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视野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高职思政课“一主三化三结合”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构建

2022-12-06尤明秋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外思政

尤明秋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阜新 123000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基于高职思政课理论性强,高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更强调感受和体悟的认知规律特点,所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新时代“大思政”更加注重强调实践育人环节,要求“大视野”,推动从“理论思政”向“实践思政”进行创新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鲜活素材,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是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的重要方向指引[3]。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共有两门主干课,即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近几年来我们一直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课内实践为主体,全程化、菜单化、沉浸化,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红色资源与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一主三化三结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在寒暑假、两个小长假期间进行课外社会实践,学生自主选择参观家乡红色资源教育基地、调研家乡变化等题材进行实践。学生为了完成学分、完成教学任务、获得高分成绩等,在思政实践过程中走过场,并没有真正深入地进行社会实践,而是敷衍了事。思政课实践教学在很多学校只是停留在观看教学视频、分组讨论层面,理论学习没有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深化。而且受学校活动经费、学生自身安全、实践基地容纳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多情况下开展的实践教学只是少数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参加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进来。这种以点概面的现象达不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与要求,思政教学实效性受到很大影响,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学校各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机制未能形成合力

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专题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缺乏连贯性、针对性、相容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切实反映理论课教学内容实际;很多专业实践课与思政实践课也未能相融合,各自独立,缺乏统一联动机制;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联动,很多活动内容重复,牵扯学生精力,导致学生疲于应付,活动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很难实现。由于缺乏与学校相关部门对接来进行整体设计,未能有效整合资源,校内各部门彼此孤立地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缺乏沟通。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构建“大思政”格局,需要学校各部门协同发力,构建协同联动机制,使学校学工部门、团委、宣传部、教学系部等全校各部门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二、构建“一主三化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三化三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一主三化三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图表

(一)“一主”

“一主”即以学生课内实践为主体。实践教学以课内实践为主体,充分利用课前10~15分钟时间,学生将准备好的实践内容在课内进行演讲,演讲结束后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布置多个理论课专题,学生自主自愿选择并完成,避免行政强压。课前形成预案,学生自由组队,自主选取实践课题,教师将最新的信息、资料、小视频课前上传,大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把控节奏,以学生主动持续参与来增强上课黏性,让学生自主接触生活、接触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4]我们要有效引导学生把人生理想目标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

(二)“三化”

“三化”即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全程化、课内课外实践教学题目菜单化、实践教学过程沉浸化。全程化即教师全程担负任课班级全部思政课程,学生全员全程参与实践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贯穿思政课始终。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指导。

菜单化即实践教学题目菜单化、任务菜单化。根据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内容(专题)菜单,学生组成团队后,通过个人或小组自行选择内容(专题)。小组成员任务菜单化呈现,组员根据个人实际能力自主选择承担的实践任务,小组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实践题目任务。

沉浸化即注重学生个体沉浸式感受[5]。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课内实践将具有时效性、感染性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学生讲述历史故事、红色故事,用真实事件和真实经历紧跟时代脉搏,把握社会热点。课外实践通过学生全身心投入,亲历社会实践,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获得理论学习的充实感,实现思政课沉浸化体验。

(三)“三结合”

“三结合”即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红色资源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线上实践与线下实践相结合。

一是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注重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课前15分钟时间,结合理论教学专题内容设计学生课内实践环节。每次课上,让2~3个学生小组进行课内实践展示。以学生小长假返家乡为契机,让学生以家乡变化为主题进行课外实践内容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双向互动、双向结合。课前形成预案,学生自由组队,每组2~5人,小组自行选取实践课题,在选题后必须按“菜单”制作课件,并现场讲述;如果不能现场讲述,需要将实践内容录制视频在学习平台播放。学生假期自主进行实地探访,利用当地现有的红色资源,自行活动、主动参与,收获会更好。科学构思,建立相应的评分权重和评价方法。将实践考核、品行考核纳入考核体系,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各占50%,实现全员参与、多方评价的新格局。

二是红色资源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6]在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仅有鲜活的史实,更有积淀传承的伟大精神。充分挖掘当地红色历史资源,以本地红色资源为依托,“引导学生把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极情感和兴趣转移到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上。”[7]结合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因地制宜设计课内课外实践题目和内容,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走访参观进行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红色基地特色历史文化中感悟人生、汲取力量。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变化,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不屈奋斗历程,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内涵,深刻领悟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是线上实践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线下课堂上来不及进行实践展示的小组,用录制视频的方式将本组实践作业上传至学生微信群或教学平台进行课下线上展示,学生通过微信群或教学平台为小组打分互评。线上实践与线下实践相结合,所有学生都能够全部投入并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全过程。

