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模式下如何处理鲁迅作品的教学

2022-03-15◎马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1期
关键词:社戏孔乙己人物形象

◎马 霞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思想解放的先驱者,在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中收录了不少鲁迅的名作。鲁迅的作品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丰富的人物形象、深邃的思想精神价值,所以符合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教学特点。然而,鲁迅的作品分散在统编版教材的各个部分,学生零散学习很难对鲁迅的作品获得系统深入的了解。故此,教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将鲁迅的作品放在一起,并适当补充其他课外的阅读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整体探究的方法了解鲁迅,分析研究其作品,进而提升他们的解读能力。

一、整体感知,激活情感共鸣

(一)素读文本,调动心理体验

部分学生认为鲁迅的作品语言深邃难懂、背景复杂、主题深刻,在阅读的时候有一定难度,这给他们的自主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针对这种问题,教师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先整体感知作品,获得情感共鸣,然后再循序渐进地组织深度探究和读写活动,这样才能让学生一步步提升语文水平。在初读时,学生可以先展开素读文本的活动,调动内心体验,交流直观情感。

笔者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等展现美好生活的散文、小说整合起来,组织“生活之美”主题阅读活动。这些文章展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能让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同时它们的语言也比较通俗易懂,适合诵读。

笔者让学生按照“诵读体验、交流分享、整体感知”的流程展开素读活动。在“诵读体验”中他们可以想一下自己和小伙伴在花园中玩耍的场景,在教室中学习的片段,和身边的亲友亲密接触的经历等。在“交流分享”阶段,他们相互探讨,说说体会,如有学生认为鲁迅的文章让人感觉很亲切,所写的玩耍、看戏等事情,也是生活中寻常可见的。在整体感知中他们用简短的话语写下对鲁迅的初步理解。

素读指的是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熟记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素读活动,亲近鲁迅,消除膈膜感,让他们愿意对话,这样有助于展开后续品读。

(二)绘制导图,预测情节发展

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笔者还组织学生参与到理性解读中,将作品整合在一起,让学生结合事情的发展顺序,绘制思维导图,并预测情节的发展。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了解小说发展的来龙去脉,也有助于整体感知。

以《社戏》为例子,笔者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绘制思维导图,整理故事的情节发展。学生将“社戏”放在中心位置,辐射出三条线,分别标注“盼望看社戏、前去看社戏、怀念看社戏”这三个部分,发现“盼望、参与、回忆”的情节安排符合真实世界中人们对事物的想法。再让他们猜测一下故事后续会如何发展,对照自己的猜测和文章内容,细化思维导图,如在“前去看社戏”中,学生预测看戏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造成主人公看不了戏。但是对照原文,他们发现作者没有写那么复杂的故事,而是简单地写了“看前多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社戏、归航偷豆吃”等内容。

绘制思维导图后,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发现作者并没有用花哨的手法,而是按照时间顺序简单地描写,体现了朴素友爱的情感。他们认识到鲁迅的作品也并不是那么难懂。笔者此后提高难度,让他们自主阅读《孔乙己》《故乡》等其他小说,结合猜读绘制思维导图。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发现鲁迅作品中的情节发展都显得合情合理,并没有突兀之处,从这些作品中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真实性。因此学生认识到文学创作要源于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故事情节。

(三)放飞联想,联系自我趣事

初中学生想象力丰富,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个特点,让他们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放飞想象,联系自己生活中的趣事,说说感受。这样能让学生更亲近鲁迅,认识到文学大家也有朴素而平凡的生活。

笔者让学生在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后,说说自己对哪一段内容印象最深刻,并展开联想,结合自己的生活趣事,试着补写或改写情节。

如有学生对孩子们在百草园玩耍的场景十分感兴趣,他们分别进行了改编。有学生想象自己成为了鲁迅的同学,和他一起抓蟋蟀、寻找蝉蜕、翻找蚯蚓,展现了无忧无虑、轻松自在的童年生活。还有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了和小伙伴一起采野花、编花篮的过程,虽然花朵并不大,但是却让他们感受到野趣,体会到童年的快乐。这样的交流也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鲁迅,有助于进行后续的深入探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互动交流,如说说自己成为了鲁迅的小伙伴,和他们一起玩耍,又或者将自己的真实经历结合进来,加入新的故事。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增添趣味性,和鲁迅进行心灵沟通。

二、文本互涉,指导深度探究

(一)了解背景,分析作品主旨

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既要体现阶段性,也要体现整体性,各个阶段之间要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教师可以采用文本互涉的方式,在教授新课文之前,让学生先回顾一下曾经读过的文章,找到其中主题关联或暗合的情况。通过这种文本互涉的方式,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从而挖掘文章的主旨。

在学习《孔乙己》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故乡》,笔者让他们回顾一下《故乡》的创作背景,并说说该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是否有关。学生回忆起《故乡》的背景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按理说封建专制王朝已经被推翻,人民群众应该当家作主了,但是谁知道地主阶级和官僚军阀却依然奴役百姓,让广大农民深受困难,日益贫困,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作者就是通过杨二嫂和闰土的改变,证实了社会现状,并试图唤醒民众,让他们改变现状。

如果将这样的背景转移到《孔乙己》上,学生发现自己能快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孔乙己作为一个封建文人,身上残余了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所以他认为劳动是耻辱的,甘愿穷困潦倒,甚至做出偷窃这样的事情,也不愿意放下文人的身架去打短工。由此可见封建制度对人们的影响之深。

通过文本互涉,学生清楚地看到鲁迅不少作品都展现了特定的社会背景,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为标枪,唤醒沉睡的人。有了这种认识后,学生后续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也会尝试从创作背景的角度入手分析,深入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

