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七育”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
2022-03-14许鹏飞马垚青徐鹏彬
许鹏飞 马垚青 徐鹏彬 方 艳
(1.兰州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2.兰州大学 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3.兰州大学 党委巡视办公室,甘肃 兰州 730000;4.兰州大学 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视察清华大学时强调,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高校心怀“国之大者”就是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卧病在床的钱学森先生时,钱先生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为了破解这一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部署,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9 所高校开始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1]。
2018年以来,随着中兴、华为事件爆发,中美竞争公开化;国家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将科技创新专章部署并且放在首位,各种科技利好政策层出不穷。尤其重视从0 到1 的原创性研究,充分凸显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学生创新思维与质疑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也再次成为社会焦点。2018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被明确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
兰州大学凭借自身基础学科优势和多年的“基地班”“隆基班”等创新学生培养经验,2010年成为了19 所承担“拔尖计划”的高校之一,作为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专门成立萃英学院作为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试点平台,全面负责“拔尖计划”组织实施。学院成立以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从体制机制、师资选聘、学生选拔、模式创新、培养方案、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创新思维训练,个性化培养与全面发展,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专业进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构建并实施了“一、三、四、七、十”培养体系。
二、建立科学培养体系
针对基础学科教育教学规律和拔尖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以“全人教育”为宗旨,做实“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提出“一全三实”,探索全面发展与突出个性相结合;为学生提供4 个平台:建设与相关学科协同的专业教育平台、国际化培养平台、创新能力提升与个性化成长平台和通识教育4 个平台,创新拔尖学生协同育人的模式,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个性化培养和国际化培养双轮驱动;推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群育与乐育的“七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建立了一套拔尖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综合素质课程体系”;从学生“学”、教师“教”和学院“育”3 个层面探索学生层面学术精神质疑化、学习经历多元化、能力培养实践化;教师层面授课教师高端化、授课形式互动化、学术氛围宽松化;学院层面学期课堂小型化、学术环境国际化、素质教育通识化、学生管理动态化的“十化”培育模式[3],建立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全方位培养的新体系。
(一)探索“全人教育”新理念
秉持“全人教育”的理念,注重个性差异化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施行一人一方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思考、研究及各种实践,与众多良师益友相互浸润,不断拓展自身的能力,完善其人格、学养和积累,开眼界、立大志、长才干,真正成为视野开阔、基础敦厚,敢于标新、善于立异,未来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自强不息、独树一帜”人才。
(二)做实“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3 个培养过程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厚”与“宽”的协调并重,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针对拔尖学生学业基础好,学科志趣浓的特点,加强主干核心课程,浓缩精炼专业课程,全力保障教材选择、师资配备、课时设置,打牢基础。提高选修课程比例,增加选修课程学分,开设研讨课程,实现了跨学科、跨层次课程选修,可选修研究生讲授课程等。学生与学业导师和科研导师协商自主选择方向和相关课程,实现了一人一方案的个性化培养。
(三)着力搭建4 个平台
建立由萃英学院组织,相关学科和学院协同的专业教育平台、创造条件提供国际化培养平台、创新能力提升与个性化成长平台和通识教育4 个平台。创新拔尖学生协同培养的模式,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注重个性化培养和国际化培养,以课程体系为核心,加强主干课程,夯实基础,强化通识课程和实践教学,授人以“鱼”和“渔”,传授知识,提升能力。
(四)以“七育”培养为主线,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根据徐光宪先生的素质教育观念[4],结合拔尖学生培养面临的问题和任务,建立了学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群育、乐育”培养新模式。所谓群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素质和待人处事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使得学生学会融入群体,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团队中发挥作用,增进领导力,强化社会能力,群己和谐关系。“乐育”是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从而提升抗压能力,勇敢地面对挫折与失败。这两点进一步拓宽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综合素质方面的关注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拔尖人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托。
(五)坚持“十化”培养模式
