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在李白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2-03-14龙丽凤吉林师范大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2年33期
关键词:王昌龄峨眉山李白

龙丽凤(吉林师范大学)

群文阅读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取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选择有共同特点的几篇文章,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实现教学内容,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教学方法。“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是课程标准对诗歌教学的要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共有11位诗人的12首诗歌,其中李白的诗歌占比最大,选取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峨眉山月歌》两首。李白的诗,是中国诗词宝库中耀眼的太阳,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汲取的精神养料。这两首诗短小精悍,均包含有月这个常见的意象,体现了李白诗歌飘逸的特点,有较多共同之处。结合诗歌特点和学生学情,笔者在课堂中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展开李白古诗词教学,并将教学目标设置为:(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了解李白的生平和诗歌风格,理解诗歌中“月”这个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品位。

一、课堂导入

教师:同学们,刚过了中秋节,中秋节有哪些习俗呢?中秋赏月时,老师想到了李白的一句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如果能将明月一把揽入怀中该有多好呀!望着天上的明月,你能想到哪些关于月的诗句呢?

设计意图:了解中秋节的习俗和与月相关的诗句,感知诗歌在生活中的无穷魅力,进而引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含有“月”这个意象的诗歌《静夜思》和《古朗月行》,激活旧知,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一)识李白

教师:请自由地朗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读出情感,你发现了这四首诗歌的共同之处吗?

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呢?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太白金星降落在李白母亲怀里,一蹦就蹦出个李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称为“诗仙”(贺知章读了李白的《蜀道难》后赞叹道“此天上谪仙人也!”),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为“小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将进酒》等。

早年天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辞亲远游:724年,游成都、峨眉山,作《登峨眉山》《峨眉山月歌》;727年,结婚;728年,游江夏。

失意游走:730年,居玉真公主别馆;731年,在长安,经开封,到宋城,留洛阳。

西来献赋:735年,献上《大猎赋》;736年,贺知章欣赏其《蜀道难》《乌栖曲》。

供奉翰林:743年,诏翰林院,呼之不朝,醉中起诏,力士脱靴。

李杜相识:744年,与杜甫、高适评文论诗,求仙问道。

安史入幕:755年,安史之乱,应邀入幕,永王败北,长流夜郎。

溘然病逝:759年,获自由,作《早发白帝城》;762年,病重,作《临终歌》。

设计意图:《静夜思》《古朗月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峨眉山月歌》四首诗的作者都是李白,且文中都有“月”这个意象,难度适中,是群文阅读较好的材料。以旧知激活新知,感知诗歌的相同点;初中阶段初次接触李白,通过“李白简历”和趣事走进李白,激发学习兴趣,理清所学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品诗歌

教师:请跟着视频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诗歌,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请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5分钟后请大家谈谈《峨眉山月歌》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异同。

从作者看,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李白,《峨眉山月歌》是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中晚年时期的作品。从体裁看,都是七言绝句。可以通过“四绝八律”的方法来判别,全诗中有四句话的是绝句,有八句话的是律诗。每句话中有几个字,便为几言绝句或几言律诗。这两首诗都是四句话,每句话中有七个字,所以是七言绝句。

从意象和情感看,月亮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李白现存的诗作中,不算篇中间出的月亮意象,光是以月为题的就达二十余首,从月亮意象衍生出来的群落,其丰富和深邃,大大超过唐宋以来的一切诗人。”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李白以月为题的诗歌有《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关山月》《古朗月行》等。当他童稚未开时,月是“白玉盘”“瑶台镜”;“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中的月,带着苍凉而悲壮的色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思妇幽怨弥漫在万里长空中,变得浩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是李白孤独中的朋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李白与“月”的渊源以及“月”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为理解课文中的月与其所表达的情感打下基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主理解欣赏和品味诗歌的能力。

《峨眉山月歌》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月所表达的情感一样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关于《峨眉山月歌》之月。学生1:月亮倒映在水中,小船、诗人和月亮都随着水波荡漾,看着天上和水面的月亮,李白觉得很美,我觉得是清新超逸之月。学生2:李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在离开故乡时,看到了峨眉山的月在水中流动,写下了《峨眉山月歌》,他肯定舍不得亲朋好友,所以这是羁旅思乡之月。

教师:24岁的李白,看到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水中,与江水一起微微的荡漾,陪伴着他远行,充满灵性。李白为何要离开这美丽的地方呢?除了赞叹和不舍,还会有怎样的情感呢?学生3:去当官,实现梦想,充满喜悦、期待和向往。

教师:是呀!此处是羁旅思乡之月,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对故乡和亲朋好友的不舍,也饱含着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教师:夜晚乘船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一小会儿,就经过渝州了,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七绝只有28个字,在这28个字中,一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写出了行舟速度之快。空间上的每一次转换,就意味着离家乡越来越远,地名空间的转换,成了情感意识的流动,离家乡越远,对家乡的思念就越深。(李白诗歌风格:飘逸灵动)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法,结合创作背景和诗歌的文本内容,体会该诗中“月”这个意象及其所蕴含的情感。通过感知五个地名浑然天成的连用,体会李白诗歌飘逸灵动的特点。

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月。教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作者为什么要将愁心寄给明月呢?作者为何发愁呢?“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君指的又是谁呢?

王昌龄(—756),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739年,王昌龄与李白相遇,赠《巴陵送李十二》给李白。749年,王昌龄因为小事被贬(左迁,贬职;右迁,升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给王昌龄。这里的君指的是王昌龄,龙标也是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代指王昌龄,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李白诗歌风格:飘逸)

教师:除了明月,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一句中,诗人还用到了哪些意象呢?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杨花。苏轼的《水龙吟》中有这样一句,“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时,不是杨花,是点点离人泪。”杨花,即柳絮,暗含着飘零孤苦和离愁别绪之意。

子规。布谷鸟,又被称为杜鹃,有诗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杜鹃啼血猿哀鸣”。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杜宇(又称望帝),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每年暮春,杜鹃花开时节,悲鸣不已(烘托伤春、惜春之情),直到口中滴血。“望帝春心托杜鹃”,声音凄切,倾诉悲苦和哀怨。

明月。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友好使者之月。

教师:该诗用了借代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龙标代指王昌龄,将月亮人格化,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融情于景,让明月充当使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爱之情,也暗含了天生我才未被重用的忧愁。

设计意图:从写作背景和意象中感知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在让学生理解“杨花”“子规”和“明月”这三个意象时,通过引入其他应用了该意象的古诗,在语境中理解内涵,既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也能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发散思维。

(三)诵诗歌

朗诵,是诗歌的生命,请在配乐中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让我们再读一读李白的其他几句诗吧!在诵读中,你分别读出了李白诗歌怎样的风格特点?

《峨眉山月歌》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飘逸灵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豪放)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李白诗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反思

笔者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李白的古诗词进行整合,结合课外古诗词,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展开教学,以一篇带动多篇,教师善于通过提问启发和引导,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自主研读诗歌的兴趣,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逐步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和品位,达成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由于学生古诗词积累较少,在理解部分课外古诗词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进行深度点拨。笔者认为,教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的教学内容,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也是有必要的。当然,教师也要借用语言支架来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让学生能做到“跳一跳,摘个桃”。此外,如果教师能够锤炼自己的语言,让诗歌的美感在课堂中自然流露会更好。

猜你喜欢

王昌龄峨眉山李白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唐]王昌龄诗二首(书法作品)
出塞①二首(其一)
峨眉山下
爱国情怀永流传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勇登峨眉山
峨眉山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