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教师助力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析

2022-03-15包春平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包春平,蔡 邵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这一纲领性文件为高职院校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据。该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2]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协助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是现实的需要,又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一、思政课教师参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性

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是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形势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它也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必然选择。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任务艰巨,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现实困境。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起步较晚且在实践中处于自发探索阶段,其进程与成效受到一定影响。必须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助力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需求

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任务艰巨,亟需“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2]由于自身专业领域的局限,广大专业课教师对“思想价值引领”的问题关注较少,也缺乏相关的“思政教育”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对于一些思政元素也不知道如何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3]。因此,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有着畏难情绪、能力不足等问题,急需思政课教师的协助。

(二)思政课教师助力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科优势

思政课教师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是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主力军,具有较为深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优势。

一是政治理论素养上的优势。思政课教师深耕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领域,而思政课教学涉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基于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必须不断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和吸纳最新理论成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政治理论素养。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关注最新理论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通过及时有效地梳理形成系统、深入的研究成果,并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广大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具备较强的政治理论素养是思政课教师的最显著的优势体现。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上的优势。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思政课教师往往会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认同、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内容,以及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自己教学科研的重点。因此,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能够运用灵活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开展教育改革是思政课教师的又一优势体现。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利用其自身优势协助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既可以向专业课教师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其探讨和交流最新理论成果、国家发展形势与政策变化等内容,还可以发挥他们政治敏感度高的优势,协助专业课教师充分挖掘他们专业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政教育教学元素,找到恰当的思政切入点,最终形成学科优势互补,协同育人。

二、思政课教师参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课程思政仍需突破思政元素“怎么挖”、思政元素“怎么融”、课程思政体系“怎么建”等难题[5]。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协同和整合各方面的育人资源,才能够形成协同效应。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来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尚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亟需思政课教师的指导与辅助,但二者之间的协作机制尚未建立,缺乏深度的交流和有效的协作。

具体而言,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师素养有待提升、教师积极性有待调动、运行机制有待科学谋划、制度保障有待建立健全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一是在主观层面上,教师缺乏主动性。如何提取专业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以及如何有效将其融入日常教学之中,是广大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亟需破解的难题,也亟需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与经验。但在日常工作中,专业课教师不愿意主动寻求思政课教师的帮助,也担心给思政课教师添麻烦。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日常教学任务繁重,需要大量时间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了解最新的理论体系和形势政策,往往精力有限,进而也不愿意分散精力去协助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

二是在客观层面上,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缺乏保障与激励机制。在现行的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是某学院、系部、专业自发地联系和邀请某些思政课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协助其挖掘思政教学元素,但其合作也只局限在课前准备环节和项目申报环节。由于缺乏顶层设计,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健全,因此,很难带来相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

三、思政课教师参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和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就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想不想”“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其中既有动力问题又有能力问题。一方面,要提高思想认识。高职院校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增强课程思政能力,厚植育人情怀;另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高职院校要积极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保障机制,健全激励机制。这就需要多方协同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精准对接。

(一)协同方式

在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意见或指导纲领时,高职院校应明确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双方的合作方式以及各自职责所在,尤其对思政课教师的参与方式应有相应规定。在实施过程中,应开展“结对子”工程,即一门专业课教师与一位思政课教师对接,便于后续实现有效沟通与精准对接。

首先,通过座谈会、交流会的方式实现双方交流互通。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或者是没有意识到融思政于专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或者是有了意识却不懂结合方法,找不到结合路径”[5]。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结合各自专业优势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梳理,实现精准施策。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思政资源提炼与应用等问题提出疑惑,这样也便于思政课教师找准切入点,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专业课的内容,选取典型案例,分析讲解如何提取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之中。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研究专长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科研工作并及时开展成果汇报。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分享,可以减轻专业课教师的畏难情绪和思想困惑,厘清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其次,通过深入了解专业课程实现准确细致的双向沟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而专业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专业课程中去,通过听课等各种方式深入了解高职专业课的课程知识体系、结构特点、教学思路等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思维方式,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建言献策,协助专业课教师科学合理地修订课程思政目标、构思课程思政教学环节与课程思政教学考核体系等内容;通过思政角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元素,提炼形成蕴含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料,讨论合理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在此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共同参与,通过环环相扣、细致入微的方式实现对专业课教学过程的全覆盖,精准有效地梳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与教学设计,并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作业论文等各个方面,提升育人效果。

(二)制度保障

加强与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单纯地依靠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力量,学校要从宏观层面上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上保障其运行顺畅,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共用。要“形成激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长效机制”[6],通过建立健全制度来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效能。

首先,搭建课程思政建设协同育人工作平台。通过多渠道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在实践中增进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默契度,共同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步伐。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其中,上海大学思政课教师与各院系学科知名教授联手持续开发“大国方略”系列品牌课程,深度挖掘不同学科知识点中所蕴涵的道理,使学生真切地体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魅力,“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7]这种有温度、有智慧的课程深受学生喜爱,也极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借鉴应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并起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例如,可以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成立“课程思政”指导中心,该指导中心应该有规模有组织地推进各院系课程思政建设,并形成相应的对接指导模式。这种对接宜采取专家组的形式,每组由3~5位思政课教师专家组成,每组对接几所学院[8],通过定制化、精准化对接,为高职专业课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其次,通过制度建设解决顾虑、增强保障。构建以制度保障体系为主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是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的关键。高职院校要从总体上加强规划与引导,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在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上下功夫,增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实效。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要能够真正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要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团队组建等环节制定相应配套制度及倾斜性政策,通过分层分级建立试点课和示范课的方式以点带面推动高职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成效。

再次,通过激励机制增强干劲,提升成就感。激励机制是增强高职院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动力所在。要想切实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步伐,就必须不断完善包括目标激励、荣誉激励、榜样激励等内容在内的激励体系,形成全员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加强激励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来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度和效果,“在科研项目支持倾斜、绩效考核评价侧重、评奖评优优先、职称职务晋升优先等方面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9],以此增进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课程思政建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在实践中,一些院校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课程思政类相关科研课题,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还有一些院校对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并且工作成效显著的教师在评优晋级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政策。

另一方面,加强示范影响作用。通过树立榜样、表彰教学骨干,选出示范课程带头人等方式,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和带动广大高职教师的参与热情。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基层教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课程思政”建设,学习榜样、骨干的事迹,并可通过邀约的方式开展专题讲座,在思想层面提升广大教师的觉悟和认知水平。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