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探索与实践
2022-03-15郝双美
郝双美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5
高职院校实施百万扩招计划已有三年,致使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激增,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在“坚持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坚持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坚持宽进严出,严把毕业关口”[1]原则下,如何保障扩招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完成,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破解管理难题、迎接挑战,是实现“质量型”高职扩招的关键。
一、扩招后教育教学管理面对的挑战和困难
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高职院校100万扩招计划。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提出2020年和2021年高职扩招200万计划。扩招不仅是高职学校实施国家教育改革方案的政策性要求,也是驱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质培优”的重大机遇。同时,扩招也给传统的高职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一)学校办学条件有限,教学安排困难
师资和校内实践教学场地不足是高职普遍存在的问题。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扩招生源总学时不低于2 500学时,其中集中学习不得低于总学时的40%,即1 000学时。”[1]虽然经过国家示范校、“双高”项目建设后,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很难一下子满足几千名扩招学生1 000学时集中教学需求。在校内专职教师工作量基本饱和,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和校内实践教学场地高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如何调配有限的教学资源,保障扩招学生集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安排,给高职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提出了严峻挑战。高职教学管理亟需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改革方法与手段,增强适应和解决扩招后教学、管理、服务过程中的新情况、新要求的能力。
(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教学实施困难
高职扩招的生源包括应往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工人、高素质农民、基层在岗群体以及符合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等[2]。不仅生源类型多样化,而且生源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情调研结果显示,近三成的学生没有高中阶段教育经历。高职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包括素质、知识和能力三个方面。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高职阶段不仅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还需要开设法律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等人文社会类课程,高等数学等自然科学课程,应用文写作、英语等工具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都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扩招生源文化基础整体薄弱且不统一的学情对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标准的确定以及课堂教学的实施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扩招管理制度缺失,学生管理困难
扩招是新生事物,国家和各省市层面有总体指导意见,但没有出台“如何招、如何教、如何管”方面的实施细则,各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复杂生源结构和“线上线下、分散集中”等多元教学模式给班级管理、师生互动模式、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学生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分散教学状态下优良班风的形成、师生有效沟通、职业再规划和就业指导的载体和途径、学生需求如何快速满足等等没有经验和章法可循。扩招后高职院校若想保证“教好”“学好”“管好”,还必须从精细化管理入手,探索适合的模式和方法。
二、针对扩招学生的学情调研
(一)调查问卷发放
我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辽宁省“双高”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和大连市公办院校,在落实国家扩招政策中发挥其主力军作用,2019年首次扩招了3 158名学生,其中98%的学生是转业军人,分别就读于工商企业管理等9个专业。为了解首批扩招学生基本情况和学习状态,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课题组通过“问卷星”面向全体2019级扩招学生开展学情调查问卷。共回收学生问卷1 782份,全部为有效问卷,答卷学生涵盖9个扩招专业。问卷问题包括学生的年龄、是否已婚、子女状况、学习目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等学习状态和未来职业规划等基本信息。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学情调研,扩招生源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学生年龄跨度大、压力大,年龄分布在20~50岁,其中:67.87%的学生年龄超过30岁;82.35%的学生边工作边学习;65.61%的学生已婚;60.86%的学生有子女需要照顾,一边学习,一边还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和工作的压力;25.34%的学生觉得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难以保证。二是文化基础整体薄弱,26.02%的学生没有高中阶段学习经历。三是学习意愿强烈。78.28%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基础及专业技能较好,81.90%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评价较高。四是学习目标明确。在入读高职扩招计划的主要考虑因素中,学生选择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拿大专学历、学习知识和技能、提升人生发展机会。30.77%学生毕业后想继续深造,参加专升本考试;68.10%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多提供专业技能实操训练和就业方面的指导。扩招学生比一般高中生更知道为什么学、学什么。
三、针对扩招生源的教育教学管理探索与实践
结合扩招后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挑战和学生学情调研,秉持精细化、个性化管理理念,我校针对扩招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主要开展了以下实践探索。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主体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缓解校内资源紧张问题