统筹协调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加强学院教学环境和软实力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优中选优、滚动分流、不同专业交叉住宿,实现“宿学”,朋辈共同成长。构建了从学生层面鼓励质疑已知、质疑老师、质疑前辈,培养学术精神上的质疑化;探索跨实验室、跨越学科、跨越学校、跨越文化的学习经历多元化;统筹导师指导、科研训练、野外实习、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化。教师层面聘请教学名师、著名教授、知名学者、杰出人士的授课教师高端化;推动师生互动、教研互动、讨论学习、辩论求是的授课形式互动化;倡导平和平等、思维多元、兴趣自由、个性培养的学术氛围自由化。学院层面实施小学期制、小班授课、小组指导、小考多讲的学期课堂小型化;引入海外教师、经典教材、双语教学、国际交流打造学术环境国际化;整合传统传承、民族民俗、生态生活、爱家爱国的素质教育通识化;探索优中选优、滚动分流、评估预警、追踪管理的学生管理动态化,3 个层面践行“十化”的培育理念。
三、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一)搭建“科研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三导师制度
通过推进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的浸润、涵养、熏陶、化育功能,营造拔尖人才培养拔尖学生的新沃土。
高度重视导师团队建设,制定了《兰州大学萃英学院导师制管理办法》,明确导师职责,规范导师管理,注重考核要求,进一步落实、做细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生活导师工作任务,激励导师在课程选修与学习、科学研究、生涯规划、日常生活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同时要求导师每学期末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优缺点给予评价并记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导师队伍的考评和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拔尖学生培养。
近年来,学院汇集了一批校内外名师,以授课讲学等方式参与拔尖人才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导师,按照“导师小组+学生小组”模式或者“师傅带徒弟”模式,进入导师课题组。同时,学院不断完善拔尖学生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二)完善兴趣为导向的课程选修制度和科研训练制度,做实“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培养
坚持推进教学小班化,更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探究式等研究性师生教学方法,开设新生导读课、交流研讨课、跨学科交叉课、科学前沿课、创新性实验课,组织学术沙龙、读书(文献)报告、兴趣讨论、科研小组等,让学生在创新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与浸润。注重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潜力,与学业导师、科研导师的交流中根据志趣量身定制培养方案,自主选择方向、自主选择相关课程,从而实现个性化培养。浓缩精炼专业课程,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对主干课程,从教材选用、教师选配、课时保障、考核方式等环节加强主干课程。课程选择、交流学习、科创训练方面,学生不仅可以在学院内,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跨学科、跨层次选修课程,包括选修研究生讲授课程。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经相关任课教师考核合格也可以申请免修。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主干课采用百分制,选修课采用A+,A,B+等等级制,弱化分数,提升能力,降低过度与过分竞争。每位学生均有开展科研训练的机会,可以是国创、校创项目,也可以是萃英创新训练项目;让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学术探索,点燃创新激情,培育创新思维。做实“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
(三)深化国际合作,培养国际视野
注重国际化培养,精选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分期分批将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短暂学习,或进入一流实验室接触科学前沿。拓展本土国际化办学能力,营造国际化学习氛围,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通过“3+1”模式、“2+2”模式和“3+2”模式分获双学士与学士+硕士学位。设立“萃英海外交流奖学金”,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参加国际交流,如参加学术会议、参与科研实习、联合培养、参加名校暑期学校等,使每位学生均有参加国际交流的经历。
探索实践“春季学期+暑期学期+秋季学期”的三学期制。目的是利用优质的校内外教学资源(暑期兰州气候宜人,利用国际名校教授的学术休假),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暑期课程、举办各类讲座,利用拔尖人才培养拔尖学生。鼓励高年级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实习实践、夏令营、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以及组织学生进行长短期出国交流。通过暑期小学期夯实专业基础,拓展学术视野,重视学生个性化、国际化发展。
(四)搭建4 个育人平台,推进院院协同育人机制
设立专题研究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影响学生的关键课程等,形成课程体系,建立由萃英学院组织的通识教育平台,聘请国际一流高校教授参与小学期授课和提供国际交流机会等,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给学生提供国际化培养平台、与相关学科协同的专业教育平台、通过设立全覆盖的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一人一培养方案等,形成创新能力提升与个性化成长4 个平台。激发兴趣驱动,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辩能力。
优化学院治理结构,推进萃英学院和相关专业学院教育教学协同、管理协同、服务协同。探索学生各类成果共享,共同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暑期小学期授课,学生按照专业组队参加专业学院各类文体活动,共同组团参加学术竞赛等,共同完成科研导师和学业导师推荐、服务、管理、考核工作;建立学业提醒机制,共同开展学生学业提醒;共同研究通识课程开展情况,制定和修订制度,优化办事程序和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推动院院协同的制度体系。
(五)推行“七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萃英学院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结合拔尖学生培养成长的特点,创新拓展“群育”“乐育”,形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群育、乐育”新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综合素质提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综合素质课程体系”,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课程”成绩单制度,课程安排中包括了42 学分的必修课(体育(8 学分)、美育(12 学分)、劳育+群育(12学分)、乐育(10 学分))及46 学分的选修课。课程选择要求每一名学生须完成必修课的42 个学分,再从选修课中选择任意8 个学分课程,共修满50 个学分,作为获得荣誉毕业生的条件之一。