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统战文化的历史回望及当代价值
2022-03-15姚丽媛
[ 作者简介 ]
姚丽媛,女,浙江舟山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研究生。
[ 摘要 ]
西柏坡时期,党中央全面开展统战工作的生动实践,形成了西柏坡统战文化的特定历史意蕴。本文旨在研究西柏坡时期的统战文化,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回应了当时的时代要求,将视域聚焦于西柏坡统战文化具体历史底蕴分析中的政治基础、政治主题、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四重维度的基点。而在回望这一时期统战文化的基础之上,回归于对当下启示的阐明是本文的主旨之所在。
[ 关键词 ]
西柏坡;统一战线;当代价值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各个发展阶段,随着革命形势和政治诉求的变化,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重点的统战文化,而作为一个特定地域节点的西柏坡统战文化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阶段统一战线工作的生动实践与当地统战文化的有机结合,赋予了西柏坡统战文化特定的历史意蕴,并以其独特的贡献彪炳于中国史册,极大地影响了之后的统战工作。
1 问题回应: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并存
1.1 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特点使然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这一时期的统战工作得以展开。由于无产阶级不着眼于自身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有必要在无产阶级的运动中实现工农联盟。同时,我国的特殊国情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开展生动统战实践的必要性。从这个角度而言,将统一战线作为一大政治优势并长期遵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使然。具体而言,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国民党的一党独大并未获取广泛的民众基础,而中国共产党要想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亟须建立具有广泛社会基础和深厚阶级基础的统一战线以汇聚强大的革命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思想引领下,西柏坡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作了创新发展,联合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等所有被压迫阶级,组建了推翻国民党政府的统战联盟,助推了解放战争的顺利开展。
1.2 微观层面:形势变化和政治诉求之必然结果
每一具体发展阶段都会对应不同社会形势和政治诉求的变化,这也要求党中央制定出各具针对性的统一战线政策。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如何建立新的中央政府、如何创立新的民主政权等众多难题亟待解决,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等社会精英建立统一的人民民主战线势在必行。1948年4月,依据时局形势,党中央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就中国共产党自身角度而言,由于党的工作重心长期在农村及偏远山区,在实现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身份转换过程中,如何建设城市已然成为新的难题。就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而言,这一群体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在新中国的各领域建设中都能做出有力贡献。同时,在政治目标上,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均主张建立新的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共同的政治取向也极大程度促进了西柏坡时期统一战线基本组织的顺利架构,中央统战部的雏形开始形成。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柏坡是新中国统一战线的起点。
2 视域聚焦:四重维度的交织
2.1 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就中国共产党自身角度而言,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了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很大程度上与革命领导权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西柏坡时期,军事上的胜利局面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自信,也奠定了党在统一战线上的领导地位。1947年,毛泽东准确把握革命形势的发展规律,在扩大会议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指出“统一战线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之下”,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就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角度而言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主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1947年10月中国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被国民党政府宣布为“非法团体”和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为转折,各民主党派开始顺应革命发展规律,自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领导。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对民主党派响应中共的政治领导作了解释,指出“这是一个共同的政治基础”。
2.2 政治主题:大团结、大联合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些不同发展时期建立的统一战线,其具体任务随形势变化而变化,但实现大团结、大联合是党永恒的政治主题。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最大限度地团结和联合民主的各界人士,最大限度地巩固和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可以说这一时期是党的统一战线史上开展大团结、大联合最为成功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发出“五一号召”,争取民主党派等中坚力量的支持,在国统区形成了反对美军暴行和蒋介石政权的“第二条战线”。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对其中的爱国分子进行策反,争取更为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盟。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在解放区大规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极大程度上巩固了工农联盟。
2.3 基本立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对象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同盟者利益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但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基本立场从未改变。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解放区进行了范围广泛、层级交织的民心争取工作,构建了社会基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也是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统战思想最直接的体现。对于全国人民而言,“它是自身和国家意愿追求过程中,对国家政治力量与民与己实际行动自然抉择的结果”,但对于国共两党而言,“它是中共探索民主之新中国与国民党独裁、迫害政策鲜明对比的主观行动结果”。西柏坡时期,党坚决保护和支持同盟者的利益,从民众最在意的土地问题着手,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在解放区,党中央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彻底的土地改革,不仅使农村经济得到复苏,还在政治上铲除了有着深厚宗法制历史色彩的社会基础。同时,对于土地改革过程中所出现的“左”的倾向,中国共产党积极纠正其中存在的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有效制止了失误扩大化。此外,中国共产党注重对于基层政权的建設,保障了广大群众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正确政策使得绝大多数农民的利益得到满足,至此,中国农村开始形成包括中农及部分富农在内的反对封建制度的统一战线。
