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慕课趋势下中小文化馆的服务提升策略
——以惠州市文化馆为中心的考察

2022-03-15

惠州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惠州市社群文化馆

朱 腾

(惠州市文化馆, 广东 惠州 516003)

在文化馆的数字大潮中,MOOC①带来的影响尤为重大,如何把握住这次技术变革,放大文化馆的公共服务能力,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讨论。李国新教授认为文化馆领域的慕课建设是跨越式的发展,这种新的培训和数字资源有助于文化馆服务能力大踏步前进[1]4。2019年,整个慕课的建设思潮将“建设创新之路”作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2021年则重点强调了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中小文化馆②体量小,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③。

一、慕课及中小文化馆慕课发展概况

慕课作为新兴的在线学习方式,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大规模性(Massive)。慕课由不同的参与者发布,课程内容涵盖各个专业,学习内容极其丰富;上课人数也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可达上千人。二是开放性(Open)。慕课不分学历背景和身份对所有人群开放,可以让有志于学习的人群接触到各类精品课程。三是网络性(Online)。学习者通过一根网线连接电子移动设备,即可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充分利用了碎片化时间。

慕课的这些特性对文化馆的业务促进尤为明显。一是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全民共享。慕课丰富了文化馆资源种类,形成广泛的资源整合。任何人(anyone)在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都可以学习任何艺术知识(any knowledge),充分体现出了“4A”优势。二是通过碎片化教学提高普及率。使因时间、场地限制无法参与传统艺术培训的受众,都可以利用“碎片化”的闲暇时间接触到艺术培训。三是使文化馆工作人员改变思路,提升业务素质。慕课倒逼文化馆工作人员提升专业技能,积极适应网络参与者的要求,进一步满足群众对文化艺术的多样化需求。

鉴于慕课的这些特性,目前市一级的文化馆基本上都开启了慕课服务,这使得课程的覆盖面得到扩大,使知识传播不再受距离阻碍[2]80-82。一些市级馆的慕课平台取得了较为不错的反响,如惠州市文化馆的“趣学慕课专栏”、东莞的“云上文化馆”以及苏州的艺术慕课平台等。2020年我国短视频的用户数量已近九亿,而且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3]。这说明,未来在文化馆的服务群体中,将看短视频当成重要生活方式的群体比重将会越来越大,这就为慕课的推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二、当下中小文化馆慕课服务面临的困境

慕课变革虽然已经进入文化馆领域,但因为其最初从高校发展和推广开来,在与文化馆业务相结合时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少一个综合主持的系统平台

目前,虽然文化馆领域从上到下建立起了慕课平台体系,但无论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还是省市各级文化馆,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缺少彼此间的联系和沟通,最明显的就是缺少一个整合所有慕课资源的大平台和一个统筹慕课建设方向的机构。“各级文化馆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补[4]30-34”。这种大量同质化慕课一哄而上,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也难以给受众带来良好体验。如疫情期间,登陆各级文化馆的主页,可以看到大量雷同的慕课视频,80%以上为相同内容的音乐、舞蹈和摄影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平时关注度就不高的中小文化馆更难收获流量和关注。

(二)过于依赖政府拨款,获得的支持力量有限

文化馆为政府全额拨款的一类事业单位,慕课建设主要靠政府的“戴帽资金”投入,源自社会上的支持较少。艺术类慕课的制作专业性很强,课程的编排和拍摄都需要专业的场地和熟练的团队,而这是文化馆凭借自身力量所难以完成的[5]127-128。因此,有必要在机制上有所创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慕课的建设。

(三)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不符合在线学习特点

一些地方的慕课建设,受困于传统思维,课程的制作上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样式,甚至直接将日常课程录制上传,没有针对线上特点进行二次加工,而且没有与时下短视频的特点相结合,内容平铺直叙,单调乏味;此外,时长普遍较长,一节视频课程多数超过了半个小时,没有根据在线用户的学习特点进行适当的分集。

(四)过于强调技术,忽视了艺术规律

慕课建设在技术层面上有相对统一的标准,但在内容层面上缺少相关的操作指引。片面强调技术为王,使得文化馆慕课成为“技术装饰下的娱乐大餐”[4]30-34。在慕课建设中,很多地方往往把慕课当作先进工作的标识,一“引”了之,忽视受众的特点与艺术规律。尤其是在面对强调现场感的声乐以及舞蹈类学习时,作为理解课程内容关键的音准、呼吸和身位等信息,无法通过慕课这种在线形式传递出来,让艺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五)定位不确,忽视受众特点

