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产业学院构建跨境电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2022-03-15治,孙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跨境课程体系校企

傅 治,孙 铭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抚顺 113122

2021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七次提出要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步伐,促进跨境电商行业发展与创新。跨境电商专业所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对我国各地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行业的腾飞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利用数字化技术整合参与校企合作组织的资源,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多方组织机构优势互补,将产业学院建设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结合:一方面,促进校企协同育人,调动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发展的积极性,共同教书育人,焕发产业学院活力;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应用,提升产业学院建设质量,激发学生对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所需知识及实践能力应用的兴趣,加大产业学院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力度,以保障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输出,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供给,从而进一步促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2]。在以跨境电商为主要载体的经济背景下,如何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创新创业的人才保障,培育适应行业高速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跨境电商精英,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为构建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

一、目前依托产业学院促进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学院发展方面

产业学院是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产业学院是通过“产业”与“学院”的有机结合而诞生的,由社会、学校、企业等多方组织共创、共建、共享。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主要目的是弥补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端和教育口之间的人才“断崖现象”,弥补人才缺口,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人才需求不对称问题。目前跨境电商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然而产业学院发展仍比较薄弱,其影响因素众多。例如,地区产业发展情况、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地方性政策支持等,如果想要成为今后跨境电商专业发展的源动力,产业学院仍需要一段时间来不断完善与壮大自己。

(二)建设模式方面

当前我国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发展较晚,各个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方式较为单一,体系化较弱,尚未形成统一的、具有模范效应的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具体建设模式分析如下:

首先,企业融入高校的模式过于简单。大型跨境电商企业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于院校缺乏信任和依赖:一方面,忙于自身发展,无暇顾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3];另一方面,流向产业学院建设的资金有限,企业只提供单一的设备资源和运营模式,没有企业导师入驻产业学院指导教学实践工作,高校教师又缺乏实践经验,产业学院学员培养效果不到位,难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中小型企业自身发展限制了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机会,合作模式往往是“订单式”、项目式合作,对产业学院发展助益不大,学员仅能了解流水线式基本操作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产业发展思维。

其次,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高校的学科间、专业建设间有明显的区别,学科的专业知识间无法得到充分应用和融合;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引进的关于产业发展方面的数据较少,现阶段主要以企业独立项目案例为主,企业案例间的联系和互动较少,案例与专业知识的衔接点有限[4]。产业学院学生仅通过对案例的学习,难以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无法系统、全面地与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相结合。

再次,高校师资力量有限。高校的教师团队是产业学院的主要教学力量。一方面,由于产业学院是高校院系下属成立的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内的教师仅教授本专业学科内的知识,而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往往需要跨专业、跨院系的师资力量,需要院系间教师有充分的调配;另一方面,产业学院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关于产业运作实操经验和企业发展思维局限性较大,校内教师时间精力均有限。

(三)课程体系方面

目前基于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建设及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一套标准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国内各类商科院校的跨境电商课程体系建设是基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和现有课程模式,校内专业课程以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管理、金融学基础等一系列相关基础课程为主,校外产业端的实践学习资源主要以完成的项目案例作为参考,将其融入教学课程[5]。这种课程体系体现校企协同育人因素较少,针对跨境电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也不明显,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动态变化的跨境电商市场。当前企业与高校共建的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仍在摸索和磨合中,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实务导师共同的引导,将企业真实建设发展项目案例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这些项目的具体工作场景中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协同育人。

(四)师资储备方面

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就是师资。跨境电商产业学院的师资储备应将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相结合,共育高质量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跨境电商人才。目前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内的专任教师是培养跨境电商人才的主力,但教师数量及质量均不足以支撑产业学院建设,难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求。一方面,现有师资不足,教师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仍需要应对校内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另一方面,现阶段跨境电商师资实践经验不足,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时间较短,实践深度不够。这就导致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不能及时更新技术及相关数据,教师传授的知识与企业的发展现状脱节,限制了产业学院的教学成果,很难培养出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6]。

二、依托产业学院构建跨境电商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一)融合企业资源

新时代下的产教融合,着重体现企业资源与高校教育资源的有效融合。从产业学院建设初期我们就加入企业元素,学院与企业整合双方资源,共同建设数据分析工作室及科研创新中心。企业元素的加入为高校产业学院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促使高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帮助高校培养更加适应新时代数字经济背景下跨境电商人才[7]。新型融合模式不应局限于“产业”帮扶“教学”,产业发展同样重要。形成产帮教、教带产的良性融合模式,促进校企间形成共生互依的资源依赖模式。教学任务不应是产业建设的“累赘”,企业发展中的独立性较强、完成难度较低的小型项目完全可以分享给学院进行案例教学,同时对教学成果进行检验。企业实务导师全流程入驻产业学院,帮助学生完成项目工作的实践和学习,同时企业通过产业学院完成项目发展,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项目建设成本,实现共赢。

(二)创新课程体系

提高课程体系的创新程度,促进产业学院建设的革新,一方面校内课程体系需要创新,另一方面课程体系需要加入企业发展元素。创新课程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将校内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企业发展思路相结合,从课程体系上注重产教融合,将企业实际案例及不同企业的运作模式写进教材,编入课程体系当中,形成“学中做、做中学”双重培养模式,保障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的充分融合,培养“毕业就能上岗”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8]。以跨境电商专业为例,与传统电子商务专业相比,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跨专业、跨学科”。在学科试点过程中,可初步引入“跨境电商+旅游管理”的先进理念,利用学科间的同质性和相似性,在跨境电商课程设置中加入旅游管理的教学因子,充分体现跨境电商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此外,“跨境电商+小语种”“跨境电商+大数据”学科之间的联动性也可以通过学科试点得以充分体现[9]。通过专业、学科间的跨界与融合,设置融合性跨境电商课程,充分运用各院校的自身特色及学院王牌专业特质。

(三)校企师资结合

目前,互联网经济下,产业发展迅速,行业数据更迭较快,更应注重校内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培养。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注重校内师资的实践。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企业发展思维的高质量人才,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是校内师资,产业学院校内师资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从第一战线保障学生培育效果。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应由同时具备专业知识素养和真实企业操作能力的高质量教师组建的团队,应成为新时代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中流砥柱[10]。一方面,要注重校内学术导师参与企业建设项目,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实务导师和高校学术导师共同发挥作用。企业实务导师将企业真实项目带入课堂,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企业项目建设过程及具体思路,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灵活的知识点融入产业学院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更快地融入企业项目建设;高校学术教师应在了解企业项目的基础上,辅助企业兼职专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探索。产业学院的企业导师对企业的生产过程、现状问题较为熟悉,企业导师加入产业学院师资力量,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学育人工作,在共建产业学院的过程中增强企业导师与产业学院教师的凝聚力,加强具有专业知识素养的校内教师和实践能力出色的校外企业导师的跨界合作。

猜你喜欢

跨境课程体系校企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跨境直投再“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