2.4 根本原则:多党合作、民主协商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便开始摸索新中国政权实现民主与开放的具体路径,如何整合政党关系是衡量国家政治走向的关键。对此,中共在清晰中国历史发展经验和现实政治环境的基础上,构建了极具特点的多党合作制度框架,确立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政权结构,并搭建了政治协商会议作为有效合作的政治平台。具体而言,在政党合作方面,1948年4月发布“五一号召”,开始号召举办政治协商会议讨论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事宜,并筹备民主联合政府,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合作开始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内展开。在政治协商方面,西柏坡时期,中共在实际的政治参与中明确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政治身份,就举办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新中国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充分的政治协商。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于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政治方向。至此,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政治身份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得到了确立。
3 主旨回归:历史回望下的当代弘扬
3.1 铸就基础: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折、在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节点上审时度势,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统一战线领导权思想基础上,依据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创造性地建立起具有广泛社会基础和深厚阶级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这一时期,为了加强中共中央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中共重新成立了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重新明确了其工作职能。在地域上,无论是解放区还是国统区的各级党组织,都聚焦于统战工作领导力度的加强,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统战格局,即全党重视、共同来做。在对象上,中共实现了对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地位得到了确立。新世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更加注重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统战工作中,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法宝”作用,才能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3.2 实现主题: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方针
坚持党的领导是统战工作得以胜利推进的根本保证,而具有全局意义的大团结、大联合的方针则是统战工作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西柏坡时期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社会阶层的多样化以及各党派政治诉求的多样化,对此中共中央找到了“最大公约数”,通过建立统一的思想基础来实现行动上的高度一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进和“两个转变”的达成提供了根本保障。回望这一时期统战工作中的创新实践,其对当下统一战线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统战工作中存在众多统战对象,对于这些不同的统战对象及主张,需要正确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追求共同利益的同时包容个体差异的存在,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在共同理想信念和前进道路上引领各界人士同心同德。只有继承大团结、大联合的统战文化传统,才能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统战工作的有效运行。一致性的程度愈高,统一战线同心同德的思想根基就愈牢固;一致性的范围愈广,统一战线同心同德的思想根基就愈强大。
3.3 巩固立场:坚持民生为先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顺应了民意,赢得了民心。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重视民生思想、坚持民生为先的时代体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解决民生问题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在西柏坡时期,无论是土地改革还是三大战役,抑或是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党的一切工作都围绕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一目标展开,对于这个目标,各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众都是认可和拥护的,这也为统战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回望西柏坡时期的统战实践,其对当下统一战线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心用情用脑地去解决人民群众所急难愁盼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得到各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并扩大统一战线。也许在不同发展阶段,统一战线的对象会有所不同,但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原则始终不能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同样应当充分考虑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
3.4 奠定原则:坚持协商民主,巩固政党关系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清晰中国历史发展经验和现实政治环境的基础上,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的民主政治框架,同时确立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政权结构。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奠基时期。回望西柏坡时期的统战实践,其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化、多层化、全面化发展的实践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互相尊重、密切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是切合中国国情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其在保证中国共产党核心地位和政治威望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和照顾了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诉求,推动了国家的有效治理。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应当发挥西方民主政治所不可比拟的特有优势,始终不渝弘扬和借鉴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统战文化,以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自信,发挥其中的制度效能,推动我国协商民主进程。
实践发展和决策创新没有终点,只有接连不断的起点。每一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都是同特定历史发展及其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的,并不存在标准的统战模式可以为每个时期所完全适用。从西柏坡时期统战文化产生背景的分析,到这一时期统战文化具体意蕴的充分挖掘,再到当前中国实际可行性借鉴的思考,其中的意义在于结合中国国情对提高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能力的探析,发挥统战优势,从而加强执政合法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2]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M]. 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
[3]谢燕红.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统战思想的探索、实践与发展[J].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4):40-45.
[4]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国共产黨统一战线史[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
[5]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3381500338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