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学校赋能的“新”家校共育模式初探
2022-03-15沈来凤
沈来凤
(合肥市元一名城小学 安徽合肥 230011)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家长们的期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桃李满天下是教育者的职业追求,家庭和学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一致的,都为了孩子成长成才。“家校共育”就是形成并发挥家庭与学校的合力,共同完成将孩子培养好、教育好的目标。学校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学生成长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积淀、素养的形成,还是人格的完善、情操的培养,学校教育的作用都至关重要,这也是学校、教师的主要职责。家庭教育是基础,健康的家庭教育与良好的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家长要牢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责任要家校共同承担。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文化、制度、产业结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社会对教育均衡的迫切愿望、百姓对教育公平的渴盼,都要求加快教育变革,以适应时代变化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2015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责任。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因此家长必须从本质上正确认识家庭教育,这是家校共育的坚固基石。
一、新时代家庭教育特点、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新时代家庭教育的特点
随着当前社会变革的加速,教育的社会化特点日渐显著,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不断融合。作为社会最基本构成元素的家庭,其教育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
1.家长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新时代的家长普遍接受过较高水平的文化教育,以我校为例,受过大专及大专以上教育的家长占比为43.6%。较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为家庭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也开始呈现出以自我认知为主体的特点。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开始从单一的学科素养培养向综合素养培养转变。
2.家庭结构布局发生新的变化。受国家生育政策的影响,当前学生的父母多为独生子女,这一部分家长往往呈现出自我意识增强、同理心较弱、依赖性强等特点。同时,受“二孩”政策影响,学生的家庭结构开始从“1+1+1”向“2+2”转变。此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隔代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
3.家庭教育的培训模式更加多元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获取渠道变得更加丰富,除了由学校组织的培训外,家长通过互联网、校外教育机构等方式获取良莠不齐的教育知识,绝大多数的家长接触了一些心理、生理、营养卫生等更为全面的育儿理念,但对于知识的科学性缺乏正确评判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对家庭教育呈现出更大的兼容性。
4.家庭教育分层更为突显。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家长能明晰自己的教育理念、方法和路径,采用科学的教育方式;而相当一部分留守、单亲、离异等家庭的教育方式与之截然相反。家庭教育开始出现“梭子状”分化结构。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往“双向”互动、开明、开放的方向发展。
(二)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显著不足,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没有尊重孩子的客观成长规律。受教育功利化影响,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常常是对孩子提出要求多,指责孩子过错多,或者过度溺爱、干预孩子的成长。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少于对外在健康的关注,对物质的投入多于对情感的投入,对结果的关注高于对过程的关注。这些行为往往在家长不自知的情况下发生,所以他们很少反思,从而导致没有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及时改变教育方式,造成家庭教育的低效性。
2.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教育观念起主导作用。一些家长认为“成绩是决定孩子成长的炼金石,除了成绩,其他方面可以忽略不计或者等孩子长大了自己就明白了”。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对学科成绩的要求高于对道德养成的关注,只注重成绩,忽视对于孩子的性格、人格、情感等方面的培养。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高分低能,对社会和对家庭的责任感都严重缺失。
3.家庭教育学校化倾向严重。家庭教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仍旧停留在“请家教”“上辅导班”等内容上,以应试教育的要求为风向标,不注重孩子自身因素的不同,不注重个体的发展,一味跟风,与学校教育同质化。
(三)原因分析
一是观念错误。部分家长对于教育初衷理解错误,缺乏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对于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不能全面客观分析,对产生的问题、困难、挫折,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解决问题的方法过于单一。同时对教育理论一知半解,缺乏有深度的正确理解。
二是责任感缺失。在元一名城小学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家长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孩子交给学校了,教不好都是你们老师的责任。”“孩子犯了错误,叫家长来干什么?如果孩子什么都会,孩子就没必要上学了。”。这些家长总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很多孩子三观的形成往往都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然而家长却没有把家庭教育与孩子成长联系起来。
三是教育缺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部分家庭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缺乏“规则”意识,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特点;一部分家庭父母忙于工作,对孩子关心关爱较少,从表面上看,在这类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独立、自主,其实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家庭本身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就缺乏尊重,导致孩子也缺乏相应的品质。另外隔代教育的片面性、父亲教育的缺失,都是当前教育缺位的重要表现。
二、赋能新的家校共育模式
葵花向阳而生,离不开深深扎根的土壤和温暖的阳光。家庭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营养,让孩子牢牢扎根、稳稳立足;学校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给孩子指引成长的方向,让孩子品端行正、信念坚定。苏霍姆林斯基说:“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孩子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一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在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谐统一、相辅相成,孩子方可健康成长、行稳致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互补的,教育目标是相同的,学校与家长之间要形成包容、支持、互助的和谐关系。学校是学生学习、积累知识、养成良好道德情操的主阵地。它所具备的职业性、技能性、专业性都引导着孩子日新、日进。家校共育,重在“共”,要形成合力。在家校共育的惯有模式中,往往存在合作形式单一、频率不高、家长主动性缺乏、活动地点和内容局限性大、合作深度不能得到保障等弊端。要让共育成果有实效、见成效,就要重新认知、梳理家校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家校共育中的经验及做法,要进行优劣取舍,在明确家庭在家校共育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家长和老师在家校共育过程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只有学校、家庭在教育思想、理念上充分交融、统一,才有可能实现“1+1>2”的合力效应。
