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探析

2022-03-15

关键词:教育观发展教育

孟 东 方 张 艺

(1.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2.遵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0)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基于新时代教育的发展任务和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习近平就“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作出了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指引着我国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已有关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聚焦在两个主题视域:一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站在人民性立场阐明了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特征和价值目标,这是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纳入思想教育内容体系和工作目标体系中予以探讨,强调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目标和评价标准。但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形成的基础、主要内容、特征、价值、实现路径进行系统全面论析的成果较少,包括回应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路径的选择上,既有的研究成果还显得片面、不深入。因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全面认识和理解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对促进新时代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发展诉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的形成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是基于中国现实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具有历史基础和现实依据。

(一)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人民性思想的弘扬

一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指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1]53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马克思还从提高社会生产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强调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的结合[2]230。列宁从苏维埃政府的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强调要加强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这样才可能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3]461。二是坚持教育平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人平等,一切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指出要“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1]53。三是教育要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服务。列宁指出:“我们的学校应当使青年获得基本知识,使他们自己能够培养共产主义的观点,应该把他们培养成有学识的人。”[4]289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观点,具有真正学识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为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服务。

(二)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

习近平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5]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生长的沃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为以人为本思想和有教无类。一是坚持“人本主义”的生命观,主张人类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左传》提出“国将兴,听于民”,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孟子主张“仁者爱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人的价值和珍爱生命的体现。孔子还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认为人应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坚定的信念,并通过自我反思不断完善人格。二是坚持“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理念及开放办学的教育方针。孔子提出并践行了“有教无类”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观,打破了学校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局面,主张人人都可接受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高低贵贱、贫富尊卑、智愚差距,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三)基于对中国共产党人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思想,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优势,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观。一是教育要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毛泽东提出“劳动人民知识化,知识分子劳动化”的观点,强调“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6]248。同时提出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我们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7]275二是尊重知识与重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毛泽东认为“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8]559。知识分子只有深入到工农民众的生活中,才能够充分实现其人生价值。邓小平十分重视人才,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思想,要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9]40。这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三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邓小平指出要实现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抓好教育[10]275。强调“要千方百计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0]275。 将科技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支柱,而教育所培养的创新人才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关键。江泽民指出:“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11]胡锦涛阐释了优先发展教育与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关系,指出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12]448。这些思想和观点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的生成奠定了基础。

(四)基于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现实要求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是服务社会教育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新时代培养优秀人才的现实要求。一是实现伟大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目标,需要有一批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迈向新时代发展的新征程,习近平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13]所需人才既要有爱国情怀、青春梦想、健康体魄,又要有国际视野、学习热情、实干精神,才能在助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汇聚磅礴之力。二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实干热情。实现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众正确认识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群众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每个人的首创精神得以创造实现,就必须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提高人才质量。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的主要内容、特征和价值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内涵丰富,从战略观、任务观、使命观、动力观四个层面,回答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根本任务、复兴使命和发展动力。其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特征凸显,人民中心、党的领导、公平为本、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鲜明。

(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当下和未来,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强调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14]。明确了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

教育优先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必然路径。习近平提出教育的“四为服务”,把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诠释了教育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习近平一直主张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就是党和国家追求的目标,指出当前人民对更好教育期盼的现实。党和国家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指标,是人民群众切身关注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充分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重要论断。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才能满足人民对教育成效的期待。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梦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教育强国的基础。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不仅聚焦于教育本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其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科技创新支撑和民心工程的支撑。教育优先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基础。教育发展质量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教育发展主要为国家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人才资源做支撑,从而确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优势,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自主支撑力量。

2.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任务观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习近平指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的基础。

坚持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聚焦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德者,本也。”(《礼记·大学》)德行是人才发展的基本,坚持立德为先,以德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必须要牢牢把握这个要求,培养能够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人。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精神、勇于改革创新的新人,要在学生的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身心健康、美育、弘扬劳动精神上下功夫,不断强化立德树人任务,深化素质教育改革。

坚持立德树人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遵循。如何培养人是教育发展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更是必须要回答好的问题。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其内化为学生内在素养和追求。

坚持立德树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人民对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需要提高国民素质,需要保障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的优化利用。坚持立德树人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本条件。坚持立德树人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要求,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期待有学上,有好学上,就必须要在有学上和有好学上下功夫。人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以德为先”的理念,立德树人从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达到教育高质量的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人民满意了,教育发展的目的就达到了。

