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美育在线教学实践的个案研究

2022-03-15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美育疫情艺术

马 艳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进一步促进了在线教学的飞速发展,在线教学已经成为我国未来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美育以“立美育人”为目的,重在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追求人的审美价值和人生境界,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当前整个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要统筹整合,协同推进,加强美育综合改革,促进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中国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疫情下的在线教学对于专业课程来说是一种挑战,而对于美育却是难得的机遇。我们利用网络优质美育资源增多、平台增多的有利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小组互助式学习讨论,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截至目前,美育在线教学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微课制作等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优势,以科技创新赋能我国教育行业的“新生长”,探索出符合新时代国情的后疫情时代美育在线教学新模式,将是对学校美育教育改革所进行的有益探索。

一、美育及其内涵

美育是区别于艺术教育的普通审美教育,其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为宗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是高职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西方,古典哲学家强调美育对生命个体的滋养和充盈,突出艺术审美的认知、净化和陶冶功能。这一观点以奥地利画家席勒为主要代表,他提出“游戏”的概念,认为美育是对审美和具体美感的教育,其核心在于以艺术的力量恢复分裂的人格和已经失去的自由。

中国的美育思想和审美实践历史悠久,从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诗乐礼教的教化作用,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强调美育对个人人格养成的作用。发展到20世纪,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以“教育救国”为宗旨,首次将美育列入国民教育方针及体系之中,在1918年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有力推动了我国美育事业的发展。此间,还涌现出王国维、梁启超、鲁迅、朱光潜、丰子恺等一大批著名的美学家、文艺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的美育理论,使其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新中国成立后,美育被明确写入国家教育方针,并逐渐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学校的美育工作更加重视,作出一系列重大的决策和战略部署,推动学校美育向全面、健康、高质量方向飞速发展。

二、后疫情时代美育在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一)云端调研,了解学情

2022年春季,全国大部分院校都调整了教学安排,延迟师生返校时间。我院(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艺术教育中心全面落实“停课不停学”和学院开展线上教学的相关工作要求,以班级为单位,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向学生及家长发出美育课程调查问卷,充分了解学生“宅”在家里的状态、网络学习的条件以及对美育课程的具体需求等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当下的疫情,合理规划学习和生活,启发学生运用美育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艺术滋养生活”“美无处不在”“诗意栖居”的真谛。

通过在线调查统计发现,学生大都有一定的艺术特长或爱好,能够熟练运用学院在线教学平台、学习强国、爱课程、抖音等互联网资源进行线上学习,开展小组互助式学习和云端合作,只有个别偏远地区、经济贫困家庭的学生因网络环境较差,仅有一部手机应对在线教学。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但对经典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判断力尚显不足,容易受到不良网络文化的影响,学习主动性不强,需要教师督学。很多学生家长表示,希望美育课堂增加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用网、审美趣味、生命价值、艺术疗愈等方面知识的教育。

(二)积极开展在线教学,打造高效美育云端课堂

在线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时空限制,只要能够保证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学生就可以随时进入课堂开展探究学习。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一对多”的在线教学[2]。为深入有效地服务美育在线课堂,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艺术教育中心以学生为本,应用在线教育平台、腾讯会议、钉钉直播(支持直播回放功能)、班级微信群、QQ群等实施线上教学,通过课前案例分享、课中思辨讨论、课后实践提升等环节,打造高效美育云端课堂[3]。针对学生对居家隔离、反复核酸检测、不能自由出行等防疫措施认识的偏差,借助绘画手段为他们讲解和宣传卫生防疫常识;利用云端合唱、形体律动、诗歌朗诵等主题活动陪伴学生居家学习,疏导恐惧、焦虑、厌学等负面心理情绪;将疫情期间的热门话题和人物事件引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艺”战“疫”,通过小组合作创作主题式创意作品向最美逆行者致敬,强化学生的担当意识和感恩之心[4]。截至目前,本学期我院共开展线上美育教学活动32次,在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同时,引领学生用艺术创作抒发内心情感,提升心理素养,保证身心健康,在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的同时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

对学生来说,线上互动比线下课堂更自由、更方便,可以随时在微信群、QQ群、直播互动面板、弹幕、讨论区等提出问题和发表观点,实现与老师“面对面”“多对一”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老师既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又能关注到思想动态。老师也可以随时开展线上集体教研,总结反思教学得失,制定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云端伴学辅导,查缺补漏,完成差异化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逐渐由抵触课堂转变为享受课堂,从而进一步提升审美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5]。有效的课堂互动、丰富的案例赏析、超时空的情感链接,“美育+互联网”教学模式让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与艺术的“亲密接触”中,不断深化情感体验,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实现疫情之下“‘教’不缺席,‘学’不叫停”。