传统的文化馆艺术普及活动多以老年及少年儿童为主,而中青年很少参与其间。但在慕课教学中,中青年由于在数字能力上的优势,成为慕课的主要使用群体。而传统文化馆培训的参与群体多为老年人,其项目也多为适合中老年人特点的广场舞、戏曲以及合唱,这些项目对中青年的吸引能力不强。他们喜欢的街舞、RAP以及流行音乐等项目恰恰是文化馆所缺少的。此外,一些文化馆在慕课制作中没有充分考虑全民艺术普及的特点,开发的课程对学员自身的基础有一定要求,不符合全民艺术普及通俗、有趣且容易上手的原则[5]127-128。

三、惠州市文化馆慕课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惠州市文化馆从2017年开设慕课服务,当时仅仅拍摄了非遗专题教学片,主要是记录非遗内容和非遗传承人,无网络支撑平台、无培训对象。2018年,慕课以非遗为切入点,申报慕课资源建设。在着手资源建设的同时,努力寻找支撑平台,开始有了服务对象。2019年,惠州市文化馆积极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鼓励文化馆业务骨干和社会专业人士拍摄录制视频课程,并陆续推出泥塑、钢琴等慕课课程项目。截至目前,惠州市文化馆开展了油画、剪纸、动漫素描、瑜伽、钢琴车尔尼849、泥塑、硬笔书法、少儿非洲鼓、成人非洲鼓等43个课程项目,133个慕课学习班次,服务学员26219人④,在广东省地市级文化馆中名列前茅。

在慕课与文化馆业务结合的探索中,惠州市文化馆与其他中小文化馆一样,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境:一是一些强调专业性的慕课报名较低。如“油画”和“声乐”类慕课,需要学员有一定专业基础,参与人数始终在300 人左右徘徊;此外,专业性强的拉丁舞,课程完成率仅为0%-4%;二是学员之间的“审美交流”不足。一些学员在问卷调查中表示,在慕课学习中,作业提交后只有老师的评阅,不利于学员之间的共同提高;三是慕课难以体现艺术中的“隐形知识”。多数学员表示经过慕课学习后,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仍然不足,这就大大削弱了艺术培训的效果。四是形式缺乏美感且内容“重复建设”。相对于广东省文化馆的慕课而言,惠州市文化馆在以往开设的慕课中有些课程重复,这主要体现在音乐类和绘画类慕课上。

四、中小文化馆慕课服务提升的应对策略

在文化馆的慕课服务中,虽然存在种种的“相融困境”,但也是中小文化馆加速发展可以凭借的新的引擎。因此,如何根据自身实际对慕课进行创新,是摆在中小文化馆慕课发展之路上的首要问题。惠州市文化馆是广东省内最早一批进行慕课建设的中小文化馆,根据多年的慕课开展经验,推出了慕课教学的“5+N”模式。

(一)形成“慕课七步法”,进行“温度化”教学

慕课将传统课堂转移到线上,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关系不能随之转移,这就意味着慕课将失去这个传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因素[6]。因此,好的慕课需要教师和助教施加对课程的情感影响力,使慕课变得“温度化”。惠州市文化馆构建起“慕课课程+微信辅导群”的慕课教学模式,通过“慕课七步法”跟进学习进度,最大限度地还原传统课堂。

第一步,课程开始前会提前进行预热形式的开班仪式预告。每次每门课程开课前,班主任(由文化馆业务骨干担任)在仪式中预告新课程的开课时间、课程周期、学习内容和班群纪律等,并对授课老师进行一一介绍,从而构造出一种隆重的仪式感,使学员感受到虽然身处线上课程,但与线下课程一样受到重视。

第二步,采用固定时间开课。在固定的时间进行线上开课。每次开课的时间为晚上19:30,微信辅导群的教师在20:00到22:00这个时段线上同步辅导,学员在平台上进行视频学习以后,可以返回到微信辅导群向老师反馈问题点和教学感受。

第三步,将课程进行环环相扣的解锁学习模式。为保证学员的学习质量和系统化掌握课程内容,对学员的慕课学习采取步步为营的模式,学生只有学完了上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并进行消化和沉淀后,才可以进行到下一课时的学习,从而避免出现“一时热度”和“贪多嚼不烂”的情况。

