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颅术后经硬膜下引流管测量颅内压的可行性分析

2022-03-15陈飞亚梁浩欣黄好润何金燕廖希贤邱炳辉漆松涛黄传平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外耳道硬膜骨瓣

陈飞亚 梁浩欣 黄好润 何金燕 张 安 廖希贤 邱炳辉 漆松涛 包 贇 黄传平

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1]。颅脑术后病人因继发脑出血、脑水肿、脑肿胀等[2],会影响ICP,超过颅内代偿后,即可出现ICP增高[3,4]。尽早发现ICP增高并进行治疗,能预防脑疝,改善病人预后[5]。ICP 监测是神经重症病人救治的重要措施[6],ICP 监测可早期发现颅内病理与病理生理变化,早期处理[7,8]。目前以脑室内植入压力传感器或脑室内植入导管外接压力传感器,为ICP 监测的“金标准”[9,10]。但是其技术难度大、价格高,在国内基层难以推广和普及,使用的范围受到了限制[8]。参照中心静脉压的液体传导测压原理,我院对照留置颅内监护仪所测得的ICP,利用术后留置管、激光水平定位度尺和激光水平仪等确定零点位置,测定ICP,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前瞻性选择开颅手术治疗的病人56 例,其中男32 例,女24 例;年龄22~59岁,平均(43.0±15.1)岁。左侧矢状窦旁、额部脑膜瘤各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左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5 例,右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4 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4 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 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 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2例),重型颅脑损伤14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16 例(左侧基底节区5例,右侧基底节区4例,左侧丘脑2例,右侧丘脑1 例,右侧枕叶2 例,左侧枕叶1 例,小脑1例),大面积脑梗塞6 例(动脉硬化性5 例,心源性1例)。去骨瓣减压术治疗25例,未去骨瓣31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性别不限;②CT/MRI 检查明确颅内病变;③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④行开颅手术并留置硬膜下引流管;⑤行ICP 监测;⑥病人或家属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年龄<18 岁;②合并严重的脑疝(双侧瞳孔散大,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③Codman颅内压监护仪机械故障;④光纤探头断裂或者损坏;⑤研究者认为不适宜参加临床试验的病人。

1.3 ICP监测方法

1.3.1 ICP 监测金标准 术中将ICP 监测探头置入脑室内,使用Codman 颅内压监护仪连续监护ICP 至少1周[11]。

1.3.2 经硬膜下引流管监测ICP(硬膜下法)按常规将床头抬高30°仰卧。由已留置的硬膜外/下引流管、引流袋、激光水平定位度尺等组成液体传导测压系统。将激光水平仪打开并固定于激光水平定位度尺的零点处,根据ICP 监护仪所示数值,调整引流管、引流袋、激光水平定位度尺的高度,使引流管内液体高度上下浮动于标尺的对应数值。此时,激光所在位置即零点位置。以外耳道处为基准,零点位于外耳道。每小时记录1次ICP,以mmHg 为计量单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分析;正态分布定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CP 监测结果 金标准测得的ICP 为(13.34±5.41)mmHg(范围6~25 mmHg),硬膜下法测得的ICP为(14.96±5.33)mmHg(范围5~27 mmHg)。两种方法测得的ICP无统计学差异(P>0.05)。

去骨瓣减压术25 例中,硬膜下法测得的ICP 为(14.68±4.71)mmHg(范围8~23.7 mmHg),金标准测得的ICP 为(13.76±5.14)mmHg(范围6~26 mmHg)。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

未去骨瓣31 例中,硬膜下法测得的ICP 为(15.03±5.80)mmHg(范围5~27 mmHg),金标准测得的ICP为(13.00±5.66)mmHg(范围5~25 mmHg)。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误差分析 硬膜下法测得的ICP与金标准测得的ICP 差值为(1.6±2.1)mmHg。如果无ICP 传感器,单独使用液压耦合的情况下,零点可设在外耳道上2.1 cm,这样能进一步提高液压耦合法的准确性。两种方法测得的ICP 呈明显正相关(r=0.892,P<0.001)。核对好零点后,在监测过程中,4例出现过液压耦合与传感器监测的ICP>5 mmHg 误差。1 例液压耦合的引流管不通畅,1例传感器位置离皮肤太近、位置太浅,1 例去骨瓣减压术后绷带太紧,1 例硬膜下引流管附件再出血、局部压力高。

2.3 并发症 颅内感染1例(1.78%),早期抗生素治疗后痊愈。颅内出血1 例(1.78%),出血量较少,约5.2 ml,经静脉止血和控制血压后血肿未扩大。

3 讨论

腰椎穿刺术测量ICP 为传统检测方法,其利用液体传导测压原理[12],具有简便、经济等优点,但对于急性颅脑损伤伴颅内高压增高的病人,有导致脑疝的危险,具有检测结果瞬时性、刻度有限性等缺点[9]。目前,ICP监测方法有两类:①探头植入法,经颅骨钻孔或开颅,将压力传感器直接植入颅内[13];②导管法,将导管置入脑室,通过引流导管中充填的脑脊液进行测压[9]。这两种方法监测技术难度大、价格高,在国内基层难以推广和普及。我们利用术后留置的硬膜下引流管监测ICP,符合液体传导测压原理,效果良好。

头部抬高位可降低ICP,脑脊液的少量转移就会引起ICP的较大改变[14],头部抬高位的脑脊液从颅腔流入脊髓蛛网膜下隙而明显降低ICP[15]。目前,对于平卧位的零点位置已有明确认识,即侧脑室对应的体外标志外耳道处。但是,头部抬高位的零点仍不明确。常规采取30°头部抬高卧位,若每次调零都将病人从30°头部抬高卧位调整为平卧位,则不利于ICP 的平稳与病人的恢复。明确30°头部抬高卧位的零点位置具有实际临床意义。我们对照由ICP监测“金标准”方法所得的数值,利用激光水平定位度尺和激光水平仪调整并确定零点位置,可对30°头部抬高卧位的零点位置有进一步的了解[16]。

本研究硬膜下引流管液压耦合法测得的ICP与光纤探头法测得的ICP差值为(1.6±2.1)mmHg;两种方法测得的ICP 呈明显正相关(r=0.892,P<0.001),说明液压耦合法能较为准确的反应ICP。如果将零点调到外耳道上2.1 cm,液压耦合法测得的ICP与探头测得的ICP 基本一致。因此,该方法准确可靠测量开颅术后ICP。本文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7%,与文献报道类似[17,18],说明该方法可在临床安全使用。为了延长硬膜下引流管留置时间,建议术中皮下隧道最好在4~6 cm,术后1 d常规换药。

有创ICP 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早期行CT或MRI判断具体情况,进而早期治疗而改善病人预后。去骨瓣减压术扩大了颅腔容积、增加了颅内代偿空间,目前国内外没有去骨瓣后ICP 的正常值参考。本文去骨瓣减压术病人的液压耦合法的结果更接近有创ICP 的数值。这说明去骨瓣减压术后,皮瓣下的压力与光纤法的压力一致,因此,这类病人可通过液压耦合法或者直接触摸骨窗压力获得ICP 的结果,而有创光纤探头法测ICP 花费更大、增加颅内感染的概率。

总之,开颅术后硬膜下引流管液压耦合法能准确可靠的反应术后30°头部抬高时的ICP,建议零点调到外耳道上2.1 cm,此监测法简便、经济,易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外耳道硬膜骨瓣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
——外耳道成形技术进展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基于Matlab软件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CT影像特点分析
蒙医结合微创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例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阿托伐他汀联合中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观察
保护好易受伤的外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