3.服务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观

习近平以“两个肩负”阐释了教育服务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观。

肩负教育服务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使命。坚持推动教育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基础性作用,经济上通过教育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以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不断固牢经济基础。政治上,通过教育坚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正确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文化上,通过教育做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坚定文化自信。社会上,办好人民满意的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握民生大关,促进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上,通过教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坚持“两山理论”,促进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

肩负教育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使命。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必须要胸怀“两个大局”,准确把握历史交汇期的我国内外历史发展机遇,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16]紧紧扭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不断强化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不断输送中国方案和智慧。

4.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动力观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亦是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习近平关于教育改革创新的论述,可以归结为以改革“激发内生活力”和“破解教育难题”。

以改革创新激发内生活力。习近平指出:“改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17]鼓励自我革新和积极主动精神,倡导克服部门利益掣肘、跳出条条框框去研究和改革[18]。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改革主要源于内生动力。在教育改革中必须要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教育利益的紧要需求,在供给平衡中满足人民群众的热切需求,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热情,提高动力源。改革创新在哪里,繁荣发展就在哪里,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为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源泉。

以改革创新破解教育难题。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在哪里,教育改革创新就要推行到哪里。习近平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19]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中,要突出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对准难点,精准施策,不断完善法治建设,同时处理好改革中“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重难点问题。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完善教育开放机制,真正满足教育教学的个性化发展、多样化学习的需要,保障教学的多样性,实现人人都能出彩的机会。

(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的基本特征

从十八大到二十大,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以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为不变底色的基本特征。

立场坚定的政治性。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坚定的政治立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初心与使命。坚定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是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的重要落实体现,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的政治性体现。

内涵丰富的科学性。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从认识论、实践论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更从新时代教育发展面向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需要,从战略观、任务观、使命观、目标观、动力观、目的等方面构建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导。

植根实事的实践性。教育发展坚持实事求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呈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生成于伟大的实践、发展于伟大的实践,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习近平认为,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就是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

(三)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的价值

与其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基本特征契合,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思想体系富有鲜明的价值取向:人民中心、党的领导、社会公平、全面发展。

坚定人民立场的基础价值取向。立场决定道路方向,立场决定价值取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人民群众的核心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为根本点和要求点,坚持从人民群众受教育的需求出发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人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教育公平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的基础性价值取向。

坚持党全面领导的政治价值取向。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政治性的重要体现,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政治保障。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九个坚持”的重要内容,把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党领导的重要性和不可动摇性。事业越重要,方向问题就越紧要,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确保方向的重要性,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的明确政治价值取向。

促进社会公平的根本价值取向。习近平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强调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正义,强调教育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20]。教育公平是改善民生的必要途径,破除教育公平的制度障碍,构建教育过程性公平体系是根本性价值取向。

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价值取向。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认为我们要实现的共产主义是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习近平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21]强调每个人社会关系的充分发展、能力全面发展、个性自由发展的状态,实现全面发展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的目标价值取向。

三、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方略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内容丰富、特征鲜明,价值凸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来发展教育,关键在于落实。

(一)着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是新发展阶段践行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的战略目标和基本追求。

推进教育公平发展。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基础条件,是党不断为之努力的方向。推进教育公平,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和国家从制度层面颁布了教育改革的系列文件,涉及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发展等一系列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难题,回应了学生和家长的关切。二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持续深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连续十年保持在4%以上,建设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促进教育公平,真正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健全教育质量标准。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引导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进入新阶段,必须要增强标准意识和标准观念,提升运用标准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可观察、可量化、可比较、可评估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标准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确教育标准的分类、规范教育标准制定程序、完善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完善教育标准实施机制、健全教育标准管理机制、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习近平认为,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一要不断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系列意见性文件,不断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推动教师教育体系法治化、标准化,保障教师权益,为教育发展永续动力。二要不断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好老师对一个人、一个学校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要培养“六有好青年”“四有好老师”,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为高质量教育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保障。

(二)牢固坚定文化自觉自信

文化自信自强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自强,需要文化自觉——自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自觉以教育为抓手推进中华文化对外开放。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中讲话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已经在实践中被证明是适合我国国情、是行的,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旗帜和灵魂。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并坚持用其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二要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全面推进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过程中,必须要把党的领导贯穿落实到办学的全过程中。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习近平认为,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扎根在中国大地上。扎根中国大地,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中国具体实际。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教育发展的“四个服务”原则,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要坚持中国特色,发展中国式的现代化教育是历史必然,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瞄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重要定位,突破教育发展壁垒,办好高质量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