第四步,教师线上答疑。教师不仅每晚在课程开课期间,根据学生的提问对重难点集中进行梳理和解答,在平时也会把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点和赏析发布到群里,供学员学习。如摄影老师会发布一些照片,对照片的中景、背景、构图以及韵味进行点评。

第五步,学员分享作业。每堂课学完后,学员会将自己的作业发布在学习群或平台上进行交流,学员之间相互点评并分享感受。

第六步,教师点评作业。授课老师会以学员的作业为例,对典型问题和普遍难点进行答疑解惑,这个过程学员之间都可以看得到,促进了整体学习效果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第七步,结业仪式。慕课结束后,班主任会在微信群中举办结业仪式,对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对学习经验进行总结,从而提升学员的学习成就感。这个环节吸引了大量学员转入线下社群中。

以惠州市文化馆“油画系列慕课”为例,整个服务于慕课的团队(包括主讲教师、辅导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等)可以达到13 人,平均每学期布置的习题作业有30多道。在同步微信群辅导的慕课中,课程的一个论坛平均有超过200多个话题,1份作业平均有56%以上的学生参与线上互评。2020年春节期间,老师与学员线上互动交流次数超8 万次。通过“慕课七步法”,参与学员可以自觉地跟紧课程。

(二)嵌入“各种教学仪式”,营造线下学习氛围

传统的艺术培训会使学员产生集体仪式感。学员在这里相互交流影响,学习者会自然而然沉浸其中。而慕课将艺术课堂转移到线上,其原有的“审美环境”难以随之转移,这将大大影响培训效果。

惠州市文化馆在教学中注重再现传统审美环境,最大限度营造慕课学员的“在场学习感”。根据慕课后台数据显示,慕课的课程“流失者”在第一周最为显著。因此,惠州市文化馆在每季的慕课开课前都会在线举行开班仪式,通过建立与传统课堂的相似感来增强学员的认同度,为此还专门制定了《惠州市文化馆慕课学习开班指引》。以2021 年4 月9 日惠州市文化馆的17个慕课的开班仪式为例,在开班前半小时馆内的助教老师就会开始在群内热场,首先发一些小提醒或小互动。如:“亲爱的学员们准备好了吗?20:00我们将举行开班仪式、提醒上课注意事项,请大家耐心等候。”“亲爱的学员们,本群开班仪式将在20:00 正式举行,仪式进行期间请大家不要提问,仪式结束后再咨询或提问,不会影响学习。”在开班仪式环节,助教老师会首先向老师和学员问好,再就如何进入学习、课程时间安排、如何提交作业等一一说明,接着授课教师进行自我介绍,引导进入当晚课程视频。通过开班仪式,学员们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为了维持班级秩序,惠州市文化馆还制定了《班群守则》,要求不得分享广告、使用不良语言、推销商品等,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根据2020年惠州市文化馆慕课的完成情况显示,举行过开班仪式的学习群不仅慕课的完成度高,而且学员表现出较强的归属感。很多学员甚至产生了传统教学情境中的“同窗情谊”,要求在课程结束后继续保留学习群,以便日后的学习交流。

(三)降低学习门槛,使慕课学员“大众化”

传播不仅仅是形式,只有受众接受的传播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传播[7]37。也就是说,在艺术普及类慕课中,应该降低“审美门槛”。英联邦学习共同体(COL)评价慕课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语言的易接受性”[8]15-16。在慕课的设置上,惠州市文化馆充分考虑到学员基础,以中低难度的入门课程为主,旨在激发学员在艺术上的发展动力。一方面,在慕课教案的设计中避免过多地采用专业化术语,尽量使用平实的语言,将艺术理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另一方面,大幅度提升“零基础”课程的比重,让更多的学员通过慕课学习文化馆的课程。

2020 年,惠州市文化馆在本年度的慕课开设中,淡化了对学员专业背景和学识的限定,开设了“零基础学声零”“基础学油画”和“基础素描”等课程。“零基础学声乐”第一个班就有23000人次参加了学习,第二个班更是达到近4 万人次。相比之下,较为强调学员技术储备的课程如“车尔尼流畅练习曲”,因其课程内容需要学员具有一定钢琴基础,参与学员人数始终在500人左右徘徊;再以舞蹈类慕课为例,其中面向大众的健美操的报名人数远高于专业性较强的拉丁舞,其重要原因在于健身操学习的门槛较低,并带有娱乐气息,而拉丁舞的专业性较强。这些“零门槛”拉近了学员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将更多的市民带入了全民艺术普及殿堂,达到了对大众的艺术启蒙作用。

