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职工科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研究

2022-03-14武珊珊

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科学生工科美育

武珊珊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唐山 063299)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1]。审美素养是个体在审美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审美素质涵养,主要由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三要素组成[2]。近年来,国家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复杂多变,为高职工科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机会,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高职工科院校美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新媒体时代培育高职工科学生审美素养的必要性

1.1 国家对培育学生审美素养高度重视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下主要目标:“到2022年,高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到2035年,形成多样化高质量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高等学校美育体系。”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1]。审美素养既有感性特征,又有理性成分;既表现为情感态度、生活品位和精神气质,又表现为价值选择和理想追求;既包含了体验、欣赏和判断能力,又包含了创造能力[2]。审美素养的培育能够帮助高职工科学生健全人格、提高人生价值追求、提升创新和实践能力,成为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1.2 新媒体时代亟须培育高职工科学生审美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不乏虚假低俗的信息,培育审美素养,提升审美能力,有助于高职工科学生自觉抵制网络环境中的不良信息。随着新媒体类型不断增多,交互性不断增强,每个人都能够成为网络信息的创作者,进行网络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因此,新媒体时代高职工科学生更需要提升自身审美素养,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创作、发布、传播具有审美高度的网络作品,促进审美教育网络环境的建设。

2 新媒体时代高职工科学生审美素养培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美育教师不足,专业教师审美素养有待提升

目前高职工科院校美育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多数是由艺术类专业或文学专业教师担任,缺乏整体规划与建设,教学能力参差不齐,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大部分艺术类专业教师在专业领域具有专项技能,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审美教育理论知识,并且对工科专业的了解不够深入,以至于指导学生进行工科专业领域审美实践活动的能力不足。工科专业教师审美教育理论知识匮乏,审美素养不高,审美教育相关培训或学习机会较少,以至于审美能力不足,难以将审美素养的培育寓于工科专业知识教授和专业实践中。

2.2 美育课程体系不完善,美育课程内容与专业联系不足

目前高职工科院校审美教育课程主要为选修课,且多为艺术鉴赏类课程,课程之间缺少衔接性,缺乏整体规划与调控,学生主要按照个人的意愿和喜好来选择。大部分高职工科专业学生有提升自身审美素养的需求,但从审美教育课程的内容来看,部分以专业理论为主,与工科专业联系不足,针对提升审美能力、培育审美素养的实践较少。例如艺术导论、中国美术简史等课程,专业理论知识偏重,对于没有艺术类专业基础的工科学生而言,陌生的认知领域,缺少实践和操作性的课程内容,很难产生学习兴趣。

2.3 网络新媒体内容审核亟待规范,审美教育环境有待建设

网络新媒体快速发展,推动新媒体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带来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同时,网络新媒体内容良莠不齐,其中掺杂着虚假、恐怖、低俗等不良信息。目前高职学生都已是“00后”,其社会经验不足,对问题的看法不够全面,辨别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净化网络新媒体内容,规范网络新媒体秩序,创作具有审美高度的网络作品,对培育和提升高职工科学生审美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审美教育环境是培育审美素养的基础,校园的环境建设是培育审美素养的重要保障。由于扩建、搬迁等原因,很多高职院校的园林绿化、楼宇建筑、文化活动场馆等校园环境建设跟不上学校的快速发展,不能适应快速增长的学生人数,审美教育环境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如何通过校园自然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升审美教育环境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3 新媒体时代培育和提升高职工科学生审美素养的路径

3.1 充实美育教师队伍,凝聚审美教育合力,实现全员美育

3.1.1 组建高质量美育教师队伍

要实现全员美育,就需要组建一支以艺术、技能大师为引领,艺术类专业教师为主,音乐、书法、摄影、设计、文学等相关专业教师为辅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结合工科专业特点,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全国技术能手、全省能工巧匠、全市高技术人才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书法大师、艺术名师等,发挥引领作用。艺术类专业教师作为审美教育的主力军应发挥主导作用。艺术、技能大师与艺术类专业教师合作,共同为美育课程做好顶层设计。

3.1.2 提升工科专业教师审美素养

从美育课程到课程美育,工科专业教师在培育高职工科学生审美素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提升工科专业教师的审美素养,高职院校一是可以为工科专业教师开设美育类相关课程和培训,使其具备较高的审美教育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工科专业教师与艺术类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开展审美素养培育专题研讨,探索更适合高职工科学生的审美素养培育和提升方法。三是开展审美活动,提升工科专业教师审美体验。通过参观考察、艺术活动,让工科专业教师在实践中获得审美素养的提升。3.1.3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觉提升审美素养

新媒体时代为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和提升提供了资源和平台,使审美素养培育和提升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便于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并进行学习。首先,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学习审美知识,继承中华美学精神和传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其次,学生要善于将学到的审美知识灵活运用到专业课程实践中,发挥自身在审美素养培育中的主体地位,主动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进一步提升个人的审美素养。

3.2 构建美育课程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实现全程美育

3.2 .1构建高职工科学生审美教育课程体系

审美素养的培育要取得成效,关键要发挥好课程“主战场”作用,构建适合高职工科专业学生的审美教育课程体系。有研究者提出“必修+选修”“理论+鉴赏+实践”的立体化美育课程体系值得借鉴[3]。课程设置上,在大一安排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同时设置审美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加入艺术、创新类社团,经常参与审美活动,拓展审美体验。在大二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同时开设艺术鉴赏类课程,注重审美能力的训练,“教、学、做”融为一体,鼓励学生参加摄影比赛、创新创业比赛、职业技能大赛等,实现审美能力从感知到体验再到领悟的提升。审美能力的另一特征是创造性[2]。在大三要求完成毕业设计,作为专业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毕业设计应更具创新性,通过创新创造过程,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3.2 .2专业技能实践与审美素养培育相融合

高职院校要努力构建“融专业技能实践与审美素养培育于一体”的教学体系,将审美素养的培育融入专业技能实践中,让学生从技能实践中感受审美。教师通过鉴赏和实践类课程,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进入到审美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审美素养的提升。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搭建高职工科专业美育资源平台,丰富智慧职教、微知库等网络平台美育资源,教师开展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技能实践中灵活运用审美知识,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3.3 创建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浓郁的审美教育氛围,实现全方位美育

3.3 .1创建文明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阵地,更是实施美育的有效载体[4]。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交互性,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将传统媒体的内容权威优势同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相结合,用凝聚的正能量填满网络空间[5];加强学校、院系官方新媒体公众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积极的审美价值观引导以及人性化的网站界面设计,让学生从内容和使用体验两个层面获得审美素养的提升。此外,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优良的校风、学风,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创建,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审美教育作用。

3.3 .2创建优美的校园公共环境

优美的校园公共环境离不开校园自然环境和公共设施的建设。繁花似锦,绿草如茵,高低错落有致、疏密相间的花草树木等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能够带给同学们带来自然和谐的审美体验。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艺术馆、景观雕塑等校园公共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需要遵循对称平衡、变化统一、节奏韵律等审美法则,让同学们在校园里能够随处感受到美,营造追求美的校园氛围,实现校园公共环境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4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为培育和提升高职工科学生的审美素养提供了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和多元融合的审美教育载体。新媒体时代高职工科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要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通过充实美育教师队伍,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创建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公共环境,实现新媒体技术与审美素养培育的高度融合,发挥新媒体优势扩展审美教育渠道,创新审美教育载体,丰富审美教育内涵,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美育”格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工科美育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
美育教师