办和部门履职立规矩、建制度、定程序。
(二)制定服务高质量发展制度。聚焦机构编制制度集成,结合宜昌实际,制定《机构编制监测评估制度》《需求导向下的机构编制增减调节制度》《简化流程标准 优化机构编制服务工作制度》《“部门吹哨、编办报到”快速响应机制》《机构编制检查考核办法》等制度以及3项操作办法,从优化“链式流程”、强化“闭环管理”等方面发力,推动机构编制制度供给由“碎片化”走向“系统化”,为推动机构编制工作整体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构建纵横有序的职能职责体系。横向上,规范市直部门协同履职制度和流程,制定《宜昌市直部门协同职责履职试行办法》,对部门职责分工协调的具体工作流程和操作步骤进行细化明确,理顺部门职责关系,规范部门协同履职。纵向上,厘清市、区、街、社事权,对涉及的4092项事项进行梳理划分。一是做精机关,做强城区。统筹性比较强的事项原则上由市级办理,突出市级宏观管理职能,统筹性比较弱的事项原则上由区街办理,为区街赋能。二是便民利企,服务群众。面向市场主体的法人类事项,主要由区级办理。面向人民群众,与群众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事项,首选社区、最高在街道办理。三是减少层级,效率优先。对市、区、街同权事项,逐项明确层级责任和工作范围,厘清职责边界。对初审转报事项,原则上调整为一个层级办理,确需下级初审的,明确内容、标准和责任主体。四是依法依规,动态调整。事权划分以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依据,确保各项权力行使合法、合规、合理。
(四)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制度供给。强化基层治理的制度支撑,制定《关于做强街道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城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实施意见》,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坚持扩权、减负、赋能、提质、增效,全面推进城区、街道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
二、资源配置: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转变
(一)推进机构编制调整优化。在保持机构框架总体稳定的前提下,锚定全市战略目标,深化机构编制调整优化。一是优化结构。坚持全要素、全链条、全覆盖、成闭环,系统梳理明晰市区职能和部门职责,理顺市区之间、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的关系。按照大部门制、扁平化要求,重塑机构职能和内部组织结构。二是资源下沉。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城区功能提升、县域城镇化三大重点,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编制资源和工作力量向发展一线聚集。三是精干专业高效。统筹资源配置,实施智慧赋能,倒逼瘦身健身。适应新时期基层管理特点,推动部门由重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管、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实现机关“人数少”、专业化和高效化。同时,对照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强产兴城、能级跨越、争当龙头”目标任务,设置指标体系,构建机构编制测算模型。
截至2022年6月,已完成市公安局内设机构和派出机构整合优化、三峡日报社和三峡广播电台整合、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内设机构和院系调整优化等工作。整合优化后,市公安局内设机构精简9个,分局精简3个,派出所精简8个,派出所等基层一线警力增加31%。三峡日报社和三峡广播电台整合后,内设机构精简9个,人员编制精简140名。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内设机构精简5个,教学教辅机构精简2个,事业编制精简80名;同时,编制资源进一步向教学一线倾斜,教学教辅人员编制占比提升至74%。
(二)开展机构编制监测评估试点。根据《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办法(试行)》《中央编办关于深化地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围绕机构编制申请事项、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等内容,开展机构编制监测评估试点。2022年,首批选择3个市直部门、1个部门管理事业单位和2个县(区)开展监测评估试点。后续将逐步实现监测评估的全覆盖,为激活机构编制资源、常态化推进调整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三)探索机构编制配置第三方评估。2022年,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全市教育、卫生和经济领域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情况开展评估,通过引进“外脑”,拓宽问题解决思路,为持续做好编制资源调整优化工作储备工具、提供支撑。
三、工作理念:从传统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
(一)加强机构编制工作系统谋划。从单纯的“办事机构”中走出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充分发挥机构编制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上来。主动融入全市工作大局,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强市、筑堡强基等重大战略,加强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2022年确定27项重点调研课题,坚持市县一体,同题共答,联合攻关,为市县党委、编委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
(二)推进“部门吹哨、编办报到”。建立“部门吹哨、编办报到”快速响应服务机制,通过明确“吹哨、报到”主体范围,细化“吹哨”事项,严格“报到”要求,拉高工作标杆,规范服务流程,构建机构编制服务工作闭环,提升机构编制服务效能,及时主动回应部门和基层关切与诉求。2021年下半年以来,共接哨118个,主动上门服务55次,办理事项72件,网上办理机构编制事项1765项。一方面,变“部门跑腿”为“编办上门”,减轻了基层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变日常“坐诊”为主动“巡诊”,编办工作状态实现了被动等向主动进的转变。通过与部门和基层互动,建立起了同心同向、同题共答的工作格局。
(三)聚力服务保障经济和民生。一是为经济发展赋能。赋予市经信局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和布局调整的综合协调、拟定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等5项职责。根据《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等规定,对地方金融工作局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防范金融风险的职能职责进行重新明确。二是为保障民生调编。围绕服务人才强市战略、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筑堡强基,推动编制资源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动态调整,提高资源使用效率。2021年以来,先后跨县市区调剂事业编制233名,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5个城区分中心调剂事业编制153名,核定急需紧缺人才用编334名。
(四)推进“数字编办”建设。一是制定《宜昌数字编办建设工作方案》,依托湖北省机构编制管理大数据平台,开展数字编办、智慧编办建设。二是推进机构编制业务网上办理。对机构编制事项办理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减环节、减材料,部门和单位用编核准、人员上下编等高频业务实现网上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