(四)以打造“艺术类U 课”为契机,提升慕课视频品质

慕课视频的流畅程度、呈现的优美与否是影响慕课完成度的重要因素。据国内学者陈辰的研究,学习者在使用慕课平台学习时产生的“审美体验”可以提高学习者对平台的“黏度”,使学员在慕课平台的学习完成率得到显著提升[9]108-114。

“审美体验”作为艺术类教学中的隐性表达,是慕课内容设计的难点。惠州市文化馆在保障课程艺术性并符合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提升课程的美学表现力。在油画类慕课中,授课老师会先从油画的鉴赏和创作理念讲起,使学生明白,画好一幅油画的前提是知道什么才是好的油画。这种授课内容使学生沉浸在油画美的氛围下,从而产生在油画领域进一步尝试和探索的渴望。该慕课第一期就有82930 人次加入学习,其集聚的大量人气也使得该门课程入选全国文旅部的“U课”课程。

慕课的拍摄也是决定慕课质量的重要因素。惠州馆为避免出现授课老师照本念稿的现象,以开设的二胡慕课为例,邀请了二胡演奏家钟琦作为主讲人。通过前景的铺垫和艺术的互动,将这门“国粹”课程变得潮起来,使学员对这个传统乐器跃跃欲试,从而“点击率”激增。除了增加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元素外,文化馆工作人员还经常与老师一起“磨课”,邀请专业团队对授课老师进行镜头感、课程节奏把握的培训,以电影制作的精神来拍摄慕课。

(五)延伸线下活动,强调“社群化”运作

文化馆慕课将具有相同艺术爱好的人群集聚在一起,在网络空间中形成艺术社群⑤。据国内学者研究,在慕课平台上,社群对学习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如果慕课学员处于一个持续稳固的学习群体中,他的学习意愿将得到显著提升[10]1-86。

惠州市文化馆以“慕课”为载体,延伸线下活动激发审美创造力,通过“社群部落”建立起慕课学员与艺术之间的长期关系⑥。以惠州市文化馆的社群运作模式为例,当慕课学员完成慕课学习后,助教(部分来自慕课的老学员)会引导他们进入相应的主题部落。在部落中,慕课学员的身份发生了转换。一是从内容的接纳者变为内容的生产者,即所谓的User Generated Content[11]21-24。二是从受众变为传播者。学员完成慕课学习后,身份会从学员变为倡导者,引来大量“路转粉”。文化馆要做的就是在社群运营和管理中“带好节奏”,通过更新信息、策划活动,来维护好社群的运营。惠州市文化馆培育出了美术艺术部落、油画艺术部落、少儿音乐部落、声乐部落、书法部等热爱艺术的人群,以文化馆为中心,掀起了一波学习热潮。

以惠州市文化馆“手机摄影”慕课为例。课程结束后,学员进入摄影艺术部落,在部落里,学员可以随时上传自己随手拍的作品,在部落中会有定期的专家点评,专家见面会,线下实践活动和学员作品展等活动。2020年11月,惠州市文化馆组织手机摄影部落和油画部落近百名学员,开展一场油画和摄影相融合的户外艺术创作。在活动中学员的在线学习知识得到了应用,对慕课这个课堂群体也增强了共识。很多学员通过这门慕课课程,荣获了省市级摄影奖项,从学员变成了老师,补充了文化馆的慕课授课力量,从而开启一种正向循环。2021 年3 月,惠州市文化馆举办“踏趣”学员作品展,这次活动的参与者多为油画、摄影、素描等课程的学员,他们从零基础开始,从艺术的学习者变成艺术骨干。截至2022 年5 月底,惠州市文化馆已经打造了7 个艺术部落,分别是龙门农民画部落、乐团部落、少儿美术部落、书法部落、油画部落、合唱部落、摄影部落,线上访问量为934182人次。