(二)对比人物,理解时代意义

除了解读作品的主题以外,文本互涉还有助于学生对比人物形象,进而深入挖掘作品中蕴藏的时代意义。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对比人物形象,并思考作者想要借助这样的形象表达怎样的想法。

《藤野先生》是散文,而《孔乙己》是小说,但是由于它们展现的时代背景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笔者让学生说说在《孔乙己》中那些冷漠的坎坷,和《藤野先生》中幻灯片中的人,是否相同的特点,然后借此分析鲁迅为何要放弃学医,他的抉择有怎样的时代意义。

学生认识到咸亨酒店中的看客十分冷漠,他们将孔乙己当成笑料,但是并不想帮助他摆脱困境,体现了人心的冷漠。而幻灯片中人也是无情的看客,他们的麻木不仁让鲁迅受到很大的触动,最终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切,唤醒沉睡的世人。由此可见,鲁迅的弃医从文的抉择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在深思熟虑后做出的牺牲,他宁可牺牲自己的事业,也要用文字作为武器,和恶势力斗争,并唤醒民众。在对比人物形象中,学生也深受感动,体会到了鲁迅的拳拳爱国之心。

学生认识到,特定时代的人物形象,让作者鲁迅深受震撼,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改变,决定弃医从文,用笔作为武器,唤醒世人。这样一来,学生理解了鲁迅的人生抉择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三)揣摩语言,学习矛盾用法

学者钱理群认为鲁迅的语言有装饰性、创造性和音乐性等特点。通过文本互涉,学生可以对比分析不同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总结归纳鲁迅作品的独特语言风格。鲁迅尤其喜欢用一些看似矛盾的句子表达复杂的内心情感,可以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找出这些句子,并整合分析其特点。

笔者让学生找出鲁迅作品中各种彼此矛盾的句子,体会其语言的创造性。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其中的“似乎、确凿”存在矛盾;《孔乙己》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其中的“大约、的确”存在矛盾。学生结合这些句子分析,探究其中的合理性。如有学生认为“似乎”指时隔多年,作者印象不够深刻,比较模糊,而“确凿”指在作者心中的百草园的确是那样的。

还有学生认为“大约”是“我”推理认为孔乙己可能死了,他并未真的看见孔乙己的尸体,而“的确”指的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乙己很难存活,所以必然已经死了。学生发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方法能将各种不同的语义融合在一起,产生别样的效果。

除了学习矛盾用法以外,学生还可以深入探究鲁迅作品的装饰性,如找出代用强烈色彩感的文字,找出独特的比喻用法等。这样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鲁迅的语言特点,并思考能否在自主创作中加以借鉴。

三、读写结合,提升写作能力

(一)抓住典型特征,加强细节雕刻

精彩的人物形象这也是鲁迅作品中的典型特点,笔者让学生采用群文阅读,抓住其中的精彩人物,分析作者用了哪些细节描写的手法,并运用到自主创作中,掌握细节刻画的方法。

如《孔乙己》《故乡》中都展现了人物形象,笔者让学生分别使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描写孔乙己、闰土、杨二嫂的词句,说说他们在形貌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然后寻找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节,说说这些人物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以闰土为例子,学生发现文章中展现了他在儿时的天真活泼,同时对照性地展现了中年时的木讷呆板,在形貌上,儿时显得健康,而中年后则脸色灰黄,布满皱纹。

笔者又让他们分析这种变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认识到这是因为封建社会的压榨,才让闰土消磨掉了年轻时的活力。此后学生又自主收集了其他人的信息,认识到人物细节描写能展现人物性格,烘托故事情节。在自主创作的时候,笔者也让他们仔细观察人物特点,并试着将外貌描写和性格融合在一起,写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如有学生写的是热情好客的人,用“脸上红扑扑的,总是带着笑”等词句暗示这一点,又用动作细节描写展现热情的具体举动。

结合具体人物展开分析,学生发现可以采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细节刻画的方式,展现人物形象,要将人物的性格融入到行为举止中,这样才能展现出更生动的人物形象,提升创作能力。

(二)形成隐性对比,懂得谋篇布局

隐性对比指的是将几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谋篇布局,思考作者在创作不同类型作品的时候,采用了怎样的方法,然后思考自己在创作中是否也能借鉴这种手法,能否写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同样还是《孔乙己》《故乡》这两篇文章,学生在分析了人物形象后,发现在这两篇文章中作者都使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在《孔乙己》中,将孔乙己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还将孔乙己和丁举人进行对比,展现他们身份的悬殊。在《故乡》中则将闰土、杨二嫂和他们过去的样子进行对比,表现出他们的变化。笔者让学生思考为何这两篇作品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学生发现这样能展现出社会变迁,同时也能更直观地体现出封建社会对人的压迫。由此他们感受到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习惯。

笔者让学生思考对比的手法适合用于哪些类型的文章,在自己创作时,能否借鉴。如有学生写的是自己在同学的帮助下改正了错误,他也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分别展现了过去的自己和改过自新后的自己,让读者能清楚地看到“我”的进步。这样一来,学生就掌握了谋篇布局方面的隐性知识。

在对比中,学生不仅可以对比语言、情节,还可以从词句对比分析中挖掘出隐性信息,分析作者的创作思路。

鲁迅的作品有着独特的语言艺术特点,深邃的思想内涵,能让学习者陶冶情操,感受作者的精神风骨,故此不仅能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能在他们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教师要合理地整合鲁迅的作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指导其深度探究,帮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升读写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社戏孔乙己人物形象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