(三)多渠道扩展课程资源,搭建美育资源共享平台

依托互联网信息化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录制更多的微课、教学片段,收集更多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线上优质资源,打造艺术展演、作品展评、诗文朗诵等学生网络艺术实践平台,多渠道扩展课程资源,搭建美育资源共享平台[6]。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艺术教育中心立足于学院的“船舶”特色和“士官生培养”优势,遵循美育学科特点和学生成才规律,通过丰富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内容、开发美育在线精品课程、课堂直播、学生课后“云合作”创意作品等方式,统筹整合社会与校内各类优质美育资源,初步建立了美育资源库。目前,美育在线教育平台已经成为我院对外传播“兴船报国,筑梦深蓝”爱国思想和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主渠道之一。

此外,艺术教育中心还充分运用国内各大场馆在线上平台推出的“云游”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以及名胜古迹云端游等优秀文化艺术资源,积极开发线上赏析体验的新模式,充实美育在线课堂教学资源,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文化盛宴,丰盈内心,感悟科技之美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7]。课后的实践拓展环节,教师也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创作富有文化底蕴和鲜明地域特色的实践作品,不断丰富美育课堂的教学资源。

(四)聚焦家校共育,构建美育教育共同体

疫情迫使学生止步于家中,不能及时返回校园,但对于实施“家校共育”却是一个最佳的契机[8]。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家校共同合作的事情,很多家长因为平时工作繁忙,学生又离家住校,在一起生活的时间较少,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感到“鞭长莫及”。这次疫情反而让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了更好地帮助家长安排好学生的居家学习、生活,引导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艺术教育中心聚焦“家校共育”,采用多种形式开展良性、有效的家校沟通活动。除了利用互联网建立家校联系群,向家长了解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的问题和困难之外,还引导家长积极创造和谐、轻松的居家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消除代沟、如何科学用网、如何开展心理辅导等话题,协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向家长强调美育的重要性,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接触文艺作品的机会,激发学生用艺术表达生活的欲望;让家长参与到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启发家长通过家庭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影响、感化学生,以身作则,促成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邀请学生、家长共同进入直播间,以身边战斗在抗疫一线的亲人为例,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引导大家用心感悟生活,发现人间大爱,追求审美人生;建议家长利用疫情防控居家期间,和学生一起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既能增加亲子互动,又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的精神。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情趣,离不开老师和父母的共同努力,尤其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对家庭美育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五)注入公益理念,建立服务地方的美育实践团队

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和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集中,在资源共享、艺术实践和服务地方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9]。依托人才优势和艺术资源,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艺术教育中心将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为艺术注入公益理念,以艺术体验坊为载体,以艺术创作为手段,积极搭建社会公益艺术实践平台,主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艺术教育中心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用艺术作品为中国加油,创作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公益文艺作品,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传递正能量:音乐体验坊创作抗疫手势舞《人世间》,为家乡人民加油,彰显大家同舟共济的决心和力量;美术体验坊创作招贴画系列《最美的人》,用艺术的笔触讴歌一线医护人员;朗诵体验坊创作的《爱国力行,青春绽放》诗文作品,致敬战疫一线的青春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创意公益活动,艺术教育中心美育实践团队逐渐凝练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品牌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意识,将艺术之美的影响逐渐由校园延伸至社会生活中,提升大众的审美意识[10]。

三、后疫情时代美育在线教学实践的反思

(一)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美育在线课堂呈现出监督泛化、随意性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人组织管理,没有纪律要求,尽管有家长在身边督学,注意力也很容易分散。美育在线课堂的教学效果需要学生具备高度的自律,能够按照教师课前发布的《单元导学》完成课前预习、课中研讨和课后实践,学生的学习效率完全依赖于自己的自控力和内在学习动力。在疫情依旧严峻的大环境下,美育教师需要进一步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真正实现高效的美育云端课堂。

(二)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积极促进区域美育发展

我们要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团委艺术教育中心为起点,统筹地方、企业与各级各类学校的美育教育资源,秉承共建共享理念,聚焦美育课堂教学改革。主动对接地方美育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本土文化传承创新,助力美育浸润乡村振兴,积极促进区域美育发展。

综上所述,在线教学模式进入美育课堂势在必行。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积极构建美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艺术公益实践,提练美育的本土特色,带动地方文化艺术创新发展,让艺术之美走出校园,走向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从新时代美育的发展趋势看,在线课程与线下的传统教育有机结合,进行优势互补,必将是我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新目标,美育在线课程将以更丰富、更生动、更沉浸式的体验,与我们的衣食住行融为一体,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猜你喜欢

美育疫情艺术
战疫情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