(六)向社会机构开放慕课“五大能力”,进行慕课“社会化”共建

在疫情的大环境下,许多线下艺术普及机构转移到线上发展。面对这种形势,惠州市文化馆实行慕课共建“合伙人”计划,允许线下艺术普及机构利用自己的数字平台。这一举措既帮助了社会机构,也扩大了文化馆慕课的影响力。2020-2022 年,惠州市文化馆与超过33 个社会艺术普及机构合作,从人员、技术和场地上支持他们将自己的培训课程变为慕课,这一举措集聚了数量可观的数字资源,使文化馆成为全市艺术普及的“增长极”,其中社会机构“贝乐计划”的《少儿美术》,来自社会个体艺术者的《零基础学声乐》等课程为惠州市文化馆集聚起了大量的人气。

惠州市文化馆主要向社会机构开放“五大能力”:一是提供数字文化馆在线教学平台(平台工具)。社会机构只需在惠州市数字文化馆平台上注册管理账号,便可以“一站式”获得文化馆提供的平台资源,从而无须自己单独开发平台。二是帮助机构拍摄慕课。惠州市文化馆建有专门的摄影棚,并配备了专业的拍摄设备,免费为机构提供拍摄服务。三是帮助社会机构进行慕课运营,慕课拍摄完成后,派出专门人员负责课程的线上运营和后台维护。四是帮助进行扩大宣传。课程上线后,在惠州市文化馆系统的所有媒体平台上进行宣传。惠州市文化馆还会助推艺术机构的慕课向省—市—县三级文化系统传播,从而提升关注度。五是慕课课程策划能力。根据文化馆后台数据对慕课学员的用户画像,对机构提供的慕课进行提升优化,将其进一步打造成为系列精品课程,并从“授人以鱼走向授人以渔”,指导社会机构在慕课拍摄上更贴近学员的艺术培训需求。在“五大能力”的加持下,社会机构的多门慕课通过惠州市文化馆推荐上传到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其中来自社会机构近10门课程获得了“V课”认证,这些优质慕课大大提升了惠州市文化馆的艺术培训力量。通过前期的示范效应,又有30多家社会机构向惠州市文化馆抛出了橄榄枝。惠州市文化馆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平台服务能力,通过筑巢引凤,形成优质慕课的“活水池”。

五、结语

慕课在其传播与发展中既要重视技术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忽视人的影响。技术因素永远只能解决资源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的问题,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学习成长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慕课未来的发展应该在技术因素中增加人的干预。惠州市文化馆慕课服务推进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单纯依靠技术并不能提升慕课的服务效果,只有通过助教紧跟课程,增加传统课堂中的人的因素,才可以为中小文化馆业务的开展插翅膀。因此,在慕课新的发展趋势下,中小文化馆慕课应改变“课程搬家”的思维,将慕课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做好慕课的“后半篇文章”,通过“精耕细作”使慕课发展吸收传统教育中的合理元素,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相互协调,从而助推中小文化馆在这轮技术变革中汲取更多的发展力量。

注释:

①本文所界定的“慕课”,是指“由一位或多位主讲教师负责,通过网络面向大规模人群,并按照一定规范在网络上进行的教学过程,包括线课程,包含讲课视频、作业练习、论坛活动、通告邮件等”。

②本文中的“中小文化馆”,是指地方文化馆体系中的地市级别文化馆以及所有县区级文化馆。

③2019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慕课大会提出了五条建设之路,分别是建设公平之路、建设共享之路、建设服务之路、建设创新之路和建设合作之路;2021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则强调“公平优质的在线混合式教学”。

④数据来自惠州市文化馆数字平台。

⑤文化馆慕课社群运营是一个新的课题。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王全吉建议挖掘核心用户,建立分享机制,提高社群活跃度,增强社群凝聚力,让社群成员变得更“文艺”。东莞市文化馆馆长黄晓丽认为,文化馆要在社群运营中注意引导发展核心圈层、组织圈层和扩散圈层。文化馆工作人员作为组织圈层的主力,前期通过活动服务策划活跃社群,引导成员参与分享。

⑥中国文化馆协会副理事长王全吉也高度赞扬了惠州文化馆的慕课社群,认为“这才是文化馆基于互联网的艺术慕课应该有的文化生态”。

猜你喜欢

惠州市社群文化馆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一道三元分式最小值问题的求解与推广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惠州市海洋减灾能力评估研究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社群短命七宗罪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惠州市区黄标车全部淘汰
惠州市海岸带优化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