三、“一主三化三结合”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实施办法

(一)实践教学目标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职院校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听党话、跟党走,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高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学习情绪化较强,具有更强调感受和体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所以高职学生的学习往往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的学习:感兴趣的内容能够积极主动去探究和参与,学习效率较高,理论知识掌握扎实;反之则消极应付甚至是对理论课学习带有厌烦情绪,学习效率较低。由于高职思政课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8],增强教学内容生动性。要设计主题鲜明、特色新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积极思考、沉浸化融入、主动参与,在“知”与“行”中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

(二)实践教学实施方法

一是研究制定思政课理论教学专题和课内课外实践教学方案。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我们设置了7个理论专题和7次专题实践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分成10个理论专题和16次专题实践课。如确定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跟党一起奋斗、跟党一起圆梦等专题,然后以菜单形式呈现给学生(小组)。学生(小组)根据个人(小组)能力、兴趣和擅长,自由组合,并利用课余时间完成PPT制作或小视频录制,然后课上展示。

二是利用新生开学军训,完成第一个大学实践作业。通过军训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自己的大学生活,通过自我认知,进行自我定位,确定目标理想,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利用“十一”“五一”小长假,布置爱家乡实践和感悟专题作业;利用寒假、暑假布置社会实践大主题作业。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我们提前布置2020级学生的寒假社会实践专题:“追寻红色足迹 投身社会实践 喜迎建党百年”。每项作业,学生们通过实地探访、深入调查了解,完成3~5分钟小视频的作业,完成后在教学平台提交。

三是线上实践教学依托职教云平台,以抢答、选人、指定或摇一摇等多种不确定的形式为吸引点,以问卷、调查、测验、作业为辅助,以主题讨论或头脑风暴为引领,对理论点、知识点进行学习、回顾和讲述,让学生较为深入、准确、具体地了解并掌握与职业精神、思政内容相关的地方文化内容,掌握各个时期地方文化的不同形式和真正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将红色文化和地方先进文化的精神实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再现那些被人们忽视的物质产品、精神符号、制度规范的文化价值。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以及课余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并由此上升为民族的文化自信,从而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对文化自信的具体要求。

(三)“一主三化三结合”实践教学体系育人成效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全程参与理论和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主导把控节奏,以学生主动参与、持续参与来增强课堂黏性,让学生自主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拓展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背景。在小组成员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增多,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组员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二是利用微信、学习通或职教云平台,将原来思政教师的讲授变为师生之间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将宣讲式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实践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互动,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特长,找到学生闪光点,并适时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很多学生在接受教师指导过程中,深切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关心,从喜欢与授课教师沟通交流,到渴望理论知识学习,最后到升华为自身的理想信念,在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感恩之心。

三是感性直观的实践教学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既锻炼了学生学理论讲理论的综合能力,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深度参与、沉浸化融入思政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社会实践,激发学生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和积极进取拼搏的信念,鼓舞广大青年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书写人生精彩华章。

四、“一主三化三结合”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一主三化三结合”的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突破了原有“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其以学生“课内实践”为主体,全程化、菜单化、沉浸化的系统、科学、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红色资源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线上实践与线下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中,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一)创新构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三化三结合”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解决了学生全员全程参与问题,达到实践教学内容覆盖全部理论教学专题,注重学生个体沉浸式感受。立足时代大背景讲好中国故事,是沉浸化思政实践教学的前提。如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看当今世界时代格局的演进,让学生“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9]目前,我国经济正在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我们要围绕时代主题,抓好现场教学的大好时机,引导学生放眼未来,有大局意识。课内实践将具有时效性、感染性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通过学生全身心投入,亲历社会实践,获得理论学习的充实感。不仅借助现实案例设计场景教学,也依托技术手段进行历史教育,作用于学生的多感官、全身心,不断拓宽学生的体验范围,使思政课直击人心、扣人心弦。

(二)推动了学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

立德树人目标仅靠思政课教学引导和课程实践是难以实现的,需要举全校各部门之力,自上而下形成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合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将思政实践教学融入到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学校团委、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等协同发力。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涉及团学活动、校园实践活动等内容,所以我们可以有效联合校内各部门、各种教育力量,相互交织配合形成合力,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引导学生成为积极向上,具有正能量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推动学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各部门联动构建“大思政”格局如图2所示。

图2 各部门联动构建“大思政”格局图

(三)形成了系列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方法

思政课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调研、访谈、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10]。学生通过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索,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要让高职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明辨是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学生通过实践教学,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视频剪辑技术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强化了学生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试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