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各类编制资源 服务老区振兴发展
2022-03-15何平
●何平
编制是党和国家宝贵的执政资源。四川省巴中市是原川陕苏区首府和中心城市、全国革命老区重点城市,也是编制资源“小市”,市本级各类编制基数均低于同类城市水平。为有效破解编制总量不足与发展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巴中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整合、使用、调配、管理等手段统筹各类编制资源,为革命老区后发赶超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机构编制保障。
一、聚焦统筹整合,优化体制机制
(一)坚持市域一体整合。牢固树立全市编制“一盘棋”意识,结合党政机构改革,收回部分职能弱化部门未使用空编,向职责整合较多、工作任务增加的部门(单位)倾斜;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统筹整合61个撤并乡镇编制资源,综合经济基础、产业结构、人口规模、管理任务等实际情况,将编制资源充实到中心镇和试点镇。改革后,共统筹调剂编制700余名,市本级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精简11%、县(区)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精简7%、乡镇(街道)党政综合办事机构精简3%,人员力量和内设机构配置更加优化。
(二)坚持因地制宜整合。围绕塑造“南城北旅”空间版图,组建巴中市光雾山诺水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文旅新区),按照功能相近、统筹使用的原则,整合文旅新区内市、县行政事业单位18个,统筹各类编制416名,创新实行党工委领导下的“管委会+公司”领导体制,构建经济区与行政区既紧密联系又适度分离的管理机制;围绕巴中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目标,聚焦产业招引、要素保障等主要职能,统筹调整市级各部门和所在县(区)人员编制240余名,做到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延伸到哪里,机构编制工作就跟进保障到哪里。
(三)坚持精简高效整合。聚焦综合行政执法尤其是基层执法中“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等问题,结合乡镇扩权强镇和街道扩权赋能试点,统筹整合市场监管、文化市场、农业、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五大领域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组建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推动人员下沉、力量下放、重心下移,确保“一支队伍管执法”在乡镇(街道)有效延伸。改革后,市级撤销执法队伍22支,划转市辖区执法队伍编制67名,初步形成职责清晰、队伍精简、高效协同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新格局。
二、聚焦统筹使用,助力产业振兴
(一)围绕优势资源增效能。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设立四川大巴山干部学院、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农林科研院等事业单位,以编制资源的统筹保障带动重点产业提质增效,打造“红+绿”产业名片。结合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小散弱”和职能相近事业单位撤并整合力度,将腾挪的机构限额用于支持县(区)新设立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通江银耳科学技术研究所等特色产业机构,提升专业机构、技术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
(二)围绕重大平台提动能。坚持按需设岗、按编配人,强化急需紧缺人才招引,将收回、置换的230余名各类编制统筹使用到全市首个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秦巴石墨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南江黄羊科学研究所、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重点产业一线单位,做强国省级重大平台,发挥有限编制资源乘数效益。依托巴中籍6名院士,组建院士专家工作站,配备20名高端服务人才编制定向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三)围绕产业招引蓄势能。放大机构编制动态激励效应,以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益评估结果为依据,以产业招引、项目投资为重点,有序推动恩阳古镇管委会、四川平昌经开区提档升位。打破“一核定终身”,用活用好临时核编、周转借用等手段,统筹周转130余名事业人员支持“1+3”主导产业、企业和园区发展,动态核定50余名编制保障驻点招商、异地商会招商,实现编制资源总量控制下动态有序调整,机构运行效率明显提升。
三、聚焦统筹调配,服务民生保障
(一)科学调剂保重点。以创建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为统揽,统筹800余名各类编制用于“百千万引才工程”,构建“人才编制周转池”并完善配套制度,确保人才编制“核得出去、收得回来,动态流转、循环使用”。落实动态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工作要求和核定标准,着力破解义务教育“城挤、乡弱、村空”和城乡学校“一大一小”矛盾,采取“市级一年一调、跨层级三年一调”方式,推动“县管校聘”,在全市中小学统筹调配教职工编制1856名、县(区)之间横向调配编制162名,实现教职工编制市域内总量平衡、全面达标,教育编制资源均衡配置见到实效。
(二)高效配备保应急。按照“系统思维、行业特色、综合施策”的思路,全面梳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以“编制+员额+岗位”方式,统筹事业编制保障,核定公立医院员额,按需开发公共卫生特别服务岗位,有针对性地补短强弱,切实提升突发医疗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结合省级中医医疗区域中心布局,设立中西医结合医院、精神康复医院、医疗保障基金监管事务中心,系统内调剂编制87名,增核编制112名,推动了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有序发展。
(三)精准增补保一线。聚焦事业发展需要和市民高品质生活新期待,通过编制资源下沉引导各类资源向民生一线倾斜。组建乡村振兴局,调剂补充各类编制12名,以机构编制服务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统筹增补事业编制25名,优化慈善和儿童福利指导中心职能职责,设立老年大学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细化优化森林防灭火标准化流程,按照“以专为主、专群结合”原则,核增各类编制66名,一线应急处置和扑灭火队伍力量进一步壮大。
四、聚焦统筹管理,强化资源配置
(一)从严从紧强化刚性约束。强化党管机构编制,将《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处理和问责规则(试行)》纳入市委常委会会前学法,由市委领导结合机构编制典型案例进行解读,筑牢“编制就是法律”意识。坚决贯彻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严格落实机构编制法律法规执行用编审核制度,通过专项督查和实地核查,发现并督查整改问题线索10余起,有效遏制了编制“无序增长”和“超编进人”等现象。
(二)创新挖潜强化柔性保障。统筹编内编外资源,建立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动机制,规范编外人员“审、进、管、出”流程,鼓励各地各部门采取新技术新手段和购买服务等方式实现“养事不养人”,既严格控制编外人员规模,又减少对人员编制的依赖。构建部门内编制集约利用“内循环”和跨层级、跨部门编制统筹使用“外循环”相互贯通的工作机制,破解“空编不用”“无编可用”并存难题。在市交通运输局试点开展“大科室”“内部挖潜”,整合所属事业单位后减少独立预算事业单位8个,系统内40余名原从事办公室等综合业务的人员投身专业技术岗位,20余名编制整合用于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有效提升了编制使用效能。
(三)多维联动强化数智赋能。以现有实名制数据为基础,整合利用现有机构编制信息系统,共享引入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数据,结合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关事业单位5年内退休人员情况等资源,深度分析各部门职能“强弱转”、机构编制“增减划”等情况,为科学统筹各类编制资源、助推老区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和有力的决策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