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创新探索
——以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为例
2022-03-15刘玉春
刘玉春,韩 策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3
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1]形势与政策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是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重要课程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以下简为“思修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为“概论课”)两门课程相比较,形势与政策课是与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政策等结合最紧密的高校必修课程,也是最生动、最鲜活、变化性最强的课程之一[2]。近些年,形势与政策课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各院校不断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展现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
(二)是大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国内外形势、科学分析复杂思想舆论的重要渠道,价值引领与行为选择是其重要功能[3]。一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进大学生对于国家的认识,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的理解,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放眼全世界,打开全视角,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正确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最大程度地将自己在未来社会上的发展与国家形势相适应,成长为一个对国家、社会以及家庭有贡献的人。三是擎画新时代,共圆中国梦,引领大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社会归属感,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国家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力量,绽放青春风彩。
(三)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向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致贺信,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4]
职业院校是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由于大学扩大招生,职业院校大多数学生入校成绩不高,或多或少存在着人生目标不明确、理想信念模糊、自控力差、学习能力薄弱、不良行为多(吸烟、网瘾等)、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等问题。但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优点,他们集体荣誉感强,动手能力强,可塑性较强,渴望成功,容易受到激励,更渴望被认同、被理解和给予指引[5]。面向职业院校大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传递精神能量更重要。这和形势与政策课的思政教育的目的与宗旨是相一致的,即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6]。
二、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教学内容丰富但学时有限
形势与政策课是从总体高度宣讲国际国内形势,解读党和国家政策,教学内容既涵盖党的基本理论、国内经济发展态势、国际政治等社会科学知识,还涉及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目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安排4学时,是高职院校所有课程中连贯性最差、学期学时数最少的课程。在海量的教学素材中选择最适合的题目,在有限的学时中将丰富的课程内容讲透讲深,十分不易。
(二)多变的课程内容提出极大考验
形势与政策课因其课程属性的时效性,教学领域的广泛性,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教材的多变性,相对于更具专业性和稳定性的思修课、概论课[7],对授课教师的学术视野和知识储备能力提出极大考验,教师要对多变的、跨学科的、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尽可能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同时还必须能够对多样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阐释,能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网络等渠道了解学生非正确观点,并与学生进行对话、释疑和解惑。
(三)实践教学环节达不到教育目的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8]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基本共识,但综合来看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学时和资金保障,达不到教学目的。一是大多数教师选择参观、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活动不能有效衔接丰富的教育内容,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二是忽视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与日常社会实践、其他课程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使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其成效大打折扣[9]。
三、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创新
(一)校领导带头,推动形势与政策教育事半功倍
学校领导站位高、政治敏感性强、影响力大,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有极高的魅力值、极大的可信度。因此必须做好带头作用。
一是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2022年3月,学校下发《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关于进一步落实院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的通知》,学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对于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学校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是带头讲好“大思政”课。把握每一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任务,学校领导以讲座、党课等形式,讲一场面向全校师生的专题大思政课,能够迅速统一全员认识,提升全员意识,凝聚全员力量,落实好当前形势要求。
三是带头参与集体备课。指导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凝炼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案例,固化教学方案,由领导干部带动全体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再由每一位教师面向每个班每名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2022年疫情防控严峻时期,各二级学院院长、书记通过发布录播视频、开展线上学习讨论、组织线下活动等多种形式,为校内校外学生讲解防疫政策和要求,帮助学生缓解压力,确保学生学业不辍和身心健康,共同践行了“三全育人”的理念。
(二)形势与政策教育紧跟形势,完善教育内容和案例
紧扣《2022年上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学校确定了《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共同富裕》两个教学专题,并将“两会”、冬奥会精神等要点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深入阐释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引导学生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走好中国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10]。
按照中共辽宁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要求,学校组织开展了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教育,面向学生主要讲清坚持“动态清零”是基于我国的抗疫实践总结出的科学路径,是基于现实国情所作的正确选择,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佳选择,更是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势头的关键所在;让学生深刻认识疫情防控的艰巨性、复杂性、反复性,深刻、完整、全面认识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克服轻视、无所谓、自以为是等思想,坚决服从党中央疫情防控要求,坚信我们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保卫战。每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政府和学校的防疫政策和要求,让学生明确疫情防控期间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充分认识到依法防控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防疫要求。这次内容的完善与补充,切实发挥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导向性和时效性。
(三)思政课教师积极实践,打造“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思政课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利用“云班课”的课程工具开展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长度、宽度,增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由“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地学习”,由“老师领着学”逐渐过渡到“自己学”,实现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入脑入心的教育效果。
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战环节鼓励学生将理论与日常社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参观、走访调研、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研讨、表演课本剧等多种方式,认识和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理念,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工匠精神、志愿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把小我融入大我,把青春融入时代”。实战活动的任务分配、活动策划和总结汇报,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总结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