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
2022-03-15黄冠
黄 冠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2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各级各类高校的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内容引入课程之中,探索课程思政改革的理论,积极进行实践,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师范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师范教育专业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小学及幼儿教师。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标准、行动计划与指导政策,旨在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师更应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护好每一堂课,使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师范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坚持立德树人
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全国各级各类高校更加坚持将其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是对我国传统德育的传承,更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在新的教学改革要求下,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不再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自古以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便是教师行业的价值信条,对于师范生的教育更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将其视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为此,作为高校师范生教学的重要参与者、执行者以及班级活动管理者的教师,必须承担起德育的实施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和践行者。
(二)实现“三全育人”
所谓“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育人”是教师的责任,学校要做到“三全育人”,就必须与家庭、社会一起共同对学生开展教育,形成教育合力。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他们深受给他们授课的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将一些先进的思想和深刻的经历融入到教学中,久而久之,待到这些师范生走向讲台的时候,很容易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教学风格。师范教育专业教师所讲授的观点、所展示的行为,以及人格魅力等深深地影响着一批批莘莘学子。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们主动承担起课程思政的责任,因此,课程思政不应是教师的独角戏,而应是由全部任课教师主动承担起教育的重任,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学生的思想与政治觉悟。
二、开展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
课程思政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学科知识与思想道德知识的交融[3]。作为高职师范教育专业教师,更应将立德树人等思政教育目标深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将课程视为一个广阔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然而,目前高职师范教育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有待提高
自2016年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全国各高校在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行,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将课程思政理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并使其发挥实效。传统专业课对于学生的考核多是以知识与能力为导向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政治素养的考核。在这种考核方式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致力于对学生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考查,部分教师会兼顾学生的学习情感,但对于思政素养的考核甚少。师范专业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授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决定着未来准教师们政治意识的导向。某些教师受到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完全不假思索地照搬西方的一些东西,从而出现政治方向模糊的问题,这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是极其危险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思政意识既需要明确又需要提高,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培根铸魂”的过程。
(二)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足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指出:“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师范类专业教师缺乏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背景,虽然也曾学习过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但时间久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导致难以从教材中寻找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很难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即使找到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对于师范教育专业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导致这样局面的主要原因,一个是师范教育专业教师不能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对课程思政目标的了解,不能将思政目标具体化、细小化,致使思政目标无法与传统“三观”教育目标有机融合;另一个是教师缺乏纲领性设计规划的能力,缺乏对思政元素进行创新性思考,使得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缺乏广度和深度[1]。
(三)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单一
教师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5],结合师范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课堂上的“低头族”现象,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感,保持课堂的生机与活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讨论法和谈话法。部分学校要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一些教师在授课前用学习通、蓝墨云班等学习软件进行线上签到,课中运用软件播放一些视频或发布一些任务与测验,课后发布作业。一堂课看起来很充实,兼顾了线上与线下,但这种盲目的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高校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作为师范生的教师,更应探究适合每节课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四)教师的课程思政共同体尚未形成
学者们认为共同体的内涵在于“很多人为追求有价值的认知成果而相互作用”[6]。我们认为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应从专业群、课程群层面进行沟通协作,攻坚克难,避免形成单打独斗的困窘局面。然而,我们发现,几乎每所高校都有教研室,例如师范教育专业的教研室包括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教研室定期开会传达学校发布的教学任务,但教研室并没有为教师之间的合作搭建桥梁。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合作,即使教授同一门课程,教师间也缺乏教学交流,缺少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此外,很少有学校为思政课教师和师范教育专业教师搭建信息沟通渠道或教学交流平台,因而不能实现智库资源共享[7]。这不利于在师范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阻碍了课程思政改革。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究
师范类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师范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科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强化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使得课程思政落到实处。为此,作为高职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
触动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作为师范教育专业的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又要兼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要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在学习中不自觉地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感体验法、案例教学法、榜样示范法和问题教学法等。为了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列举生活中实例,如时事政治、生活中的道德模范、媒体报道的师德楷模等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线上教学方式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而不只是教师动动手指发布几个任务的机械动作。例如,学生在学习《教育学》中的“教育学的发展”知识点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学习平台上自行学习不同发展时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然后完成课前检验。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不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见解,谈谈感悟,同学互评。另外,教师开始讲授教育学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对这一时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讲解,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和行为方式影响,使课堂思政教育得到有效延伸。
(二)教学模式多样化
师范教育专业开展课程思政,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此,高校可以与一些教育公司展开合作,如利用超星公司的超星泛雅、超星学习通平台,为各个专业提供线上与线下之间沟通的桥梁,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保障[8]。为了让师范教育专业更好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课前预习新知识。教师可通过教育平台(如超星泛雅平台)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知情况,可以通过发布与之相关的当下热点话题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9]。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动态记录每一个反映学生动态化学习的过程,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记录。如每次课堂讨论、课堂作业、课堂发言、课堂演示等,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以便学生更好地展示自我。每次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及感悟,教师及时点拨,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升华。
再次,课后向学生布置一些有意义的作业,如在教育学课程中讲到“师生关系”时,引导学生谈谈影响自己最深的教师、谈谈自己的感悟,或者引导学生给自己曾经最喜欢的老师发一条微信等,可以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学习平台。这样有温度的作业才能加强学生的体验感,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正确引领。
(三)教学评价全面化
当前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评价虽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价值观和学习情感等的评价,而这些很难简单地通过考试获得客观的评价结果。为此,我们必须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以真正考量师范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首先,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谈话或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认同感以及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想法,从而间接评价学生的思想。
其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评价。通过前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先进的教学观、扎实的教学知识等,以及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有关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知识点,这时教师向学生展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教学视频《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分析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她是如何运用的,尝试点评该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谈谈感想。该教学内容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阐述想法,表达感情。这种全面的评价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
(四)教学团队制度化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高校教研室制度是维护教育秩序、约束教师行为的一种隐形力量,关系着高校的教学质量,更关系着高校教育内涵式发展能否实现[10]。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建设,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注重师德建设。高校教研室可通过教师专业培训、入职培训和在职进修等途径来创新师德教育,完善师德规范,从而形成师德建设常态化和长效化。
其次,注重教研室之间的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融入师范专业教研室活动,给予其他教师专业指导,从而形成师范教育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交叉合作模式,提升团队协同成效。
最后,加强教研室内部活动。师范专业教研室应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通过学术研讨、互相听课、竞技比赛等方式,引导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潜心业务,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此同时,注重不同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如“老带新”“帮扶计划”等,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连续性和继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