1.有效对接,凸显类型教育特征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之前广泛开展行业企业调研和学情调研,结合区域人才需求和扩招学生实际,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具备岗位所需专业技能、适应智能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院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途径,以岗位职业活动为载体,注重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教学模式的适时更新、教学过程的合理调整、学习效果的科学评价,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将专业与产业(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3]。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多主体育人
82.35%的扩招学生入学前已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工作经验;78.28%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有“高”或“很高”的自我评价。因此在制订扩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在保证目标、规格、毕业标准等不降低的前提下,重点强调以下几方面:构建课程结构、选择课程模块、安排教学计划要综合考虑扩招学生专业基础和工作经历;加强“政企校行”深度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统筹校内外教师资源、实训教学场地和其他教学资源,形成合作共享、多主体育人新局面;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强化书证融通,建立学生学分替换机制[5]。
(二)创新教学实施模式,多元化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满足不同生源学习需求
1.不降低标准,灵活安排教学模式
考虑到扩招的学生文化基础薄弱、无法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特点,在教学运行安排上,调整分散教学学时与集中教学学时的比例,我们设计了“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1]。集中教学时,发挥专业优势,突出重点领域的知识传授,以就业为导向,讲授的内容贴合岗位需要;强化理实一体的教学整体安排,实现传统授课资源与数字化资源互补,实习实践教学引入多方资源。通过资源的扩展,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职业能力等方面均有立体化成长;授课教师与班主任及时沟通授课状态,及时督促学生听课,提升授课效率。分散教学时,教师利用休息时间随时与因工作错过听课的学生沟通、解答疑惑、传达学习任务,同时,将课程直播视频上传到学校线上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可随时学习、反复学习,有效提高学习完成率。
2.基于学情分析,精准实施“思政”教育
学校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在育人功能上同向同行。一是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思想状态、学业基础、行为习惯和发展期望方面的现状和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和到校集中上课时间,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育,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校荣校教育[5]。二是通过校级“课程思政”项目立项建设,鼓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大国工匠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优良职业品质。
(三)创新管理模式,多举措践行人本管理理念,摸索适合扩招生源特点的教育方法
随着扩招学生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的改变,本着“以人为本、服务教学”的管理理念,在学生教育管理上我们进行了以下尝试。
1.“互联网+管理”,实现全过程学生管理
建立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任课教师、扩招专项工作负责教师一体化的扩招学生管理队伍,实现全员参与扩招学生的管理工作。依托学校管理育人、组织育人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通过分类精准管理引导学生树立较强的集体意识、引导良好的学风班风的形成;通过线下见面会、线上开学第一课、助学政策宣讲等为学生做好全程引导与学业规划;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方式建立“班级群”,利用“腾讯会议”“抖音”等线上平台开展相关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或者班级活动等,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做到“点对点”,管理不留白。这种“互联网+”辅助学生管理的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可以在线上随时找到相关老师,随时解决问题和困难[6]。
2.专题辅导,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需要
扩招的绝大部分学生是边工作边学习,他们重新进入学校学习,主要目的是要实现学历的再提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及人生机会的提升发展,希望在职业生涯上能够得到指导,30.77%的学生有继续提升学历的需求。因此,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和专升本方面加强了指导。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掘自身优势,帮助他们储备知识和技能,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7],实现更高的目标、更高理想的追求。针对暂时无业、就业岗位不稳定或处于灵活就业状态的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及各学院的“就业库”、校企合作等校内外资源为其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通过就业平台发布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等途径,做好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良好衔接,针对个别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有力推进扩招学生稳就业、就好业。
四、成效及启示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在扩招学生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初步形成了一定模式和规范。坚持标准不降,实施“质量型”扩招;坚持标准引领,促进专业特色发展;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从2019级学生开始,扩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实施一轮,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8],需要及时总结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经验,寻找不足,重新修订扩招专业人才培养[9];在完善相关扩招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更多关注其落实和执行情况,在趋同和规范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差异和自主,充分考虑生源个性化差异因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