深化教育对外开放。人才决定未来,教育成就梦想。习近平指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让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占据优势。”[22]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是中国式教育走向世界的窗口,更是借鉴国外教育成果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我们在全世界各地相继建成鲁班工坊、孔子学院,以及开展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等,体现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教育国际情怀,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三)提升教育服务社会能力

教育服务社会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现实表达。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体现在发展人、强大经济、繁盛文明等各方面。

建设好教育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大命题、重大创新、重大跨越。建设好这个伟大基础工程,一要办对的教育。对的教育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提高国民思想素质的教育;就是要体现中国特色,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二要办好的教育。好的教育是注重人的主体性发展,全面性发展、完善性教育,是美的教育,是遵循规律,注重素质教育的发展模式。通过从政策上、经济上、人才上等方面不断加强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和支持,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强化教育发展的基础保障。三要办强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括要建设科技、文化、人才、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强有力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作为基础性建设,必须要牢固树立正确方向,以科技、文化、人才做支撑,不断强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让中国教育不仅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要融入世界发展大局中。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经济社会的发展依赖教育振兴、科技创新来持续注入活力。一要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的二十大指出,“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不断深化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助力。二要健全高等教育体系,提高教育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完善与生产力布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校布局结构,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资源的统筹整合,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对接当下乡村振兴,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三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坚持科技、人才、创新的关系理论,创新教育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经济、文化、生态产业发展。

(四)完善教育现代化建设保障条件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核心主题,也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完善教育法治建设、教育经费保障和教育信息化建设。

完善全面依法治教机制保障。习近平强调,“教育法治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引领性、基础性、规范性、保障性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3]2012年,教育部印发《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强调“要完善立法规划……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24]43-44构建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提供有力遵循。重点是不断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构建人才治理体系,“坚持党管人才与依法治才的有机结合”。

坚实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条件。教育投入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指标,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构筑全方位财政投入保障体系,即是夯实教育长远发展基础。要把坚持教育事业优先部署、教育经费优先保障、公共资源优先配置教育领域作为政治责任落到实处。

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已经被证明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手段,彰显着教育现代化的时代特征。新发展阶段,必须全面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全面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全面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进一步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五)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成,需要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现阶段主要包括人才培育发展机制、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和督导管理机制。

构建人才培育发展机制。通过构建完善的人才保障机制,促进创新人才、高水平人才的产出。一是完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协同培养人才的格局,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贯通机制,做好人才成长培育的衔接与支持;二是转变人才管理职能、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利、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加强人才管理法制建设;三是不断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机制,强化人才发展的作用,使人才能够各尽所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教育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智库支撑。

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各类评价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以立为本,以破为措,坚持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各类评价机制。一要改革完善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强化责任追究,深化教育高质量发展。二要改革完善学校评价体系,严格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评级机制,促进终身学习型社会建设。三要改革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推动教师教书育人使命担当,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位,发挥教师示范典型作用。强化教师教学业绩发展,提高教师保障力度,推动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突出质量导向,激发教师科研热情。四要改革完善学生评价体制,完善“五育并举”评价体系,深化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发展。

深化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改革。我国2020年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教育督导在督促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政策、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的价值与作用。依据文件精神和我国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需要加强教育督导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教育督导运行机制改革和问责机制改革。一要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督导管理体制,深化建立督导统一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为教育决策的优化、管理的完善提供原则性遵循。二要在机构设置、履行职责上下功夫,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督导机构设置不全、不能独立履行职责的突出问题,不断完善机构设置,创新工作机制,充实教育督导力量。三是不断改进和完善督导方式方法,强化信息化数字化运用,遵循督导规律,加强督导覆盖的全方位。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观,立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以立场坚定的政治性、内涵丰富的科学性和植根实事的实践性特征,始终坚定人民立场的基础价值取向、党全面领导的政治价值取向和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价值取向,形成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观、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任务观、服务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观和深化教育改革创新的动力观的核心内涵。提出了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牢固坚定文化自觉自信、完善教育服务社会能力、完善现代教育发展保障和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路径,总结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观前瞻性思考和实践性指南,对进一步服务社会主义强国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猜你喜欢

教育观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基于“学为中心”教育观的“5.2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学探索及反思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的教育观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