(一)赋权,架起家校连心桥
成立家委会是许多学校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家委会成立后,如何调动家委会成员参与学校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帮忙出黑板报、参加学校安排的家长护学岗等工作上,真正发挥出共建共育的作用?赋权就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赋权,就是要明确家委会自主权内容与边界,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一是创新家委会内涵,实现人事自主权。家委会成立后,可以自主遴选一名骨干家长组建年级组家委会,再抽调年级组内最有号召力、威信度最高的家长,加入校级家委会,形成“班级—年级—校级”的三级家委会管理网格,提高工作的效率。二是健全制度分工,保障管理自主权。校级家委会成立后,制定校级家委会各项制度,进行家委会工作分工,并坚持把校级家委会作为家长施展才华的大平台,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实施中来。如:开展校园德育文化艺术节、游戏节、美食节等大型活动前,可以邀请校级家委会成员参加方案制订,并充分采纳校级家委会成员提出的建议,让其与学校德育部门共同研究商议,制订最终活动方案。这样家长参与学校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极大提升。三是助力破解难题,落实功能自主权。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瓶颈,这时候完全可以借助家委会的力量破解难题。例如针对学校社团课程专业教师不足的问题,各年级家委会进行问卷调查,摸排家长才艺,遴选合适、合格的家长任教社团课程,有效化解师资不足问题,解决燃眉之急。学校发展瓶颈期时,需要多方协助,集思广益,共同突破。通过召开家、校、社三级管理体系会议,按照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审议问题、解决问题的流程,寻找学校发展瓶颈的根源所在,从而达到快速突破瓶颈,使学校发展再次驶入“快车道”的目标。
(二)增能,走好家校沟通路
增能,就是要加大家校联系的力度,增强家校共育的合力。良好的交流互动是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的基础,这需要家校之间善沟通、巧沟通、勤沟通。善沟通就是要健全组织领导。学校与校级家委会成立家访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家庭特点,制订实施性强、易操作的走访方案,分时段、划重点、有策略地进行家访,确保走访工作的经常性,增强走访工作的实效性。巧沟通就是要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是打好群众基础、巩固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党员教师率先在校内开展“服务家长、学生大走访”的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巧妙地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帮扶带的效应。例如,在一年级新生入校前,学校通过摸排各班级学生的家庭情况,确定家访重点和提纲;之后将学校党员教师进行合理分配,与拟任教师一同走进学生家庭,交流孩子习惯、家庭环境等内容,针对不同孩子的差异,与家长共同商议讨论出因材施教的方法,从不同的教育角度为家长提供适合孩子的教育策略。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收集到更多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建议,为“办家门口的好学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提供意见参考,从而实现融会贯通、家校互助的共育目标。勤沟通就是要及时登记造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时刻保持一致性,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实现零障碍,才能形成良好的共育环境。学校利用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培训,借助学校图书馆这一阵地,极力向家长推荐介绍家庭教育成功经验的优秀书籍或读物目录,为家长学习、教育子女提供便利。班主任利用家校联系簿、QQ群和微信群等渠道,建立长效联系机制,不定期将学校的管理情况、相关的家庭教育经验、孩子的在校表现等内容发给家长,供家长学习、交流。每学期中,至少召开一次线上或线下家长会。班主任在家长会伊始,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接着各任课教师就本学科的教学问题和孩子的个人表现做详细说明。同时,会上邀请相关有经验的家长就家教心得进行分享。为充分体现办学的公开性,吸引广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走进班级”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和“家长评教意见征询”活动。每项活动安排家长意见反馈环节,教务处负责回收、清点,并登记造册、集中反馈。此举既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教师任课情况,还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
(三)创新,编织家校多彩梦
一直以来,共育课程是提高家校共育成效的重要载体,不断创新优化课程设置,是为孩子全面成长注入丰富营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将优秀的家长资源引入到校内,多角度打造“家长微课堂”,开设其专业领域的“课程”。如:有的家长是医护人员,就可以给孩子们带来一节生动有趣的急救课;有的家长是全职美食达人,可以教孩子们制作美食;等等。全职妈妈们组织参与美食节,秀出妈妈们调查和考试对学生成绩进行检验,找出不足之处,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实时解决学生的问题、讲解各个知识难点。应用电子书包后,教师可以通过电子书包全面客观、多角度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在电子书包综合测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五、注意事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使用电子书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教学效果显著。因此要进一步研究探索电子书包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完善现有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能效。
(一)合理调整课堂教学结构
电子书包融入数学课堂后,为学生提供动态开放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实现教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有助于学生快速系统地消化知识。然而,由于电子书包的简单性、易操作性、可视化性等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导致教学内容与技术应用的不平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着眼于技术的有效融合,找到课堂教学与电子书包应用的平衡点,保证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
(二)注意人机互动的深度和广度
电子书包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小学数学课上人机的交互频率,但不应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形象化的教学内容、易于获得的教学资源、课堂展示平台以及课堂总结评估手段,还需要注意广度:开展课余游戏竞赛、闯关练习,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望;通过其数据评估功能,准确把握学情,找出差距,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此外,还需要加强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在电子书包的指导下,通过多角度自主学习,实现学生与技术的深度互动,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教师技术水平
电子书包的应用,不仅为教师教学创新创造了空间,也对教师工作方式及技术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使用不当会产生相反的后果,例如教师不熟悉软件而导致故障或课堂延误。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管理和控制人机交互,在技术使用过程中保护学生的隐私,使电子书包真正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和解决学生问题的有力手段,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智能互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