这50 个学分与学位课学分没有对应关系,依据课程设计也可能1 学时会折合1 学分,也可能8 学时折合1 学分;这些课程与学位课程形成互补,同时对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的锻炼、历练、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智育提升,推进人才培养改革、进一步凸显“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的课程建设思路;注重体育,强化日常锻炼和兴趣培养;强化美育,开设艺术鉴赏、音乐欣赏、美学基础等课程,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劳育实践,开设劳动实践教育课程,学习劳动技能,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将美育、劳育纳入学生综合测评和评优评奖体系。深化“群育”,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领导力,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能力、挫折教育、情商提升等教育。砥砺“乐育”,鼓励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从分享和奉献中不断获取正能量,坚定意志,提升抗压能力,勇敢地面对挫折与失败。通过践行“七育”育人理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拔尖创新人才。
(六)加强思想政治课程实践,培养家国情怀
探索“课堂+实践基地”模式,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线上学习“大国崛起、创新之路、大国工匠”等纪录片,增强学生做有志气、有骨气与有底气的时代新人感;线下建立了思政素质实践教育基地,即会宁(革命老区—农区),接受革命传统与传承教育;临夏(多民族半农半牧区),接受民族与民俗教育;天祝(高寒藏族牧区),接受生态与生活教育;原子城(红色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赴基地参观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随队讲解或点评,学院党政领导也一同随行,在“实践课堂”中参与讨论,给予学生指导。通过课内外协同教育,提高学生对于国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拼搏精神与矢志报国精神,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与时代幸福感。
(七)建立成长与追踪机制
学院建立拔尖学生成长数据库,为每一位拔尖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收集每位学生的日常学习特色与成果,形成比较完整的学习、科研、活动等反映培养过程的校园档案材料。学生毕业后,依托“校友会”“院友会”等资源主动了解毕业学生的情况,确定校友工作联络员,或通过微信群、QQ 群、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已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及时更新毕业学生的档案,为拔尖计划实施效果评估做好数据保障。
四、培养成效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他还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6]面对时代的召唤、国家的需要,本课题通过构建“一、三、四、七、十”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在理论创新以及实践效果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效。
(一)“拔尖计划”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近6年来,学生主持各类创新项目600 余项,获得校级以上奖项近600 项,国家级学术竞赛三等奖以上奖项百余项。已有部分毕业生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成果发表在Nature、Cell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以化学为例,2014 级化学萃英班史安也与2019 级任炫光同学分获第十一届与十三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萃英化学学子从首届2020 开始连续3 届在“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特等奖。
第三方采用“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 (CCSS) 工具,通过6年三阶段持续追踪,对项目进行评估。课题研究表明萃英学院学生在“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验的丰富程度”“校园环境的支持度”等五大指标比较中,总体上显著高于兰州大学其他学院学生,呈现出了最优水平。
(二)学生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涌现出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并在全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例如,丁宁同学长期参与甘肃省博物馆义务讲解,并获全国博物馆讲解活动志愿者组“十佳讲解员”称号;赵纯博、孙悦同学获全国“雷锋式青年”称号;物理萃英班唐帅同学毕业后赴南美洲联合国组织工作;人文萃英班韩笑同学毕业后投身志愿服务,参与难民营等多项志愿服务活动等等。
(三)培养了一批基础扎实,科研志向坚定的优秀毕业生
在已毕业的584 名学生中,继续深造的有550 名。其中,赴国(境)外深造的有150 名,86名学生进入世界TOP50 高校。有335 名同学师从一流导师攻读博士学位。首届毕业生共81 人,博士毕业或博士在读62 人,占76.5%;毕业生中目前继续深造48 人,其中,国外名校深造25 人,从事博士后研究15 人;已就业33 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8 人;继续深造人数及在高校、科研院所就业人数占毕业人数的69.1%。学生从“我有世界”的厚积过程,迈向了“世界有我”的薄发之路。
(四)辐射带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
通过“拔尖计划”先行先试,带动了全校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相关学科借鉴“萃英班”的成功经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学生管理办法,促进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本科生导师制、暑期小学期制、综合素质学分制等在萃英学院先行先试基础上相继在全校推广实施。同时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等项目为学校吸引了对基础学科具有浓厚兴趣的优秀生源。每年接待来自国内外政府单位、高校、中学参观人员1 000 余人次,总计参观学习人数过万人次,宣传学院的办学理念、经验和措施,扩大了拔尖计划的影响力。
五、结语
叶圣陶先生形象地比喻道:“人才的培养是农业不是工业”,人才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付出与辛勤地浇灌。纵览古今,拔尖创新人才的出现需要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良好教育及相应机制,但也离不开个人的禀赋和努力;拔尖人才的成长既有一些共同的规律,也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些都值得进行探讨、总结。萃英学院从2010年探索实践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和经验做法。“拔尖计划2.0”的实施,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的殷切期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领学生成为德行、学识、体魄、审美、劳服、融群、信念兼备的“国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